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始慎终”是贞观时期君臣们经常讨论的议题。《慎终》篇所收录的言论,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反复论述,反映李世民和魏徵等人注意防微杜渐,力求善始慎终的思想与事迹。其中魏徵的“十渐疏”列举了贞观后期唐太宗的十种骄纵倾向,分析透辟,言辞激烈。《慎终》置于全书之末,表达了作者吴兢对当朝及后世帝王的期望。
善始易,善终难。做一件事情,开头做好并不难,难的是坚持不懈,善始善终。治理国家也是一样的,创业难,守业更难。创业初期,往往能励精图治;承平日久,难免骄奢放纵,导致败亡。当权治国的人,应该居安思危,引以为戒。
【译文】
贞观五年(631),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自古以来帝王也不能经常消除祸患,假使国内安定,外部必定会有侵扰。现在远方外族都已归顺,五谷丰登,没有盗贼出现,国家内外都平安宁静。这样的局面决不是我一个人的力量可以达到的,实在是你们共同辅佐的结果。然而安定时不能忘了危亡,太平时不能忘了战乱,虽知今日无事,也必须考虑让这种状况保持始终。经常能够这样,才是可贵的。”
魏徵回答说:“自古以来,君臣不可能都完美,有时国君圣明,大臣却不贤良;有时大臣贤良,却又没有圣明的国君。现在陛下圣明,因此天下太平。假如只有贤臣,而国君不考虑教化,也不会有什么益处。现在天下虽然太平,但我等臣子还不能以此为喜,只希望陛下能居安思危,孜孜不倦,不要懈怠!”
【注释】
(1〕泗上:泛指泗水北岸的地域。这里指泗水亭(今江苏沛县东),刘邦曾任泗水亭长。亭长: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置亭长,掌治安,捕盗贼,理民事。
(2〕孝惠:即汉惠帝刘盈,西汉第二位皇帝。
(3〕“而高帝”二句:当初,汉高帝宠幸戚夫人,戚夫人有一子名曰刘如意,刘如意聪明伶俐,英武果敢,作风很像汉高帝,高帝觉得太子刘盈优柔寡断,软弱无能,便想废刘盈。刘盈的母亲吕皇后便请大贤商山四皓来替刘盈说话并辅佐,才免了废太子的厄运。
(4〕妄系:无故抓人入罪。
(5〕黥布:即英布,六安(今安徽六安)人,因受秦律被黥,所以称黥布。初属项羽,被封为九江王,后叛楚归汉,被封为淮南王。与韩信、彭越并称汉初三大名将。汉王十一年,吕后诛杀淮阴侯韩信,引起了英布的惊慌。同年夏,又杀梁王彭越。英布得知后,大为恐慌,怕祸及自身,于是暗中聚合部队,起兵反叛。后兵败被杀。
【译文】
贞观六年(632),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自古以来做善事的帝王,大多数不能坚持到底。汉高祖原本是泗水亭的一个亭长,最初还能够拯救危亡,翦除暴政,因此成就了帝王大业,然而再让他延长十几年的话,就会放纵逸乐而败亡,也不能保住他创下的帝业。为什么知道这些呢?汉惠帝刘盈有嫡长子继承人的重要地位,而且为人温和、恭敬、仁爱、孝顺,然而汉高祖却因爱姬的儿子刘如意而犹豫不决,准备废黜皇储而另立太子;萧何、韩信的功业很高,而萧何后来被无端械系下狱,韩信也被滥加贬黜,其余的功臣像黥布等辈,就因惧怕而不能自安,最终叛逆谋反。君臣父子之间悖逆荒谬到这种地步,难道不是难以保住功业的明证吗?所以我不敢倚仗天下安宁,而常常考虑到危险败亡来使自己警戒害怕,以此来保持到最终。”
【注释】
(1〕端拱:谓闲适自得,清静无为。
(2〕来叶:后世。
(3〕隆周:指西周。炎汉:指西汉。汉自称以火德王,故称炎汉。建武: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25—56)。永平:东汉明帝年号(58—75)。
(4〕㧑挹(huīyì):亦作“㧑抑”,谦抑,谦让。
(5〕稽颡(sǎnɡ):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
【译文】
贞观九年(635),太宗对公卿们说:“我闲适自得,清静无为的政策,使四方外族全部归服,这哪里是我一个人能办得到的,实在是依靠诸位的大力扶持啊!应当考虑善始善终,永远巩固宏伟的基业,使子子孙孙,一代一代互相辅佐。让丰功伟业、深厚的利益延续到后世,让数百年以后读我朝历史的人们,感到伟大的功勋和繁荣的事业光辉耀眼,岂止是称颂西周、西汉和东汉光武帝、明帝的故事而已?”
