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一一五征战实录》第三章一战扬名


当八路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并陆续奔赴山西前线的时候,日军第5师团已侵占山西阳泉、蔚县和广灵,并向浑源、灵丘发动进攻,企图突破平型关和茹越口要隘,协同沿同蒲铁路南进的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击溃国民党军第2战区主力,实现右翼迂回,配合华方面军,歼灭平汉铁路沿线的国民党军第1战区主力。为配合国民党军队作战,115师作为八路军抗日先遣队最先到达抗日战场,并于1937年9月25日在平型关打了一个漂亮仗,从此扬名天下。

在八路军3个师挺进山西的同时,日军已开始对山西发动进攻。

9月16日,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以其第21联队主力由广灵西进,占领浑源县城。

同日,第5师团的第9旅团主力由蔚县南下,占领涞源。20日,第21旅团以两个大队兵力南下,占领灵丘县城,向平型关逼近。与此同时,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也以两个旅团的兵力,由大同、怀仁南下,协同第5师团向国民党军的内长城防线进攻。

在日军向平型关、茹越口的内长城防线进攻的同时,国民党的第2战区调整了兵力部署:以第6集团军(辖第15、第17和第33军)和第7集团军(辖第34、第35、第19和第61军)分别部署于平型关、茹越口和雁门关一线,企图凭借长城一线山地有利地形和既设阵地,阻止敌之进攻,保卫山西腹地。同时,国民党要求八路军先头部队迅速挺进至晋东协同其坚守长城防线。

8月31日,罗荣桓率领343旅从韩城芝川镇渡过黄河,进入山西。部队刚到侯马,就接到了上平型关的命令。侯马在山西西南,平型关在山西东。也就是说,从侯马到平型关几乎要穿越整个山西南。

不过这次部队行动,阎锡山派出了接兵火车,准备沿同蒲路上,把115师的官兵运到平型关。在乘火车上途中的所见所闻,使广大指战员非常感动。在列车经过洪洞、临汾、霍县等车站时,成千上万的群众,携带着慰问品,在风雨中迎送115师的出征将士。车站两旁贴有很多标语,人们喊着很响亮的口号:

“热烈欢迎抗日的八路军将士上前线“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用鲜血保卫我们的每一寸土地“

“中华民族万岁”

“抗战胜利万岁“

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极大地鼓舞和教育了指战员们。民族的需要,人民的希望,自己的重任,一切的一切都摆在了眼前。那些在列车开动时一闪而过的身影,深深地印在了战士们的记忆中。有的战士开玩笑说:“谁说洪洞县里没好人?胡扯,好人多得很嘛!

115师的将士们在沿途见的好人确实不少,但他们也见了一些不怎么样的人,或者说从根本上讲就是坏人——那就是大批溃逃的国民党官员。他们置老百姓的生死于不顾,带着搜刮来的财物,你拥我挤,仓皇地爬上南去的列车。老百姓骂他们是民族的败类。有的战士气愤地说:“要不是已经联合了,老子非毙了他们不可!但也有的说:“他们往南跑去逃命,总比向去投降日本人、当汉奸打中国人要强一点吧。

在部队到达太原之前,路上还算比较顺利,没有遇到什么麻烦,但到了太原,就经常遭到日军飞机的轰炸。当部队进入原平车站时,接到通知,说前面的铁路已经被炸毁。这时离平型关还有100多公里,为了抢时间,根据阎锡山的安排,部队改乘汽车前进。

在乘汽车前进时,第685团团长杨得志遇到一件有趣的事。

他刚刚到任不久。卑七七事变”时,他还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因为全面抗战爆发,为了抗日,杨得志就提前结业了。随后,他被聂荣臻要到115师任685团团长。杨得志的老单位是红1团,这个团当驶改编成师的独立团。就在准备上任的时候,却碰上老部队的几位战友,他们听说他要去685团当团长,都有些恋恋不舍,就动员他回独立团工作,这些战友说:“这是老红1团嘛,你为什么不回来?”

当时杨得志还非常年轻,转身就去找聂荣臻副师长,说:“我还是去独立团当副团长,685团的团长让别人去干吧。

“为什么?”聂荣臻听完后,非常严肃地说,“你去685团是命令。命令下达了就要执行。形势这样紧张,部队在等着你,你马上去685团1杨得志一想也是这么回事,也就再没有说别的。

因为685团早已出发。杨得志按师首长的指示,日夜兼程地赶往芝川镇。到了芝川镇,部队已渡过了黄河,一直赶到山西的侯马,才见到了自己的部队,并一同乘火车赶往平型关。

到了太原后,因日军轰炸,部队又改乘汽车。当时吉普车很少,团长也得乘卡车。当杨得志正要上车时,司机走到他的面前说:“首长,这一带全是山路,颠得厉害,你到驾驶室里坐吧。

听他叫“首长”,杨得志感到非常奇怪,因为国民党士兵对上级从来是称职务或“长官”,这个司机却非常自然地用了红军中的上下级之间的称呼,这让杨得志感到迷惑不解。随后他找了一个理由,说:“你们的驾驶室里还有副手哩,我坐后边可以。

“不,不。那司机急忙解释说,“副手已经到另一辆车上去了。您来坐吧,不会出事的。司机误会了杨得志的意思,还以为杨得志对他怀有戒心呢。

盛情难却,杨得志只好坐到驾驶室里。

开车以后,杨得志就同司机拉起了家常保原来,这个司机是河南人,已经开了13年的车,刚调到山西来不久。杨得志问他是不是到过很多地方。卑怎么说呢?”他点上一支烟,猛吸了两口,没头没尾地说,“你们到过的地方,我也到过一些。他见杨得志不解,就惨然一笑,“最后一次‘围剿’你们,我就开车到了山西。后来你们长征——我们的长官说叫‘西窜’——我又开车跟过你们。我开车,没打过仗,可见过你们。我曾想跑到你们那里去,可又一想,共产党没有汽车,我又不会打仗,去送死呀?你想,我被抓来跌,家里上有爹娘,下有老婆孩子。我死了他们咋活?现在,我虽然活着。但也不知道他们还喘不喘气哩1这回好了,共产党和国民党不打仗了,大家一块打日本鬼子,打完日本鬼子我就可以回家了。我不是当着您的面说好听的,要正儿八经打鬼子,还得靠你们呀1要是我跟着你们,让鬼子打死了,那也不屈。中国人嘛,还能让小东洋欺负着”

听了司机朴素而真诚的语言,杨得志很感动:他当了这么多年的国民党兵,对国民党的本质认识不清是难免的,但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无论他所处的位置如何,从事什么职业。只要国难当头,就有可能马上唤起他们的那颗爱国之心。同样,卢沟桥的炮声,唤起很多国民党官兵那颗未泯灭的良心,这位司机就是其中一个。

在这以前,杨得志曾接触过东军、西军的许多普通官兵,他还接触过庆阳县的县长和镇长们,特别是从侯马到太原这一路上见到的广大人民群众,他们都共同表现出拳拳爱国之心。是啊1偌大的一个中国,拥有四亿五千万同胞,只要真正团结起来,日本侵略军还够打的吗?同时他也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进行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日的政策和策略,是何等的英明和正确。

在向晋西挺进的过程中,115师的指战员发现,越往走,遇到国民党败退下来的士兵就越多。这些残兵败将有的是在战场上一触即溃,有的根本就没见着日本鬼子。一听说日军来了,他们就闻风而逃。但在他们向南溃逃的路上,也不忘抢老百姓的东西。有的甚至竟跑到115师的驻地来了。

一次,杨得志在685团的驻地见一个溃退下来的国民党军老兵,就问道:

“你们为什么不在前方打日本?”

