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诚信第十七


本篇主要讲用“诚信”来治国的道理,同时也反映出贞观君臣对“诚信”原则高度重视的程度。如果君臣之间互相不能以真诚相待,则难以齐心协力治理国政。魏徵认为:“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诚信立则下无二心,德礼形则远人斯格。然则德礼诚信,国之大纲。”魏徵把诚信看成治理国家政务的大纲,“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德,为下则危身”。殷纣王轻慢侮弄五常,周武王就夺了他的天下;项羽因为没有仁信,就被汉高祖夺了他的江山;历史的教训比比皆是。君主只有以诚信对待朝臣,才能得到群臣的鼎力相助。朝廷只有摈弃诈伪,取信于民,才能使万民归心,天下太平。唐太宗以历史为鉴,能任人不疑,群臣也竭尽忠诚,这就是唐初君臣能成就“贞观之治”的重要原因,这也是儒家的处世修身准则在“贞观之治”中的具体运用。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
对曰:“臣居草泽 〔1〕 ,不的知佞者 〔2〕 ,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 〔3〕 ,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
太宗谓封德彝曰:“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可堪为教令 〔4〕 ?”

【注释】

(1〕草泽:荒郊野地。这里指民间。

(2〕的:确实。

(3〕雷霆:形容盛怒时大发脾气。这里是对帝王暴怒的敬称。

(4〕教令:指教规和法令。

【译文】

贞观初年,有人上书请求太宗清除邪佞的臣子。太宗说:“我所任用的人,都以为是贤臣,你知道哪个是邪佞的臣子吗?”

那人回答说:“臣住在荒野民间,不能确知哪个人是佞臣,请陛下假装发怒,用来试验群臣,假若能不惧怕陛下的雷霆之怒,仍能直言进谏的就是正人贤臣,如果依顺陛下情绪迎合旨意、阿谀奉承的就是奸邪谄佞之臣。”

太宗对封德彝说:“流水的清浊,关键在于水源。国君是政令发出的源头,臣子百姓就好比是水,如果国君自己先以诈术骗人,而要求臣子行为忠直,这就好像水源浑浊而希望流水清澈一样,这在道理上是讲不通的。我常常认为魏武帝曹操为人诡诈,所以特别鄙视他的为人,如果我也这样,还怎么可以去制定教规和法令呢?”

贞观十年,魏徵上疏曰:“臣闻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诚信立则下无二心,德礼形则远人斯格 〔1〕 。然则德礼诚信,国之大纲,在于君臣父子,不可斯须而废也 〔2〕 。故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3〕 。’又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4〕 。’文子曰 〔5〕 :‘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诚在令外。’然则言而不行,言无信也;令而不从,令无诚也。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德,为下则危身。虽在颠沛之中 〔6〕 ,君子之所不为也。

【注释】

(1〕格:正。

(2〕斯须:片刻,一会儿。

(3〕“君使臣”二句:见《论语·八佾》。为孔子答鲁定公之语。

(4〕“自古”二句:见《论语·颜渊》。为孔子答子贡之语。

(5〕文子:姓文,尊称子,其名字及籍贯已不可确考。《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文子》九篇,班固在其条文下只注明:“老子弟子,与孔子同时。”没有记载其名字籍贯。据史书记载,他曾游学齐国,把道家兼融仁义礼的思想带到齐国,形成了齐国的黄老之学。1973年,河北定县40号汉墓出土的竹简中有《文子》残简,其中与今本《文子》相同的文字有六章,也有不见于今本的一些内容,确证了《文子》一书为西汉时已有的先秦古书。传世《文子》分十二篇八十八章。在唐代时文子与老子、庄子并重,天宝元年唐玄宗诏封文子为“通玄真人”,诏改《文子》为《通玄真经》,与《老子》、《庄子》、《列子》并列为道教四部经典。《文子》一书的主要内容是解说老子之言,阐发老子的思想,同时又吸收了同期其他学派的某些思想,是继承和发展了的道家学说,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6〕颠沛:这里比喻处境窘迫困顿。

