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扩充材料:眼科常用基础方剂(02)


11.桑菊饮(《温病条辨》)

【组成】桑叶10g,菊花10g,杏仁10g,连翘10g,薄荷5g,桔梗5g,甘草5g,苇根5g。

【用法】水煎服,煎煮时间不宜长。煎液滤后,亦可作洗眼用。

【功用】疏风清热。

【原方主治】风温初起,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

【眼科临床应用】用于慢性结膜炎,表层点状角膜炎等病风热较轻者。常去杏仁,加凉血活血药物,或与银翘散合用,应用则同银翘散。

【方解】本方在《温病条辨》中列为辛凉轻剂。方中桑叶、菊花、薄荷、桔梗疏风散邪,连翘、甘草、苇根清热解毒,杏仁苦辛温润,利肺下气。本方的疏风清热功效不及银翘散,故原方治疗风温较轻,而偏于咳嗽者。本方中菊花、桑叶具有明目退翳功效,对于风热轻微的角膜表层病变尤为适合。本方若与银翘散合用,则能增强银翘散的功效。

12.小柴胡汤(《伤寒论》)

【组成】柴胡10g ,黄芩10g,人参3g(或党参10g),半夏10g(洗),甘草5g(炙),生姜10g(切),大枣6枚(擘)。

【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和解少阳。

【原方主治】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眼科临床应用】(1)眼病伴少阳见证者。

(2)单纯疱疹性角膜炎,因感冒诱发者,常与银翘散合用。并可用于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抗复发。

【方解】本方为和解剂的代表方剂,治疗邪在半表半里的少阳证。方中柴胡疏邪透表,黄芩苦寒清里,半夏、生姜和胃降逆,人参、甘草、大枣扶正祛邪。方中主药柴胡、黄芩既能疏清肝胆经风热之邪,又善于退翳明目,眼科常用于肝胆经风热证,为黑睛病变的常用药对。

本方中柴胡、黄芩对单纯疱疹病毒有抑毒作用,人参有免疫促进功能,故本方可用于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治疗和抗复发。临床上若无恶心呕吐症状者减半夏。

13.三仁汤(《温病条辨》)

【组成】杏仁10g,飞滑石15g,白通草5g,竹叶5g,厚朴5g,生苡仁15g,半夏10g,白蔻仁5g(杵后下)。

【用法】甘澜水煎服。

【功用】宣畅气机,利湿清热。

【原方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挟湿,邪在气分。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舌白不渴,脉濡。

【眼科临床应用】广泛用于湿浊上泛目病,全身可兼见头痛且重,胸闷纳差,舌淡或胖,苔滑腻等症。

(1)葡萄膜炎,或伴关节疼痛,或伴口腔、阴部溃疡。

(2)前巩膜炎,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春季卡他性结膜炎等病,缠绵难愈,反复发作,胞睑浮肿,充血较轻者。

(3)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黄斑部混浊水肿。

(4)慢性结膜炎,分泌物呈白色泡沫样。

(5)眼睑湿疹,皮肤潮红、糜烂、渗出。

(6)玻璃体混浊。

【方解】本方为治疗湿温初起,湿重于热的方剂 。方中杏仁利肺气以开上焦;蔻仁、半夏、厚朴行气燥湿以宣中焦;苡仁、滑石、通草、竹叶渗湿清热以利下焦。本方虽为清热利湿剂,但实以宣化湿浊为主。湿浊之邪上泛眼部,临床并不少见,诊断时,舌诊很重要,往往为使用本方的重要依据。

本方所治湿浊之邪,以外湿为主,与参苓白术散所主脾虚生湿者不同。本方在眼科的应用,主要依据六淫辨证法,不必拘泥眼病之部位。方中杏仁宣通肺气,上焦得开,气机流畅,湿邪无以停聚,即吴鞠通氏所说: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故临床使用时不要轻意删除。

14.甘露消毒丹(一名普济解毒丹)(录自《温热经纬》)

【组成】飞滑石450g,绵茵陈330g,淡黄芩300g,石菖蒲180g,川贝母、木通各150g,藿香、射干、连翘、薄荷、白豆蔻各120g。

【用法】各药晒燥,生研细末。每服9g,开水调服,日二次;或以神曲糊丸如弹子大(9g重),开水化服。临床常改用汤剂:白豆蔻2g(杵,后下),藿香、薄荷、木通各5g,余药各10g,水煎服。

【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原方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发热困倦,胸闷腹胀,肢酸咽肿,身黄,颐肿口喝,小便短赤,吐泻,淋浊,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者。

【眼科临床应用】目病湿热并重者,可用于真菌性角膜炎、白塞综合征、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病。

【方解】本方原主治湿温、时疫之邪留恋气分,眼科利用本方的利湿化浊,清热解毒功效,而治湿热胶粘之证。方中重用滑石、茵陈蒿、黄芩以清热化湿解毒。木通助滑石、茵陈清热利湿;连翘协黄芩清热解毒。石菖蒲、白豆蔻、藿香、薄荷芳香化浊,射干、贝母清热化痰。本方在眼科的应用,一是要依据眼部的湿热见症,二是要依据全身症状,舌红苔黄腻往往是使用本方的重要指征。

15.连朴饮(《霍乱论》)

【组成】制厚朴5g,黄连3g(姜汁炒),石菖蒲3g,制半夏10g,香豉10g(炒),栀子10g,芦根60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原方主治】湿热蕴伏,霍乱吐利,胸脘痞闷,舌红,苔黄腻,水溲短赤。