那个老兵魂不附体地说:“日本人太厉害了,太厉害了“

“你们打上了没有?”杨得志又问。

“没有。那老兵摇晃着脑袋,“连鬼子的影儿还没见着,上头就命令我们撤了。

不但343旅遇到的情况如此,随后出发的344旅沿同蒲路上时,沿途所见所闻与343旅基本相同。对于这一点,聂荣臻在其回忆录中写道:

“原平所见,使人触目惊心。国民党军队垮得一塌糊涂,真是兵败如山倒!一批又一批的溃兵,用步枪挑着子弹、手榴弹和抢来的包裹、母鸡等东西,像潮水般地涌下来。他们看到我们要往前线去,感到非常奇怪,向我们的战士散布失败情绪,说日军如何如何厉害。

“我们的战士与他们争辩,有的溃兵说:‘你们别吹牛皮,上去试试吧/战士们问:‘你们为什么退下来?’他们说:‘日本人有飞机坦克,炮弹比我们的子弹还多,不退下来怎么办/战士们问:‘你们究竟打死了多少敌人?’回答说:‘我们还没见日本鬼子的面呢/又问:‘为什么不和敌人拼拼?’

他们回答:‘找不到长官,没人指挥,打不了哇/”

八路军的官兵们对国民党军队太了解了。这些溃兵没有跑过去当汉汗,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日本侵略者碰上了软骨头的国民党军队,算是他们幸运。现在,八路军来了。因为他们的到来,平型关将闻名于世,八路军115师的将士们也将彪炳史册!

为了协调八路军与友军的作战行动,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人多次与国民党第2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副司令长官黄绍竑、卫立煌会谈,对保卫山西的作战计划、部署、兵力使用和八路军的任务,以及发动与组织群众,成立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等问题提出了重要建议。并强调指出:八路军只宜在敌人的侧翼和后方进行游击战,担负袭击敌后方交通线和兵站据点的任务,不宜担负正面的阵地防御任务。为了积极配合第2战区友军防守平型关至茹越口和雁门关的内长城一线,八路军总部即令115师进至平型关以西的大营镇待机,准备迎击进犯平型关之敌。

9月14日,林彪率115师先头部队343旅进抵大营镇,并派出侦察分队查明平型关地区的有关情况。从平型关山口至灵丘县东河南镇,是一条由西南向东延伸的狭窄谷道。其间,关沟至东河南镇13公里的地段,沟深路狭。

平型关位于恒山、太行山两大山脉的交接处。两山夹谷中纵贯一条通道——蔚代(蔚县至代县)公路。公路从灵丘城伸出,沿唐河河谷西行20公里经东河南镇,在蔡家峪村脱开河谷,转向西南平型关山区;再前行2公里,从小寨村入狭沟,至老爷庙出口,全长4公里,沟深10至30米,宽10至20米。沟左侧(西面)是高山,势如峭壁;沟右侧(东南面)状如刀削,上沿与沟底平行。沟的出口处,左侧山势平缓,老爷庙傍山面沟,距出口处约40米,右侧是一片不大的开阔地。行进方向200米处是交太沟谷。此沟车辆不能通行;公路则沿西沟而上,前行1公里至辛庄攀山,再前行3公里至跑池村而达山顶,这里是平型关侧隘口。总的来说,从灵丘到平型关的30公里地段,分为三种地形:灵丘城至蔡家峪村(20公里)是河谷川道;自蔡家峪村开始地形转为复杂(2公里),小寨至老爷庙(4公里)是险要地段;老爷庙至平型关(4公里)地形复转开阔。在这三种地形中,小寨至老爷庙的4公里地段非常适合于打伏击,因为这一带地形狭长,进入的部队和火器均无法展开,不能守也不能攻,如钻入风箱里的老鼠。林彪一下看中了这地方。

随后,林彪又带人察看了这一段地形。发现关沟至东河南镇13公里的地段,沟深路窄,地形非常险要,两侧高地便于我军隐蔽部署兵力、发扬火力和展开突击,是伏击歼敌的理想战常根据当时所掌握的情况,林彪决心抓住敌军骄横狂妄、疏于戒备的弱点,利用平型关东的有利地形,出其不意,以伏击手段歼灭由灵丘向平型关进犯之敌,配合友军作战。为此,他令第343旅由大营镇前出至平型关东南的上寨地区隐蔽集结,并进行战前准备;同时命令正在沿同蒲路上的344旅迅速向平型关地区靠拢。

在344旅还没有到达平型关之前,林彪就带人仔细地察看了平型关的地形,做到了心里有数。孙子曰:“知天知地,胜可乃全”。作为一支部队的指挥者,不能不掌握作战地区的地形情况。

22日,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由灵丘向平型关进犯,并占领东跑池地区。

23日,八路军总部命令115师向平型关、灵丘间机动,侧击该敌。

同日,聂荣臻带领344旅赶到了上寨。他告诉林彪说,部队都已经上来了,并向林彪询问当时的敌情和作战准备情况。林彪告诉他说,日军的大队人马正向平型关方向运动,这里的地形不错,可以打一仗。随后,林彪摊开地图,与几位参谋一起把平型关周围的地形情况和初步的作战设想介绍给聂荣臻,然后问聂荣臻有什么看法。因为聂荣臻刚刚到达作战地区,对详细情况也不大了解,所以没有提出什么修改意见,只是表示可以在这里打一仗。他当时认为,居高临下伏击敌人是很便宜的事情。这样,平型关作战的初步方案就大致确定下来。

当作战方案定下来以后,115师并没有向上级报告,因为根据当时的情况,这样的作战计划。前线指挥员有权根据情况决定。好打就打,只要事后报告一下就行了。事实上,八路军到山西以后距离中央军委已经很远,军委和总部对各部队的情况也不十分清楚。