房玄龄趁势进奏说:“陛下谦逊的心意,把功劳推让给群臣,国家治理得太平,其根本原因在陛下的大德,我们有什么功劳呢?只希望陛下有始有终,那么天下就永远可以得到依靠。”
太宗又说:“我观察古代拨乱反正的国君,年龄都超过了四十岁,只有汉光武帝是三十三岁。但是我十八岁就举兵创业,二十四岁时平定天下,二十九岁时升为天子,这是武功胜过了古人。我少年时从军,没有闲暇时间来读书,贞观以来,手不释卷,明白了教育感化的根本,发现了执政方略的渊源。施行了数年之后,天下大治,风俗习气得到改革,儿子孝顺,臣子忠心,这是文治又胜过了古人。过去周、秦以来各个朝代,外族入侵中原,现在戎狄都虔诚归服,都成了臣属,这是安抚远邦又胜过了古人。这三方面,我有什么德行可以承受得起?既然有了这样的功业,怎么能不善始善终呢?”
【注释】
(1〕宾服:归顺,顺服。
(2〕稷(jì)、契:稷和契的并称,唐虞时代的两位贤臣。稷,即后稷,名叫弃,是周代姬氏最初的远祖,帝尧时人。他爱好耕种农作物,能选择肥沃土壤和地势适宜的地方种植五谷,当时人民都效法他。尧帝见他对农事有特殊才干,就任用他为农师,掌管农事,封他于邰地(今陕西武功境),号称为后稷。契,虞舜时,派契、后稷帮助禹治水。十三年后,禹治好了水,同时也封契于商(今陕西商县)。虞舜又任命契为司徒,也开始治理商地。
【译文】
贞观十二年(638),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我在读书时发现前朝帝王做过的善事,都身体力行而不知厌倦。我任用你们几位,确实认为你们是贤良的大臣,然而治理国家的成绩还是比不上三皇五帝时代,这是什么原因呢?”
魏徵回答说:“现在四方异族归顺,天下平安无事,的确是旷古未有过的盛况。然而,自古以来凡是刚即位的帝王,都想振奋精神治理好国家,与尧、舜的功绩相媲美;等到他太平安乐时,就骄奢放纵,不能把善政坚持到底。凡是刚刚得到任用的臣子,都想辅佐国君,挽救时局,追赶上稷、契的功绩;等到他们富贵时,就只想苟且保住自己的官职爵位,不能够尽忠尽节了。假使能让君臣经常不懈怠,各自坚持到底,那么天下就不用担心治理不好,自然可以超越前代古人。”
太宗说:“确实像你说的这样。”
【注释】
(1〕受图定鼎:建立王朝。受图,《尚书·仲虺》载,河伯曾以河图授大禹,后因称帝王受命登位为“受图”。定鼎,相传禹铸九鼎,为古代传国之宝,保存在王朝建都的地方。后来称定都或建立王朝为“定鼎”。
(2〕岩廊:亦作“岩郎”,高峻的廊庑。这里借指朝廷。
【译文】
贞观十三年(639),魏徵恐怕太宗不能始终保持俭朴节约,近几年又很喜欢奢侈放纵,于是上奏章规劝说:
“臣观察自古以来的帝王建立王朝,都想把皇位传到万世,为子孙做打算。所以他们垂衣拱手,端坐朝堂,向天下宣布政令。他们谈论治国的方略时,一定是推崇质朴敦厚而抑制虚浮华丽;在议论人物时,一定是赞许忠诚贤良而鄙视邪恶奸佞;在讲述政治法度时,一定是禁止奢侈浪费,崇尚俭朴节约;在谈论物产时,就会说重视谷物布帛,轻视珍宝奇玩。在受命登基之初,都能遵循这些原则达到政治清明;稍微安定之后,大多数人违反了这些原则而败坏了社会风俗。这是什么缘故呢?难道不是因为处在极其尊贵的地位,拥有天下的财富,说出的话没有谁敢违背,所做的事别人都一定会遵从,公道被个人的情感所淹没,礼仪法度被欲望所损害的缘故吗?古话说:‘不是了解它有困难,而是实行它才会困难;不是实行它有困难,而是坚持到底才困难。’说得很实在啊!
