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带来的“特需繁荣”,一方面使产业的利润增大,另一方面亦使投资活动更加活跃。前者,除了食品工业的利益率增加之外,和直接特需有关的纺织工业等消费品的利润,也有增无减。利润增加的总额,约从1 300亿日元增加为3 100亿日元;后者,产业的设备投资总额,亦从1 091亿日元增加到4 389亿日元,增加了约3倍。从产业类别来看,则以钢铁、煤炭、纤维、化学肥料、机械工业、运输、电力等设备投资的增加,最为显著。
“美军特需”就像一贴日本经济的“回生药”一样,直接把日本的生产部门搞活了,间接又扩大了日本的出口贸易。同时,日银的产业资金供给所发生的作用,也不容忽视。1950年,日银提供给产业的资金总额竟达7 666亿日元,与前一年相比,剧增了30%。产业企业内部保留的利益,也激增为1 174亿日元,一跃而为2倍以上。产业资金的大部分,是金融市场的外部资金,1950年的外部资金供给额为6 495亿日元,与前年度的1 162亿日元相比,大幅增加了。除了日银的产业资金供给之外,都市银行也是重要的资金供给来源。从全国银行的贷款额来看,1950年的总贷款额为4 077亿日元,约为整个产业资金的53%,即占产业企业外部资金总额的60%。而都市银行的贷款额,超过民间储蓄,约为1 000亿日元,这个超过额,便由日银利用追加信用来弥补。换句话说,日银的信用膨胀率相当高,否则,都市银行贷给产业的资金不会这么多。日银的信用膨胀便意味着通货的增加发行,一方面创造了大量的产业资金,另一方面也造成通货膨胀所引起的物价飞涨。
朝鲜战争发生的第二年,亦即1951年,由于日本工矿业生产及重工业生产的突飞猛进,促使国民经济的积蓄,突破了战前的水准。结果,一举提前完成了战后的经济复兴。其最大的特征有四个:第一,日本各企业的规模和朝鲜战争发生前相比,显著地扩大,企业的资本调动力,也大大地提高。结果,国民收入和国民储蓄额的增加,便超过了战前的水准。第二,由于朝鲜战争特需的持续与国内外市场的扩大,日本不但恢复了国民的消费水准,也扩大了产业的生产规模。第三,巨额的特需金额增加了外汇收入,使日本外汇储备丰富起来。第四,美国的对日援助也随着朝鲜战争的进行而更为增加,因此,扩大再生产所必要的原材料以及合理化的先进技术,也就比较容易取得。并且,进口机械所需的大量资金,在一定范围内也能确保。
虽然“特需繁荣”本身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但由此带动的“消费繁荣”和“投资繁荣”却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则更加明显。在战争期间,美国每年向日本发出几十亿美元的军事订单,把日本作为其生产军需品的兵工厂和后勤供应基地,这极大地刺激了日本国内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美国忙于战争,其出口能力有所下降,这也为日本商品打入世界市场提供了良机。
◆ “倍增计划”
1949年日本的经常项目收支是3.6亿美元的赤字,完全靠美国5.32亿美元的援助,才使国际收支平衡。1951年,日本的国际收支,即使不依赖美国的经济援助,也已解除了赤字,因为一年之间,已增加了5.7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可是,1951年,不把美援计算在内,日本经常收支也有1.6亿美元的盈余纪录。由此可见,日本对美贸易比重的增加,反映了对美的从属关系从朝鲜战争发生以后,便已经确定无疑了。
从1946年到1955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1.16倍,年均增长率为8.9%;工矿业生产增长了4.5倍,年均增长率为18.2%;农林水产业生产增长了72%,年均增长率为6.3%;进口和出口分别增加了7倍和18.5倍。以1955年为界,日本从战后经济恢复时期开始进入“高速增长”时期。在“赶超先进国家”的口号下,至1960年,日本整个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使从60年代开始的以输出急剧增长为背景的第二个经济高速成长期,获得了较坚实的物质基础。
1960年7月池田勇人任首相后,继续推行促使经济“高速增长”的政策,领导制订了在日本各项经济计划中最有影响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确定在10年内使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翻一番的目标,并提出了4个方面的具体措施:(1)规划地区开发,建设社会基础设施,缩小地区差别;(2)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率;(3)重视人才培养,振兴科学技术;(4)促进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倍增计划》实际只用了7年时间便顺利完成,并取得巨大成就。在1960年至1970年的10年里,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1.3%(其中1965~1970年达17.2%),为世界之最,并创战后日本经济持续繁荣的最高记录。工业生产水平年均增长率为16%,对外贸易总额从85.46亿美元增长到382.09亿美元。在1966~1968年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先后超过了法国、英国、联邦德国,西方国家中仅次于美国而居第二位,成为“经济大国”。另外,日本在这时期不仅基本上普及了高中教育,而且迅速发展了高等教育事业,使4年制大学从245所增加到382所,短期大学从280所增加到479所,在校学生数则增加了2.1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