115师的方案本来也没有必要向阎锡山通报,因为当时八路军虽然归阎锡山的第2战区控制,但国共双方有言在先,八路军的行动是“独立自主”,八路军进入山西后的行动用不着直接与阎锡山打招呼,如阎锡山有什么想法,可以直接与在太原八路军办事处的周恩来联系,或由八路军总部转达。可能是由于第一次国共军队在一起打仗,出于礼貌,林彪还是派人把自己的作战计划通报给阎锡山的部下、第33军军长孙楚。

林彪和聂荣臻于23日在上寨召开了全师连以上干部会议。进行深入的战斗动员。林彪在会上讲了115师的初步决心,命令师独立团和骑兵营在灵丘和涞源方向活动,扰乱敌人的后方,牵制和打击增援之敌;以343旅的两个团为主攻,344旅一个团到平型关面断敌退路,一个团作师的预备队。攻击部队全部在平型关东侧山地设伏,准备给敌以猛烈的打击。

会议结束后,师部率主力于当日夜进至平型关以东之冉庄和东长城村地域。

24日,国民党第2战区第6集团军给115师送来“平型关出击计划”,拟定以第71师加上新编第2师及独立第8旅一部,配合115师向平型关以东的日军出击。

同日,115师的主要指挥员在师长林彪和副师长聂荣臻的带领下,对平型关地区又进行了现场勘察,并确定在平型关东关沟至东河南镇道路两侧高地,利用居高临下便于隐蔽和突击的有利地形,采取一翼伏击的战术手段,歼灭由灵丘向平型关进犯之敌。在勘察过程中更加详细地确定了兵力部署,明确了各部队的具体任务:

第343旅第686团占领小寨村至老爷庙以东高地,实施中间突击,分割歼灭沿公路开进之敌,尔后向东跑池方向发展进攻;

第685团占领老爷庙南至关沟地域,并阻击东跑池之敌回援,尔后协同防守平型关的国民党军,夹击东跑池之敌;第344旅第687团占领西村、蔡家峪和东河南镇以南高地,断敌退路,并阻击由灵丘、浑源方向来援之敌;

第688团为师预备队。

打伏击是林彪的拿手好戏。他在红军长征途中多次组织过伏击战,当时国民党军队在这方面没少吃红一军团的苦头。

聂荣臻在其回忆录中就曾这样评价林彪:

“我平时总认为林彪不是不能打仗之人。有时他也能打。

他善于组织大部队伏击和突然袭击。

林彪“善于组织大部队伏击”,这里的地形又适合于伏击,“地利”加上“人和”。这下林彪当然又要玩他的拿手好戏,上演“绝活”了。

当时之所以要采用这样的兵力部署,目的是要拦截敌之先头,切断敌之退路,实施中间突击,分割歼敌。这样做既可保证在伏击敌人束力上的优势,又保证有足够阻击援敌的兵力。为隐蔽行动企图,发挥作战的突然性,115师首长决定各部队当晚利用夜间天暗进入伏击阵地,命令343旅24日晚24时出发进入白崖台一线埋伏,344旅随后开进。并要求各部队于第二天拂晓前完成各项作战准备。

24日夜,部队开始向作战地域运动。为了隐蔽,大多数部队都选择了最难走的羊肠小道。当天夜里,天空中布满了乌云,而且越来越浓,天也就越来越黑,黑得像是罩了口锅。不一会儿,瓢泼大雨终于下了起来。战士们都没有防雨工具,身上的灰布单军装被浇得湿淋淋的。

由于大雨如注,狂风不止,加上天黑路滑,部队行动十分困难。所有参战人员的衣服都淋透了不说,几乎每个人都成了“泥人”。最糟糕的是山洪暴发,而有些部队却要越过一些河谷,在平时,这些河谷是没有水的,但一旦下起大雨来,河谷里很快就会浪涛咆哮。当天晚上的雨很大,时间不长,河水已近齐胸深。为了完成任务,有些人就奋不顾身地跳进河水里,但由于洪水太急,一些战士就被卷走了。这些战士中有些是从中央苏区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来到陕的老战士,能够亲自同日本鬼子作战是他们多年的宿愿,可就在见到真正的日本人之前,他们却被洪水夺去了生命。

任何军队作战,非战斗减员都是不可避免的。但这些战士却是即将参加战斗前的几个小时死于非命,真是令人惋惜。

当时师里也有工兵营,按道理可以架桥。但是水势凶猛,大雨滂沱,短期内难以完成架桥任务。没有别的办法,战士们就把枪和子弹吊在脖子上,手拉着手结成一条人链渡河。这个办法在洪水相对较小的时候还可以。可是,最后出发的344旅的部分部队就被河水给拦住了。聂荣臻看到有许多性急的战士被洪水冲走了,就与林彪商量,并提出建议,要344旅过河的一部分作预备队,没有过来的就不再强渡。以减少不必要的牺牲。林彪同意了聂荣臻的意见。

天亮前,由杨得志和陈正湘率领的685团、李天佑和杨勇率领的686团,按计划占领了预定的伏击阵地,并迅速完成了伏击准备。

115师独立团和骑兵营,已于23日分别向平型关东和以东开进。24日。独立团在灵丘与涞源之间的腰站与日军遭遇,毙敌300余名,为平型关歼敌开了一个好头。

25日,天刚蒙蒙亮,敌第5师团第21旅团的后卫部队乘坐100余辆汽车,携带200多辆大车的辎重,共计约2000多人,沿灵丘至平型关公路一字前行。

115师的战士们,在伏击阵地上警惕地注视着公路。经过近一夜的冒雨行军,虽然相当劳累,但谁也没有困意。大战之前,大家既紧张,又兴奋。他们先是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马达声,接着就隐隐约约地看到敌人汽车的影子。汽车越来越近,这才发现汽车后面还有马车一大溜。只见头一辆汽车上插着一面“膏药旗”,坐着几十个日本兵,头戴闪光的钢盔,身着黄呢大衣,带刺刀的步枪抱在怀里。这些家伙装备精良,侵华以来还未遇到过有力的抵抗。他们所得到的都是东京给他们的贺电,上级给他们的嘉奖。他们在车上指手划脚,叽哩哇啦的不知讲些什么。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国土上,他们旁若无人似的,当时只能用“不可一世”一词来形容他们。日军第5师团的师团长是坂垣征四郎。这个人早在1929年就在关东军任参谋。卑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在东组织伪“满洲国”,就是由他代表关东军同溥仪谈判的。由于组织傀儡政府有功,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时,他已经升任中将师团长了。此人非常崇尚武士道精神,在日军中很有些名气。他当时之所以选择平型关作为他的迂回路线,因为他知道这里是山西和河交界的地方,是个比较薄弱的环节。自从中国全面抗战以来,坂垣在华遇到的都是些不战自退的国民党军队,因此他的气焰非常骄横。据聂荣臻事后推测,坂垣可能没有考虑到八路军已经到达平型关,这就加深了他的疏忽大意。其实,即使坂垣知道八路军已经到达这一地区,他也不会把八路军放在眼里。因为,在日本人的心目中,八路军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支地方武装。

