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安边第三十六


本篇主要记述了贞观年间君臣有关如何安置边远地区少数民族降众问题的议论。唐初武力强盛,加之太宗政策开明,四方外族乐于归顺大唐。魏徵、褚遂良等大臣主张为降众恢复旧国,选择亲附唐朝的酋长做他们的君主,以羁縻之。温彦博等主张收揽和教化这些降众,使他们成为唐朝的臣民。对他们处置得当,就可以为国家的藩屏,反之后患无穷。让他们内迁还是外徙,设置郡县还是立本族人为王,着意经略远方还是看重内政,贞观君臣们对此争论激烈,其方略也互有得失。

贞观四年,李靖击突厥颉利,败之,其部落多来归降者,诏议安边之策。
温彦博曰:“天子之于万物也,天覆地载,有归我者则必养之。今突厥破除,余落归附,陛下不加怜愍,弃而不纳,非天地之道。阻四夷之意,臣愚甚为不可,宜处之河南。所谓死而生之,亡而存之,怀我厚恩,终无叛逆。”
彦博又曰:“臣闻圣人之道,无所不通。突厥余魂,以命归我,收居内地,教以礼法,选其酋首,遣居宿卫,畏威怀德,何患之有?且光武居南单于于内郡,以为汉藩翰,终于一代,不有叛逆。”又曰:“隋文帝劳兵马,费仓库,树立可汗,令复其国,后孤恩失信,围炀帝于雁门 〔1〕 。今陛下仁厚,从其所欲,河南、河北,任情居住,各有酋长,不相统属,力散势分,安能为害?”

【注释】

(1〕雁门:指雁门关。在山西代县北部。长城重要关口之一,向为山西南北交通要冲。

【译文】

贞观四年(630),李靖攻打突厥颉利可汗,打败了他,有很多突厥部落前来归降,太宗诏令讨论安定边境的政策。

温彦博说:“天子对待万物,就像上天覆盖、大地承载一样,归附我们的必然要收养他们。现在突厥被打败,剩下的部落都来归附,陛下不加怜悯,抛弃他们而不予接纳,这不是天覆地载的道理。阻绝了外族的诚意,臣虽然愚昧,也认为万万不可,应该在河套以南一带安置他们。这就是常说的:将要死的让他能生存下来,将要灭亡的让他能存在下去,使他们感激我皇的深厚恩德,永不会叛逆。”

温彦博又说:“我听说圣人的主张,没有什么地方达不到的。突厥残存的民众,把性命交给了我们,收容他们居住在内地,用礼仪法度教化他们,选拔他们的首领,派他们在宫禁中担任警卫,他们畏惧皇家的威力,感念皇上的恩德,会有什么祸患呢?而且汉光武帝让南单于的部众居住在内地州郡,作为东汉的屏障辅翼,经历了整整一个朝代并没有叛逆。”他又说:“隋文帝兴师动众,浪费府库的财物,为突厥树立可汗,让他们恢复自己的国家,后来突厥不念恩德失守信用,在雁门关围攻隋炀帝。现在陛下仁慈宽厚,顺从他们的意愿,河套南北地区,任他们随意居住,各部落都有酋长,相互之间不能统属,势力分散,怎么能成为祸害呢?”

贞观十四年,侯君集平高昌之后,太宗欲以其地为州县。
魏徵曰:“陛下初临天下,高昌王先来朝谒,自后数有商胡称其遏绝贡献(1〕 ,加之不礼大国诏使,遂使王诛载加 〔2〕 。若罪止文泰,斯亦可矣。未若因抚其民而立其子,所谓伐罪吊民,威德被于遐外,为国之善者也。今若利其土壤以为州县,常须千余人镇守,数年一易。每来往交替,死者十有三四。遣办衣资,离别亲戚,十年之后,陇右空虚 〔3〕 ,陛下终不得高昌撮谷尺布以助中国。所谓散有用而事无用,臣未见其可。”
太宗不从,竟以其地置西州 〔4〕 ,仍以西州为安西都护府,每岁调发千余人,防遏其地。

【注释】

(1〕遏绝:阻止禁绝。

(2〕载加:一再增加。

(3〕陇右:古地区名。泛指陇山以西地区。古代以西为右,故称陇山以西为陇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分全国为十道,以东起陇山,西达沙州的地域始设陇右道。其地域包括今甘肃、新疆大部分地区和青海湖以东地区。

(4〕西州:唐朝在今新疆境内所置三州之一。贞观始置,天宝、至德时改名交河郡。领高昌、柳中、交河、蒲昌、天山五县,治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南高昌故城,即哈拉和卓古城)。贞观十四年(640)灭高昌氏王朝,以其地设西昌州,不久改称西州,并设安西都护府于交河(今新疆吐鲁番西)城。