【注释】
(1〕弱冠:古时以男子二十岁为成人,初加冠,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2〕横流:水往四处乱流。这里指世道混乱。
(3〕方:泛指并列。这里是相提并论的意思。
(4〕曩(nǎnɡ)志:过去的志向。曩,以前,过去。
【译文】
“陛下年龄刚到二十,就极力拯救混乱的世道,平定了域中战乱,开创了帝王的基业。贞观初年,正当陛下年轻力壮的时候,就能够抑制嗜好和欲望,亲自实行节俭,内外安乐宁静,于是达到大治的局面。论功业,就是商汤、周武王也不能相提并论;论道德,就是与唐尧、虞舜也相差不远。臣自从被擢任为陛下的左右侍臣,已有十多年,常常在宫廷中侍从君主,参与谋划,屡次接受英明的旨意。陛下常赞许仁义的治国方法,坚持奉行而不放弃;厉行俭朴节约的志向,始终不渝。一句话可以让国家兴盛起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陛下的话还在耳边回响,我怎么敢忘记呢?然而近年以来,陛下逐渐违背了原来的志向,敦厚纯朴的精神也渐渐不能坚持到底了。谨把臣所听说到的,列举在下面:
【注释】
(1〕中主:中等才德的君主。
(2〕晋武焚雉头之裘:晋武帝时,太医司马程据献上一件用野鸡头上绒毛做成的裘衣,叫做“雉头裘”,晋武帝认为这是奇装异服,也不符合典礼,于是让人将雉头裘在殿前烧毁。
【译文】
“陛下在贞观初年,恪守无为无欲的治国方略,清明宁静的教化,覆盖到了遥远的荒凉地区。但考察时下,这种风气已经渐渐丧失了。听陛下的言论,已远远超过上古英明的帝王;论陛下的作为,却连中等才德的君主都没能超越。为什么这样说呢?汉文帝、晋武帝都不是英明圣哲的帝王,但汉文帝曾辞退了别人奉献的千里马,晋武帝曾烧掉了用野鸡头上的绒毛制成的裘衣。现在陛下却派人到万里之外去寻求骏马,到域外购买珍奇宝物,招致道路行人的惊怪,被外族所轻视,这是陛下渐渐不能坚持到底的第一个方面。
【注释】
(1〕懔(lǐn):恐惧。这里是小心谨慎的意思。六马:指用六匹马驾的车子。
(2〕“民惟”二句:语出《尚书·五子之歌》。意谓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牢固,国家才安宁。
(3〕营为:这里指经营大兴土木活动。
【译文】
“从前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百姓的方法。孔子说:‘要像用腐朽的缰绳驾驭六匹马拉着的车那样小心谨慎。’子贡问:‘为什么这么担心呢?’孔子说:‘不用仁义之道去引导百姓,百姓就会仇恨我,怎么能不担心呢?’所以《尚书》上说:‘民众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牢固,国家才安宁。’统治百姓的国君怎么能对百姓不敬重呢?贞观初年,陛下对待百姓就像对待自身的伤口一样,怜悯他们的勤恳辛劳,爱护百姓就像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自己总是保持简省节约,没有营构什么宫室。近几年来,却着意于奢侈纵欲,忽视了谦虚节俭,轻易地使用劳力,还说:‘百姓没有事干就会放纵懒散,经常役使就容易驾驭。’自古以来,没有因为百姓清闲安乐而导致国家倾覆败亡的,哪有反而担心百姓安逸而故意去劳累他们的呢?这恐怕不是振兴国家的正确言论,怎么能作为安抚人民的长远打算呢?这是陛下渐渐不能坚持到底的第二个方面。
