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言语》主要记载的是贞观时君臣对于言语得失的探讨,并指出君主“出言”要特别慎重。古代帝王,君临天下,一言九鼎,若帝王出言不慎,则会影响施政,或令臣下演绎出无穷的事端。所以,当时的朝臣们每每利用各种时机,谏劝李世民慎开“金口”。太宗认为“欲出一言,即思此言于百姓有利益否,所以不敢多言”。太宗心忧天下黎民,把“出言”是否对百姓有利,看作是慎言语的标准。因此杜正伦进言曰:“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魏徵认为:“人君居四海之尊,若有亏失,古人以为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所以称君无戏言,帝王务必三思而后言。
【译文】
贞观二年(628),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我每天坐朝听政,想要说话的时候,就要考虑到这句话对百姓是否有益处,所以不敢随便多说。”
给事中兼知起居事杜正伦进言说:“国君的举动一定要记录下来,左史负责记录言语。臣现在的职务是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自己的愚忠秉笔直书。陛下如果有一句话违背了道理,那么千年以后也会牵连到您圣明的德行,不仅仅是对当今的百姓有所损害,希望陛下说话慎重。”
【注释】
(1〕枢机:比喻事物的关键。
(2〕甘泉宫:汉代古宫殿,位于今陕西淳化北甘泉山上,宫以山名。甘泉宫为汉武帝仅次于长安未央宫的重要活动场所,它不只是作为统治阶级的避暑胜地,而且许多重大政治活动都安排在这里进行。隋唐时又有所增修扩建。
【译文】
贞观八年(634),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言语是君子德行的关键表现,谈何容易?一般百姓一句话讲错了,就会被人们记住,成为他的耻辱和累赘。何况是一个国家的君主,说话更不能出现什么过失。因为它造成的危害特别大,岂能与普通百姓相比?我经常以此为戒。隋炀帝初次驾临甘泉宫时,对宫里的泉水山石很满意,但责怪没有萤火虫,于是下令:‘捉一些萤火虫放到宫里,晚上用来照明。’主管官署急忙派出几千人去各处捕捉,结果送来五百车萤火虫在甘泉宫两侧。小事尚且如此,何况那些大事呢?”
魏徵回答说:“国君处在天下最崇高的地位,如果有所失误,古人认为像日食月食一样,人们都能看得见,确实要像陛下这样警惕慎重。”
【注释】
(1〕古道:指古代的治国思想等。
(2〕散骑常侍: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唐代分属门下省和中书省,在门下省者称左散骑常侍,在中书省者称右散骑常侍。虽无实际职权,仍为尊贵之官,多用为将相大臣的兼职。
(3〕拟伦:伦比,比拟。
(4〕凝旒(liú):形容帝王态度肃穆专注。
(5〕虚襟:虚怀,虚心。
(6〕对扬:对答。
(7〕阶:台阶和梯子。这里比喻凭借的途径。
(8〕大辩若讷:谓真正善辩的人好像言语迟钝一样。讷,不善于讲话,说话迟钝。
(9〕庄生:即庄周。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其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至道无文:意谓最高的道理不须用文采修饰。文,指文采修饰。
(10〕“齐侯”二句:据《庄子》记载,齐桓公在堂上读书,在堂下做车轮的轮扁看见觉得好奇,就走上堂来对齐桓公说:“冒昧请问,您读的书里讲什么?”桓公说:“是圣人的教诲。”轮扁问:“圣人还活着吗?”桓公说:“已经死了。”轮扁说:“那么您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意谓古代的圣人死掉了,他们关于治国的诀窍也就一起死掉了,是传不给后人的。
