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王维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1] 。
返影入深林 [2] ,复照青苔上。

【解读】

鹿柴(zhài),王维辋川别业之一景。柴,即用于防守的栅栏、篱障,通“寨”、“砦”。天宝九载(750),王维的母亲去世,他遵制丁忧,遂隐居辋川,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啸咏弹琴,过着诗酒悠然的生活。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鹿柴》即为其五绝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之一。

从诗的表面看去,诗人所着力描摹的,无非是山林的幽静。所谓“空山不见人”,正见林之幽深;“但闻人语响”句,则空谷足音,有声之中更衬托出山林之空旷寂静。末二句则写日将西垂而夕晖反照于青苔之上,有光有色,似静似动。前二句为总写山林幽静印象,后二句则选取透入林中的一缕夕晖与林中常见的青苔,以特写镜头深化山林幽静的主题。李锳曰:“人语响是有声也,返景照是有色也。写空山不从无声无色处写,偏从有声有色处写,而愈见其空。严沧浪(羽)所谓‘玲珑剔透’者,应推此种。沈归愚(德潜)谓其‘佳处不可语言’。”(《诗法易简录》)而所谓“佳处不可语言”者,王士禛对此有精辟的说明:“摩诘诗如参曹洞禅,不犯正位,须参活句。”(《师友诗传续录》之三十一)这便是“诗佛”王维禅味诗的特色所在。

【注释】
[1]但:只。
[2]返影:夕阳反照。影:一作“景”,影本字。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 [1] ,弹琴复长啸 [2] 。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解读】

竹里馆,与上首诗所咏“鹿柴”一样,亦为王维辋川别业之一景。此诗亦为《辋川集》二十首之一。

诗人在竹林深处弹琴长啸,看似幽暗寂寞,却有明月相照相伴。而诗人“独坐幽篁里”的情趣,除自得之外,似乎明月也有所体验。杨逢春评曰:“(明月)来相照,照其弹琴,照其长啸也。说得何等有情,此皆是加一倍渲染之法。”(《唐诗偶评》)以无情物写有情,诗作成功地表现了一种幽居之乐,笔力浑成中,既出之以“一幅佳画”(吴烶《唐诗直解》),更凸现出一个“毋乃有傲意”(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的风流隐者形象。王维在政治上虽曾倾向于张九龄,但他为人圆转,锋芒不露。看多了宦海沉浮,既无力改变现状,又不愿同流合污,他就采取了消极自保的方法,以半官半隐、寄意佛老山水的生活表示自己的态度。他的辋川之作,或者禅味十足,或者清新可喜,而孤高自标之精神隐约可见,此一首即隐有此意。

【注释】
[1]幽篁:深邃阴暗的竹林。《楚辞•九歌•山鬼》:“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篁:竹林。
[2]长啸:撮口而出声。《诗经•召南•江有汜》:“其啸也歌。”成公绥《啸赋》:“邈姱俗而遗身,乃慷慨而长啸。”《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魏略》:“每晨夜从容,抱膝长啸。”可知长啸与歌咏一样,是古人表达情感的特殊方式。

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1] 。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2] ?

【解读】

诗题一作《山中送别》。以“山中”二字,可知亦当作于诗人隐居之后。

这首绝句虽题为“送别”,而并不将“送行”场面写出,只截取“相送罢”情景,可谓独具匠心。“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看似平常起居,淡然无味,而实则“居人之离思方深”(唐汝询《唐诗解》二十二),柴门既已关掩,而离思亦随之深蓄。至于离思有多深多厚呢?“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前句可视作送友人者对友人的情谊年年常存,并将因春草绿而深化;后句则在殷殷探问之中,将其深蓄之情和盘托出。二句以典故之深厚蕴藉,缓冲此情之殷切直露,可谓深得含蓄之要妙。胡仔评曰:“此善用事也。”(《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九)此为切中肯綮语。

