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征战实录》3.四军将士集中岩寺


蒋介石很不愿意看到新四军在敌后活动,总是要新四军集中起来,其中一个集结地点就是皖南歙县的岩寺。

毛泽东有个设想,新四军应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不断发展壮大革命力量。

这就是矛盾,这就是斗争,一场生死存亡的斗争。1938年2月12日,担任新四军副军长的项英回到南昌,同叶挺一起主持召开了一系列会议,研究了新四军的集结和补充整训问题。两天以后,叶挺同陈毅、李一氓等人离开南昌,到绩溪第三战区去找顾祝同,要同顾祝同交涉部队的驻地和经费问题。

当时,国民党的一些主力部队尚在新四军周围,新四军驻地的选择事关重大。就在陈毅离开南昌这天,他同项英一起给中共中央发电报,提出新四军目前行动不宜全部集中岩寺,建议首先以第1支队出动,第2支队暂时留在闽赣,第3支队则在第1支队到达岩寺后再行动。电报还告知,叶挺和陈毅去会晤顾祝同时,将要求新四军不住在岩寺,尽可能向前伸出到浙江、江苏,安徽的昌化、绩溪、孝丰、宣城、宁国等地,以游击战在战略上配合正规军,并受领一定的机动任务。如果顾祝同不予同意,新四军就一面到岩寺,一面随即出发,不在岩寺集结停留。

毛泽东看到项英、陈毅拍来的这份电报,思绪万千。

国民党军队被迫放弃淞沪地区以后,日本侵略军更加疯狂,短短两个月,上海失守,南京陷落,杭州等大中城市相继被敌人占领。在南京,日本侵略者惨绝人寰,屠杀了30万中国人。1938年春,敌华中派遣军的3个师团沿津浦路北进,企图南北夹击徐州地区的中国第五战区主力。然而,敌人只能控制大中城市和主要交通线,无法控制广大乡村,江苏、浙江、安徽的大部分地区已成为敌后。在日军的大举进攻面前,国民党军队和大部分政权机构都撤走了。

毛泽东在思考,这是新四军挺进华中敌后,创建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一个有利时机。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区,共产党的影响也比较大,有的地方还组织了抗日武装。

2月15日,毛泽东给项英、陈毅发电报。电文指出:

同意14日电的行动原则,力争集中苏浙皖边发展游击战。但在目前最有利的发展地区,还在江苏

境内的茅山山脉,即以溧阳、溧水地区为中心,向着南京、镇江、丹阳、金坛、宜兴、长兴、广德线

上之敌作战,必能建立根据地,扩大四军基矗如有2个支队,则至少以一个在茅山山脉,另一个则

位于吴兴、广德、宣城之线以西策应。

毛泽东不愧为伟大的军事家,几句话就指明了“建立根据地,扩大四军”的方向。

谁知,毛泽东这份电报发出后仅仅5天,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就发布命令,要新四军各部队限时到岩寺集中。

岩寺,古名岩镇,在安徽省歙县城西南约10公里的丰乐河畔,是著名游览胜地黄山的天然门户。但是,岩寺并非江西、浙江、福建、湖南、广东各省游击队之间的中心地区;江西的大庾、福建的龙岩等地的新四军,需要长途跋涉2000多里,历时1个月的行程;最近的也需要一周时间才能赶到岩寺。把岩寺作为新四军的集中地点也是一项艰难的工作。

那时候,许多新四军部队饷额不足,粮秣不济,在向岩寺集中途中,沿途不仅饱受饥馁,还受到了各地军事当局的无理阻碍,有的人由于在十多年中形成反对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的错误思想,对新四军部队恶意造谣破坏。江南的新四军部队战胜种种困难,于4月初先后到达岩寺集中,其中闽西南的新四军部队在4月18日才到达岩寺。

国民党方面让新四军到岩寺集中是别有企图的。这里,我们不妨揭开蒋介石耍弄的几个把戏。

一曰:“点验”。

军队的点验,就是清点枪械数量,核定编制员额。按常理,点验是军队的一项正常工作,但是,蒋介石对新四军的“点验”是另有所图,是要削弱新四军。在国民党军队中,蒋介石常用“点验”的办法削弱非嫡系部队。抗日战争初期,蒋介石又想用“点验”的把戏来削弱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但是,八路军在改编中不同意国民党方面派人进行“点验”。对此,蒋介石很生气。在南京时,蒋介石当面对叶挺说:南方游击队必须派人点验。

