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元帅之谜》03.3 常胜将军之谜


从1912年讨袁护国到1949年解放全国,刘伯承经历了无数次重大战役。许多战役出 奇制胜,成为军事史上的典范。那么,其常胜原因何在?

3.1 熟谙兵法

刘伯承的第一位启蒙老师伍贤书深谙兵法,精通武术。受他的影响,幼年时的刘伯 承就常随他练功习武。对老师讲述的《水浒》、《三国》、《说岳全传》等故事中的精 彩战斗片断和一些重大战役他都能熟练讲解,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11年,刘伯承怀着“救民于水火”的崇高志向,投考了重庆军政府陆军将弁学堂。

在将弁学堂,刘伯承开始接触“步兵操典”、“射击教范”、“兵器学”、“地形 学”、“战术学”、“筑城学”等军事课程。刘伯承几乎把所有时间和金钱都用在了读 书上,他除了学习军事外,还注意学习历史,学习文学。二十四史里的许多文章他都读 过;《孙子兵法》既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杰作,又是中国古代军事著作的精华,他时常翻 阅,据说能一字一句地全都背下来,而且能熟练运用。在创办红军大学期间,他还亲自 向学员讲授过《孙子兵法》。

刘伯承元帅不仅熟谙中国兵法,而且常常借鉴外国的军事著作和著名战例来丰富和 发展我军的军事理论。1911年11月,刘伯承受党的委派,进入苏联高级步校学习。由于 学习成绩优异,又被推荐提前进入了闻名于世界的伏龙芝军事学院。在苏联学习期间, 攻俄语成了一大难关。此时的刘伯承已35岁,但面对语言关却毫不气馁。他常常清晨第 一个起床,坐在零下15℃的操场上朗诵,夜晚最后一个入睡。有时,甚至在上厕所、走 路时也把单词写在手上背诵。对于这一段的学习和生活,刘伯承在给朋友王尔常的信中, 有过这样一段描述:

“余年逾而立、初学外文、未行之时、朋侪皆以为虑。目睹苏联建国之初、尤患饥 馑,今日已能饷我以牛奶面包。每思川民菜色满面,‘豆花’尚不可得,更激余钻研主 义,精通军事以报国之心。然不过外文一关,此志何由得达?乃视文法如钱串,视生词 如铜钱,汲汲然日夜积累之;视疑难如敌阵,惶惶然日夜攻占之,不数日已能阅读俄文 书籍矣”。

刘伯承借助于俄文,阅读了不少马、恩、列、斯的著作,其中包括许多军事论著; 学习了苏联红军的各种条令和有关司令部组织指挥的知识,以及正规战的战术、游击战 的战术、军区和野战部队的建设等较系统的军事理论;也涉猎了十八、十九世纪一些著 名军事家如拿破仑、苏沃洛夫等人的事迹和论著,从而大大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军事素养。

回国后,刘伯承元帅在战争间歇翻译了大量的外国军事著作。他译的第一篇处女作 是《苏联步兵操典》,后来又陆续翻译了《苏军步兵战斗条令》、《游击队怎样动作》、 《苏联红军政治工作条例》、《苏联红军在战斗情况中的政治工作》、《苏联山地斗争》 等数百万字的军事论著,是我国少有的军事翻译家。

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不是教条的理论。刘伯承元帅精通兵法,但他并不囿于 书本,而是把兵法中可行的东西灵活地运用于战争实践,打了许多漂亮仗。

《孙子兵法》上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刘 伯承元帅运用这些兵法时,并不视为金科玉律、一成不变,而是视实际情况而定,有时 甚至利用敌人迷信这些名言,有意造成敌人的错觉,出其不意地战胜敌人。

1937年10月,日军占领石家庄后,继续侵犯太原,沿正太路西犯,根据当时敌情和 统一战线的政策,刘伯承率一二九师东进平定地区,阻击西犯之敌,支援国民党作战, 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创建太行山抗日根据地。

根据敌人行动计划,刘伯承判断敌人要经七亘村向平定运输军需物资,即命令我军 利用七亘村附近的有利地形,埋伏待敌。果然,第二天,日军辎重部队通过七亘村时, 我军有意放过先头部队百余人通过伏击区,等辎重骡马进入伏击圈后,一阵枪炮猛攻, 致使敌军无法还击,狼狈向回逃窜。这次战役,除敌人少数掩护部队和辎重逃回测鱼镇 外,全部被我歼灭。

