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刘协,字伯和。他是汉灵帝的小儿子,原封陈留王,9岁被董卓拥立为皇帝,40岁告祭高祖帝庙,被迫传位于魏王曹丕,封为山阳公,最后老死山阳,终年54岁,葬于禅陵。
汉献帝刘协是汉代的末世皇帝,他的一生是在被挟持和被利用中度过的,汉献帝的遭遇就是“傀儡”的遭遇。可是纵观东汉末年的历史和他本人的身世经历,或许还不能据此就叛定献帝无能昏聩。当初在大乱中,董卓去接少帝时,董卓问以“祸乱由起”,14岁的少帝刘辩被吓得语无伦次,而9岁的刘协却说得头头是道,“自初至终,无所遗失”。可见他具有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另外,在《谥法》中,“献”的解释是“聪明睿智曰献“,可见他还不是一个糊涂皇帝。
可是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个本不糊涂的皇帝走上一世傀儡的绝境?是谁让这个聪明睿智的少年背负了丢失江山的罪名?
光和四年(181),刘协降生。灵帝为保护其子,把他交给自己的母亲董太后抚养。在董太后的庇护下,刘协得以过了几年太平日子。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4月,灵帝刘宏去世。临终,刘宏将刘协托付给了当时身为上军校尉的蹇硕。蹇硕欲立刘协为皇帝,于是设计谋除何进,但事泄而败。
董太后总想参与朝政,何太后不准,引起董太后强烈不满。五月,何进与三公一同上书诬陷董太后。五月初六,何进派兵包围骠骑将军府,逮捕董重,逼他自杀。六月初七,董太后忧惧交加,含恨而死。
就这样,刘协失去了所有的亲人和庇护他的人,眼看便成为待宰的羔羊。但一个既是突然又是必然的变故挽救了刘协的生命,而且戏剧般地把他推上皇帝的宝座。在这个变故中,他迅速成熟起来。然而一个小小的孩童即便是再奇绝聪慧也难逃身为皇室的处境之悲。
失去所有呵护和庇护的刘协,却鬼使神差地被推上了皇帝的宝座,开始了傀儡皇帝被挟持的一生。在这之中刘协凭借自己的睿智和少年东汉针炙画像砖(拓片)老成与挟持他的人进行了种种反抗,可这些反抗在老谋深算、狡猾残忍的枭雄们那里只能算成是孩童的游戏,因为他的对手太强大了!他只能辗转流徙在各个对手之间,凭借天子最后的那点尊严,苟且度日。
董卓暴政:献帝沦为傀儡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性情粗猛,勇力过人,凶悍无比,且有谋略。最初在凉州任兵马掾,后在中郎将张奂军中任司马。黄巾起义爆发后,凉州韩遂、马腾乘机联合进攻三辅(长安城中三个行政区),董卓随左中郎将皇甫嵩领兵击退韩遂、马腾,董卓所领凉州队伍逐渐壮大。
董卓拥兵自重,汉灵帝有所担忧,几次调动,但董卓始终不交出兵权。灵帝无奈,只好就地委他为河东太守。董卓遂屯兵河东,以观时变。
到何进号令各地豪强入京除灭阉宦的时候,董卓认为时机已到,决意图谋大事。他在夕阳亭待命数日,听说宫中有变,遂日夜兼程向京都进发,途中得知少帝被困在北邙,他急忙赶去奉迎。董卓善诈,初进京城,步骑不过三千,而京城内袁绍、袁术和执金吾丁原所领官兵超出三万,是董卓十倍之多。为迷惑人们,他每夜偷偷地将部队拉出城外,次日早晨浩浩荡荡地返回城中,如此数日,人们天天看见有董卓士卒进城,谁也弄不清楚他到底领来了多少兵马。不久,他接管了何进及何苗所管辖的州牧,杀了执金吾丁原,收编丁原的士卒,把丁原骁将吕布收为义子,于是兵势大盛,完全控制了京城。
拥立献帝之后,董卓升迁为太尉,领前将军事,不久自封为侯,又戴上相国、太师的桂冠,位在三公之上。他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可带剑上殿,位尊权重至极。