战士们瞪大了双眼看着进入伏击地域的日本鬼子。对于八路军战士来说,“上抗日”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事情,但这时却是他们第一次见到真正的日本人,几乎每个人都瞪大眼睛,想把日本人看个清楚。以前在心里总是想:“日本人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这下他们看清了,原来日本人与中国人没有什么区别,没有三头六臂,只是他们穿得比我们好一点,装备比我们精一些。那么国民党兵为什么要那样怕他们呢,我们的战士们倒是有些奇怪了。本来,我们的战士还可以多想一些,但现在是大敌当前,更多的是临战时的兴奋和紧张。这时每一颗心脏的跳动都非常有力,仿佛已经带动整个伏击地域一起在跳动。战士们上好刺刀,在枪膛里压满了子弹,机枪射手们已经瞄准好了,只等着指挥员一声令下。

7时许,敌人全部进入115师的伏击地域。由于道路狭窄,雨后道路泥泞。敌人的车辆、人马拥挤不堪,行动十分缓慢。115师抓住有利战机,全线突然开火,给敌以大量杀伤,并乘敌混乱之际发起冲击。日军最前面的汽车已被打坏,并着了火,后边的汽车、大车和骡马等互相拥挤在一起,走不动了。日军被这突如其来的伏击打晕,纷纷跳下车四处散开。也许他们作梦也没有想到,会在白天遇上这样勇猛的打击。

“大日本皇军”的精锐,第21旅团惊慌失措了。

日本军队大多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指挥官和士兵的素质比较高。坂垣的21旅团更是一支很有战斗力的部队。他们从最初的懵懂中清醒过来。其骄横、凶狠、毒辣和残忍的本性就开始发作,指挥官举着军刀拚命地嚎叫着,开始时躲到汽车下面的士兵爬出来拚命往山上爬。

担负伏击主要行动的是第343旅的两个团。

执行拦头和侧击任务的是第685团。该团原是红军的主力部队,下辖的三个营都有着光荣的历史。一营是朱老总从南昌起义带出来的;二营是跟着毛泽东参加秋收起义上井冈山的:三营是黄公略领导的红三军的底子。许多战士都是经过长征的老同志。三位营长都是红军干部。都做过团一级的领导工作,一营营长刘正,二营营长曾国华、三营营长梁兴初。

战前,685团经过了精心的准备。在平型关战斗结束后的10月12日,团长杨得志和政委陈正湘给上级的详细报告中写道:

“当日晚(即24日晚)旅长根据当时:

敌情:敌在东西跑池及老爷庙一带沟里汽车路一线至少有三个旅团的兵力,由于在南口以后均未碰到钉子及友军的节节退让,无人制止该敌骄傲自大,根本没有土工作业,对警戒更为疏忽,因此我团:

任务:在拂晓前赶至蔡家沟白崖一带集结待命。

团受领任务后,遂于25日3时许出动,到达蔡家沟已系拂晓五时三十分左右,部队即在蔡家沟白崖台一带集结,配合友军消灭由灵邱县进攻平型关之敌。

决心:以一个营占领关沟以之高地,箝制东跑池与新庄,突击,以消灭新庄之敌进攻,另以一个营沿马路两旁向新庄突击,以消灭新庄之敌为目的,以便求得战局的开展。

处置:即令二营全部占领关沟以之高地,由东南向西攻击前进,并令第一营及第三营之一部,由马路两旁向新庄猛烈突击以便达成上述目的。

当敌人进入伏击地域后,第685团给予迎头截击,首先打乱了敌军的队形。敌人清醒过来,拼命地想占领制高点。团长杨得志立即派通信员向各营传达命令:“附近的制高点一个也不准鬼子占领1这时,刘正已指挥一营把公路上的敌人切成了几段。他接到团长的命令后,马上指挥该营的第1和第3连向公路边上的两个山头冲去。山沟里的日本人也在往山上爬,可是不等他们爬上去,迅速登上山头的第1营的两个连队反冲下去,一顿猛砸猛打,把这群日军的大部给报销了。这个营的第4连行动稍慢一步,被日军抢先占了山头。连长在向山头冲锋时负了伤,1排长就主动代替指挥。他用两面夹击的办法,很快把山头夺了回来,将日军重新逼回沟底。

正当685团同敌人反复争夺制高点时,两架敌机顺着公路来回盘旋。但双方交织在一起,敌机无法扫射和投弹,只好飞走。

最激烈的白刃战斗在685团2营和3营的阵地上展开。2营5连连长曾贤生,外号叫“猛子”。战斗打响前,他就鼓动部队说,“靠我们近战夜战的光荣传统,用手榴弹、刺刀和鬼子干,让他们死也不能死囫囵了。他自己在作战中也真是够“猛”的,发起冲锋后,他率先向敌人突击。20分钟内,全连用手榴弹炸毁了20多辆汽车。在白刃格斗中,他一个人刺死了10多个敌人。他身上到处是伤是血,一群日军向他逼近,他就拉响了仅剩下的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荆这个连的指导员身负重伤,依然指挥部队;排长牺牲了,班长顶替;班长牺牲了,老战士接上指挥战斗。就这样,前仆后继。打到最后,全连只剩30多人,却仍然顽强地与敌人战斗。3营的9连和10连,冲上公路后伤亡已经很大,但他们依然勇敢地与敌人拚杀,以一当十,没有子弹了就用刺刀,刺刀弯了,就用枪托,枪托断了就和敌人抱在一团扭打,或者是用石块将日本兵的脑壳砸碎。

第686团的团长是李天佑,副团长是杨勇。这个团是侧击的主力。据李天佑战后回忆,他们团也几乎与685团同时展开了攻击。战斗一开始,他们就把拥塞在公路上的敌人打得人仰马翻。正在战斗进行最为激烈的时候,一个参谋大声招呼李天佑:

“团长!团长!师指挥所通知,要你去一趟”

“师首长要我去?好。

当时115师有两个指挥所,林彪负责一个,聂荣臻负责一个。李天佑去的是林彪的指挥所。这个指挥所就在686团右后侧的山坡上,距离有一里路的样子。李天佑不知有什么事情,就一路跑步过去。到师指挥所一看,林彪等人都在,气氛也不是很紧张,李天佑就放心一些。林彪对李天佑说:沉着些。敌人比较多,比较强,战斗不会马上就结束的。然后又指着硝烟滚滚的战场,说:看到了吗?敌人很顽强。