七亘村战斗结束后,刘伯承预见到日军向平定地区运送军用物资的任务没有完成, 前方需要子弹和粮食急如星火,根据交通条件,七亘村是日军前往平定的必经之路。敌 人对中国古代兵法也是熟悉的,也懂得“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不得常遵”的 用兵道理,但他们却迷信教条,认为我军伏击胜利后,必定已转移他处,不可能在七亘 村一带再次设伏。于是,刘伯承以其神机妙算,在严密分析敌人态势和情况后,再一次 大胆在七亘村设伏,又消灭敌人数百名,缴获骡马数十匹。

七亘村重叠战乍看好象违背了兵书条文,其实正是刘伯承将军熟悉兵法,灵活运用 的战略思想的体现。

刘帅在战术运用上的高超之处,非常人所能比。同样是伏击战,有的是伏其救者, 有的是伏其退者;有的是“利诱而伏击之”,有的是“威胁而伏击之”;同样是歼灭战, 平汉战役是“猫盘老鼠”,陇海战役是“纵深闪电”,鄄城战役是“拖刀计、回马枪”, 滑县战役是“猛虎掏心”,巨金鱼战役是“釜底抽薪”。这些战役足以说明刘帅对兵法 谋略已达到运用自如,得心应手的地步。

3.2 “三个半”战略家

刘伯承元帅被看做是中国“三个半”战略家之一,人们常常赞誉他“料敌如神”, 敌人也承认他“用兵神妙”;日军和国民党军队甚至组织专人研究刘伯承的战术,但到 头来却还是败在刘伯承的手下。

刘伯承将军常说:“五行不定,输得干干净净”。何为“五行?”“五行”即任务、 敌情、我情、地形、时间”,掌握这五要素是战争取胜的基础和关键。所以,在每次重 大战役前,刘帅都要对这五方面的因素进行认真分析,从而以奇制胜。著名的神头岭战 役就是一例。

1938年,日军为配合其津浦作战,以三万余人的兵力向晋南、晋西发动进攻。为钳 制向晋南进攻的日军,刘伯承决定率一二九师发动了长生口战斗,消灭了敌人一百三十 余人,击毁汽车五辆。为了进一步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刘伯承将军运用“攻其所必救, 歼其救者”的兵法,决定发动神头岭战斗。

神头岭山岭崎岖,地形复杂,公路也是从岭上通过,有的同志认为这种地形道路崎 岖、不便于我军行动,而刘伯承却决定以这里作埋伏战的战场,他说,“这里地形复杂, 敌人的陆空技术兵种难以施展其长,骑兵也难以左右机动,选择这里,利于我隐蔽、埋 伏、而不利于敌军展开回施。”

在具体部署这次伏击战之前,刘伯承亲自到神头岭侦察地形。他发现,这里的汽车 路是从岭上通过的,但司令部的参谋却没有在地图上标志出来,刘伯承严肃地批评他说: “这么大的疏忽,能打胜仗吗?做参谋必须细心,要象头发丝那样才行”。由于他的细 心,避免了部署上的错误。

在兵力部署上,刘伯承在神头岭三面设伏。战斗打响时,由于我军埋伏部队伪装巧 妙,在发起攻击前,进山的日军一直没有察觉。当战斗打响后,日军步兵还没来得及展 开、骑兵还没上马、炮也没架起来便束手就擒,只十来个小时战斗便结束了。连从潞城 赶来增援的日军一○八师团笹尾部队、十六师团林清部队的一千五百余人、除百余人逃 脱外,其余全部被一二九师歼灭在神头岭上。

这次战斗被当时侵华日军称为“支那第一流游击战术”、“八路军游击战的典型战 术。”

战斗结束后,长期在一二九师政治部工作的一位同志说:

“这种伏击战在我们外行人看来,简直是近于“押宝”的战斗,但是偏偏刘将军所 筹划的伏击战,简直是打得百发百中。”这就是神算。

1946年6月,国民党部队开始全面内战后,蒋介石用重兵围攻中原李先念部,同时 加紧向苏北等解放区进攻。当时,蒋军向各解放区进攻的兵力已达一百六十万人,其中 进攻晋冀鲁豫解放区的有二十四万九千人。而当时晋冀鲁豫野战军不过八万人,而且分 为两个方向作战,人力紧张,压力也很大,但是,为了支援中原和苏北作战,把敌人吸 引过来,迟滞蒋军的全面进攻,刘伯承指出:

“我们的铁锤首先要击在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的大动脉——陇海线上!打乱敌人发 动内战的部署和时间表!”