【注释】
(1〕直:只是。
【译文】
“贞观初年,陛下简省自己的享受而让百姓得到好处,到了现在,却放纵个人的私欲而劳役百姓。谦逊俭朴的作风一年年地在改变,骄矜奢侈的性情一天天在发展。虽然关心百姓的话在口中不停地说着,但自身享乐的事在心里是最关切的。有时想营造宫室,担心臣子进谏劝阻,就说:‘如果不这样做,对我自身不方便。’碍于君臣的情分,臣子怎么能再谏诤呢?这只是意在封住大臣们的嘴,哪能说是选择好的意见而施行呢?这是陛下渐渐不能坚持到底的第三个方面。
【注释】
(1〕兰芷:兰草与白芷,皆香草。这里比喻品质高洁的人。鲍鱼:咸鱼,气味腥臭。这里比喻腐败丑恶的人。亲近兰芷,远离鲍鱼,是儒家教人处世立身的原则。在接触人与事的过程中,要接触像兰芷一样品质高洁的人,要拒绝像鲍鱼一样腐败丑恶的人。
(2〕砥砺(dǐlì):磨炼。
(3〕与:交往,友好。
(4〕轻亵(xiè):轻佻地亲近。
(5〕昵:亲近,亲热。
【译文】
“立身的成功与失败,取决于人所接触的环境,接触像兰芷一样品质高洁的人和像鲍鱼一样腐败丑恶的人,时间久了就会受到它们的影响。因此要谨慎地对待所接触的东西,不能不认真思考。陛下在贞观初年时,注意磨炼名誉和节操,对人不偏私,只要是善良的就和他交往,亲近爱护君子,疏远斥退小人。现在就不是那样了,对小人轻佻地亲近,对君子礼节性地尊重。名义是尊重君子,实际上是敬而远之;名义上是轻视小人,实际上是亲近他们。亲近小人就看不见他们的错误,疏远君子就不知道他们的正确;不知道君子的正确,就会不用别人离间也自然疏远他们,看不见小人的错误,就会不时地自觉去亲近他们。亲近小人,决不是治理国家的办法;疏远君子,难道是振兴国家的方略?这是陛下渐渐不能坚持到底的第四个方面。
【注释】
(1〕“不作”六句:语出《尚书·旅獒》。
(2〕捐金抵璧:谓不重财物。语本晋葛洪《抱朴子·安贫》:“上智不贵难得之财,故唐虞捐金而抵璧。”
(3〕末作:古代指工商业。
【译文】
“《尚书》上说:‘不要做无益的事来损害有益的事,事业才能成功;不看重奇异的东西,不轻视日常用品,百姓才会富足。犬马不是本地生长的就不要畜养,珍禽奇兽不要养育在国中。’陛下在贞观初年,动则效法唐尧、虞舜,不看重财物,返朴归真。近几年来,喜欢崇尚稀奇怪异的东西,难以获得的物品,无论多远也要弄到手;珍奇玩物的制作,没完同了不知何时能够停止。国君喜欢奢靡而希望下面的人敦厚俭朴,是没有过的事。大举兴办工商业,而指望农民丰足厚实,这不可能办到是很明显的。这是陛下渐渐不能坚持到底的第五个方面。
【注释】
(1〕善人所举:有道德的人所举荐的人才。善人,这里指有道德的人,善良的人。
(2〕素履:平素的言行。
(3〕臧否(pǐ):褒贬,好坏。
(4〕干求:求取。
【译文】