【译文】

贞观十年(636),魏徵上书说:“臣听说治理国家的基础,一定要依靠德行和礼义;国君所应该坚守的,只在于诚实信用。诚实信用树立以后,臣子对国君就没有二心;德行礼义形成后,边远的人民就会前来归正。既然如此,德行、礼义、诚实、信用,就是国家的纲领,贯穿于君臣、父子之中,不可片刻废弃。因此孔子说:‘国君对待臣子要按照礼制,臣子侍奉国君要忠心不二。’他又说:‘自古人生都有一死,如果百姓不讲信用就不能安身立命。’文子也说:‘同样的话语被人信任,那是因为信任建立在话语的前面;同样的法令可以贯彻实行,那是因为有诚信在法令之外。’如果话说出来却不实行,是言而无信;法令制定了却不被服从,是因为没有诚意。不被实行的言语,没有诚意的法令,对国君来说会败坏道德名声,对百姓来说会招致杀身的危险。即使在颠沛流离的环境中,有德有才的君子也不会那样做。

“夫君能尽礼,臣得竭忠,必在于内外无私,上下相信。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信之为道大矣!昔齐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酒腐于爵(1〕 ,肉腐于俎 〔2〕 ,得无害于霸业乎 〔3〕 ?’管仲曰:‘此极非其善者,然亦无害于霸也。’桓公曰:‘如何而害霸乎?’管仲曰:‘不能知人,害霸也;知而不能任,害霸也;任而不能信,害霸也;既信而又使小人参之 〔4〕 ,害霸也。’晋中行穆伯攻鼓 〔5〕 ,经年而弗能下,馈间伦曰 〔6〕 :‘鼓之啬夫 〔7〕 ,间伦知之。请无疲士大夫,而鼓可得。’穆伯不应,左右曰:‘不折一戟,不伤一卒,而鼓可得,君奚为不取?’穆伯曰:‘间伦之为人也,佞而不仁。若使间伦下之,吾可以不赏之乎?若赏之,是赏佞人也。佞人得志,是使晋国之士舍仁而为佞。虽得鼓,将何用之?’夫穆伯,列国之大夫,管仲,霸者之良佐,犹能慎于信任,远避佞人也如此,况乎为四海之大君,应千龄之上圣 〔8〕 ,而可使巍巍之盛德,复将有所间然乎 〔9〕 。

