《唐诗三百首》崔颢


【作者简介】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一年(723)进士。开元后期,曾以监察御史任职河东军幕。天宝初,任太仆寺丞,迁司勋员外郎,世称“崔司勋”。十三载(754)卒。两《唐书》有传。崔颢为盛唐著名诗人,殷璠曰:“颢少年为诗,属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可与鲍照、江淹并驱也。”(《河岳英灵集》)存诗四十余首,有《崔颢诗集》。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 [1] ,此地空余黄鹤楼 [2] 。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3] ,芳草萋萋鹦鹉洲 [4] 。
日暮乡关何处是 [5] ?烟波江上使人愁。

【解读】

黄鹤楼,详见前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诗注[6]。楼屡修屡毁,今楼为1985年重 建。

此诗为千古传诵名篇。严羽曰:“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沧浪诗话•诗评》)吴昌祺更进而誉为:“不古不律,亦古亦律,千秋绝唱,何独李唐?”(《删订唐诗解》)诗以古体行律,气格超然,不为律缚,不拘对偶,纯以韵胜。前四借黄鹤楼发思古之幽情,后四即景寓情以抒怀乡之思,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挥洒,一气流转,雄浑苍茫,毫不衰飒,全然盛唐气象。传说李白登黄鹤楼,见崔颢诗而慨叹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遂“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唐才子传》卷一)。其实崔诗亦有所自。高步瀛曰:“此诗格律出自沈云卿《龙池篇》,前四句曰:‘龙池跃龙龙已飞,龙德先天天不违。池开天汉分黄道,龙向天门入紫微。’李太白亦效之。《鹦鹉洲》曰:‘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登金陵凤凰台》则括为二句耳。”(《唐宋诗举要》卷五)虽有模仿,但同为好诗,不妨并传。

【注释】
[1]昔人:指传说中乘黄鹤的仙人。黄鹤:一作“白云”。
[2]此:一作“兹”。余:一作“遗”。
[3]晴川:指长江。历历:分明可数貌。汉阳:黄鹤楼在武昌,与汉阳隔江相对。树:一作“戍”。
[4]萋萋:草盛貌。《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鹦鹉洲:原在武昌城外长江中,相传因东汉末年祢衡在此赋《鹦鹉赋》而得名,后渐湮没。今汉阳拦江堤外的鹦鹉洲,系清乾隆年间新淤的一洲,原名补得洲,嘉庆间改今名,已非原址。
[5]乡关:故乡。是:一作“在”。

行经华阴

岧峣太华俯咸京 [1] ,天外三峰削不成 [2] 。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3] 。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 [4] 。
借问路旁名利客 [5] ,何如此地学长生 [6] ?

【解读】

华阴,唐为关内道华州属县,因在华山之北而得名,今属陕西。此诗当为崔颢赴长安途经华阴而作。阴,一作“山”。

此诗前六句,写雨后华山雄奇壮观景象,虚实相生,远近结合,古今并举,气势雄浑宏阔,寓含沧桑之感。写华山,处处不离帝都长安,武帝祠、仙人掌、秦关、汉畤,皆为帝都附近景物,古今兴废尽在其中。末联即景寄慨,看似突兀,妙在暗合。秦皇、汉武,你争我夺,皆为名利。盛衰兴亡,朝代更迭,莫非名利。古今名利客,都是天地间的匆匆过客,唯有华岳高耸天外,俯视帝都,亘古不变,屹然长存。结句“何如此地学长生”,感慨深沉,含意不尽。

【注释】
[1]岧(tiáo)峣(yáo):山势高峻貌,曹植《愁赋》:“登岧峣之高岑。”太华:即华山,在华阴县南八里。咸京:秦都咸阳,在唐长安西四十里,此代指长安。
[2]三峰:指华山的南峰(落雁峰)、东峰(朝阳峰)、西峰(莲花峰)。天外:形容三峰高耸。《山海经•西山经》:“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削成:谓悬崖峭壁如一刀削成,直落万丈,极力形容其陡峭。削不成:则谓非人工所能为。
[3]武帝祠:即汉武帝所建巨灵祠。在朝阳峰东北石楼峰,东壁有石髓凝结,黄白相间,歧出如指掌,故称仙掌崖。神话传说,有河神巨灵,左手托起华山,右足蹬去中条山,给黄河劈出一条入海的河道,排出洪水,拯救了万民。仙人掌:即巨灵推山时留下的手印。
[4]秦关:指潼关、函谷关。汉畤(zhì):指汉五帝畤,即鄜畤、密畤、吴阳上畤、吴阳下畤、北畤,地在今陕西凤翔县南。畤:古代祭天地五帝之处。二句为“北枕河山秦关险,西连驿路汉畤平”的倒文,极写华山地势的险要。
[5]名利客:指汲汲于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曹植《虾䱇篇》:“俯观上路人,势利唯是谋。”
[6]何如:哪赶上。学长生:指求仙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