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崔曙


【作者简介】 崔曙(?—739),曙,又作“署”。原籍博陵(今河北安平),后迁居宋州(今河南商丘市南)。少孤贱,苦读书。曾往来于两京,隐居嵩山。开元二十六年(738),登进士第,以《明堂火珠》诗而得名。授河内(今河南沁阳)尉。次年卒。崔曙工诗,与薛据相友善。殷璠称其诗:“言词款要,情兴悲凉,送别、登楼,俱堪泪下。”(《河岳英灵集》)今存诗十五首,《全唐诗》编为一卷。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 [1] ,二陵风雨自东来 [2] 。
关门令尹谁能识 [3] ,河上仙翁去不回 [4] 。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5] 。

【解读】

题下一有“容”字。九日,即九月九日重阳节。望仙台,《太平寰宇记•河南道•陕州》:“望仙台,在(陕)县西南十三里,汉文帝筑以望河上公,公既上升,故筑此台以望祭之。”陕县,今属河南,1957年又分出三门峡市。明府,对县令的尊称。刘明府,当是陕县县令。诗当作于开元年间。

沈德潜评此诗曰:“一气转合,就题有法。”(《唐诗别裁集》卷十三)所谓“就题有法”,就是全诗紧扣题目,句句点题,错落有致,情韵盎然。首句点“台”字,次句点“登”字,交代望仙台的来历和九日登临情事。三、四句点“望”字,写得上下古今,意境开阔。五、六句点“仙”字,写关令尹和河上公,都关老子事,切题切地,寸步不离。七、八点“刘明府”,妙在以刘明府比陶彭泽,而事事皆就陶渊明说。因古有九日登高赏菊、饮菊花酒的风俗,故点题中“九日”而及菊花,因菊花又及渊明,用典贴切,称颂得体,彼我双收,一字不漏。通首浑圆,风韵潇洒。黄生曰:“昔人取七言律压卷者,或以沈佺期《独不见》,或以崔颢《黄鹤楼》。然沈中二联语意微重,崔起四句非律诗正格。必求尽善,恐无过此篇也。”(《唐诗摘抄》)虽嫌过誉,但见仁见智,可备一说。

【注释】
[1]三晋:战国时,魏、韩、赵三家分晋,史称三晋。在今山西、河南中部和北部、河北南部和中部一带。陕县:战国时属魏,后属韩,故曰“三晋云山”。
[2]二陵:《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殽山在望仙台东,故曰“风雨自东来”。
[3]关:指函谷关,在陕州灵宝县(今属河南)。令尹:即尹喜,为函谷关令。《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杜甫《秋兴八首》其五:“东来紫气满函关。”亦指老子过函谷关事。
[4]河上仙翁:指河上公。《神仙传》卷三:河上公,汉文帝时结草为庵于河之滨,帝幸其庵以询问《老子》义旨,公授《素书》二卷于帝,遂失所在。
[5]彭泽宰:指陶渊明,曾为彭泽县令,此代指刘明府。陶然:酣畅貌。陶渊明《时运》诗:“挥兹一觞,陶然自乐。”菊花杯:萧统《陶渊明传》:渊明辞彭泽令归隐,江州刺史王弘礼待之,常与共饮。“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二句谓九日欲寻刘明府赏菊共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