【注释】
[1]柴扉:柴门,言其简陋,以与山中隐居生活相称。
[2]“春草”二句: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化出,意谓到来年春草绿时,你回来不回来?南朝宋谢灵运《悲哉行》亦云:“萋萋春草生,王孙游有情。”王孙:此处即指送别之人,非实指王孙贵冑。

相思

红豆生南国 [1] ,春来发几枝 [2] ?
愿君多采撷 [3] ,此物最相思。

【解读】

诗题一作《相思子》。据唐人范摅《云溪友议》记载:“明皇幸岷山,百官皆窜辱,李龟年奔迫江潭,曾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红豆生南国”,又“清风朗月苦相思”。此词皆王右丞所制,至今梨园唱焉。歌阕,合座莫不望行在而惨然。据此可知,《相思》一诗当作于安史之乱前。诗中以红豆寄寓相思之情,红豆乃“相思子”异名,以“相思”为题,有双关意义。

诗人以红豆又名“相思子”,乃托物抒情而有此作,构思甚为巧妙。开篇第一句即直写红豆生于南国,暗寓所思之人亦在南国居处之意;“春来发几枝”句则千里寄问,看似无足轻重的无聊问语,殷切挂念之情已经深蕴其中。末二句点出“红豆”、“相思”的双关意义,“我想念你”之情虽未直接道出,只是说“红豆可寄托相思,你多采一些吧”。表面似为直白平淡语,内里却蕴含了四重意义:我不能去看望你,你多采一些红豆,便当作那是我的思念吧;你不能来看我,多采一些红豆,便是你对我的深情厚意了;你采的红豆越多,我对你的思念就越深厚;你采的红豆越多,你对我的友情也越深挚。两两相辅相成,可以说回味无穷。无怪乎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凡例》中这样慨叹:“王维‘红豆生南国’,王之涣‘杨柳东门树’,李白“天下伤心处’,皆直举胸臆,不假雕锼,祖帐离筵,听之惘惘。二十字移情固至此哉!”王维善于以淡笔写浓情,此诗即为典型。

【注释】
[1]红豆:相思木所结子,实成荚,子粒大小如同豌豆,微扁,色鲜红而首黑。古时常用以比喻爱情或相思之情。
[2]发几枝:又长出了几条新枝?
[3]愿:希望。一作“劝”。采撷(xié):摘取。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1] ,寒梅著花未 [2] ?

【解读】

诗题一作《杂咏》。原诗共三首,这是第二首。三诗皆写游子思乡之情,但各各不同。

诗中设定了一个问答氛围,却有问无答,令人仿佛看到了游子急切的面容,所谓“思乡之念,昭然若揭”(王文濡《唐诗评注读本》)。首二句“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似乎有无尽情事相询;末二句却继之以“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不问父母妻儿,不问兄弟姐妹,不问亲邻近友,只问梅花开了没有!首二句蕴蓄了极大的热切,似乎只要“泄洪闸”一开,便汹涌而出。末二句却出之以极闲极淡的一笔,且表面看来悖情逆理,似乎无情!果真无情吗?却又不由人不气血腾涌,凡游子皆能为之鼻酸心动。何也?古人称家乡为“桑梓”,盖因桑与梓乃古代住宅旁常栽的树木,《诗经•小雅•小弁》:“惟桑与梓,必恭敬止。”此诗中梅树,当是王维诗心化用,虽非桑梓,亦当与桑梓同功。宋顾乐说得有理:“如《东山》(按:即《诗经•豳风•东山》)诗‘有敦瓜苦’章,从微物关情,写出归时之喜。此亦以微物悬念,传出件件关心、思家之切。”(《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注释】
[1]来日:你来的那天,即从家乡动身的日子。绮窗:雕画美观的窗户。晋左思《蜀都赋》云:“开高轩以临山,列绮窗而瞰江。”
[2]著(zhuó)花未:花开了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