董卓十分残忍贪婪。刚入京时,董卓怂恿他的士卒,闯进私宅,奸淫妇女,掳掠财物,谓之“搜牢”,意即在牢固的地方搜寻珍贵的物品。董卓嗜杀成性,文武大臣语言行为稍有不慎即被处死。所以朝廷内外,既有朝不保夕之忧,也充溢着讨伐之声,
为了逃避讨伐锋芒,董卓决定挟持献帝迁都长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他发掘诸帝王及公卿的陵寝,搜尽其中珍宝,纵火焚烧洛阳,数百万官民被驱赶就道,离乡背井,拥往长安。洛阳,这个拥有200年历史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到处是残垣断瓦,周围200里内均成为一片焦土。董卓到长安后,仍然残暴杀戮和疯狂掠夺。他在离长安260里处的郿县修筑一座高厚各七丈,周围一里又一百步的宽大宫院,名曰郿坞,又叫万岁坞。选民间美女千人居其间,金玉珍宝,锦绣绮罗积聚无数,所积谷物可供30年食用。他自称:“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可以毕老。”
董卓的强盗行径引起人们的义愤,天下群雄并起,讨伐董卓。董卓认为只要弘农王刘辩还活着,就给天下人留下一线希望。于是,他把刘辩安置在内宫阁中,派郎中令李儒给他送去毒酒。刘辩万般无奈,只得与夫人唐姬以及宫女们诀别,悲愤地饮下毒酒。这一年,他才18岁。
董卓多行不义,积怨甚多,许多人都在寻找机会除掉他。他自己也深知不得人心,时刻警惕防范,加上他的义子吕布武力超群,经常跟随在他的身边,所以人们对他很难下手。
初平三年(192年),司徒王允用离间计,挑拨吕布与董卓的关系,借吕布之手除掉了董卓。
董卓和吕布的反目成仇,是董卓被杀的关键因素,据史料和《三国演义》记载,这里有一个关键人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她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四大美人之一貂禅。
关于貂蝉,《三国演义》上说,她有倾城之姿,原为司徒王允家的歌妓,为了帮助王允为国除奸,自愿用“连环计”离间董卓和吕布。最后借吕布之手,杀了董卓。貂蝉的美,素有“闭月”之称,她通过自己的姿色周旋在各派政治人物之间,倾倒了众多英雄豪杰,参与了许多重大的政治斗争,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但是,这个美丽的女子是什么身份,至今还没有弄清楚。
歌妓说。根据是《三国演义》的描述,王允是汉献帝时的司徒,因不满于太师董卓的跋扈,一心想除之,但苦无良策,终日茶饭不思。他的心腹歌妓貂蝉窥知情由,表示“如有用妾之处,万死不辞”。于是王允精心设计了个“连环美人计”,先将貂蝉许给董卓义子吕布,未及迎娶又献于太师董卓,挑起董、吕两人的矛盾。使董、吕彼此恨之入骨,终于反目成仇,最后吕布杀董卓,夷其三族。貂蝉的出色表演,使王允的计划实施得天衣无缝,顺利地铲除了当时朝中一大祸害,后人叹曰:“司徒妙算托红裙,不用干戈不用兵。三战虎牢徒费力,凯歌却奏凤仪亭。”
婢女说。根据是《后汉书·吕布传》。董卓任吕布为骑都尉,非常信任他,于是收他为义子。有一次,吕布因小事得罪了董卓,董卓大怒之下持戟向吕布掷去,幸亏吕布及时避开,从此吕布对董卓暗怀怨愤。为了报复董卓,吕布趁机与他的侍婢貂蝉私通,又惟恐董卓识破,由此生出许多矛盾。
秦宜禄之妻说。《三国志·关羽传》中讲到,曹操与刘备围吕布于下邳,关羽向曹操请求说,城破之后,请把秦宜禄之妻赐我为妻。曹操同意了。后关羽又屡屡向曹操提及此事,曹操不由得好奇心起:“难道那秦宜禄之妻是一个美人儿,让关羽如此念念不忘?”于是,曹操在城破之日派人先将秦妻送入自己营帐,自己留下了。关羽没有得到秦妻,因此心里很不痛快。
