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赋“二京”,左思赋“三都”,均历时10年。刘勰慨叹:“虽有巨文,亦思之缓也!”
《陈毅传》是在中央军委和总政治部的关怀、指导下,在中共南京军区党委、军区政治部的具体领导下编写的。我们认为,一位革命的伟人,在总体上都是值得崇敬和歌颂的,但他也有其局限性,为其立传也不应一味地崇拜和歌颂,而要坚定地实事求是地步入传主的实际。陈帅博学多才,兼资文武。要为这样一位开国元勋立传,作者与传主之间的距离岂是10年行程所能消弥的!仅仅为了尽可能缩减这个距离,我们不得不“长行军”、“强行军”;但也深信,凭借陈帅声震寰宇的赫赫功名和他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的德望,编写工作定是多助而能逐步完成的。
立传的首要条件是充分占有真实材料。编写组自1979年冬成立后,便千方百计地“抢救‘活’材料(口述、回忆),发掘‘硬’材料(档案、文献)”。
我们效法蜜蜂采集花粉,奔向陈帅的亲友、历史事件的当事人、知情人(包括部分过去的敌人)采访。10年访问,超过1000人次。其中包括数十位颇有威望的党、政、军高级领导人和知名人士。许多耄耋老人的忆述是从病榻上获得的。有的访问未竟,人已谢世,更使人悟到抢救任务之迫切。我们又学钻井采矿,频繁进出于“勘探现潮——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革命纪念馆、史迹陈列馆、地方史志办公室,以及中共党史资料征集研究系统和政协系统的文史资料部门,查阅档案文书及图片、实物。一旦发现“矿苗”,立即开发,锲而不舍,务求见底。当然这“底”并非朝夕之功所能见到的。
中央军委决定为陈帅立传是得人心的事。我们采访,处处“绿灯”。热心的人们积极讲述历史故事,提供资料线索,引导实地调查,展示研究成果,帮助核对史实,安排食宿交通??可谓无微不至。10年间,各档案馆(如中央、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国务院办公厅秘书一局、解放军、外交部、中共上海市委、南京军区等档案馆、处)、博物馆(如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军事科学院图书馆、解放军画报社资料室,以及有关的历史资料丛书编委会办公室等等提供的档案资料;许多盛市、自治区(尤其是部分革命老区,如江西的赣州、吉安,闽西的龙岩,粤北的韶关,湘南的郴州,陕北的延安,以及苏南的茅山,苏北的盐阜、淮海,皖北的宿县、淮北,皖南的芜湖、宣城,山东的临沂、泰安,还有陈帅的故乡——四川乐至等等)的党、政机关及所属各级组织作出的巨大帮助;各大军区、国防大学和有关的省军区、集团军、军分区、人民武装部给予的有力支持;还有许多从书信、电话中传输而来的珍贵史料、编写意见和关怀、鼓励。这一切给了我们以必要的条件,使我们能在《当代中国》丛书及国防军事卷两级编委会、办公室的组织指导下,整理素材,编制纲目,撰写书稿。
传记纲目经南京军区党委讨论通过后送审,得到许多党、政、军领导人的认可,中央军委邓小平主席更欣然为《陈毅传》题写书名。在初稿完成后,国防军事卷办公室在北京主持召开了书稿讨论会;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外交部外交史编辑室、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等单位提出了许多指导性的意见;一批老革命家或亲笔修改,或当面指点,或函、电教正,帮助极大;而长期以来不断给我们以真诚帮助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刘伯承、贺龙、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研究组、传记组提出的许多意见都是富有建设性的。
经过中央军委战史军史编审委员会和中共南京军区委员会两级审定,在《当代中国》丛书编委会及其编辑部的主持下,《陈毅传》得以作为《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的一卷出版了。这是中共中央书记处、中央军委早有的要求和广大读者的愿望,也是10年间南京军区和军区政治部历届领导人连续努力、加强领导的成果。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又是陈毅元帅诞生90周年,我们谨以此书向党献礼,并纪念陈帅。《陈毅传》如能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有助于人们对陈帅的了解与研究,那末,我们希望广大读者和我们一起,向曾经直接、间接地给予编写工作以指导、帮助和支持的所有机关、群体和个人致谢!没有他们的共同努力就没有这部《陈毅传》。
《陈毅传》的出版,仅仅是对陈毅元帅系统认识和综合研究的初步而不是完成。伟大时代造就了一代英雄。陈帅是当之无愧的一位大英雄。“陈毅”这个大题目的内蕴是很丰富的。更广、更深、更艰巨的材料发掘、整理和系统研究工程有待加倍努力。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局限,书中会有不少缺陷和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以便来日修订。
南京军区《陈毅传》编写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