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大传》第01章 将门虎种


刘邦以萧何及曹参为主要参谋,卢绾为侍从官,夏侯婴、任敖、周勃、灌婴为部将, 最为骠悍的樊哙则为先锋。刘邦下令攻胡陵及方与,并将大本营基地暂设故乡丰邑。 陈胜起义,楚民响应

秦二世元年秋天,陈胜、吴广等起兵于蕲(今安徽省),成为正式以武装力量反秦 的第一人。

这年刘邦三十八岁,仍匿居于山泽中避难。

陈胜的力量其实并不大”只是楚地各部族一向对秦皇室反感最大,乃趁机杀害各郡 县之秦王朝官吏,到处响应起义。一时间,蕲地周围的经、酂、苦、柘、谯等县,皆成 了叛军统辖的范围。

吴广乘机收编各郡乱民,劫取粮仓,使实力大增,等到进入河南一带时,已有车乘 六百、马千骑,士卒更多达数万人,成了一支强大的军团。他们的目标是过去的陈国首 都陈城。

陈国原是舜帝后代的封国,春秋末期为楚国占领,成为楚国涉猎中原的前进基地, 因此建设上颇为完善。经过战国的两百多年,这地方居民对楚文明已相当认同,战国末 年时楚国京都郢屡遭到秦军攻破,一度便定都于此。秦国统一后,在这里设有郡治,由 郡守治理之。

陈胜的故乡颖川虽非楚地,但他举事的地点在楚,班底更大多是楚人,所以得到陈 城父老的热烈支持。于是郡守不敢守城,弃职逃脱,陈胜顺利攻破陈城,并在此建立军 事基地。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是秦始皇晚年流行于楚地的“秘密箴言”,也象征楚 人反秦的强烈意识。因此,陈胜进入陈城后,各地楚国部落领袖及长老也立刻响应,纷 纷向已夺取楚国故都的陈胜军团输诚,使陈胜在一夕间成了抗秦楚军的首席领导者。

偶然事件中起义的陈胜,其声势及力量却如滚雪球般的大增,相信连他自己都是很 意外的。

“真的就这样成功了吗?我真的能以平民的身分成为拥地自立的君王吗?”

但到底自己并非楚国贵族,实在很难得到大部分楚国部族领袖及长老的认同,因此 他只得先就教于陈城附近的长老。

对驱逐秦军、恢复楚国的陈胜,陈城的长老处于事件当中,对他自然是全力支持, 因而表示:

“将军亲自率军作战,讨伐无道,驱逐暴秦,再立楚国社稷,论功劳理应称王。”

陈胜乃自立为“张楚王”,亦即“欲张大楚国之王也。”

  进军荥阳,震动半壁江山

陈城里拥有大量粮食和兵器,但各地响应并向陈胜输诚的军团愈来愈多,再多的粮 食也不够用。陈胜虽派军攻打附近粮仓要地,但由于各地秦国守粮官员已加强警戒,成 绩不佳。

随着时间流逝,粮食问题日愈严重,各地集结来的流民及小军团面临饥饿,不满的 情绪四起,怨声载道,使新兴的“张楚王”政权面临严重挑战。

吴广向陈胜警告道:“看情形只有攻取粮都荥阳了。”

然而粮都一向防备森严,不是轻易可以攻击的。

荥阳在郑州东方,由于河川汇集,自古便是粮食汇集中心,并有大道可通咸阳,是 东方最重要的粮仓,城虽小,武备却是一流水准。

但粮食欠缺情况已非常严重,陈胜和吴广只好铤而走险了。由于吴广一向人缘较好, 由他出面大家不得不拚命,因此陈胜封吴广为“假王”(代理王),率主力人马向西攻 击荥阳。

为了减少吴广军的压力,陈胜也设法发动多处的攻击行动,以分散秦军的注意力。 于是陈国人武臣奉令结合赵国著名的遗民张耳、陈余,率众在赵地起义,汝阴人邓宗则 攻击九江郡一带,制造声势。

在这段期间,楚国各地豪杰纷纷响应,拥有数千名军队的兵团,不可胜数。其中以 项梁、项羽叔侄起兵会稽,以及沛县父老拥刘邦自立最为有名。

  县令造反,刘邦出头

在陈胜全力造势下,华东地区风声鹤唳,各地地方官员大为紧张,沛县自然也不例 外。

县令立刻召集萧何与曹参等重要干部商议。

为了免于成了被革命的对象,县令有意干脆背叛朝廷,率军响应陈胜。但萧何却反 对:

“您本为秦朝官吏,是外地人,如今欲背弃朝廷,恐怕沛县的子弟兵不会跟从您 的。”

县令:“那怎么办呢?”

