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贤”即“任人唯贤”,是唐太宗一再强调的“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的主张。从某种意义上说,“贞观之治”就是任贤实践的结果。《任贤》篇包含八章,分别介绍了唐太宗最为信任的八贤: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王珪、李靖、虞世南、李勣、马周。他们有的是秦王府中的府属旧人,有的是来自敌对营垒的谋臣;有的出将入相,有的出身低微。他们有文有武,职位有高有低,从政有长有短,而共同点是都为贞观功臣,在那个时代作出过重要贡献。作者在叙述他们的事迹时,既赞颂了唐太宗的知人善任、爱才重贤,也高度评价了这些功臣在创立和巩固唐王朝过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这里仅选了魏徵一节,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贞观“任贤”政治的一斑。
【译文】
魏徵,河北钜鹿人,前不久又迁居到相州的临黄。武德末年,担任太子洗马。当他看到太宗同隐太子李建成暗中争夺权力帝位时,常劝建成早作打算。
【译文】
太宗杀了隐太子后,把魏徵叫来责问他说:“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当时大家都替魏徵担惊受怕,魏徵却慷慨自若,从容地回答说:“皇太子如果听了我的话,肯定不会有今天的杀身之祸。”太宗听了后肃然起敬,对他分外以礼相待,并提升他为谏议大夫。曾多次把他请进卧室,向他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魏徵素有治国的才能,性情又刚直不阿,不屈不挠。太宗每次和他交谈,从来没有不高兴的。魏徵也庆幸遇到赏识自己的国君,竭尽全力来为太宗效劳。太宗抚慰魏徵说:“你所劝谏我的前后共有二百余起,都很符合我的心意。如果不是你忠诚为国,怎能这样?”
【注释】
(1〕秘书监:官名。东汉延熹二年(159)始置。属太常寺,典司图籍。后省。魏文帝又置,掌世文图籍,初属少府。晋初并入中书。晋永平时又置,并统著作局,掌三阁图书。宋与晋同。梁为秘书省长官,北朝亦置。隋炀帝时曾称秘书省令。唐高宗时曾改称太史,旋复旧。为秘书省的长官,主管国家的图书典籍。
(2〕中钩:指春秋时管仲射齐公子小白中其带钩事。公元前686年,齐国动乱,公孙无知杀死齐襄王,自立为君。一年后,公孙无知又被杀,齐国一时无君。逃亡在外的公子纠和小白,都力争尽快赶回国内夺取君位。管仲为使纠当上国君,埋伏中途欲射杀小白,箭射在小白的铜制衣带钩上。小白装死,在鲍叔牙的协助下抢先回国,登上君位。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桓公即位,设法杀死了公子纠,也要杀死射了自己一箭的仇敌管仲。鲍叔牙极力劝阻,指出管仲乃天下奇才,要桓公为齐国强盛着想,忘掉旧怨,重用管仲。桓公接受了建议,接管仲回国,不久即拜为相,主持政事。管仲得以施展全部才华。
(3〕管仲: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春秋时期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军事改革家,以其卓越的谋略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管仲的言论见《国语·齐语》。有《管子》一书传世。
【译文】
贞观三年(629),经过多次升迁,魏徵升任至秘书监,参与管理朝政大事。他深谋远虑,对治理国家有很多重大的帮助。太宗曾对他说:“你曾有比管仲射中齐桓公带钩更大的罪过,而我对你的信任却超过了齐桓公对管仲的信任,近代君臣之间融洽相处,有像我和你这样的吗?”