此外,徽剧、川剧、绍剧、京剧都有《斩貂》剧目,写吕布在白门楼殒命后,其爱妾貂蝉为张飞所获,送至关羽处。关羽甚爱怜之,但念及古今英雄豪杰往往以迷恋女色而身败名裂,便逼令貂蝉自刎。
由于文人的渲染和演绎,貂蝉的来历越来越扑朔迷离。由于这些故事或多或少与史实有关,真真假假,更为难辨,以致历史上的貂蝉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就成为难解的悬案了。
董卓死讯传出,人心大快,士卒皆呼万岁,大街小巷,黎民百姓载歌载舞,长安城中士女欢呼雀跃,置酒相庆。董卓尸体放在街上示众,后被烧成灰烬。董卓死后,皇甫嵩攻郿坞,杀董曼,从郿坞中搜出藏金二三万斤,银八九万斤,锦绮奇玩珍宝堆积如山。
可以说,汉献帝登基之后还未来得及感谢董卓这个大恩人,一切就改变了,董卓控制了朝廷,也控制了他这个新皇帝。他不过是个空头的天子,是董卓举给各路诸侯看的一个招牌,不要说重整祖业,就连起码的尊严也不能保障。这时的献帝只能做一些手头的小事,然而这些小事反而说明了献帝绝非平庸之辈。兴平元年(194),天大旱,长安城内谷一斛值钱50万,人相食。献帝令侍御史侯汶开仓济民,但饿死者如旧,献帝怀疑侯汶作弊,于是亲自检验,证明发放中确有克扣现象,弄清了侯汶的假公济私,于是下诏杖责侯汶,从而使饥民切实受到赈济。
李、郭之乱:献帝乱中飘荡董卓的死,给献帝登上政治舞台一次绝好的机会。他命王允录尚书事,晋升吕布为奋威将军,二人共同主持朝政。
应该说,王允是个正直忠义、嫉恶如仇的人,但他缺乏政治经验,缺少对现实政治合理的思考与判断。诛除了董卓,他理应分化董卓余部,瓦解敌军,稳定民心,但他却不断打击,一味株连,当时百姓中流传说朝廷准备杀尽凉州人,这就使形势发生了变化。
董卓的部将李傕(jué)、郭汜等都是凉州人,他们曾派人到长安请求朝廷赦免,王允都没有同意。迫不得已,他们向长安进发,一路上收拾残兵,共达10余万人。
初平三年(192)五月,李傕、郭汜包围长安,吕布率兵扼守,彼此相持8天不下。后来吕布部下发生兵变,李傕等攻入城内。李傕、郭汜杀掉太仆鲁馗、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及兵民死者万余人。吕布率残部,出武关,投奔袁术。王允被杀。
汉献帝又落入李傕、郭汜手中。李傕晋升为车骑校尉,郭汜为后将军,两人共掌朝政。兴平元年(194),献帝行加冕礼,改年号为兴平。
兴平二年(195),李傕、郭汜互相猜忌起来,最后兵刃相向,互相攻击。李傕为取得主动,先派侄子李暹(xiān)率数千人马胁迫汉献帝出宫,然后纵兵入宫,大肆抢劫。之后又放了一把火,把宫阙焚烧殆尽。献帝派太尉杨彪等几位大臣到郭营中调和,郭汜反而扣留了几位大臣。杨彪愤怒地说:“君臣共斗,一人劫天子,一人质公卿!”这些反映了社会的动乱,也可见献帝的遭遇,他不过是李、郭争斗的一种工具而已。
后来,杨定、杨奉、董承等护卫着献帝逃离李傕、郭汜的围追堵截,其间段煨(wēi)、张洛还曾想方设法劫走献帝。献帝经过千辛万苦,历时近半年,兴平二年(195)十二月逃到安邑,第二年七月,才回到洛阳。这时的洛阳,经董卓的毁灭性破坏,宫室烧尽,满目荆棘,人丁无多,一片荒凉。
汉献帝在李、郭之争中处于最为悲惨的境地之中。他不仅在政治上成为李、郭争斗的工具,而且在生活上也非常凄惨。有时饮食难以供应,群臣及侍从面有饥色。有一次,献帝便向李傕要五斗米、五具牛骨以解燃眉之急,居然遭李傕拒绝,最后好歹给了一点臭牛排,献帝虽然大怒,但也不能把李傕怎样。献帝使皇甫郦去说和二人,郭汜同意了,李傕坚决不答应,当皇甫郦向献帝复命说:“李傕不肯奉诏,词语不顺。”献帝连怒气都不敢有,而是“恐傕闻之,亟令郦去”。195年,李傕、郭汜表面和好以后,献帝使人晓喻郭汜,要驾幸弘农,郭汜偏不理睬,献帝无计可施,竟然悲愤得一整天不吃饭,以示抗议。献帝虽为一代之君,却迁徙留转于豪强之间,生命都难以保证,更不要说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了。