曹参:“不如由萧何来发号施令吧!相信沛县子弟一定会听你的。”

萧何:“我也是食朝廷俸禄,不宜出面,不如召回在外亡命的沛县子弟,由他们领 导抗秦,必可保住本县城的安全。”

县令:“有谁可以担此重任呢?”

萧何:“泗水亭长刘季,曾因押解劳役失职而逃亡在外,今已聚集有数百人之众, 何不召他回来,以他的名义抗秦,大家才会跟着奋起。”

情况紧急,孤掌难鸣,县令不得已,只好答应了。

萧何立刻派樊哙往深山中去找刘邦。

这时候,刘邦正以他惊人的魁力,领导着数百名为逃避秦王朝劳役痛苦而逃亡山中 的沛县子弟。他们在听闻陈胜起义时,本也有意响应,但以人少势弱,又缺乏门路,只 好暂时观望。

听到县令召请,刘邦大喜望外,立刻整理行装,率领徒众,浩浩荡荡奔向县城。

但刘邦实在不相信县令会放弃县城,由他来领导叛变,乃派樊哙先回,联系沛县父 老以为内应,必要时强夺之。

果然县令看到萧何、曹参态度暧昧,行动又过分积极,恐对自己不利,乃下令闭门 坚守,并欲捕杀曹参及萧何两人。

但这个消息立刻被夏侯婴探知,夏侯婴曾为县令马车夫,故在这方面人际关系颇熟。 危急中,他发动县府所有马车,将萧何、曹参等人在城门尚未封闭前送出城外,投奔返 回中的刘邦部众。

  杀害县令,自立为沛公

萧何见到刘邦,立刻告诉他县令反悔之事变,并且城门已封闭,可能需要从长计议。

但刘邦只微笑点头,并示意继续前进。

原来刘邦早令樊哙先回城,由留居城中的“刘季党”煽动沛城父老策动兵变,既然 县城主要干部萧何等均已站到刘邦阵营,这场争斗,自己已掌握绝对优势了。

萧何见刘邦经过这几年痛苦磨练,颇有大将之器,心中大为高兴,更加坚定自己选 择刘邦之信心。

到城门下时,见城门早已紧闭,戒备森严。

萧何便建议刘邦亲自书写书帛数十封,系在箭梢上射入城内,以发动政治喊话的效 果。射出的书帛虽大多由守城兵士截获,交由县令处理,但仍有数封辗转至沛城父老之 手,书帛上写道:

天下之人受苦于秦国的苛政已久,现在父老虽与县令共负有守城之责,但各路诸候 皆已起兵抗秦,兵旅所至,恐沛县亦将遭屠城之难。父老们不如响应义军,擒杀县令, 选沛城子弟可为领袖者共同尊奉之,以和各路诸侯站在同一阵线,才是保家卫城之道啊! 不然,父老与子弟们可能会玉石俱焚,是很不值得的。

这封书帛最主要用意,在制造县令和沛城父老们的矛盾。果然县令为之大惊,立刻 在城内实施严格军管。父老们看到县令极端的强硬作风,深怕反为所害,便一不作二不 休,当晚发动民变,原县府守卫的子弟兵也响应叛变,县令孤身逃离府邸,终为乱民所 杀。

父老们在樊哙领导下,开城门迎接刘邦党众入城,沛县居民夹道欢迎,拥刘邦入县 衙,并恳切请求刘邦出任县令。刘邦谦让地表示:

“今天下方乱,四方诸侯并起,竞争上相当激烈,选择领导将领若不适任,可能会 导致一败涂地。我倒不是爱惜自己生命,只怕自己才能不足以膺重任,不能符合父老弟 兄们的期待。这对大家都是件大事,应更慎重来选择领导人物啊!”