顺着林彪的手指方向望去,公路上的敌人正在利用汽车顽抗,并组织兵力抢占有利地形。随后,林彪接着说:你们一定要冲下公路,把敌人切成几段,并以一个营抢占老爷庙。拿下这个制高点,我们就可以居高临下,把敌人消灭在沟里。

“看1有几个鬼子正往老爷庙爬呢1李天佑是有些着急了。

“是啊1你们的动作要快,慢了是不行的1

“明白了1

“好,去吧,要狠狠地打”

李天佑回到团里,战斗更加激烈了,他向其他同志传达了师长的指示。随后,为了加强指挥,保证战斗的胜利。除团长李天佑外,团里的其他几位领导都下到营里去。李天佑又命令右侧山上的3营向老爷庙冲击。

山谷中,杀声震天。八路军指战员勇猛地向公路冲击。但敌人终究是凶狠的,而且枪法也很准。敌人不顾伤亡,利用汽车和沟坎顽抗,机枪打得嘎嘎地响。李天佑在望远镜中看到,八路军的火力压不住敌人的火力,冲上去的战士一个又一个地倒下去。但686团的战士们还是前仆后继地进行攻击。可日军确实很顽强,过了一会儿,一部分敌人已经占领了老爷庙,形势对686团十分不利。

对敌人的攻击继续进行,战士们接二连三地倒下。但无论何时,军人都意味着牺牲,特别是在这种紧急关头,就不能害怕牺牲。李天佑咬咬牙,再一次命令3营:

“3营长,不要怕伤亡1猛冲,一定要拿下老爷庙“

“是#证完成任务13营长周海宾坚定地回答。

“老李,指挥所里的事交给你,我跟3营一起上去。刚刚回到团部的686团副团长杨勇对李天佑说,随后便与3营一起向老爷庙的方向冲去。

随后,李天佑又组织侧翼连队加紧攻击,吸引敌人的火力,以支援3营的冲锋。

山沟里硝烟弥漫,响声震耳欲聋。3营的指战员们钻进烟雾里,往前跑,往前爬,往前滚,终于,冲上公路,同敌人展开白刃格斗。只见枪托上下飞舞,大刀闪着寒光。战士们面对强敌毫不畏惧,奋勇拚杀。

在3营向老爷庙敌人发动进攻的同时,李天佑又命令12连副连长王培根,带领一个排抢占东面公路拐弯处的小土地庙,控制有利位置,打击后面跟进的日军大车队。

王培根带着12连3排冲过去,占领了那个小土地庙,截住了老爷庙至兴庄的80多辆大车。

686团的战斗在继续进行,有人告诉李天佑,3营的伤亡很大,冲上公路后,9连的干部差不多打光了,全连只剩下10多个人。李天佑当即打电话问3营长:

“你们怎么样?还能打吗?”

“保证完成任务13营长还是那句话。

在战斗中,没有一个干部在报告时强调伤亡。那年月,部队的干部、战士最怕的就是没有仗可打。

日本人作战虽然非常顽强,但他们似乎不大懂山地作战的特点,除了用一小股兵力抢占老爷庙外,其他大部分敌人始终挤在公路上被动挨打。686团的部分兵力就冲过公路,旨公路西侧的老爷庙。这样,在2营的积极支援下,3营终于占领了老爷庙这个制高点。

可是就在这时,杨勇突然感到一股巨大力量向他袭来,把他冲倒在地。他想爬起来,可左臂怎么也不听使唤了。身后的通信员惊叫道:“政委,你挂花了1“别喊了,这点小伤算什么。杨勇对通信员说道。然后卫生员过来给杨勇简单地包扎一下,他又站在指挥位置上。这是他参加革命以来第三次受伤。

占领了老爷庙后,686团从公路两侧居高临下对敌人进行打击,打得敌人无处躲藏。这时,敌人的指挥官才猛醒过来,发现了自己战术上的失误,马上挥刀喊叫,指挥部队争夺老爷庙制高点。但是,由于双方处于近战胶着状态,敌人的大炮、快速骑兵全都失去了作用,火力优势就发挥不出来了,他们只有穿着皮鞋的步兵成群地往上爬。八路军居高临下,对日军进行打击。

敌人冲上来,马上就垮下去。再冲上来,又垮下去。

敌人一次又一次进行冲击,在老爷庙下面集结的日军越来越多,足有五六百人,这时敌人的飞机也来凑热闹,低空盘旋着,寻找机会。但交战双方靠得很近,敌机不敢轻易投弹。

战斗进行到下午1时,687团从后面攻上来,敌人的后尾顿时乱了。原来,第687团将敌后尾部队分割包围于蔡家峪和西沟村地区,并抢占韩家湾侧高地,切断了敌人的退路。被分割的敌人企图向逃窜,但被687团歼灭于蔡家峪东。随后,687团转而南下配合343旅进行战斗。林彪意识到进行全面攻击的时机到了,于是命令各部队立即发起攻击。占据公路两侧的部队迅速发起了冲击,很快就把老爷庙与兴庄之间的敌人消灭在山沟里。

在歼灭老爷庙和小寨村之敌的过程中,为解救被围的同伙,先期进占东跑池之敌一部回援,又被我第685团所阻。敌师团长坂垣急令其在蔚县、涞源的部队向平型关增援,但被115师独立团、骑兵营阻击于灵丘以和以东地区,并在灵丘以东的腰站毙伤其300余人。被围于小寨村至老爷庙之敌,在6架飞机掩护下,再次猛攻老爷庙及附近高地,也未能得逞。第686团遂集中全力,在两翼友邻部队协同下,将被围之敌歼灭。至当日13时,战斗胜利结束。

黄昏,115师师部命令第343旅向东跑池的日军展开攻击。在东跑池约有2000多名敌人,控制着东跑池高地,这股敌人原是国民党晋绥军出击的目标。但是,国民党军却没有按预定的协同计划配合八路军作战,致使日军敢于集中力量向八路军侧翼攻击,企图为老爷庙和小寨村的敌人解围。在八路军消灭了上述被围之敌、开始攻击东跑池之敌时,国民党晋绥军却又放弃团城口阵地,使敌人夺路而逃,丧失了取得更大战果的机会。

在这次作战中,八路军115师歼灭了日军精锐第5师团第21旅团共1000余人,缴获步枪1000余支、机枪20多挺,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取得了抗战以来第一个大胜仗。打破了“大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给企图在几个月内灭亡中国的日军一个迎头痛击。它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日斗志,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也增强了八路军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信心。

平型关战役之后,蒋介石也给八路军发来贺电。

从伐到长征的10年中,打了数不清的仗。但在平型关,林彪是第一次与日本人作战。这一仗虽然只歼敌1000多人,同林彪过去的战绩相比,这根本就是小打小闹。但林彪的历史却紧紧地与平型关连在一起,好多人一提起林彪,就马上想到平型关,一提起平型关战役,马上就想到了林彪指挥的115师。平型关也因为115师在这里打了一仗而名扬天下。长城上的关隘很多,除山海关和居庸关以外,可能就数平型关的知名度最高了。