“贞观初年,陛下求贤若渴,有道德的人所举荐的人才,相信并任用他们,发挥他们的长处,常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近年以来,陛下完全是凭借自己心中的喜好和厌恶来用人,有时众人都说好而被举荐的人才能被任用,但只要有一个人诋毁就抛弃他们;有时多年相信并任用的人,一旦有所怀疑就疏远他们。人的品行在平素可以表现出来,做事有成绩可以检验。诋毁人的人,不一定比被举荐的人可信;积累多年的品行,不应该一下子就被否定。君子的胸怀,是为了实行仁义和弘扬道德;小人的本性,喜欢花言巧语攻击别人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陛下不审察他们的来龙去脉,而轻易地加以褒贬,这样就使得奉行道义的人一天天被疏远,钻营求取的人一步步得到进用。因此人人都想苟全免祸,谁也不愿尽心竭力。这是陛下渐渐不能坚持到底的第六个方面
【注释】
(1〕毕:捕兽所用之网。弋:为射鸟所用的系绳之箭。
(2〕十旬之逸:指长时间的游乐。《尚书·五子之歌》云:“太康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返。”旬,十天。
(3〕侵晨:天刚有点亮时。
【译文】
“陛下刚登上帝位时,高瞻远瞩,办事只求清静,心中没有嗜好欲望。在内除去毕、弋等狩猎工具,在外禁绝狩猎游玩的根源。几年以后,就不能坚守当初的志向了,虽然没有狩猎十旬不归的事情,但有时也超过了天子一年三次田猎的礼制。于是使游猎的娱乐遭到百姓的讥讽,所进贡的猎鹰猎犬有的来自四方边远的民族。有时候教习武艺的地方道路遥远,陛下天刚有点亮就出去,深夜才回来,把车马驰骋当做欢乐,不考虑难以预料的变故,如果事有不测,能来得及挽救吗?这是陛下渐渐不能坚持到底的第七个方面。
【注释】
(1〕“君使臣”二句:语出《论语·八佾》。这是孔子对鲁定公说的话。意谓君主使用臣下应该以礼节相待,臣下事奉君主应该用忠心相报。
(2〕外官:地方官。与京官相对。
(3〕款:诚恳亲切。
(4〕交泰:这里指君臣之意互相融洽,上下同心。
【译文】
“孔子说:‘君主使用臣下应该以礼节相待,臣下事奉君主应该用忠心相报。’既然这样,国君对待臣子,礼节上不可轻薄。陛下刚登帝位时,用恭敬的态度接待臣下,使国君的恩惠向下流布,臣子的想法向上禀报国君,君臣都想竭心尽力,心中没有什么隐讳保留的。近年以来,有许多地方被忽略了,有时地方官充任使节,入朝奏事,想拜见陛下,陈述见解,但想说话时陛下却不能和颜悦色地倾听,想提出请求又得不到恩准。有时还因臣下有不足之处,就责问他细小的过失,这样即使臣子有聪敏善辩的才能,也无法表明他的忠诚。这样而希望上下同心,君臣融洽,不也是很困难吗?这是陛下渐渐不能坚持到底的第八个方面。
【注释】
(1〕遐裔(yì):这里指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
【译文】
“骄傲不可滋长,私欲不可放纵,娱乐不可过度,心志不可溢满。这四个方面,前朝帝王用作求得福运的方法,历代贤人用作深切的警诫。陛下在贞观初年,孜孜不倦,委屈自己顺从他人,还常常觉得做得不够。近年以来,稍微有些骄傲放纵,自恃功业盛大,心中轻视前朝帝王,自以为圣哲英明,内心看不起当代人物,这就是骄傲滋长的表现。想要干什么,都随心所欲,即使有时压抑自己的情绪听从臣子的劝谏,却始终是耿耿于怀,这就是放纵私欲的表现。志趣在嬉戏游乐上,心里从来没有厌倦,虽然没有完全妨碍处理政事,却不能专心思考治国,这就是娱乐过度的表现。天下安定,外族归顺,却仍然让士兵远行辛劳,向边远的民族进兵,这就是心志溢满的表现。亲近的人迎合陛下的旨意而不肯直谏,疏远的人畏惧陛下的天威而不敢规劝,这样不断地积累下去,将有损陛下高尚的品德。这是陛下渐渐不能坚持到底的第九个方面。
