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仁恻第二十


“仁恻”者,仁爱怜悯之意也,也是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本篇记述了唐太宗怜恤百姓、将士的一些故事。在封建社会,君主宽厚仁爱,体恤百姓疾苦,施行仁政,其目的是用以安宁百姓,维护统治。太宗遣送后宫宫女、出资赎买大旱时被卖男女、不避辰日哀悼襄州都督张公谨、亲到定州城北门楼抚慰兵士、诏集前后战亡人骸骨设太牢致祭、床前问病卒之疾苦、替李思摩吮血止伤等都表现出太宗的宽厚仁慈的恻隐之心,这些做法对收揽人心、上下和谐确实起到了很大作用。这也许是出现“贞观之治”的主要原因之一。

贞观二年,关中旱 〔1〕 ,大饥。太宗谓侍臣曰:“水旱不调,皆为人君失德。朕德之不修 〔2〕 ,天当责朕,百姓何罪,而多困穷!闻有鬻男女者,朕甚愍焉。”乃遣御史大夫杜淹巡检 〔3〕 ,出御府金宝赎之 〔4〕 ,还其父母。

【注释】

(1〕关中:指陕西渭河流域一带。

(2〕不修:指不善、不好。

(3〕杜淹:字执礼,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隋时隐太山,文帝恶之,谪戍江表。雍州司马高孝基上表荐之,授承奉郎,大业末官至御史中丞。王世充称帝,他在吏部任职,颇亲近用事。入唐,秦王引为天策府曹参军,文学馆学士。太宗时拜御史大夫,累官至吏部尚书,参与朝政。封安吉郡公。

(4〕御府:帝王的府库。

【译文】

贞观二年(628),关中干旱,发生了大饥荒。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水旱不调和,都是因为国君缺乏道德。我德行不好,苍天应当责罚我,百姓有什么罪过,而遭受这么多困苦灾难!听说有卖儿卖女的人,我很怜悯他们。”于是派遣御史大夫杜淹巡视检察灾区,拿出皇家府库的钱财赎回那些被卖的孩子,还给他们的父母。

贞观七年,襄州都督张公谨卒 〔1〕 ,太宗闻而嗟悼 〔2〕 ,出次发哀 〔3〕 。有司奏言:“准《阴阳书》云 〔4〕 :‘日子在辰,不可哭泣。’此亦流俗所忌。”
太宗曰:“君臣之义,同于父子,情发于中,安避辰日?”遂哭之。

【注释】

(1〕襄州:在今湖北襄樊。都督:古时的军事长官。张公谨:字弘慎,魏州繁水(今河南南乐西北)人。初为王世充部将,后归秦王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公谨独闭关拒战,以功授左武卫将军。贞观初,为代州都督,置屯田以省馈运,数言时政得失。后副李靖经略突厥,上陈可取之策,及破定襄,改襄州都督,进封邹国公。

(2〕嗟悼:哀伤悲叹。

(3〕出次:为悼念死者而避开正寝,出郊外暂住。次,处所。

(4〕《阴阳书》:这里指古代专门用于择日、占卜、星相、风水等书。《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

【译文】

贞观七年(633),襄州都督张公谨去世,太宗闻知后哀伤悲叹,并出宫城为他发丧。有关部门上奏说:“根据《阴阳书》的说法:‘在辰日,不能哭泣。’这也是民间丧俗所禁忌的。”

太宗说:“君臣之间的情义就同父子关系一样,哀痛发自内心,还避什么辰日?”于是前往吊丧哭泣张公谨。

贞观十九年,太宗征高丽,次定州 〔1〕 ,有兵士到者,帝御州城北门楼抚慰之。有从卒一人病,不能进,诏至床前,问其所苦,仍敕州县医疗之,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及大军回次柳城 〔2〕 ,诏集前后战亡人骸骨,设太牢致祭 〔3〕 ,亲临,哭之尽哀,军人无不洒泣。兵士观祭者归家以言其父母,父母曰:“吾儿之丧,天子哭之,死无所恨。”
太宗征辽东,攻白岩城 〔4〕 ,右卫大将军李思摩为流矢所中 〔5〕 ,帝亲为吮血,将士莫不感励。

【注释】

(1〕次:临时驻扎。定州:今河北定州。

(2〕柳城:在今河北滦县东南。

(3〕太牢:古代祭祀时牛、羊、豕(shǐ)三牲具备谓之“太牢”。太牢之祭是古代国家规格最高的祭祀大典。

(4〕白岩城:在今辽宁辽阳东。

(5〕李思摩:即阿史那思摩,本姓阿史那,唐时突厥贵族。贞观四年(630),唐灭东突厥,思摩归唐,太宗嘉其诚,赐皇姓,封怀化郡王、右武卫大将军。十三年(639),改授乙弥泥孰可汗,使率原突厥一部归于黄河以北。二十一年(647)三月在长安病亡,四月,陪葬昭陵。起冢象白道山,在今礼泉县昭陵乡菜园头村北高险处。唐太宗去世后,高宗李治诏令琢诸蕃酋长十四人石像,列置在昭陵祭坛上,思摩即为其一。

【译文】

贞观十九年(645),太宗亲征高丽,驻扎在定州,只要有兵士到,太宗都亲临州城北门楼抚慰他们。当时有一个随从的士兵生了病,不能进见,太宗就下诏亲自来到他的病床前,询问他的病情,敕令州县官员给他好好治疗,所以将士们没有不心甘情愿随驾出征的。等到大军回师驻扎在柳城时,又诏令收集前后阵亡将士的骸骨,设太牢隆重祭奠,太宗亲临祭祀,为死者哀悼痛哭,全军将士无不落泪哭泣。观看祭祀的士兵回到家乡把这件事情告诉阵亡者的父母,他们的父母说:“我们的儿子战死,天子为他哭丧致哀,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太宗亲征辽东,攻打白岩城,右卫大将军李思摩被乱箭射中,太宗亲自替他吮血疗伤,将士们没有不因此而受感动和激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