平型关战斗只能算是一个小仗。它与后来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之战和杜聿明指挥的昆仑关之战相比,都不属于一个级别。但它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却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平型关之战是抗日战争爆发以来日军遭到的第一次重大打击。平型关战斗的意义,在于它取得了中国全面抗战以来的“零的突破”。

林彪在平型关战斗结束后,于10月17日之前撰写了《平型关战斗的经验》一文。写这一总结的目的,是为了向其他八路军部队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需要吸取的教训。在总结中,林彪指出了日军作战的缺点和长处。他写道:

“敌人实有许多弱点可为我乘。但敌人确是有战斗力的,也可以说,我们过去从伐到苏维埃战争中还不曾碰过这样强的敌人。我所说的强,是说他们步兵也有战斗力,能各自为战,虽打败负伤了亦有不肯缴枪的。战后只见战场上敌人尸骸遍野,却捉不着活的。敌人射击的准确,运动的隐蔽,部队的掌握,都颇见长。对此种敌人作战,如稍存轻敌观念,作浮躁行动,必易受损失。我们的部队仍不善作疏散队形之作战,特别是把敌人打坍(原件如此)后,大家拢在一团,喧嚷‘老乡,缴枪呀/——其实对日本人喊‘老乡缴枪’,不但他们不懂,而且他们也不是老乡——这种时候,伤兵往往很多。在‘抗大’的军事教育中,特别要教育干部了解正规战斗中的战斗队形之运用。

在平型关战斗中所遇到的情况,与林彪所讲的差不多。当时,战斗开始后,日军被突如其来的袭击打晕了,纷纷藏到汽车底下。八路军的战士们还不懂得烧毁敌人的汽车,让敌人失去掩蔽物,还以为日军和国民党军队一样,打狠了就会缴枪。他们就停止了射击,向躲在汽车底下的敌人喊话:

“老乡,缴枪“

“缴枪不杀!优待俘虏”

然而,眼前的敌人不仅不懂中国话,而且还是一群经过法西斯军国主义训练的,并长期受“武士道”精神熏陶的人。结果,敌人不但没有缴枪,反而对前去喊话的八路军战士进行射击,许多战士因为缺乏对日本侵略军作战的经验,反被垂死的敌人给杀伤了。

当时686团1营的一名电话员,正沿着公路查线,发现汽车旁躺着一个半死的日本兵,他跑上去对那个敌兵说:“缴枪不杀,优待俘虏1还没等他说完,那家伙扬起手就是一刺刀,刺进了电话员的胸部。还有的战士想把负伤的敌人背回来,结果自己的耳朵却被负伤的敌人咬掉了。有的战士去给哼哼呀呀的敌人裹伤,反被打伤了。

685团和686团都同样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很多战士被负伤的敌人打死打伤。据战后统计,在115师的伤亡中,这一项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敌人不肯投降,其结果是,115师虽然打了胜仗,但却没有抓到一个俘虏。

日军之所以死不投降,拼死顽抗,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坂垣的第五师团长期驻在中国,从骨头里就没有把中国军队放在眼里。对国民党政府军尚且如此,更何况被他们称作为“匪”的八路军。坂垣征四郎极为崇尚武士道,他的部下大多数也都愿意作武士道精神的牺牲品。他们不想让连自己都瞧不起的军队抓住,否则他们会认为是贞节不保,是自己的奇耻大辱。这样,“不成功则成仁”就成了他们之中大多数人的选择。除了这个原因之外,林彪在他的总结中还指出了另外一点:

“日兵之死不肯缴枪,一来因日本武士道的教育、法西斯教育,同时也因他们对中国军民太残暴,恐怕中国人报复。但最主要的,是过去华军队对日军俘虏政策不正确,采用野蛮的活埋、火烧、剖肚等办法。故我们今后须加紧日本士兵的日文日语的政治宣传与优待俘虏。

在此次战斗中,日军的伤兵不但用武器继续顽抗,而且还经常徒手与八路军战士作战,他们用牙咬,用石头砸,用身体撞……不但不把自己的性命留给八路军,而且最为可惜的是,他们也不想把自己的武器和其他装备留给八路军。他们很多人都把自己手中的武器毁掉,或砸碎,或炸毁。从115师所取得的战果来看,成绩是不小的。但在平型关所遇到的敌人,包括一部分日军辎重队,掌握的各种装备和物资是不少的。如果不是日军毁掉了一部分,那么115师的战果还要大得多。

在对待俘虏的政策上,共产党历来都比国民党高明得多。在八路军改编之初,中央军委就颁布了“八路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三大纪律包括:1.实行抗日救国纲领;2.服从上级指挥;3.不拿人民一点东西。

八项注意包括:1.进出宣传;2.打扫清洁;3.说话和气;4.买卖公平;5.借物送还;6.损物赔偿;7.不乱屙屎;8.不杀敌(俘)兵。

八路军的纪律中清楚地写明了“不杀敌(俘)兵”这一条。如果国民党军队也都执行不杀俘虏的政策,那么中国军队的仗可能就好打一点。后来因为八路军一直执行自己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所以在战场也经常能抓到一些日军俘虏,并且有很多日本人转而为八路军服务。

林彪在指出日军战斗力强的同时,也指出了日军在作战中的弱点。他在其总结中说:

“一到山地,敌人的战斗力与特长均要大大降低,甚至于没有。步兵穿着皮鞋爬山简直不行。虽然他们已爬到半山,我们还在山脚,但结果我们还是要先抢上去,给他们一顿猛烈的手榴弹。他们只好像滚萝卜一样滚下去了。至于炮兵则难于运动与找阵地。坦克呢?有些地方真使它有英雄无用武之地之感,飞机的作用也不大。

“敌人轻视中国军队,成了习惯,便由骄矜而疏忽,不注意侦察警戒,不爱做工事。打起仗来,先让飞机和大炮显神通。来到猛攻时,他们步兵连阵地也不爱占领,只隐蔽在沟里休息。这样的敌人,当然便利我们袭击。所以我们这次,一切都布置得妥妥当当了,向他们开枪了,冲锋了。他们才知道。

“敌人不仅是弹药要靠后方输送,连粮食都要靠日本送来。他们的后方线已扯长有几千里。在这样情形下,把他们后方线一切断,他们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可以弄得他们进退维谷。所以发展游击战在敌后方线上活动是非常重要的。此次平型关战斗,我们正是派了一部分人在敌后路上阻滞其增援部队及粮食供给……”

