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柳宗元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城上高楼接大荒 [1] ,海天愁思正茫茫 [2] 。
惊风乱飐芙蓉水 [3] ,密雨斜侵薜荔墙 [4] 。
岭树重遮千里目 [5] ,江流曲似九回肠 [6] 。
共来百粤文身地 [7] ,犹自音书滞一乡 [8] 。

【解读】

元和十年(815)三月,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八司马”中的五人再遭贬谪,柳宗元贬柳州(今属广西)刺史,韩泰贬漳州(今属福建)刺史,韩晔贬汀州(今福建长汀)刺史,陈谏贬封州(今广东封开)刺史,刘禹锡贬连州(今属广东)刺史。柳宗元六月到任所,登城楼远眺而思念同谪四州刺史而作此诗。

柳宗元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原是为的改革弊政,振兴国家。但由于保守势力和宦官集团的反对,惨遭失败,一贬再贬,越贬越远,而且是同道皆被贬黜,“共来百粤文身地”。身处蛮荒,抑郁悲愤之情自可想见。首联应题“登柳州城楼”,登高楼而望大荒,只见海天漫漫,广阔无际,极目而四州难见,遂触景生情,百感交集。纪昀曰:“一起意境阔远,倒摄四州,有神无迹,通篇情景俱包得起。”(《瀛奎律髓刊误》卷四)中二联全写登楼所见之景,三、四为近景,五、六为远景,写风雨纵横,树遮江曲,虽系眼前实景,但惊风飐水,密雨侵墙,一缀以“芙蓉”、“薜荔”等意象,即融入屈原《离骚》诗意,象征志士仁人所面临的险恶处境。而“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的精严工对,立刻使我们联想到李白“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深忧,以及司马迁被刑后“肠一日而九回”的郁愤。吴乔曰:“中四句皆寓比兴,‘惊风’、‘密雨’喻小人,‘芙蓉’、‘薜荔’喻君子,‘乱飐’、‘斜侵’则倾倒中伤之状,‘岭树’句喻君门之远,‘江流’句喻臣心之苦,皆逐臣忧思烦乱之词。”(何焯《义门读书记》卷三十七引)遂嫌过于坐实,但联系柳宗元的身世遭遇,不谓无据。末联照应题中“寄漳汀封连四州”,总束全诗,沉郁顿挫,无限愁思,深痛之情,曲曲绘出。或推此诗为柳宗元七律第一,当不为过。

【注释】
[1]大荒:荒远之地。
[2]“海天”句:谓愁思正像海天一样茫茫无际。
[3]惊风:骤起的狂风。曹植《赠徐幹》:“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飐(zhǎn):风吹浪动。芙蓉:荷花。梁简文帝《山池》:“日暮芙蓉水。”
[4]薜(bì)荔:一种蔓生的香草。屈原《离骚》:“集芙蓉以为裳。”又曰:“贯薜荔之落蕊。”二句语意本此。
[5]岭:五岭。柳州在五岭之南。重(chónɡ)遮:重重遮蔽。千里目:一作“千里月”。此句一作“云驶去如千里马”。
[6]江:即柳江,一名左江。九回肠:谓江流曲折犹似肠之九回。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肠一日而九回。”
[7]百粤:即“百越”,指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通典》卷十四:“自岭而南,当唐、虞三代为蛮夷之国,是百越之地。”文身:在身上刺花纹,系百越的一种习俗。《庄子•逍遥游》:“越人断发文身。”《淮南子•原道训》:“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披发文身,以象鳞虫。”高诱注:“文身,刻画其体,内默(墨)其中,为蛟龙之状以入水,蛟龙不害也。”
[8]犹自:尚自。音书:音信。滞:滞留。谓各滞一方,音信难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