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 | 亦名黄牙石。 |
气味 | 咸、平、无毒。 |
主治 | 虚劳湿冷。缓弱不仁,不能行走。用金牙石、细辛、莽草、防风、地肤子、地黄、附子、菌蓣、续断、蜀椒、蒴 根各四两,独活一斤。共药十二味。金牙石捣碎后,单独装在一个小袋子中,其余十一味,切成薄片,合装入一大袋子里。两袋同浸酒内,密封四日。取酒温服,一天服两次。这种药酒叫做“小金牙酒”。 |
附方 |
释名 | |
气味 | 甘,温,无毒。 |
主治 | 补不足,定惊悸,安魂魄,填下焦,止消渴,养肺气,治惊痫,蚀脓。 |
附方 |
释名 | |
气味 | 甘,平,无毒。 |
主治 | 解药毒蛊毒,及金石药发动作痈疽渴疾,消扑损瘀血,止热狂惊痫,通月经,解风肿,除淋,并水磨服。蛇虫蜂狼犬毒箭等伤,并末傅之。明目去翳。 |
附方 |
释名 | 此乃波斯国银矿也。一作悉蔺脂。 |
气味 | |
主治 | 目生翳膜,用火烧铜针轻点,乃傅之,不痛。又主一切风气,乃三焦消渴饮水,并入丸药用。 |
附方 | 《普济方》云:小儿天吊,多涎,搐搦不定。锡吝脂一两,水淘黑汁令尽,水银一分,以少枣肉研,不见星,牛黄半分,麝香半分,研匀。粳米饭丸黍米大。每服三十二丸,新汲水下,名保命丹。 |
释名 | 宝石出西番、回鹘地方诸坑井内,云南、辽东亦有之。有红、绿、碧、紫数色。碧者,唐人谓之瑟瑟。红者,宋人谓之。今通呼为宝石。以镶首饰器物,大者如指头,小者如豆粒,皆碾成珠状。 |
气味 | |
主治 | 去翳明目,入点药用之。灰尘入目,以珠拭拂即去。 |
附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