【注释】
(1〕矜(jīn)育:矜怜养育。
(2〕携贰:离心,怀有二心。
(3〕下日:指服役结束之日。
(4〕上番:指调到京城服役。
(5〕和市:古代指官府按市价向民间购买实物。至唐宋以后,实际成为强行摊派、掠夺民财民物的制度。
(6〕脱因:或许因为。
(7〕宁帖:也作“宁贴”,安宁服贴。
【译文】
“从前陶唐、成汤的时代,不是没有灾祸,之所以称颂他们圣明贤德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做事有始有终,无为而治,没有私欲,遇到灾祸时就特别忧虑、勤于政事,时世安定时,也不骄矜不放纵的缘故。贞观初年,连年霜灾旱灾,京郊的百姓全都流向关外,扶老携幼,往返数年,却没有一户人家逃亡,没有一个人抱怨痛苦。这确实是因为百姓体会到陛下怜悯抚育他们的胸怀,因此至死也不怀二心。近年以来,百姓被徭役弄得疲惫不堪,关中的百姓尤其严重。各种工匠,结束服役期限后又都被迫留下来继续受官府雇用;正在服役的士兵,大多被调到京城去做杂役;不断地在乡闾中强行摊派、掠夺民财民物,在道路上押送物资的差役络绎不绝。既已出现了弊端,百姓就容易被惊扰,万一因为水旱灾害,谷物绝收,恐怕百姓的心就不能像过去那样安宁服贴。这是陛下渐渐不能坚持到底的第十个方面。
【注释】
(1〕祸福无门,唯人所召:谓祸福没有定数,都是人所自取。
(2〕衅(xìn):缝隙,破绽。引申为争端,事端。
(3〕道洽寰中:道义遍及全国。洽,广泛,普遍。寰中,天下。
(4〕聿(yù):古汉语助词,用在句首或句中。
(5〕比屋逾于可封:家家户户都超过了可以旌表的标准。比屋,家家户户。可封,在唐、虞时代,贤人很多,差不多每家都有可受封爵的德行。这里指可以得到旌表(封建统治者用立牌坊或挂匾额等表扬遵守封建礼教的人)。
(6〕菽粟同于水火:比喻菽粟就像水火一样遍及且容易取得。
(7〕毂下:辇毂之下。旧指京城。
(8〕宝祚:国运,帝位。
(9〕“九仞”二句:语出《尚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意谓堆积九仞高的山,可能差一筐土就无法完成。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亏,欠缺。篑,盛土的筐子。
(10〕休期:美好的时期。
【译文】
“臣听说‘福祸的降临没有定数,都是人们自己招来的’。人们没有疏漏争端,怪异之事就不会发生。陛下统治天下已经有十三年了,道义遍及全国,声威远加境外,粮食连年丰收,礼教兴盛,家家户户都超过了可以旌表的标准,菽粟就像水火一样到处都有而容易取得。到了今年,天灾流行,炎热的气候引起旱灾,遍及全国各地;凶恶之徒犯上作乱,忽然就发生在离京城这么近的地方。上天会说什么呢?显现异常天象,这是表示告诫,这实在是陛下应该警惕畏惧之时、忧虑勤奋之日了。如果陛下见到上天垂示的告诫而畏惧,就应该选择好的意见加以采纳,像周文王那样小心谨慎,像商汤那样归罪自己。前朝帝王实现天下太平的措施,应该勤奋地施行;现在败坏道德的行为,应该深切反省,加以改正。与天下万物一起更新,改变人们对事物的印象和看法,那么帝位就可以永久流传,普天下都很幸运,怎么还会发生祸害败亡的事情呢?国家的安危治乱,就在于国君一个人而已。现在太平的基业已经像天一样高;就像堆积九仞高的山,也可能差一筐土就无法完成。这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时机很难再得,英明的国君可以做到而不努力去做,这就是微臣心怀郁结而长声叹息的原因。
