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慎重选择,中国政府指派学识渊博、人品高尚、时任立法院外交委员会主席的法学家梅汝璈参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代表受害的4亿多中国人民赴任东京,“在侵略者的国度对侵略者实行正义的审判”。
东京审判的判决书宣布,确认日本有对中国进行侵略战争及对苏联、美国、英国与其他盟国进行类似战争之罪。认为“九一八”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日本是中日战争中的侵略者。判决书以最大的篇幅叙述了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在国际法的高度上确定了日本侵华的种种罪行。
但令人遗憾的是,审判中,美国政府极力操纵法庭,并根据自己全球战略的需要,在审判前后操纵了执行和检察大权,不仅将裕仁天皇排除在被起诉战犯的名单之外,而且基于冷战需要,还对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实行了大赦。以甲级战犯嫌疑犯逮捕的108人中,1948年11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只判处了东条英机等7人绞刑,16人无期徒刑,2人有期徒刑。其余战犯分别于1949年底和1950年初便全部释放了。被整肃的21万法西斯军国主义军政人员中,到1951年,除5700人之外,也全部被解除。这样,为战后多届日本政府拒绝正视那段侵略历史留下后患。
◆ 美国对亚洲重新洗牌
其实,美国早在1944年就确定了单独占领日本的方针。美国总统杜鲁门说:“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我不打算分割管制或划分占领区。不容许苏联控制日本的任何部分。”因而杜鲁门于1945年8月13日任命麦克阿瑟为驻日盟军最高总司令,负责对日军事占领和日本的重建工作,并且断然拒绝了苏联提出的由美、苏分任占领区总司令的要求。
8月14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布了《一般命令第一号》,划分日军向盟国投降的各受降区域。其中日本本土及邻近各岛屿、北纬38度以南的朝鲜、琉球群岛和菲律宾群岛的日本军队向美国太平洋陆军司令官投降。这样,美国在战争一结束就为自己完全控制日本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美国对日本的单独占领,遭到了苏联的强烈谴责和英国的不满,盟国间的分裂日益扩大。为了使对日占领在形式上带有盟国标记,美国最终做出了一定程度的妥协,同意建立两个盟国机构:在华盛顿设立“远东委员会”,由美、英、中、苏、荷、法、澳、加、印(度)、菲、新(西兰)等11国代表组成;在东京设立“盟国管制日本委员会”,由美、英、中、苏、澳、新(西兰)、印(度)等7国代表组成。但是,两个委员会的决定均须通过美国政府和占领军总司令部去执行,因此美国对日政策的决定权并未受到掣肘,美国单独占领日本的局面并未改变。
同时,美国为了维护其远东利益并支持蒋介石反共抗苏,曾邀请蒋介石派兵参加对日的驻军。急于扬眉吐气的中国国民政府表现还算积极,立即派出以朱世明为团长的“中国军事代表团”率先赴日熟悉情况。1945年8月28日,美军先遣部队到达厚木机场。30日,麦克阿瑟乘巴丹号军用飞机抵达日本,开始实施对日占领,到10月初大致完成。
在占领日本以后,美国国务院、陆军部和海军部共同制订了占领日本的基本政策,明确指出对日占领的最终目的是保证“日本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并要把日本政府建成“一个以支持美国为目的的、负责任的政府”,同时指出“考虑到日本社会的现状和美国希望以最少的人力、物力来达到上述目的的愿望,占领军将通过日本政府机构和制度行使自己的权力”。“占领军应由美国任命的最高统帅指挥”,“如果主要盟国之间发生意见分歧,美国的政策应居主导地位”。
1945年10月,美国致中国国民政府公文,约定中国派一支5万人的军队协助盟国占领日本,并希望派遣由参加过印缅远征作战的孙立人的新军去。然而,当时蒋介石正指挥国民党军队忙于抢占抗战的胜利果实,已经把最精锐的新一军派往东北,根本没有太多的兵力派到国外,因此只想派出一支5 000人的部队象征性地去日本。可是美国一再要求中国至少派遣一个师。最终,蒋介石决定由曾在河内担任接受日本投降任务的荣誉一师和荣誉二师合编成的六十七师前往。
1946年2月,整编后的六十七师立即被海运至上海江湾驻扎,等待坐飞机运至日本。在此期间,该师进行了严格整训,淘汰了老、弱、矮、丑的官兵,并从其他部队中选调五官端正、身高1.70米以上、具有小学文化程度以上的兵员进行补充。整训待命期间,部队特别进行了军容仪表和国际交往礼节的课目训练,连以上军官甚至还进行吃西餐和跳交谊舞方面的训练。整个部队忙得不亦乐乎。
1946年6月初,国民政府国防部发布命令:占领军先遣队正式进驻日本,先遣队由从日本回国述职的“中国驻日军事代表团”团长朱世明率领。出国之后,国内各新闻机构都作了热烈的宣传报道,《大公报》、《新闻报》、《中华时报》、《自由中国》等均热情地报道了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扬眉吐气的历史事件。
但就在中国驻日占领军大部队正在准备进驻日本的时候,蒋介石也开始为发动全面内战做准备。1946年6月18日,蒋介石发布密令,电告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命他调集部队围歼李先念部。6月26日,刘峙统率30万大军,向宣化店地区的中共军队发起进攻,点燃了中国全面内战的战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