根据战斗的实际情况看,林彪所讲的是真实的。从表面上看,在平型关,日军的失败是由于八路军打得好,其实失败的主要原因还是在日军自己那里,115师只不过是利用日军的弱点而已。

当然,聪明的军队指挥者,往往能充分利用其对手的弱点。

平型关战斗,是建立统一战线以来国共双方军队的第一次配合。但仅仅是这一次,就使林彪更加瞧不起国民党军队。

当时的作战背景是,9月20日,坂垣征四郎下达了进攻平型关的作战命令,即令第21旅团长三浦敏事少将指挥在灵丘的三个步兵大队(第21旅团所属第42联队的2大队、21联队的3大队及第9旅团所属的11联队之第2大队)实施正面进攻;令第21联队长粟饭原秀大佐率领广灵、浑源方面的两个步兵大队(第21旅团所属21联队的第1、2大队)偷袭平型关右侧。

21日,粟饭原秀率部出动。

22日,三浦敏事也向平型关方向机动。

从浑源南下的粟饭原秀部队翻过大尖山后,于22日进至中庄铺地区,与高桂滋军警戒部队接触。日军并不恋战,绕过高桂滋的部队,沿王庄堡西侧的山涧小路,继续向南穿插。23日,进至西河口及其以南地区。至此,粟饭部已绕到平型关左侧后。这时,阎锡山的部队在大营地区的预备队距敌只有六七公里,但却按兵不动。23日夜,日军向进攻,袭击高桂滋的背后。高桂滋发现自己的侧后受敌,就放弃团城口一线阵地,向西退却到大营以地区。24日,日军占领了团城口至东西跑池一线的长城。

就在这一连串事情发生的同时,担任平型关正面防御的国民党军第33军的一线部队第73师,却早在21日就退到平型关东南部的小西沟——马跑泉一带地区。

至此,在山西境内的长城以,已没有阎锡山的一兵一卒。

坂垣征四郎的预期目的实现了。他迅速驱逐了灵丘地区的国民党守军,一头堵住了平型关侧地区,一头占据灵丘城,两头掐断,控制着中间的30公里通路。在日军看来,这里自然是一个安全地带。

但是,这30公里的间隙,却是战场上的一个大“裂缝”。两军相争,双方指挥人员都在极力寻找对方部署的间隙,也就是要“乘敌之隙”。但国民党军队却不敢钻这个“裂缝”,这一点坂垣好像已经预见到了。然而,他却没有估计到八路军115师突然出现在平型关。林彪不仅看见了这个“裂缝”,而且还充分地利用了它。

23日,115师派代表到大营向阎锡山部队的平型关前线指挥所报告115师的作战计划,希望友军给予协同。国民党第33军军长孙楚和阎锡山接到八路军的作战计划后,只是虚以委蛇,并未作认真的考虑。

24日黄昏,孙楚和阎锡山派专人给115师送来了“25日平型关出击计划”,决定由阎锡山的第2预备军(军长郭宗汾)、第61军(军长陈长捷)派出8个团,三路出击团城口地区,并要求八路军以两路分别向蔡家峪、东河南出击。接到此通知后,林彪决定在总的作战方案上配合国民党军队的作战。但对阎锡山要求115师分两路行动的计划却不屑一顾,决定不分兵行动,仍按自己的计划行事。

平型关之战打响以后,国民党军队的前卫部队即郭宗汾的第2预备军,却在日军前沿阵地前按兵不动,没有按原计划向团城口的日军发动进攻。等陈长捷第61军赶到,郭宗汾军却又调头南撤。拂晓出击的计划弄到中午还没打响,致使当面之敌粟饭部队的两个大队安然退走。

就在115师一个师与日军孤军作战的同时,国民党第2战区集中在平型关方面的部队多达5个军10个师。如此庞大的兵力却不敢与日军的两个营交战。阎锡山和孙楚亲自制定的作战计划,又经过他们自己的手将它破坏。

国民党军队如此胆小怕事,林彪能瞧得起他们吗?八路军能瞧得起他们吗?

林彪在他的《平型关战斗的经验》中写道:

“友军在战斗中的配合,实在太差。他们自订的出击计划,他们自己却未能遵守。你打,他旁观。他们时常吹牛说要决战,但却决而不战,或向敌人打,而又不坚决打。他们的部队本来既不充实,在一个出击中,却以区区的八个团兵力分成三大路,还留了总预备队,而每路又相隔十多里或二十多里,这样不仅缺乏出击力,而且连我们打败了而退下的敌人,他们碰着了,竟不但不能消灭之,反而被这些突围的敌人冲坍了。他们的指挥真笨极了,特别不能真正了解与运用在战役上于决战的地点与时机集中绝对优于敌人的步兵、炮兵、飞机以猛攻敌人。

一句“友军的配合实在太差”,清清楚楚地表现出林彪打了胜仗后的心态,那就是从心底里瞧不起国民党军队。当然除了瞧不起国民党军队之外,似乎还有弦外之音:怎么样,你国民党人一败再败,可我115师一上去就打了一个大胜仗。

平型关本来可以取得更大的战果,但却由于国民党军队的恐日心理和指挥无能给断送了。作为一个军人,林彪瞧不起国民党军队的官兵;作为一名军队的领导者,林彪又瞧不起国民党军队的指挥官。在林彪看来,国民党军队的有些决策简直无法理解。集中兵力几乎是每一支军队所要遵循的作战原则,但国民党军队“却以区区八团兵力分为三大路”,犯了兵家之大忌。国民党军队的这个毛病似乎到最后也没有改好,在辽沈战役中,当林彪一次又一次以几倍或十倍的兵力对国民党军队发动进攻时,国民党的将军们却认为这不合常理,并觉得这不十分公平。

对国民党军队的胆小怕事,林彪似乎不应感到吃惊,因为在中央红军的五次反“围剿”和红军的长征途中,这样的事他应该见得多了。

当然,话说回来,115师的胜利也应该有国民党军队的一份“功劳”,要不是国民党在抗日战场上的无能,战术上的呆板,日军也不会孤军深入,给115师造成一个打伏击的机会。在平型关战斗之前,国民党军队的所作所为已经给日本人一个印象,即中国军队不会打伏击,战斗力也不强。要不然他们的胆怎么会那么大呢!