【注释】

(1〕爵:古代酒器。

(2〕俎(zǔ):古代切肉用的砧板。

(3〕霸业:称霸诸侯的业绩。

(4〕参:干预。

(5〕中行穆伯:春秋时晋国六卿之一。鼓:春秋时白狄之别种所建立的小国。其地在今河北晋县,后为晋国所灭。

(6〕馈间伦:晋国中行穆伯的左右官吏。

(7〕啬夫:古代官吏名。司空的属官。

(8〕上圣:指圣明之君。

(9〕间:间断,不连贯。

【译文】

“国君能对臣子尽到礼仪,臣子就会为国君竭尽忠诚,关键在于内外无私,君臣之间互相信任。国君不信任臣子就无法驱使臣子,臣子不信任国君就不能服侍国君,可见诚信这条原则是多么重要!从前齐桓公问管仲:‘我要是让酒在杯中变质,让肉在砧板上腐烂,这样会不会损害我的霸业?’管仲说:‘这当然是极不好的事,但对霸业也没有什么危害。’桓公问:‘那什么事才会有害于霸业呢?’管仲说:‘不能了解人,对霸业有害;能了解人却不能用人,对霸业有害;能任用人而不能信任人,对霸业有害;即使能信任人却又让小人干预其间,也对霸业有害。’晋国的中行穆伯攻打鼓国,经过一年多时间也没能攻下,馈间伦说:‘鼓国的啬夫,我了解他。请不要劳累士大夫,鼓国就可以到手。’中行穆伯没有理他,随从的人问中行穆伯说:‘不折一戟,不伤一卒,而鼓国就可以到手,您为什么不干呢?’中行穆伯说:‘馈间伦的为人,奸佞而且不仁义。如果用馈间伦的计策攻下鼓国,我能不奖赏他吗?如果奖赏他,就是奖赏奸佞小人。奸佞小人得志,就会使晋国的士人都舍弃仁义而成为奸佞的人。即使攻下了鼓国,又有什么用呢?’穆伯,只是列国的一个大夫,管仲,只是霸主的好辅佐,他们还都能够这样谨守信用,远避佞人,更何况陛下是统领天下的君主,上应千年的圣明天子,怎能让巍巍盛德,又有所间断呢?

“若欲令君子小人是非不杂,必怀之以德,待之以信,厉之以义 〔1〕 ,节之以礼。然后善善而恶恶,审罚而明赏 〔2〕 。则小人绝其佞邪,君子自强不息,无为之治 〔3〕 ,何远之有?善善而不能进,恶恶而不能去,罚不及于有罪,赏不加于有功,则危亡之期,或未可保,永锡祚胤 〔4〕 ,将何望哉?”

【注释】

(1〕厉:同“励”,劝勉。

(2〕审:详知。明:明悉。

(3〕无为之治:语出《论语·卫灵公》。指以仁德感化民众,以达到社会安定的统治方法。这种治理方法是继承了老子思想,又总结了战国以来社会发展经验,兼综诸家之长的黄老之学。陆贾曾献给汉高祖刘邦《新语》一书,书中内容虽不尽为道家者言,但也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夫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敝。何以言之?昔虞舜治天下,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民之心,然天下治。”

(4〕永锡祚(zuò)胤:永远赐福给子孙后代。锡,赐予。祚胤,福运及于后代子孙。

【译文】

“要想让君子小人是非分明,必须用仁德来安抚他们,用诚信来对待他们,用仁义来劝勉他们,用礼仪来节制他们。然后才能崇敬善良的人而厌恶奸邪的人,赏罚分明。这样,小人就会无法施展他们的邪佞,君子才能自强不息,无为而治的局面哪里还会遥远?如果崇敬良善而不能任用善人,厌恶奸邪而又不能摒弃恶人,有罪过的人得不到惩罚,有功劳的人得不到奖赏,那么国家灭亡的日子说不定就会到来,永远赐福给子孙后代,还有什么指望呢?”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传》称‘去食存信’ 〔1〕 ,孔子曰‘人无信不立’ 〔2〕 。昔项羽既入咸阳,已制天下,向能力行仁信 〔3〕 ,谁夺耶?”房玄龄对曰:“仁、义、礼、智、信,谓之五常,废一不可。能勤行之,甚有裨益。殷纣狎侮五常 〔4〕 ,武王伐之,项氏以无仁信为汉高祖所夺,诚如圣旨。”

【注释】

(1〕去食存信:比喻宁可失去粮食而饿死,也要坚持信义。

(2〕人无信不立:语出《论语·颜渊》。意谓人没有诚信就无法安身立命。

(3〕向:假如,假使。

(4〕狎侮:轻慢侮弄。

【译文】

贞观十七年(643),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左传》上讲‘宁可舍弃粮食,也要保持诚信’,孔子说‘人没有诚信就无法安身立命’。从前,项羽攻入咸阳,已经控制了天下,假如他当时能努力施行仁信政策,谁还能夺取他的天下?”

房玄龄回答说:“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废去任何一项都不行。如果能勤恳地推行五常,会有很大的补益。殷纣王轻慢侮弄五常,周武王就讨伐他,项羽因为没有仁信就被汉高祖夺了他的江山,确实像陛下所讲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