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含义。在古代,即指忠于国君,孝于父母,是古人看重的两条最高道德标准,“孝子之门,忠义存焉”,这是儒家的观点,也是历代推崇孝道的原因。本篇列举了房玄龄、虞世南、韩王李元嘉、霍王李元轨及突厥人史行昌五个人行孝、友悌的故事,以及唐太宗对他们的赞扬和赏赐,反映出李世民对儒家的封建伦理道德始终持赞许和提倡的态度,其目的就是要求臣下对封建君主必须忠心不二,以维护其对人民的统治。同时也是“贞观之治”中尊崇儒学、重视教化的具体体现。
【译文】
司空房玄龄侍奉继母,能够承顺继母和颜悦色,恭谨的态度超过常人。他继母生病,请来的医生到了门前,一定流泪迎拜。到了办丧事的时候,房玄龄十分悲伤,以至于骨瘦如柴。太宗派散骑常侍刘洎前去宽慰劝解,并赠给他寝床、粥食和盐菜。
【注释】
(1〕史行昌:突厥族人,本姓“阿史那”,进入中原后改汉姓“史”。
(2〕尚乘:即指尚乘局,官署名。管理皇家马匹的官署。隋炀帝置,为殿内省六尚局之一。唐因其制。
【译文】
贞观年间,有个名叫史行昌的突厥人在玄武门值班,吃饭时挑出菜里的肉不吃,有人问他是什么缘故,他回答说:“拿回家侍奉母亲。”太宗听了以后感叹说:“仁孝的品性,哪里会有华夏与四夷的区别呢?”于是赐给他尚乘局的马一匹,并诏令给他母亲供应肉食。
【注释】
(1〕色养:谓承顺父母颜色。后因称人子和颜悦色奉养父母或承顺父母颜色为“色养”。
(2〕柴毁:谓居丧哀甚,瘦损如柴。
(3〕宽譬(pì):宽慰劝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