新四军方面考虑到为了改善部队的装备,增加军饷,接受了蒋介石提出的“派人点验”的要求。

4月20日,国民党首席点验官罗卓英中将带着几十名将、校级“点验委员”来到岩寺,开始对新四军“点验”。罗卓英,字尤青,1896年3月19日生于广东省大埔县白侯乡渔洋坪村。1919年,罗卓英考上了保定军校第八期炮科。1925年第二次东征作战时,罗卓英担任第1师炮兵连连长。攻打惠州时,罗卓英指挥炮兵射击,摧毁了惠州城楼,使固守了两天的惠州城得以迅速攻破,立了战功。叶挺同罗卓英既是广东同乡,又是保定军校的同学和粤军时期的同事,俩人比较了解。早在保定军校时,叶挺就知道罗卓英与陈诚是莫逆之交,直至发展成为陈诚派系的主要骨干和智囊人物。尽管陈诚连打败仗,但依然是蒋介石的心腹,罗卓英背靠大树来“点验”,很想在叶挺面前抖一抖自己的威风。

罗卓英虽然担任第三战区所辖第15集团军副总司令,但军衔同叶挺一样,都是中将。来到岩寺,罗卓英一眼看见身穿缀有中将军衔的草绿色将官制服的叶挺,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

检阅开始了。罗卓英下意识地瞄了一眼身旁的叶挺,觉得叶挺身着那副横扎斜吊的制式武装带和黑色长筒马靴特别精神。那一刻,他想抖一抖威风的感觉飞到九霄云外。叶挺乃北伐名将,军内军外谁人不知?与叶挺同行,罗卓英有几分心虚。

一想到蒋介石和陈诚的交待,罗卓英又打起精神对叶挺说:“老兄,你这里老、孝瘦、弱的兵员还不少呢!说完,故意瞟了一眼那些下山不久的游击队员,摇了摇头。

叶挺微微一笑,说:“你别看战士们瘦弱,他们可是打不垮、拖不烂的英雄呀!

罗卓英的心“突”地一跳,想到十多年来“剿”来“剿”去,还使红军游击队发展成这么一支队伍,就像挨了一记闷棍。他想了想,又说:“你们的武器残的残,旧的旧,怎么和日本人交手?”

叶挺心中一亮,马上说:“武器问题,还要靠军委会和第三战区来解决。前段时间,我多次同何应钦部长和顾祝同长官交涉,至今没有很好解决。你这次来,可要帮我们出力呀!

罗卓英脸上挂着一丝冷笑,又问:“你了解这些士兵的素质吗?”

“我同许多战士谈过。”叶挺说,“他们大部分人都打过仗,有作战经验。他们都知道国家处于危难时期,抗日的积极性很高。”

“他们经过正规训练吗?”

“军队的训练要经常进行,可以补课嘛!

尽管罗卓英百般挑剔,叶挺为了使部队顺利通过点验,尽量应酬。叶挺还为罗卓英及其随员们准备了几桌宴席。席间,罗卓英说:“新四军人多枪少,编制还要压缩呀!

叶挺知道,罗卓英这个人权力欲很重,为了满足他们的权势欲望,叶挺表示可以按“点验”的要求作些精简,但这种精简实际上是新四军内部的整编、消化,只是瞒过了罗卓英等国民党要员。

第二天,叶挺又陪同罗卓英等人游览黄山。

黄山以其独特的风貌耸立在皖南山区,是中国名山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曾经写下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名句。黄山上,著名的72峰、24溪、3瀑、2湖,峰峰奇特,溪溪曲折,极尽天下山水之美。罗卓英曾经听说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天下,现在,看到连绵的群峦之间布满着奇松异石,看到飘曳在群峦之颠的云海,仿佛进入仙境一般,心中暗暗感激叶挺的周到接待。

国民党的“点验”官离开岩寺时,叶挺集合新四军机关全体军官,礼貌地欢送他们。

看到叶挺应付国民党要员的这一切安排,项英暗暗高兴。

项英对战士们说:“叶军长真有办法。”

二曰:军部“搬迁”。

新四军军部几经搬迁,其中也表现出了抗日将士与敌斗争的策略。

毛泽东最初的考虑是:“军暂驻武汉,南昌、福州设办事处”。但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后仅仅过了十多天,就移至南昌。自然,江西、福建、浙江、湖南一带部队较多,便于指挥。

南昌位于赣江下游东岸,是一个具有21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汉初时已为南方昌盛之地,因而得名南昌。南昌也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城市,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从此,革命武装似星星之火,燃遍中华大地。蒋介石很不愿意让红军游击队改编的新四军在南昌设立军部,就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命令新四军军部转移到岩寺。

4月4日,新四军军部离开南昌,向岩寺迁移。

毛泽东十分注意蒋介石的这一企图。粟裕将军也一针见血地指出,蒋介石“将我主要力量限制在面临长江天险和日寇侵华心脏的南京附近地区”,是“实行借刀杀人之计,企图借日寇之手消灭我军于这一狭窄地区。”