(11〕“汉皇”二句:据《史记》记载:汉武帝时,汲黯敢于犯颜直谏,因常规劝武帝,武帝听得不耐烦。一次武帝召集群儒说:“我欲振兴政治,效法尧舜,如何?”汲黯说:“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武帝听了十分生气。从此以后,汲黯的官职再也没有升上去了。长孺,即汲黯,字长孺。西汉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孝景帝时为太子洗马,武帝即位后为谒者,并先后任荥阳令、东海太守,主爵都尉,位列九卿。汲黯为政,以民为本,同情民众的疾苦;威武不屈,刚直不阿;不畏权贵,秉公事职;为官清正,敢于犯颜直谏。
(12〕至公:最公正的原则。
(13〕秦政:即秦始皇,嬴姓,名政。
(14〕魏文:即魏文帝曹丕。宏材:指有杰出的才能。曹丕爱好文学,并有相当的成就。
(15〕浩然养气:即指养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指一种浩大刚正的精神。浩,盛大、刚直的样子。气,指精神。
(16〕缃图:指年久而纸已发黄的书卷图籍。缃,浅黄色。
(17〕淡焉:使之淡漠。怡悦:取悦,喜悦。
(18〕南岳:典出《诗·小雅·天保》:“不骞不崩,如南山之寿。”后用为祝寿之词。
(19〕东户:即东户季子,传说中的上古君主。《淮南子·缪称训》云:“昔东户季子之世,道路不拾遗,耒耜、余粮宿诸亩首。”高诱注:“东户季子,古之人君。”亦省称“东户”。
(20〕毕:遍及。
【译文】
贞观十六年(642),太宗每次和公卿大臣讨论古代的治国之道时,一定要反复提出问题诘问。
散骑常侍刘洎上书劝谏说:“帝王和臣子、圣明贤能的人和平庸愚昧的人之间,上下相差悬殊,无法比拟。因此,拿极愚蠢的人与极圣明的人相比,拿极卑贱的人与极尊贵的人相比,纵使前者想自己努力超过对方,也是不可能做到的。陛下施恩下旨,和颜悦色,肃穆专注地认真倾听别人的言论,虚心地接受别人的意见,尚且担心臣子不敢当面对答。何况陛下启动神思,运用雄辩,修饰言辞来驳斥别人的说法,引经据典来否定别人的议论,还想叫臣子怎样应答呢?臣听说苍天把不说话看作是尊贵,圣人把不说话视为美德。老子认为‘真正善辩的人如同言语迟钝一样’,庄子认为‘最高的道理不须用文采修饰’,这都是不希望言语繁多的意思。所以齐桓公读书,轮扁私下非议;汉武帝慕古尊儒,汲黯提出了讥讽,这都是不希望他们过分劳神。况且多记事就会损伤心神,多说话就会损伤元气。内伤心神、元气,外伤形体、精神,即使起初察觉不到,以后一定会留下祸患。应该为国家爱惜自己,怎么能为兴趣损伤自己呢?我认为如今天下升平,都是陛下努力治理国家的结果。想要让它长久保持下去,不是靠雄辩博览能办到的;只是应当忘掉那些爱憎之情,谨慎进行这方面的取舍,做每件事都要朴实无华,无不遵奉至公之道,像贞观初年一样就可以了。至于像秦始皇强辞善辩,因为自傲而失去人心;魏文帝有杰出的才能,却因为空言浮论而失去了众望。这种由口才和雄辩带来的损害,是明白可知的。臣竭诚希望陛下减少一些这种雄辩,修养浩然正气,少看一些古代书籍,恬淡喜悦。自己保持长寿像南山一样,把国家治理得像东户时代一样,那么天下百姓就非常幸运了,皇恩也就遍及天下了。”
太宗亲笔写诏书批复说:“不思考就不能治理天下,不说话就不能阐述自己的想法。近来和臣子谈论,形成言说过于频繁。轻视别人,态度骄傲,恐怕由此而产生。身体、精神、心思和元气确实不应该为此而劳损。今天听到你忠诚正直的劝言,我一定虚心接受予以改正。”
【注释】
(1〕给事中:官名。秦汉为列侯、将军、谒者等的加官。侍从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参议政事,因执事于殿中,故名。隋唐以后为门下省之要职,掌驳政令之违失。知起居事:古代官职。唐初在门下省设起居郎,掌修起居注之事,逐日记录皇帝的言行。
(2〕左史:官名。《礼记·玉藻》记载曰周代史官有左史、右史之分。左史记行动,右史记言语。而《汉书·艺文志》记载曰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唐宋曾以门下省之起居郎、中书省之起居舍人为左、右史,分别主记事与记言。有学者结合文献及考古资料研究认为,左史、右史之名均出现于西周时期,从其职能以及当时人们的习惯来看,它并不是先秦时期的实有官制,应该是内史、太史的譬喻称呼。至于记言记事之职责,也并不特指左史、右史,而是针对先秦史官共有的职能而言。
(3〕累:牵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