在沛县居民心中,萧何和曹参的地位虽高于刘邦,但他们都是文吏,对指挥作战毫 无把握。何况万一失败,依秦法是要满门抄斩的,因此大家仍全力拥护刘邦,希望由他 出面领导。诸父老更直接表示:

“小时候起,您就一直有很多令人惊讶的珍怪异相,注定将成为贵人。我们依前日 卜筮的结果,卜中指示刘季为领袖最是大吉,我们看您还是不要客气了,沛县的安危, 从今天起全在您手中了。”

刘邦在数度谦让后,眼见众人诚意,便勇敢地承担起领导人的任务。

但刘邦最高的官位只是个小亭长,如今跃升为全县领导人,到底如何来称呼他好呢?

萧何在深思后,便向大家表示:

“就改称刘季为‘沛公’吧!既可以表示是沛地的领袖,又有贵族的气派,而且也 颇具亲切感,对外表尊贵、个性随和的刘季,的确相当的合适。”

接着便重新整编人马,由原先的“刘季党众”为基础,重新编入沛城的子弟兵,总 共有二、三千人,换上全新的戎装,排列在县衙大门广场上。

刘邦首先到大庙祷告黄帝,以象征志在恢复天下秩序,并在广场祭祀战神蚩尤。之 后,刘邦下令战鼓齐擂,并以牲血祭鼓,所有旗帜均采用红色战旗,人数虽不多,但阵 容还算壮大。

令刘邦最头痛的是,这支队伍的作战经验几乎等于零,而且主要干部程度也不高, 虽然相当“中看”,但是否“中用”就很难讲了。

刘邦以萧何及曹参为主要参谋,卢绾为侍从官,夏侯婴、任敖、周勃。灌婴为部将, 最为骠悍的樊哙则为先锋。

刘邦下令攻击周围的县城胡陵及方与,并将大本营基地暂时设在刘邦的故乡丰邑。

经过一番转折,受了不少痛苦,刘邦以“时势造英雄”的姿态,成了秦末起义群雄 中相当特殊的一支农民杂牌军领袖。

 

【陈文德说评】

老子《道德经·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 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着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 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 天下。”

熙熙攘攘为名利,日日夜夜在算计,在“功利”挂帅的社会里,这似乎是相当普通 的处世哲学。因此受宠时,患得患失,受辱时,沮丧颓志,因而成日提心吊胆。

即使在最幸福得志时,也得整天担心会有大祸临身。为什么会有这种“无事烦恼” 呢?是因为每个人最关心自己,每天为自己的利害作算计,害怕别人会对自已不利,这 样的心情下,又如何能快乐得起来。

所以老子告诫我们,最重要是“放弃”自己,如果能够忘了自己的身体,使自己成 了“无”身,那还会有什么祸患呢?基于此,老子便大胆地下了结论:“一个人能为天 下而牺牲自己的人,就可以把天下交给他;愿意牺牲自己而为天下服务的,便可把天下 委托给他。”

刘邦和陈胜、吴广最大不同,便在这里。

陈胜、吴广的起义,是为了保护自已,结合众人冒险叛变,无论成败,他们的目的 都在于自己的利益。

初击成功后,便急着自封为王,更显现他们的野心。陈胜、吴广只想到破坏既有秩 序,以建立自己的势力,他们从未想到为他人服务,所以只要行动进行中碰到困难,也 立刻引来部属甚多的反感。

刘邦虽有点“散散”的,但他一向不太顾及自己的利害。押解劳役失败时,他想到 的是牺牲自己的官职,陪着大家逃亡而已。

或许就是这种不太考虑自己利害的习性,使他个人魁力大增,不但以豪放为本色的 樊哙、夏侯婴等对他崇拜得五体投地,就算精明能干的萧何及曹参,都不得不对他另眼 看待。

奉命返回沛城时,他似乎并未有领导沛城的野心。经过逃亡生涯的苦难折磨,刘邦 更为成熟了,他想到的只是协助沛城父老脱离秦政统治,并参与群雄起义的活动而已。

由于萧何、曹参拒绝成为领导者,刘邦只好“众望所归”的率领了这支弱小的杂牌 军。其实他一直便没有太强的意见,一切由萧何及地方父老安排,看起来有点像是“傀 儡”,其实他的作为更像老子所谓“无心”、“无身”的领导人物。

这种作风,也是他日后在群雄激烈竞争中,能脱颖而出的最大本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