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家训》涉务第十一


【题解】 涉务,即专心致力于世务。本篇指出“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批评了那些整日高谈阔论,“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于家于国毫无用处的贵族子弟;认为不论哪一种事务,只要能做到精通的地步,就能既有益于国家,又有益于自身。

【原文】

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於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国之用材,大较不过六事:一则朝廷之臣,取其鉴达治体,经纶博雅;二则文史之臣,取其著述宪章,不忘前古;三则军旅之臣,取其断决有谋,强干习事;四则藩屏之臣,取其明练风俗,清白爱民;五则使命之臣,取其识变从宜,不辱君命;六则兴造之臣,取其程功节费,开略有术:此则皆勤学守行者所能办也。人性有长短,岂责具美于六涂哉?但当皆晓指趣,能守一职,便无愧耳。

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擢为令仆已下尚书郎、中书舍人已上,典掌机要。其馀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於清高,盖护其短也。至於台阁令史,主书监帅,诸王签省,并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枚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人每不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睫耳。

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持,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建康今王复,性既儒雅,未尝乘骑,见马嘶贲陆梁。莫不震慑,乃谓人曰:“正是虎,何故名为马乎?”其风俗至此。

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耕种之,休组之,对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之,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江南朝士,因晋中兴,南渡江,卒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拨土,耕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馀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

【译文】

士大夫处身立世,贵在能够做一些有益于人的事,不能光是高谈阔论,无事研习琴书,虚耗君主给他俸禄官位。国家使用人材,大体不外乎六个方面:一是在朝廷处理政务的大臣,需要他通晓治理国家的体制纲要,满腹经纶,博学文雅;二是掌管文史的大臣,他要能撰写各种典章法令,不忘前代经验教训;三是统领军队的大臣,他要能机智多谋,勇于决断,熟悉用兵之事;四是驻守边疆的大臣,他要能熟悉当地风俗,为政廉洁,爱护百姓;五是出使外邦的大臣,他要能机智灵活,随机应变,不辱没君王的使命;六是负责兴造的大臣,他要能考核工程节省费用,在节省开支的基础上多做事情:这都是勤奋学习、品行端正的人所能办到的。只是人的秉性各有长处和短处,哪能强求这六个方面都做好呢?只要对这些都通晓大意,而做好其中的一个方面,就可以心无愧疚了。

我见到世上的文学之士,评议古今,好似指点掌中之物一般,非常熟悉,但等到真正让他们去处理实际事务时,却多数不能胜任。他们生活在太平之世,不知道有丧乱之祸;身在朝廷之上,不知道有战争激斗的危急;享受安定的俸禄,不知道百姓春种秋收的辛苦;肆意横行于吏民头上,不知道从事劳役之人的奔波之苦:所以他们就很难应付时世和处理政务。东晋南渡之后,朝廷对士族优待宽容,因此江南的文士缙绅中凡是有才干的,就能提拔到尚书令、尚书仆射以下,尚书郎、中书舍人以上,执掌国家机要。其余只懂得一点文义的人,多半迂诞浮华,不涉世务;有了点小过错,又不好严厉杖责,因而只好把他们放在一些名高职轻的位置上,来遮盖他们的短处。至于那些台阁令史、主书、监帅、诸王的典签、省事这一类的职务,都要求对官吏的那一套工作通晓熟练,处理事务,适应需要,他们即使有粗鄙小人的种种毛病,也可以对他们实行鞭打的刑罚,所以他们反而多被委任使用,这是利用了他们的长处。人往往没有自知之明,世人都抱怨梁武帝父子喜欢粗鄙小人而疏远士大夫,这也就像眼睛不能看到眼睫毛的道理是一样的。

梁朝的士大夫,都喜欢穿宽大的衣服系宽阔的腰带,戴高帽子,穿厚底鞋,出门就乘车代步,进门就有人搀扶伺候,无论是在城里还是城外,都见不到骑马的士大夫。宣城王很喜欢南朝学者周弘正,赐给他一匹果下马,周弘正常常骑着这匹马,结果朝廷上下都认为他放达不羁。当时的尚书郎如果骑马,就会遭到弹劾。到了侯景之乱爆发的时候,士大夫们一个个都皮肤细嫩体格柔弱,承受不了步行的辛苦,他们体气虚弱,又不能经受气候的冷热变化,在变乱中因此而死的人,到处都是。建康令王复,性情温文尔雅,从未骑过马,一看见马嘶鸣跳跃的样子,就吓得魂飞魄散,他对人说道:“这是老虎,为什么叫马呢?”当时的社会风气竟然到了这种程度。

古人亲自耕种是为了体验务农的艰辛,这是使人珍惜粮食、重视农业劳动的方法。民以食为天,没有食物,人们就无法生存,三天不吃饭的话,父子之间也不能相互救助。粮食要经过耕种、锄草、收割、储存、舂打、扬场等好几道工序,才能存进粮仓,怎么可以轻视农业而重视商业呢?南朝的官员,随着晋朝的复兴,南渡过江,流落他乡,到现在也经历了八九代了。这些官员从来没有人从事农业生产,而是完全依靠俸禄供养。即使他们有田产,也是随意交给仆役来耕种,从没亲眼见过别人挖一块泥土,种一棵苗,他们连几月份播种,几月份收获都不知道,又怎能懂得其他事务呢?因此,他们做官时不识世务,治家时又不能处理得宜,这都是养尊处优带来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