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本五十六》第11章 战争阴霾(6)


日美谈判的前一阶段,由所谓“民间代表”先后在东京、华盛顿进行。双方首先抛出了一个所谓《日美谅解方案》作为两国政府进一步谈判的基础。这个方案妄想扑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烈火,把中国东北出卖给日本,通过蒋汪合流建立起由日美把持的傀儡政权,让日本在“共同防共和经济合作”的幌子下从军事和经济上控制中国,是一个货真价实的远东慕尼黑协定。4月16日,日美谈判进一步在政府间由美国务卿赫尔和日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秘密进行。但双方都不想全盘接受《日美谅解方案》,展开了激烈的讨价还价。最后不但没有达 成协议,反而加深了双方的矛盾。中国人民坚持抗战和对东方慕尼黑阴谋的有力揭露是日美谈判未能达成出卖中国的交易的一个重要原因。

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7月2日,日本御前会议通过了《适应形势演变帝国国策纲要》,决定暂不撕毁日苏中立条约和进军西伯利亚,要“继续向南方扩展”,“为达成此项目的而不惜对英美一战”。同时应秘密进行对苏作战的准备,等到“德苏战争的发展对帝国有利时,即使用武力解决北方问题”。7月14日,日本向法国发出通牒,索取印度支那南部八个机场并要求使用西贡、金兰湾海军基地。同时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举行大演习,窥伺进攻苏联的时机。为使内部步调更加一致,近卫内阁于10月16日总辞职,18日再第三次组阁,改由丰田贞次郎任外交大臣。23日,日与法属印度支那当局签订进驻印度支那南部的细目协定。28日,日军进入印度支那南部。针对日本这一行动,美国于23日宣布中断日美谈判,25日冻结日在美的全部资产;8月1日又进一步禁止除粮食和棉花外一切物资的对日出口。英、印、缅、荷印也相继冻结日本资产,废除通商条约。

经济禁运,特别是石油来源的断绝,使日本的战争活动有陷于瘫痪的危险,日本必须在战争、谈判和坐以待毙之间迅速作出抉择。为摆脱困境和掩护备战,近卫于8月间向罗斯福建议举行首脑会议,美国为“获得更多的时间以准备我们的防务”,罗斯福同意召开最高级会议。于是日美谈判从9月起重新开始。

鉴于日美之战无可避免的形势,日本在谈判的同时积极备战。1941年9月6日御前会议通过了《帝国国策施行要点》,进一步决定:一、“拟以十月下旬为目标,完成作战准备”;二、“在外交谈判到十月上旬尚未达到我方要求的情况下,立即下决心对美(英荷)开战”。会后,军部加紧备战,修订南方作战计划。海军命令全军完成战争编制,增征40万吨船只,并召开了海军参谋会议。陆军也于9月18日下令随时做好战争准备,将驻在中国东北的陆军调往华南、台湾和印度支那北部待命。

◎东条英机上台,战争迫在眉睫

从9月4日重新开始的日美谈判,由于双方根本利益冲突而长期拖延下去,毫无达成协议的希望;而9月6日御前会议确定的“决心对美开战”的时限日益逼近。近卫主张继续谈判,而以东条英机为代表的陆军法西斯势力,则认为御前会议的决定不容更动。

为适应战争需要,近卫于10月16日辞职,由东条英机组阁。东条历任关东军宪兵司令官和参谋长,在近卫内阁中任陆军大臣,是“武装南进”侵略政策的积极推行者。东条于18日完成组阁工作,以现役军人的身份担任首相、陆军大臣和内务大臣三要职,并被提升为陆军大将。上任第一天,他就宣布:“完成中国事变,确定大东亚共荣圈……为帝国既定之国策。”决心把全面侵华战争进行到底,并准备吞并整个东南亚。

从10月23日到11月1日,东条内阁和大本营连续召开紧急联席会议,重新审查“国策”。11月2日凌晨作出了《帝国国策要领》的决定。这个决定经上奏天皇,于11月5日御前会议正式通过。其中规定:

1、“帝国为打开目前危局……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现决心对美、英、荷开战”;

2、“发动武装进攻的时间定为12月初,陆海军应完成作战准备”;

3、“如在12月1日上午零时以前对美谈判取得成功,即中止发动武装进攻”。

此外还通过一个《对美谈判要点》作为附件。该要点分甲、乙两方案,乙案要等甲案未被美方接受时再提出。这个《帝国国策要领》是9月6日的《帝国国策施行要点》的进一步贯彻,是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动员令。

《帝国国策要点》确定之后,日本各级战争机构便火速进行战争部署。

11月15日,大本营和政府联席议会通过了《促进结束对美英荷蒋战争的内部方案》,作为太平洋战争的战争指导计划。它规定整个战争的战略方针是:“迅速摧毁美英荷在远东的根据地,确立帝国自存自卫的地位;同时以积极措施促进蒋政权投降,与德意合作,首先达到使英国屈服,并使美国丧失继续战斗的意志。”

至于具体作战计划,日本陆海军统帅部已于10月各自完成了最后的修订工作,并联合制定了专为南方作战的陆海军中央协定。其作战方案总的来说,是陆海军紧密配合,发动突然袭击,出动飞机轰炸美、英航空基地以取得制空权。

一方面在南洋地区由登陆马来半岛和空袭菲律宾开始战争;另一方面以海空精锐组成机动部队,由北方航线偷袭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主要基地珍珠港,沉重打击美国海军主力。然后迅速进攻马来亚和菲律宾,同时占领香港、关岛、英属婆罗洲,再乘胜袭击荷印和缅甸。

日本的整个作战计划是建筑在发动突然袭击取胜的侥幸心理和对战争各方力量的错误估计之上的。同时,他们盲目迷信德国法西斯的叫嚣,相信“已经确保乌克兰宝库的德国,今后将掌握高加索油田,进一步攻略近东、苏伊士运河,从而称霸欧洲大陆”;而且过高估计自己力量,以为能在东方“确立战略优势,同时确保重要资源地区和主要交通线,造成长期自给自足的态势”。

东条英机上台后,太平洋地区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一场腥风血雨的大战即将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