【译文】

贞观十四年(640),侯君集平定了高昌国之后,太宗准备在那个地方设立州县。

魏徵说:“陛下刚开始统治天下时,高昌国王麹文泰首先来朝拜谒见,但是从那以后,西域胡商屡次称高昌国王阻止他们来大唐朝贡,再加上高昌王对我国使臣无礼,以致皇上对他们的讨伐一再增加。如果只追究麹文泰一个人的罪过,这也就可以了。不如借此机会安抚那里的百姓并立高昌王的后代为王,这就是讨伐有罪的国君而慰问受难的百姓,使国家的威力恩德遍及边远的外邦,这才是治国的良策。现在如果贪图那里的土地而在那里设置州县,就必须常年派一千多人去镇守,几年更换一次。每次来往交换,死亡的就有十分之三四。还要派人置办衣物钱财,离别亲人,这样的话十年以后陇右地区就会变得空虚,陛下最终得不到高昌国的一撮谷、一尺布来资助中原。这就叫做分散有用的资财去从事无益的事情,我看不出它切实可行的道理。”

太宗没有听从他的意见,最终还是在高昌境内设置了西州,并在西州设置安西都护府,每年调遣一千多人,前往防守这个地方。

黄门侍郎褚遂良亦以为不可,上疏曰:“臣闻古者哲后临朝,明王创制,必先华夏而后夷狄,广诸德化,不事遐荒。是以周宣薄伐 〔1〕 ,至境而反;始皇远塞(2〕 ,中国分离。陛下诛灭高昌,威加西域,收其鲸鲵 〔3〕 ,以为州县。然则王师初发之岁,河西供役之年,飞刍挽粟 〔4〕 ,十室九空,数郡萧然,五年不复。陛下岁遣千余人,而远事屯戍,终年离别,万里思归。去者资装,自须营办,既卖菽粟,倾其机杼 〔5〕 。经途死亡,复在方外。兼遣罪人,增其防遏,所遣之内,复有逃亡,官司捕捉,为国生事。高昌涂路,沙碛千里,冬风冰冽,夏风如焚,行人遇之多死。《易》云‘安不忘危,理不忘乱’。设令张掖尘飞 〔6〕 ,酒泉烽举(7〕 ,陛下岂能得高昌一人斗粟而及事乎?终须发陇右诸州,星驰电击。由斯而言,此河西者方于心腹,彼高昌者他人手足,岂得糜费中华,以事无用?陛下平颉利于沙塞,灭吐浑于西海 〔8〕 。突厥余落,为立可汗;吐浑遗萌 〔9〕 ,更树君长。复立高昌,非无前例。此所谓有罪而诛之,既服而存之。宜择高昌可立者,征给首领 〔10〕 ,遣还本国。负戴洪恩,长为藩翰。中国不扰,既富且宁,传之子孙,以贻永代。” 疏奏,不纳。

【注释】

(1〕周宣薄伐:指周宣王征伐猃狁,追到边境就班师回朝,不穷追。

(2〕始皇远塞:指秦始皇修筑长城,防范匈奴。远塞,在边境设立关防。

(3〕鲸鲵(ní):比喻凶恶的敌人。

(4〕飞刍挽粟:指迅速运送粮草。刍,饲料。挽,拉车或船。

(5〕机杼(zhù):织布机和梭子。这里指代布帛。

(6〕张掖:郡名。位于今甘肃河西走廊中部,为通往西域的要冲。古为河西四郡(敦煌、酒泉、张掖、武威)之一,历代中原王朝在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活动中心。

(7〕酒泉:郡名。位于今甘肃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西汉设郡,古为河西四郡之一。隋曾置肃州。