4月24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明确提出新四军不能在岩寺久驻,主力要开往泾县、南陵一带。

5月1日,新四军遵照中央的指示,军部离开岩寺,迁至太平。但太平也不是久驻之地,不久,军部又移至南陵地带。

7月,新四军军部又转移至安徽泾县西25公里处的云岭。云岭东接泾云公路,南依青弋江,西靠黄山,北濒长江,风景秀丽。叶挺很喜欢云岭,曾写诗赞美新四军军部所在地:

云中美人雾里山,
立马悬崖君试看,
千里江淮任驰骋,
飞渡大江换人间。

这以后,新四军军部一直设在云岭,直至皖南事变发生前夕,新四军军部和直属队共约1万多人才于1941年1月4日从云岭出发,向东拟在苏南渡江。叶挺万万没有想到,他日夜渴望驰骋的“千里江淮”,在国民党顽固派的围攻下,洒下了无数新四军将士的鲜血。

项英当时对蒋介石等人的阴谋也是警惕的。4月29日,项英给毛泽东打电报,其中讲到:国民党当局“以命令强迫”新四军,“显然是将我送出到敌区听其自灭,含有借刀杀人的用意”。

军部不能在岩寺久留,部队也不能在岩寺久驻。新四军改编已有数月,国民党方面却迟迟不发给经费,不发给枪支弹药,同时还在新四军游击活动的地域派遣了许多牵制武装。蒋介石的企图早被抗日将士们看透。中共东南分局和新四军军部决定,从第1、第2和第3支队抽调部分干部战士组成先遣支队,于4月28日从岩寺出发,向苏南敌后挺进,进行战略侦察。

率领这支先遣支队的是一代名将粟裕。

出发前夕,陈毅赶来了。陈毅对大家说:我们要以打击日寇的实际行动来争取江南抗日的领导地位。先遣支队的任务很重,新四军挺进敌后靠什么呢?主要靠三条,一条是模范的群众纪律,另一条是广泛的统一战线,再一条是胜利的战斗,希望同志们旗开得胜。

陈毅还先期赶到南陵,与国民党军队交涉,为先遣支队疏通道路,直至看到粟裕和战士们都顺利地通过了日本鬼子设置的芜湖——宣城封锁线,才返回。

但是,主力部队没有马上跟进。新四军主要领导人对向敌后进军有不同看法。

项英尽管意识到国民党当局“含有借刀杀人的用意”,但他仍然希望新四军留在皖南,不到敌后去。项英提出的四条主要理由是:

新四军还需要从国民党方面争取补充武器;

敌后水网平原地带部队行动困难;

干部战士需要训练提高;

深入敌后会触动江浙财团,那是蒋介石的靠山。

这显然是不行的。实际上,项英对新四军的行动另有考虑。粟裕将军回忆当时的情况时说:“项英同志从右的立场看待国民党蒋介石借刀杀人的阴谋,不敢到敌后去,希望通过谈判在第三战区范围内得到一个‘较好’的防区。”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从发展华中敌后游击战争的战略高度出发,于5月4日打电报给项英,要他树立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信心。毛泽东明确指出:在敌后进行游击战争虽有困难,但比在敌前同友军一道并受其指挥反会要好些,方便些,放手些。敌情方面虽较严重,但只要有广大群众,活动地区充分,注意指挥的机动灵活,也能够克服这种困难,这是河北及山东方面的游击战争已经证明了的。

毛泽东还要求新四军在广德、苏州、镇江、南京、芜湖五区之间的广大地区创建根据地。在茅山根据地大体建立起来之后,还应准备分兵一部进入苏州、镇江、吴淞三角地区去,再分一部渡江进入江北地区。

项英看了这份电报,同意陈毅率领1支队向江南敌后挺进。

5月下旬,新四军第1支队途经南陵时,召开干部会议,陈毅特地作了关于新的战斗条件和新的战斗任务的报告。苏南有许多水网稻田地,这同新四军战士以往在山地作战大不一样。陈毅在讲到在平原水网地区作战的困难时,告诉大家,“寇能往,我亦能往”,要善于利用地形,克服轻敌急躁思想,增加开创苏南抗日根据地的信心。

在溧水的剧新桥,陈毅率领的第1支队主力与粟裕指挥的先遣支队相遇,整整5个小时,粟裕把侦察到的敌后情况详详细细地向陈毅作了汇报,陈毅对苏南的情况更清楚了。

6月中旬,新四军第1支队到达苏南溧阳竹箦桥,很快在镇江、句容、金坛、丹阳地区展开。

新四军与敌激战的序幕即将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