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三百首》黄公望(一首)


【作者简介】 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大痴”,又号“一峰”。本为常熟(今属江苏)人,后迁居富春(今属浙江杭州)。曾任小吏,因为得罪了权贵而入狱。后绝意仕途,先后寓居于松江、钱塘、吴中等地。曾入全真教。黄公望为元代著名画家,尤其擅长山水,其代表作为《富春山居图》,著有《大痴道人集》《写山水诀》等。

小令〔中吕〕醉中天--李嵩髑髅纨扇

没半点皮和肉,有一担苦和愁。傀儡儿还将丝线抽 [1] ,弄一个小样子把冤家逗 [2] 。识破个羞那不羞?呆兀自五里已单堠 [3] 。

【注释】

[1]傀(kuǐ)儡(lěi):木偶人。

[2]冤家:多指令人烦恼、似恨实爱的情人,此处指世人。

[3]堠(hòu):古代标记里程的土堆,五里为单堠,十里为双

【评析】

南宋画家李嵩所绘的扇面册页《骷髅幻戏图》,画面主角就是一具骷髅,穿衣戴帽,手里提着丝线,正在演傀儡戏,那小小的傀儡,也是一具小骷髅。演戏骷髅的背后,是正在哺乳的女人;骷髅的面前,是被傀儡戏深深吸引的小儿,正在手脚并用往骷髅这边爬。画面左上角的砖石墩上,还有“五里”字样,说明这是一个单堠。

李嵩所画是骷髅在旅途中作戏,枯骨与活人为伴,还吸引来活人观看。画面中活人的表情,并无面对骷髅的恐惧。画家要表达的寓意似乎是:人生就是一场旅途,活着的人与骷髅并无不同,参与的都是牵丝傀儡戏。

在中国文化史中,骷髅意象较早出现于《庄子·至乐》中,借庄子与骷髅的对答,说明超越生死的态度。另外,佛教密宗有“骷髅成就法”,即用骷髅来说法。在李嵩之前,以骷髅入画的还有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及其弟子谭处端。谭处端《骷髅》诗说:“作骷髅,尔听取,七宝人身非易做。须明性命似悬丝,等闲莫逐人情去。故将模样画呈伊,看伊今日悟不悟。”全真教认为,活人也无非是带肉骷髅,应该及早醒悟,不要过分沉迷于世间的享乐。

至于傀儡意象,唐玄宗李隆基作有《傀儡吟》:“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叹息命运不由自主。

李嵩的绘画主题,应该受到了前述这些作品的影响。而黄公望的曲子题咏李嵩的名画,做了极为恰当的诠释。没有皮肉却有愁苦,正是人生的苦状况。人人都陷身于这样的现实,无论是演戏的还是看戏的,都是被命运掌控的傀儡,生和死由不得自己。

后来,黄公望的弟子王玄真把此曲题写在李嵩此画的对幅上,曲、画合璧,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