林彪在其总结中,还留出一个部分为国民党军队指点迷津。

“中央军队如果还是守着挨打战术,便是糟糕透了。他们对主要点应坚持固守,而不应到处守,应行决战防御与运动战,应集中优势兵力、飞机、大炮于决战点。至于他们军官的调动,政治工作的建立和对群众关系的改善,都是他们很重要的问题。

一名只指挥区区15000人的八路军师长,却对总数约200万人的国民党军队指手划脚,可谓是心高气傲。但他确实有理由这样做,因为国民党200万军队不能做到的事情,八路军的一个师却做到了。

抗日战争爆发后,身为国民党领袖的蒋介石却给一年前他还信誓旦旦地要剿灭的共产党军队发出了嘉奖令,不知他作何感想。

历史又在开蒋介石的玩笑。

早在中共中央召开的洛川会议上,与会人员讨论了八路军出征以后的作战方针问题。当时曾出现过不同意见。有人主张打运动战,有人主张以游击战为主。据聂荣臻回忆说,林彪在会议上是不赞同打游击战的。

“林彪是不同意打游击战。他在会上说,要以打运动战为主,搞大兵团作战。他的思想还停留在同国民党军队作战的那套经验上,觉得内战时期我们已经可以整师整师地歼灭国民党军队了,日本侵略军有什么了不起1他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力量估计太低。

平型关战斗后,林彪在其总结中却对游击战极为推崇。他说:

“敌人不仅是弹药要靠后方输送,连粮食都要靠日本送来。他们的后方线已扯长有千多里。在这样的情形下,把他们后方线一切断,他们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可以弄得他们进退维谷。所以发展游击战在敌后方线上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我军(八路军)在目前兵力与技术条件下,基本上应以在敌后方击其后路为主。击敌后路是我们阻敌前进争取持久的最好方法,如经常集中大的兵力与敌作运动战,是不适宜的。

“在敌后方击其后路,”是典型的游击战战法。

看来,战争的实践让林彪认识到游击战在抗日战争初期的重要地位,并认识到“与敌作运动战是不适宜的。

林彪的弯转得也够快的。

与此同时,林彪也总结出一些其他的作战经验。

“利用敌人攻击友军阵地时,袭击敌人侧后方,这是最好的战法,比其在行动中和刚到阵地而未站住脚时去袭击还要好些。这次就是利用敌以全给力注意对付友军时,突然在他们的后方大打起来。

“为了避免他们的炮兵和飞机,战斗开始后要迅速接近敌人,投入肉搏,连续冲锋,使敌人的炮不好放,要放就连他们自己的队伍也遭了殃。

对于装备处于劣势的军队来说,近战是制胜的诀窍。

“夜袭是战胜日寇的重要作战手段,敌怕夜袭,他们的技术威力一到夜间竟至全无作用。我们要努力,非常努力地去学习夜战,以此为特长以战胜日寇。

林彪在平型关战斗中的体会是非常重要的。直到今天,近战和夜战仍是我军制胜的重要战法。这些战法在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中都收到良好的作战效果。

林彪也发现了八路军存在的不足。

“我军的军事技术,特别是战斗员与班排长的技术与战术教育,实在还需大大的努力。过去大半年,部队虽然得到了休息整顿的机会,在风纪、礼节与正规化上进步很多,但对战术训练还很差,今后当努力此方教育。

既看到优点,也认识到了缺点;既分析敌人,也剖析自己。这时的林彪在认识问题时,较好地把握了“一分为二”的辩证法。

在国民党军队的战史中,也有平型关之战。但其内容却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所谈及的大不一样。

在1966年台湾出版的《抗日战史》中,对平型关之战是这样描述的:

同年(1937年)9月10日,敌第五师团由怀来攻占蔚县,川原旅团附伪军由怀安南据阳泉。此时我大同战局正在吃紧之时,旋即放弃大同,傅总司令作义率所部到雁门关布置阵线。本战斗参加部队为第21师、73师、84师及独立第3旅,先在广灵、炭堡、乱石关之线占领阵地(平型关之外),由汤恩伯将军统一指挥之。同月(9月)13日敌川原旅团攻占我火烧岭84师之前进阵地,蔚县敌第五师团亦同时向我21师、73师阵地发动攻击,激战终日,翌日(14日)拂晓猛攻广灵城垣,十时广灵陷落。15日陷广灵之敌,续向我73师阵地松林山阵地侧击,刘师长奉滨亲自督战,激烈异常,刘师长身负四创,官兵伤亡过半,我军乃沿平型关左右之线转移阵地。是时汤将军恩伯奉命赴河南部整理所部,第6集团军孙副总司令楚接替本作战之指挥。阎长官锡山并重新划定第2战区作战地界如下:以杨爱源为右地区总司令,孙楚为副总司令,辖33军,17军,15军,傅作义为左地区总司令,辖61军,34军,35军,19军。以71、72两师为预备队。

“9月22日,敌步炮联合5000人由灵邱南进,薄暮向我73师平型关阵地攻击。翌日(23日)大举来犯,孙楚副司令当令84师出击,战况激烈,敌我相持不下。阎长官特令傅总司令作义率预备队加入右地区,并与杨爱源联合指挥本区作战,将左地区交第19军王靖国代行,更令第18集团军之115师攻击平型关敌之左侧背。本月(9月)24日平型关正面之敌,增援数千人,猛烈来攻,我军奋勇抵抗,并由傅总司令亲率生力军参加作战,双方伤亡虽重,敌未得逞,时为同月(9月)27日。

“同时(9月27日)我左翼军有203旅正面茹越口敌军大增,步炮联合四、五千人,来攻甚猛烈,该旅227团坚强抵抗,损失惨重。翌日(28日)敌继续攻击茹越口,梁旅长鉴堂奋不顾身,亲来督战,不幸阵亡,茹越口陷落,该旅残部退守繁峙以之铁角岭阵地。敌由平绥路以汽车输来援军,向我铁角岭继续再攻,我34军虽奋勇阻击,终以众寡不敌,铁角岭亦于29日陷落,敌急向繁峙南进。此时,阎长官决心缩短战线,令各部队向五台山之神堂堡、雁门关、阳方口转移阵地,我军遂自动放弃平型关,本战斗乃告结束。

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国民党的平型关之战,要比现在我们所讲的平型关之战的规模大得多。为阻止日军的进攻,国民党在平型关附近地区投入了7个军另两个师,这还不算十八集团军(即八路军)的115师。战场的范围也比较大。而115师的平型关之战只有一个师参加,作战的范围则比较校

115师的平型关之战,是国民党平型关之战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者是其中的一个非常小的部分。但这却是国民党所组织的平型关之战中的最为精彩的一部分。在国民党的抗战史中,极力掩饰其指挥官战术上的失误,指挥上的无能,士气的低落,而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日军兵力多,自己伤亡大。在这次作战中,国民党军队的伤亡大是确实的,但他们却没有指出国民党军队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伤亡。同样是与日军作战,八路军的115师为什么会伤亡很少。说日军兵力多是不确实的,其实在整个平型关之战中,日军参战兵力也只有3万余人,而国民党却有七八个军的兵力,这怎么能说是兵力上不占优势呢?

国民党所说的平型关之战,以失败告终,并且失败得非常惨,而八路军115师平型关之战则胜利了,并且胜得非常漂亮。这一好一坏的两个平型关之战,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