曹操专权:献帝充当“天子”随着军阀混战的愈演愈烈,汉献帝的政治作用似乎越来越大了。建安元年(196),袁绍谋臣沮授曾劝说他,如果能“西迎大驾,挟天子而令诸侯”,就会收到没有谁“能御之”的功效。
而曹操更是早有此识。初平二年(191),曹操做东郡太守不久,皇室刘邈在献帝面前称赞曹操忠诚,曹操为此十分感激。初平三年(192),治中从事毛玠向他建议:
今天下分崩,乘舆播荡,生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此言深得曹操之意。
献帝东迁后,曹操觉得机会来了,当时宫中食用困乏,曹操便经常向献帝进献食品和器物。献帝还在洛阳时,曹操就曾向他进献过缝帐2顶,丝线10斤,山阳郡所产的甜梨2箱,稗枣(一种青黑色的枣)2箱。献帝都许后,曹操更是经常进献,其中有桓帝时赐给他祖父曹腾的家藏器物,也有属下陆续搜寻到的一些宫中流失的器物。
迎接汉献帝来许昌,是曹操的另一个杰作。他最初提起此议时,只有荀彧(yù)赞同,并极力说明迎献帝的迫切性和对今后斗争的有利性,说这是一件“大顺”、“大略”、“大德”的事。但最初迎接由于董承等阻拦并未如愿。后来董承为抵抗韩暹的势力暗召曹操到洛阳。部下董昭又提醒他只有把献帝迎到他的地盘许昌,方可成就大业,万事无虞。这样,曹操借口京都无粮,要送献帝到鲁阳就食,把献帝安全转抵许昌。建安元年(196),汉献帝迁都于许昌。
曹操对献帝的物质保障和适度尊重,果然得到了他所期待的巨大回报。献帝授给曹操节钺,录尚书事,任司隶校尉,迁都许昌后,又任命他为大将军。“节”即符节,是古代帝王派遣将相委以重任时,用作凭证的一种信物,有了它就有了斩杀违犯军令者的权力;“钺”是古代一种象斧的兵器,这里指帝王所专有的、代表征伐之权的一种斧钺,有了它就有了总统内外诸军的大权。“录”即总领诸事之意,“录尚书事”实即总揽朝政。东汉以来,中央政府中号称三公的太尉、司徒、司空只是名义上的首脑,实际权力在中朝的尚书台,皇帝总是挑选亲信大臣“录尚书事”。虽然后来曹操又辞去了大将军一职,而改任司空,但有献帝在许昌,他实际获取了高出于所有文臣武将的地位。
汉献帝刘协在许都虽然衣食无忧,却也无所事事。特别是虽然是贵为天子,曹操也还算尊重自己,但他却时时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来自于曹操不断地诛除公卿大臣,不断地集军政大权于一己。建安元年八月,曹操进驻洛阳,立刻趁张杨、杨奉兵众在外,赶跑了韩暹,接着做了三件事:杀侍中台崇、尚书冯硕等,谓“讨有罪”;封董承、伏完等,谓“赏有功”;追赐射声校尉沮俊,谓“矜死节”。然后在第九天趁他人尚未来得及反应的情况下,迁帝都许,使皇帝摆脱其他势力的控制。此后,他还加紧步伐剪除异己,提高自己的权势。他首先向最有影响力的三公发难,罢免太尉杨彪、司空张喜;其次诛杀议郎赵彦,“其余内外,多见诛戮”;再次是发兵征讨杨奉,解除近兵之忧;最后是一方面以天子名义谴责袁绍,打击其气焰,另一方面将大将军让予袁绍,稳定大敌。其结果自然是“百官总己以听”,而汉献帝只是“守位而已”。