【注释】
(1〕九成宫: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二月,竣工于十五年(595)三月,开始名叫“仁寿宫”,是文帝的离宫。唐太宗贞观五年(631)修复扩建,更名为“九成宫”。
(2〕长孙无忌:字辅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其先祖为鲜卑族拓跋氏,后改姓长孙。隋时名将,妹为太宗皇后。无忌虽出于军事世家,却好学,善于谋划。他从小就和李世民亲善,太原起兵后,常从李世民征伐,参预机密。唐武德九年(626),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他是策划和组织者之一。唐太宗时任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等职,封齐国公,又徙赵国公。与房玄龄等同为宰相。唐高宗时期,长孙无忌由于反对武则天擅权,与武氏结怨。后遭武氏诬以谋反罪名,全宗族或杀或流放,长孙无忌本人遭流放至黔州(今四川彭水),不久被迫自杀。贞观中,他和房玄龄主修《唐律》和《律疏》。永徽四年(653),《律疏》三十卷成,即现存的《唐律疏议》。
(3〕犯龙鳞:这里指冒犯君主。《韩非子·说难》:“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意谓龙作为动物,驯服时可以戏弄着骑它,但它喉下有一尺长的逆鳞,假使有人动它的话,就一定会受到伤害。君主也有逆鳞,进说者能不触动君主的逆鳞,就差不多成功了。后因以“犯龙鳞”指冒犯君主。
【译文】
贞观六年(632),太宗驾临九成宫,设宴招待亲近的大臣,长孙无忌说:“王珪、魏徵过去事奉过隐太子李建成,我见到他们就像见到仇敌一样,想不到今天同在一起参加宴会。”太宗说:“魏徵过去确实是我的仇敌,但他能尽心尽力地来事奉主子,有值得赞扬的地方。我能提拔重用他,和古代圣贤相比也毫无愧色吧?魏徵每次都能犯颜直谏,不许我做错事,这是我器重他的原因。”魏徵向太宗拜了两拜说:“陛下引导我进谏言,所以我才敢直言无讳。如果陛下不接受我的意见,我怎么还敢去触碰龙鳞、触犯忌讳呢?”太宗听了很是高兴,每人赐给十五万钱。
【注释】
(1〕散官:有官名而无固定职事之官。与执事官相对而言。《隋书·百官志下》:“居曹有职务者为执事官,无职务者为散官。”
(2〕枢(shū)要:指中央政权中机要的部门或官职。
【译文】
贞观七年(633),魏徵取代王珪担任侍中,加封到郑国公。不多久因病请求辞去所任的官职,只做个闲职散官。太宗说:“我把你从仇敌中提拔起来,委任你中央枢要之职,你每次见到我有不对的地方,从来没有不加以劝谏的。你难道没有见过矿石中未曾提炼的金子吗?它有什么可宝贵的呢?如果遇上高明的冶炼工匠把它锻炼成器物,就会被人们当作宝贝。我就好比是矿石中的金子,你就是从矿石中把金子提炼出来并锻造成器的高明工匠。你虽然有病,但还不算衰老,怎么就想到要辞职了呢?”魏徵听了只好作罢。后来魏徵又坚决要求辞职,太宗终于同意了他的意见,免去他侍中的职务,只挂个特进的散官头衔,仍然主持门下省事务。
【注释】
(1〕庶人承乾:即李承乾,字高明,太宗嫡长子。母亲是李世民的正室夫人长孙皇后。武德二年(619)生于承乾殿,故取名“承乾”。三年(620)封恒山王,七年(624)徙封中山。太宗即位,为皇太子,时年八岁。承乾恃宠骄纵,贞观十七年(643)四月因谋逆被贬为庶人,囚禁于右领军。同年九月初被流放到黔州(今四川彭水)。两年后在黔州病死。
(2〕魏王泰:字惠褒,太宗第四子。武德三年(620)封家都王,贞观二年(628)改封越王,徙封魏王。少善属文,太宗以其好士爱文学,特令就府别置文学馆,任自引召学士。唐太宗初立长子李承乾为太子,后来又爱重李泰,李承乾由此产生了夺嗣之惧,企图发动政变刺杀李泰,没有成功,被废为庶人。唐太宗为防止身后发生兄弟仇杀的悲剧,贬魏王李泰为顺阳王,改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二十一年(647)进封濮王,高宗永徽三年(652)去世。