【注释】
(1〕衮职有补:意谓对国君的缺失有所补益。衮职,古代指帝王的职事。亦借指帝王。《诗·大雅·烝民》:“衮职有阙,维仲山甫补之。”“补阙”的本义是替皇帝弥补过失。
(2〕忤(wǔ)情:违逆心意。
(3〕史司:史官。
【译文】
“臣实在愚昧浅陋,不通晓事理的关键,大致列举所观察到的十个方面,就奉上让陛下知晓。希望陛下采纳臣下的愚妄言论,参考樵夫俗子的意见,期望愚者千虑之一得,对国君的缺失有所补益,那么臣下虽死犹生,甘心接受刑戮。”
奏章送上去,太宗对魏徵说:“臣下侍奉君主,顺从旨意很容易,违逆国君的旨意很难。你作为我的辅佐大臣,常常论述自己的观点献给我采纳。我现在知道自己有过失时就能改正,也许能做到善始善终。如果我违背了这句话,还有什么脸面和你相见呢?又将用什么方法来治理天下呢?自从看到你的奏章,我反复研究探求,深深感觉到它言辞有力、道理正确,于是就把它贴在屏风上,早晚恭恭敬敬地观看。又抄录下来交给史官,希望千年以后的人们也能够知道君臣之间应遵守的道义。”于是太宗赏赐给魏徵黄金十斤,宫中的马两匹。
【注释】
(1〕失图:政策失误。
(2〕宗社:宗庙和社稷的合称,借指国家。
【译文】
贞观十四年(640),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平定天下,我虽然做到了,如果守天下时政策失误,功业仍然难以保持。秦始皇当初也曾平定六国,据有四海,到了晚年却不能行善政以保住江山,实在值得引以为诫。你们应当想着国家,忘掉私利,那么荣耀的名声和崇高的爵位,就能完美地保持到最后。”
魏徵回答说:“臣听说,夺取胜利容易,保持胜利困难。陛下深谋远虑,居安思危,功业已很显著,道德教化又和谐融洽,长期这样处理政事,国家就没有理由倾覆败亡了。”
【注释】
(1〕生民:人民,百姓。
(2〕玄远:玄妙幽远。这里指深谋远虑。
【译文】
贞观十六年(642),太宗问魏徵说:“我观察自古以来的帝王,有传帝位至十代的,也有传位一代两代的,也有自己取得又自己失去的。我所以经常心中感到忧惧,有时是担心抚育的百姓没有得到应有的安置,有时又惧怕自己产生骄矜放纵的情绪,喜怒过度。然而我不能自己察觉得到,你可以为我指出来,我当做行动的准则。”
魏徵回答说:“嗜欲喜怒的情感,贤良的人和愚昧的人都是一样的。贤良的人能够节制情感,不让它超过限度;愚昧的人则是放纵情感,大都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陛下圣明,深谋远虑,居安思危,希望陛下经常能够自我克制,以保全善始善终的美德,那么千秋万代的基业就有了依靠。”
【注释】
(1〕元首:头。这里指君主。
(2〕直有: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