曹操的专权行为,引起汉献帝和一些大臣的不满。汉献帝一方面试图削弱曹操的权力,于是在建安四年(199)“以董承为车骑将军”;另一方面,准备除掉曹操,恢复皇权。于是他用鲜血写成了一封诏书,秘密地藏在衣带之中,赐给董承,让他与刘备等谋诛曹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衣带诏”。这是汉献帝刘协试图收回皇权所做的一次努力,是他对命运所做的一次抗争。但不幸的是,他失败了。第二年春(即建安五年,200年),密谋泄露,刘备先前已借故出走,得免于难。几员主谋董承、王服、种辑等均被处斩,夷灭三族。董承的女儿是献帝的贵人,这时已怀有身孕,献帝极力保护,最后竟也未能得免。曹操借此杀了一大批忠于献帝的臣子,朝廷上下安排的都是他的亲信,“左右侍卫莫非曹氏之人者”。
这一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击败袁绍,取得北方大片土地。此后,曹操相继占领北方州郡,到建安十二年(207年),降服乌桓,统一了北方。次年六月,曹操罢三公,置丞相、御史大夫。曹操自为丞相。七月,曹操南征,在赤壁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建安十八年,曹操自立为魏公,加九锡。
董贵人被曹操害死后,伏皇后内心不安,她写信给她的哥哥伏完,历数曹操罪恶,请伏完寻找机会,除掉曹操。建安十九年(214),伏皇后给他哥哥伏完的信被伏家的一个仆人偷偷地献给曹操。曹操勃然大怒,进宫胁迫献帝废去伏皇后。献帝犹豫不忍。曹操不等献帝许可,便让尚书令华歆起草废后的诏书,逼献帝盖印。伏皇后得到诏书,正想搬出后宫,忽然听到外面人声嘈杂,原来是华歆带人来搜捕皇后。伏皇后吓得躲进宫中的夹墙里,被华歆发现。华歆揪住伏皇后的头发,将她拖到外殿。献帝正在外殿和御史大夫郗虑坐着,见伏皇后披头散发,赤着双脚,情形十分悲惨,不禁泪流满面。伏皇后对献帝哭泣说:“真的就不能活命了吗?”献帝叹了一口气,说:“我也不知道自己能活到哪一天!”华歆不由分说,将伏皇后拉走,关在监狱里,幽闭而死。伏皇后生的两个儿子被毒死,伏氏家族受株连被处死的有100多人。建安二十年(215)正月,曹操立他的第二个女儿曹节为皇后。
汉献帝虽然9岁就被立为皇帝,但实际上他并没有做过一天真正的天子。刚即位时,董卓把握朝政;董卓死后,李傕、郭汜争斗不已,献帝成了他们争来夺去的战利品;逃到洛阳,又落到曹操手里,成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工具。他是一个名义上的皇帝,也是一个地道的傀儡。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丕袭爵为魏王。献帝以为曹操一死,自己就可亲政,于是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
其实这早已是个美丽的不可实现的梦想。还在曹操活着的时候,孙权在南方称臣,曹操还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一边把孙权的上书传给大家看,在炫耀中也表明了一种心迹,他是在做着舆论上的准备,也是让群臣们做着心理上的准备。果然,侍中陈群立即回应,称“汉祚已终”,劝曹操“宜正大统”。而曹操则早已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说:“如果天命如此,那么就让我做周文王吧!”当初,姬昌反对商朝统治,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他的儿子周武王最后推翻了商朝,建立周朝,尊其父姬昌为文王。曹操之意,十分明显。
曹丕对父亲的旨意是最明白不过的了。因此曹操死后不久,他就让手下的人捏造出种种祥瑞来,说汉代的气数已尽,将由魏来代替。曹丕还命华歆等人先行到许都,胁迫献帝让位。华歆已经起草好了退位的诏书,逼迫献帝颁布。献帝含糊答应,派御史大夫张音将诏书送给曹丕。曹丕正在曲蠡,得到诏书,心中大喜,但表面上不肯接受,上表推辞,如此再三。华歆等人连忙致书劝曹丕登位,一面胁迫献帝交出玉玺。