(8〕西海:郡名。西汉末于今青海湖附近置西海郡。位于今青海青海湖一带。

(9〕遗萌:犹遗氓。萌,通“氓”,指外来的百姓。

(10〕征:征聘。

【译文】

黄门侍郎褚遂良也认为不能这样做,上奏章说:“臣听说古代圣哲的国君统治天下,明智的帝王创立制度,必定首先考虑华夏族然后再考虑外族的利益,广施恩德教化,不去征服遥远的荒服之地。因此,周宣王征伐猃狁,追到边境就班师回朝;秦始皇在边境修筑长城,设立关防,结果中原分崩离析。陛下诛灭了高昌国,威力达到西域,制服了凶恶的敌人,在那里设立了州县。然而,朝廷的军队刚出征的那年,也就是河西地区供给赋役的时候,由于大量迅速运送粮草,河西地区十室九空,几个州郡变得萧条荒凉,五年之内恢复不了。陛下每年派遣一千多人去远方镇守驻防,他们整年离别亲人,在万里之外渴望返回家园。而离开家乡者的路费行装,要自己筹办,已经卖掉了粮食,又卖尽了布帛。还有的人在途中死亡,就更不用说了。加上又要遣送罪犯,去增强那里的驻防力量,遣送的囚犯中又有逃跑的,官府要去追捕捉拿,给国家横生事端。通往高昌国的道路,有千里沙漠戈壁,冬天的风像冰一样寒冷,夏天的风像火一样炙热,行人遇到这种天气又多数死去。《周易》说:‘平安时不要忘了危亡,太平时不要忘了祸乱。’假设张掖郡发生了战事,酒泉郡烽烟四起,陛下难道能得到高昌一个人一斗米来资助吗?最终还要调发陇右各州的军队,星驰电击般地攻击敌人。由此说来,这河西地方才是自己的心腹,那高昌国只是别人的手足,怎么能浪费中华的财物去做无用的事情?陛下在塞外沙漠平定颉利,在西海灭掉吐谷浑。对突厥的余部,为他们新立可汗;对吐谷浑的遗民,为他们重树首领。再为高昌树立君长,并不是没有先例。这就是有罪就讨伐它,既然降服了就保全它。应该选择高昌国中可以扶植的人,征聘他担任首领,遣送他回到本国。高昌既然承受大恩,就将长久地成为大唐的屏障。中国受不到侵扰,既富裕又安宁,留传给子孙,使后代昌盛。”

奏章呈送上去,太宗没有采纳。至十六年,西突厥遣兵寇西州。太宗谓侍臣曰:“朕闻西州有警急,虽不足为害,然岂能无忧乎?往者初平高昌,魏徵、褚遂良劝朕立麹文泰子弟,依旧为国,朕竟不用其计,今日方自悔责。昔汉高祖遭平城之围而赏娄敬 〔1〕 ,袁绍败于官渡而诛田丰 〔2〕 。朕恒以此二事为诫,宁得忘所言者乎!”

【注释】

(1〕平城之围:汉高祖六年(前201),冒顿单于发兵围攻马邑,韩王信投降,次年又攻晋阳(今山西太原)。汉高祖闻讯,亲率三十万大军迎战,被匈奴围困于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南)。后来用陈平计,向单于阏氏行贿,才得脱险。史称“平城之围”。平城,在今山西大同东北。娄敬:汉初齐国卢(今山东长清)人。汉高祖五年(前202)汉王朝完成统一后,打算定都洛阳。时娄敬建议定都长安,得到张良的支持,刘邦最终决定建都长安。为表彰娄敬,赐姓“刘”。冒顿单于内侵,刘邦率军亲征,娄敬独持异议,认为只有实行“和亲”,方是上策。汉高祖七年(前200)七月,娄敬向刘邦提出迁徙山东豪强以实关中的建议,刘邦采纳这一建议,并命娄敬负责实施。娄敬所提定都、和亲、迁豪三项计策,对稳定汉初的政治形势起了重要的作用。

(2〕袁绍败于官渡:汉献帝建安四年(199),袁绍率军南下,恃兵多粮足,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北)与处劣势的曹操相持。次年曹操利用袁绍轻敌和内部不稳之机,成功地突袭其后方屯粮重地,袁绍军心动摇。曹操乘机挥军全线出击,大破袁军主力,袁绍大败。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初任司隶校尉。大将军何进召董卓谋诛宦官事泄被杀,他杀尽宦官。后董卓入京专朝政,他奔冀州(今河北中南部)称冀州牧,号召起兵讨董卓。后逐渐占有冀(今河北中南部)、青(今山东东北部)、幽(今河北北部)、并(今山西太原)等四州。建安三年(200),在官渡被曹操打败,不久病死。田丰:钜鹿郡(今河北钜鹿一带)人。博览多识,权略多奇。袁绍用田丰谋略,消灭公孙瓒,平定河北,虎踞四州。建安四年(199),曹袁争霸,田丰提出稳打稳扎的持久战略,袁绍执意南征而不纳。官渡之战,田丰再议据险固守,分兵抄掠的疲敌策略,乃至强谏,被袁绍以为沮众,械系牢狱。建安五年(200),袁绍官渡战败,将其杀害。

【译文】

到了贞观十六年(642),西突厥派兵侵犯西州。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我听说西州有警急情况,虽然不至于造成大危害,但怎么能不忧虑呢?从前刚刚平定高昌时,魏徵、褚遂良劝我立麹文泰的子弟做国君,让高昌依旧成为一个国家,我竟没有采纳他们的计策,到现在才后悔自责。过去汉高祖不听谋臣娄敬的劝谏,遭受平城之围,而后赏赐娄敬;袁绍不听谋臣田丰的劝阻,在官渡战败后诛杀了田丰。我常把这两件事引为鉴诫,难道能够忘记曾经劝谏过我的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