当时,敌人配备纵深六七十公里,到处设置封锁沟和封锁墙。按常规应先扫除铁路 以北的守备之敌,然后进击陇海线,而刘伯承却认为进行正面而有重点的猛袭,势必出 敌不意,给敌人造成防不胜防的趋势。但解放军要取得预期的战役目的,突击部队就必 须保持“闪电”般的战术特点,那就是不可顾虑自己的侧背,大胆撇开敌人的前沿据点, 向纵深目的地挺进,对毫无防备之敌发起总攻。

乍看起来,刘伯承的这种布置似乎有点冒险,但刘伯承正是利用敌人固若金汤的防 守心理突袭正面之敌,使敌人防不胜防。同时,刘伯承在战役的具体部署上也是非常严 谨细心的,他在决定了主力突击部队的作战行动后,又布置了地方武装和民兵密切监视 国民党部队前锋据点。

在刘伯承指挥下,晋冀鲁豫野战军一出陇海线,不仅切断了蒋军东西交通干线,吸 引了正向华东进攻的蒋军主力五军、十一师等部回援陇海线,接应了中原解放军突围, 而且成为解放军战略反攻的第一次试探行动。

在巨金鱼战役中,刘师指挥更为出色。当时,蒋介石调集重兵,妄图扫荡豫皖苏解 放区,打通平汉线。由于敌人总是以几个旅的密集队形稳步前进,使我难以下手。刘帅 毅然采取“釜底抽薪”之计,甩开正面敌人,向东二百里直插敌侧背,突然攻击巨野、 金乡、鱼台,歼敌二万六千余人。敌军还想继续深入我解放区腹地,并佯渡黄河。刘邓 大军则全然不顾,继续在东线与华东野战军形成钳击徐州之势。这是一次高度斗智的竞 赛,蒋介石毕竟胆略不及,最后被刘邓大军牵着鼻子退了回去,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这三次战役表面看起来都是险棋,但正因为险,才更出敌意料,才能出奇制胜。

3.3 细心谨慎,再加上包天胆略

刘伯承元帅有一句名言:“接受任务定下决心要有包天胆略”;在部署和指挥战斗 时,要像“描花绣朵的姑娘那样认真细心”。这是他百战百胜的一个诀窍,也是他指挥 风格的生动写照。

1947年8月26日晚,刘伯承率领大军挺进大别山,当晚进到淮河北岸息县、临河一 带。这时,尾追的敌人先头部队距解放军后卫部队只有三十里,双方已有接触,情况紧 急,部队必须马上渡河。原先,根据解放军前卫部队的调查,证明淮河可以徒涉,但在 渡河前,上游突然降雨,水位上涨,部队指挥员向刘伯承报告说不能徒涉,只能靠搜集 来的十几只小船摆渡。

面对汹涌波涛,计有三个旅的兵力及野战军指挥机关要从这里渡河,仅十来只小船 显然是不够的,弄不好,尾追的蒋军二十个旅压过来,解放军将背水一战,千里南征的 种种努力也就毁于一旦。在这危急关头,刘伯承沉思了一会儿,问部队指挥员:

“河水真的不能徒涉吗?”

“到处都一样深吗?”

你们实地侦察过没有?是不是亲自找向导调查了?”

“能不能架桥呢?”

刘伯承发出一连串的问题,得到的回答总是肯定的。为了让部队迅速渡河,刘伯承、 邓小平、李达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由邓小平阻击追敌,李达指挥渡河,刘伯承先行渡河、 指挥已进入大别山的其他纵队。

第二天拂晓前,刘伯承来到渡口,手里拿着一根很长的竹竿,登上渡船,不停地用 竹竿试探着河水,当航行至河中央时,发觉水并不很深,就命令部队立即架桥。后来又 有一位饲养员,由于掉队,牵马徒涉过河,刘伯承又立即命令部队徒涉,终于在追兵赶 到之前全部渡过了淮河,当蒋军赶到北岸时,河水涨了起来,把敌人拦在了北岸。

事后,刘伯承严厉批评那位指挥员说:“粗枝大叶害死人、害死人!”“越是紧要 关头,领导干部越要亲自动手实地侦察!”

刘伯承元帅不仅自己心细如发,对下级和身边的工作人员要求也是极其严格的,曾 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在抗日战争时期向晋路大破击战时,一位参谋把自己标制的作战地图送给住在阁楼 上的刘伯承审阅。刘伯承看后,问那位参谋:

“这阁楼的楼梯,你是不是每天都走几遍?”