220年10月,汉献帝告祭祖庙,使张音奏玺绶诏册,禅位于曹丕。曹丕在繁阳亭登上受禅坛,接受玉玺,即皇帝位。随即进入许都,改建康元年为黄初元年,国号为魏,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废献帝为山阳公,曹皇后为山阳公夫人,勒令搬出宫去,但仍然可以用汉天子礼乐,算是另眼看待。汉献帝做了大半辈子的傀儡,到最后也没有摆脱被取代的命运。
十四年之后,即魏青龙二年(234),献帝死去,终年54岁。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谥号为献皇帝。
献帝禅让,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标志着汉朝400余年命运的终结。如今,经历了1800年风雨,作为这一历史事件重要见证的受禅坛和“三绝”碑,仍然存世。
受禅坛位于河南省临颍县境内,距许昌市仅15公里。据介绍,原来的受禅坛有三层,非常高大,十分壮观。当年汉献帝刘协在坛上请魏王曹丕受禅,亲手将玉玺奉上。坛下有400余名大小官僚和30余万禁军将士目睹了这一事件。
如今,这里只留下一个荒草丛生的大土堆。直径300米,高度18米,占地仍有5280平方米。坛顶有块锅盖大小的地方寸草不生,据说那是当年汉献帝跪过的地方,为土坛平添了一点神秘的色彩。
距此不远,有个类似农家小院的建筑。那里摆放着劝进碑和受禅碑。两碑大小基本相当,受禅碑正面有字22行,每行最满49个字,全碑共1359个字。现在碑上文字仅存900多个。
这里平素大门紧锁,很少有人知道,但这里面的两块其貌不扬且损毁严重的石碑,堪称国宝,是举世无双的“三绝”碑!
相传此碑碑文出自大臣王朗之手,书法是吏部尚书梁鹄的杰作,而刻碑者是当时鼎鼎有名的钟繇。文章、书法、雕刻,都堪称绝品,故称“三绝”碑。作为那个时期保留下来的石碑,它不仅记载了一段历史,而且也记载了汉字演变及书法艺术发展的过程,其价值很高。
然而,现在它却被人冷落了。
但历史毕竟是历史,这些古迹文物可能被冷落,但历史却不能忘记。
东汉的覆亡一是由于朝政的腐败,主要表现为皇帝的昏愦,只知贪图享乐,不念百姓死活。朝政的腐败导致了184年的黄巾大起义。二是由于制度的弊端,东汉时期,特别是从和帝起,外戚、宦官势力膨胀,各自结成利益集团,互相争斗,攫取权力与财富,致使政治日益黑暗。三是东汉后期的七八朝皇帝,即位时都是娃娃。和帝即位时10岁,安帝即位时13岁,顺帝即位时11岁。顺帝死后冲帝即位时只2岁,到3岁时死了,继位的质帝只8岁,到9岁死了,继位的桓帝也只15岁。桓帝之后的灵帝,即位时12岁,仍是个娃娃。皇帝年幼,必然是太后临朝,外戚掌权,作威作福。皇帝长大后,反过来要摆脱外戚控制,于是求助于宦官,通过宦官势力来消灭外戚势力;下一届小皇帝登基,外戚又得势,反过来又要消灭宦官势力。这样循环往复,把整个东汉王朝搅得天无宁日。最终宦官、外戚两大势力在灵帝死后的火拚中同归于尽,东汉王朝实际也灭亡了。
东汉自光武帝刘秀开国,中经明帝刘庄、章帝刘垣、和帝刘肇、殇帝刘隆、安帝刘祜、顺帝刘保、冲帝刘炳、质帝刘缵、桓帝刘志,到灵帝刘宏时出现亡国征兆,最后到献帝刘协建安二十五年(220)灭亡,总计12帝,历时195年。
姓名:刘协
出生:光和四年(181)
属相:鸡
卒年:魏明帝青龙二年(234)
享年:54岁
谥号:献皇帝
庙号:无
年号:初平、兴平、建安
陵寝:禅陵
父亲:刘宏
母亲:王美人
初婚:15岁
配偶:伏寿
皇后:伏寿、曹节
继位人:无
最得意:董卓马前叙乱
最失意:衣带密诏败露
最痛心:亲自交出国玺
最擅长:隐忍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