(3〕庶寮:亦作“庶僚”,即指百官。
(4〕忠謇(jiǎn):忠诚正直。这里指忠诚正直的人。
【译文】
贞观十二年(638),太宗因为皇孙诞生,下诏宴请公卿大臣。太宗非常高兴,对群臣说:“贞观以前,跟随我平定天下,历尽了艰险困苦的,房玄龄的功劳最大,没有人能比得上的。贞观以后,对我竭尽心力,进献忠直之言,安国利民,使我能成就今日的功业,被天下人所称道的人,就只有魏徵一人。即使是古代的名臣,又怎么能超过他们呢?”于是,太宗亲手解下身上的佩刀,赐给二人。后来被废为庶人的皇太子李承乾在东宫不修养德行,魏王李泰日益受太宗宠爱,朝廷内外百官议论纷纷。太宗听说后非常厌恶,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当今的朝臣百官,论忠诚正直没有比得上魏徵的,我派他做皇太子的师傅,用来断绝天下人的想法。”
【注释】
(1〕太子太师:是东宫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之一,辅导皇太子的官员。一般以位高望重的大臣兼任,亦有专任者。从一品官。
(2〕食实封:谓受封爵并可实际享用其封户租赋。《资治通鉴·唐中宗景龙三年》:“于时食实封者凡一百四十余家。”胡三省注:“唐制:食实封者,得真户,户皆三丁以上,一分入国。开元定制,以三丁为限,租赋全入封家。”
【译文】
贞观十七年(643),任命魏徵做太子太师,仍然兼管门下省的政事。魏徵提出自己有病在身,难以胜任。太宗对他说:“太子是宗庙社稷的根本,必须有好的师傅教导,因此要选择公正无私的人辅佐他。我知道你身体有病,你可以躺在床上来教导太子。”于是魏徵接受了太子太师的职务。不久魏徵得了重病。他原来住的宅院内没有正堂,太宗当时本想给自己建造一座小殿,因此就停下工来,把材料给魏徵造了正堂,五天就竣工了。又派宫中使节赐给魏徵布被和素色的褥子,以顺从他的喜好。几天以后,魏徵病逝。太宗亲自到他的灵柩前痛哭,追赠他为司空,赐谥号“文贞”。太宗亲自给他撰写碑文,并亲笔书写在石碑上。还特别赐给魏徵家属食实封九百户。
【注释】
(1〕殂(cú)逝:逝世。
(2〕彰(zhānɡ):明显,显著。
【译文】
太宗后来常对身边的大臣们说:“用铜来做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历史来做镜子,可以知道朝代的兴衰更替;用人来做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我经常注意保持这三面镜子,用来防止自己的过失。如今魏徵去世,我损失掉了一面镜子啊!”因此伤心得哭了很久。于是太宗下诏说:“过去只有魏徵能经常指出我的过失。自从他去世后,我虽有过失,却没有人公开指出了。难道我只在过去有错误,而今天做事都是正确的吗?显然是臣子们对我苟且顺从,不敢来触犯龙鳞吧!因此我虚心征求他人意见,用以排除假象,反省自身。即便是所提意见我没有采纳,那我也是很高兴的。如果我准备接纳规谏而你们却不进言,这个责任谁来承担呢?从今以后,大家都要竭尽忠诚,如果有不同的意见,请你们直言劝谏,不要隐瞒。”
【注释】
(1〕钜鹿:地名。今河北平乡。
(2〕相州:北魏在邺城立相州,是为相州名称之始。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80),北周灭北齐,邺城被焚,邺民全部迁至安阳,安阳遂称相州,亦称邺郡。唐沿用相州一名,属河北道,在今河北临漳西南。临黄:在今河南安阳黄县西北。
(3〕洗(xiǎn)马:官名。汉时为东宫官属,太子出则为前导,晋时改掌朝廷图籍,后代因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