“是的”“我问你一个问题,这楼梯有多少级?”

参谋窘住了,他不明白刘伯承为什么问这个看起来似乎很简单的问题。

刘伯承笑着说:“我知道你没数过。你应该懂得,不论是指挥员,还是参谋,都应 该熟悉地形,对待战场上的地形、地物,我们万万不能象对待楼梯那样,自以为熟悉而 给疏忽了。”

“你过来看看,这座县城你怎么给搬了家呢?”

原来,这位参谋把一座县城的位置标错了。

由于刘伯承的细心严谨,避免了由此而造成的部署上的失误。

1947年12月,由于刘伯承细心侦察,使师直总部脱离险境转危为安,为保卫大别山 又立战功。那是一个大雾弥漫的清晨,率野直机关在北面店宿营的刘伯承一大早起身向 村里走去,想了解一下村庄的面目。他走着走着,忽然和一个早起拾粪的老农碰了面。 他招呼说:“老大爷,起得早啊!你是哪个村里人呀?村上住队伍了吗?”

老农没敢正视这迎面而来的老军人,只是赶忙回答:“我是邻村的,村里住上了队 伍,队伍修工事,可俺村里树木太少,弟兄们把几棵枣树都砍倒了,还说不够,我张罗 着看还有啥木料能使?”

寥寥数语,使刘伯承立即警惕起来,他完全明白了老农报告的情况,邻村肯定住上 了敌人的队伍,因为自己的队伍既不会砍老百姓的树,又不会在此地修工事,但他不能 暴露自己,马上机智地向老农说:

“老大爷,你快忙去吧,我到前面看看。”

老人走后,刘伯承立即派一个参谋去弄清情况。仅仅过了两三分钟,乒乓两声枪响, 不见参谋转回。他更证实了自己的判断,快步转回司令部,三言两语把情况讲清后,立 即命令警卫员去让中原局转移,然后自己率领村内野直机关镇静而勇敢地转移。由于发 现及时,部队没有受到重大伤亡,安全转移后,与陈赓在平汉路胜利会师。

据说,蒋介石在这次事件后曾像疯子一样臭骂他的国防部负责作战的人:“专门给 你们安上四五十只现代化电眼睛,还斗不过刘伯承的一只眼睛!可耻!可恨!”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刘伯承一直是统领数十万大军的主帅,尽管工作很忙,但 他还是千方百计地了解敌情,亲自阅读从敌军手中邀获的报章、杂志、日记、公文和下 级审讯俘虏,询问敌方逃兵的记录,因此,他对敌主要军官的脾气、秉性、所属派性、 地位、出身、作战特点、行动规律等基本都能掌握,这就使他能够在制订作战方案时, 把敌人高级将领的指挥特点、行动规律包含在其中,使整个战斗胜券在握。

在抗日战争时期,刘伯承元帅深知日军指挥官傲慢自负,目空一切,作战时呆板地 按照条令、操典、战斗文书行事的特点,便相应地制定作战计划,打了许多胜仗。响堂 铺一仗就是一例。抗战初期,蒋介石数百万大军在日军的进攻面前节节败退,所以日军 也把八路军当做蒋军,不放在眼里。1938年3月31日,敌军有一百八十辆汽车将通过响 堂铺前往涉县,刘伯承将军定下决心,要在响堂铺打日军的伏击,但是,日军会不会临 时改变计划呢?这是人们最担心的问题。出自对日军指挥官心理的分析,加上对敌情的 了解,刘伯承指出,只要部队注意隐蔽,不过早暴露行动意图,敌人是不会改变行动计 划的。果然不出所料,那天上午敌人的车队浩浩荡荡开进了我军的埋伏圈,经过两小时 的激战,全歼了敌人的汽车和押车部队。这一仗使前来观战的国民党军东路将领不得不 佩服刘伯承将军的智谋。

刘伯承元帅一生经历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全部过程。在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基本态 势下,从游击战到运动战、阵地战,从小规模的战斗到百万大军对阵的大会战;从单一 兵种作战到诸兵种联合作战,他都经历过、指挥过。战争的对象、规模、样式和特点都 在不断变化,但刘帅却能以不变应万变。

无论什么局势,他都根据战争态势把握全局、灵活用兵,运用军事辩证法把战略、 战役、战术统一起来。细心谨慎,再加上“包天胆略”,这就是他百战百胜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