【眼科临床应用】可用于溃疡性睑缘炎、角膜炎、慢性结膜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脉络膜炎、球后视神经炎、缺血性视乳头病变等病湿热并重者。

【方解】连朴饮为治疗湿热并重的方剂,方中黄连、栀子、芦根清热,厚朴、半夏燥湿,菖蒲芳香化浊,豆豉合栀子清宣郁热。本方运用辛开苦降法,使湿热之邪得以分解。方中石菖蒲善能开窍,故本方用于湿热郁闭眼部玄府而引起的内障眼病亦为适宜。

三仁汤方证湿重于热,连朴饮方证湿热并重。临床上舌诊对二方的使用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6. 二妙散(《丹溪心法》)

【组成】黄柏(炒)、苍术(米泔浸炒)各等分。

【用法】为末,沸汤,入姜汁调服。临床可改作汤剂:二味各10g,水煎服。

【功用】清热燥湿。

【原方主治】湿热走注,筋骨疼痛,或湿热下注,两足痿软无力,或足膝热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小便短黄,舌苔黄腻。

【眼科临床应用】常用于溃疡性睑缘炎及热性疱疹、带状疱疹、接触性皮炎、眼睑湿疹等病皮肤溃烂,渗出胶粘,湿热偏胜者,常合入复方中使用。

【方解】黄柏苦寒清热,苍术苦温燥湿,二者相伍,善治湿热之胶粘。本方配伍意义与连朴饮中黄连与厚朴的配伍相似。

【附方】(1)三妙丸(《医学正传》)黄柏(酒拌,略炒)120g,苍术(米泔水浸,焙干)180g,川牛膝(去芦)60g,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每服五、七十丸,空心姜、盐汤下。功能清热燥湿。原方主治湿热下注,两脚麻木或如火烙之热。眼科临床应用同二妙丸。

(2)四妙丸(录自《成方便读》)川黄柏、薏苡米各200g,苍术、怀牛膝各120g,水泛小丸,每服6—9g,温开水送下。功能清热利湿。原方主治湿热下注,两足麻痿肿痛等症。眼科临床应用同二妙丸。

三妙丸即二妙丸加牛膝,以增强祛除风湿功效;四妙丸又加薏苡仁,以增强利湿清热功效。虽然二方的眼科临床应用和二妙丸相同,但功效均较二妙丸为强。

17.五苓散(《伤寒论》)

【组成】猪苓45g(去皮),泽泻30g,白术45g,茯苓45g,桂枝15g(去皮)。

【用法】为末,开水和服,每次3g ,每日服3次,多饮暖水。临床常改作汤剂:上五味各10g,水煎服。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原方主治】外有表证,内停水湿。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则吐,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以及水湿内停,水肿,泄泻等症。

【眼科临床应用】广泛运用于眼部水液代谢障碍病变。

(1)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初期,黄斑部水肿显著,即所谓“水肿型”者。常配合桃红四物汤使用。

(2)开角型青光眼,以全身无明显证状者最为适宜。常配合益母草、泽兰、当归、赤芍药、红花、牡丹皮、丹参等活血化瘀药物。若头眼胀痛明显,可酌加平肝熄风药物,如钩藤、石决明、珍珠母等。

(3)脉络膜渗漏、视网膜脱离等病,网膜下积液,常与四物汤或补中益气汤(气虚者)配合使用。

(4)视网膜振荡,网膜水肿明显,以及手术后组织水肿,常与除风益损汤配合使用。

(5)角膜实质层水肿,可与疏风清热退翳药物或健脾祛湿药物配合使用。

【方解】本方在《伤寒论》中主要治疗蓄水证,桂枝以解表,茯苓、猪苓、泽泻以利水渗湿,白术以健脾燥湿。眼科籍本方以治疗眼部的水液代谢障碍病变,特别是结合现代医学的检查和诊断,扩大了本方的临床应用范围。方中桂枝既可助膀胱气化,又可温阳化水,临床上不可畏其辛温而弃之不用。

眼科临床上使用本方常与活血化瘀药物相配合,因为水液积聚与血液瘀滞常并存,即所谓“血水相关”。脉络的疏通,有助于水液的布散。

本方和三仁汤在眼科应用上有相同之处,但五苓散主要治水,三仁汤主要治湿。水和湿异名同类,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积,二者有轻重之分。因而,二方证在病变的程度上有所区别,临床上须仔细辨别。

18.五皮饮(《华氏中藏经》)

【组成】生姜皮、桑白皮、陈橘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分(各9g)。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9g,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不计时候温服,忌生冷油腻硬物。现代临床作汤剂。

【功用】利湿消肿,理气健脾。

【原方主治】脾虚湿盛之皮水。一身悉肿,肢体沉重,心腹胀满,上气喘急,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肿等,苔白腻,脉沉缓。

【眼科临床应用】常用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黄斑部水肿及眼睑非炎性水肿等病。

【方解】本方是治疗脾虚湿盛,泛溢肌肤所致皮水的方剂,茯苓皮利水渗湿,兼以补脾助运化。生姜皮辛散水气。桑白皮肃降肺气,以通调水道。大腹皮行水消肿。陈皮理气化湿。眼科藉本方利湿消肿,理气健脾的功用以治疗眼部因脾虚湿泛而致的组织水肿,常与五苓散合用。

《麻科活人全书》所载五皮饮,为本方去桑白皮,加五加皮而成,增加了祛风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