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一九二九年八月
地点:江西井冈山
名称:黄洋界保卫战
兵力对照:二个连对一个师
策略:充分利用地形及动员地方民众
结果:确保井冈山看官,
毛泽东有首词《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众所周知,毛泽东一向主张“人民战争”,甚至主张“全民皆兵”,这种军事思想,在井冈山时期就已形成。
毛泽东有篇大作《井冈山的斗争》,他写道:“边界的斗争,完全是军事的斗争,党和群众不得不一齐军事化。怎样对付敌人,怎样作战,成了日常生活的中心问题。所谓割据,必须是武装的。那一处没有武装,或者武装不够,或者对付敌人的策略错了,地方就立即被敌人占去了。”
《西江月·井冈山》所写的“黄洋界保卫战”,就是一场“人民战争”。
“黄洋界保卫战”是按照毛泽东兵法打的,却不是毛泽东亲自指挥,而是一个红军营长陈毅安指挥的。
八月中旬,毛泽东率领红军部队在永新、莲花、茶陵三角地带集结,准备下一步行动。但是,突然传来二十九团在湘南完蛋的消息,毛泽东当即决定,由他率领三十一团第三营到桂东去迎接战败的二十八团,命令第一营坚守井冈山。
这时,敌军得势不饶人,奔袭井冈山。营长陈毅安急忙率两个连赶回,然后发动男女老幼保卫红色基地。
两个连队跨过山峰,进到黄洋界阵地。
黄洋界位于井冈山北面,海拔一千三百多米,只有荆棘丛生的一条羊肠小道可通。两面是敌军进攻方向,地势很低。山峰之间,如万丈深谷,极为险峻。毛泽东曾有诗句:“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八月三十日,敌军发动攻击。但红军居高临下,草丛中又插了千万枝竹钉,敌兵虽说不上寸步难行,却只能一个个缓慢匍匐前进,每一个兵又都要保持一定距离才能射击。
看官,攻击井冈山的敌军虽说有足足一个师的兵力,但由于地形限制,使用在火线上的最多只能是一个营。红军两个连的兵力进入阵地后,加固工事,还准备了许多石块,作投掷之用。
敌军鱼贯式队形进攻无效,便用机枪扫射掩护,然而低射妨碍其士兵前进,高射则子弹在空中乱飞,无明确目标。红军则弹无虚发,每弹打死或打伤对方一人。竹钉防线也很可怕,敌兵踏上,痛入骨髓,难贾馀勇。
下午四时许,红军抬出一门八二迫击炮,发射了三发炮弹,敌军听到隆隆炮声,以为山上有千军万马,吓得魂飞魄散,争相转身逃遁。
毛泽东不仅作首词歌此役,还向中共中央报告:“八月三十日敌湘赣两军各一部乘我军欲归未归之际,攻击井冈山,我守军不足一营,凭险抵抗,将敌击溃,保存了这个根据地。”毛泽东在井冈山还有什么作为呢?用我的话来说,毛泽东十分善于“洗脑”。《孙子兵法》中提倡“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毛泽东的“洗脑”,即他所谓“政治思想工作”,与《孙子兵法》的“道”异曲同工。用国民党的话来说:“毛泽东使得井冈山的红军和民众都愿意为他捐躯卖命。”用毛泽东本人的话来说:“使士兵感觉不是为他人打仗,而是为自己为人民打仗。”
毛泽东首先对士兵们说,大家是“为自己和工农阶级而作战”,打了胜仗,可以翻身作主人,可以分田地。任何穷人听了,无不心动。毛泽东还在军队内实行“民主主义”——“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废除烦琐的礼节,经济公开。”
毛泽东认为这一套如灵丹妙药,很有神效,“同样一个兵,昨天在敌军不勇敢,今天在红军很勇敢,就是民主主义的影响。红军像一个火炉,俘虏兵过来马上就熔化了。中国不但人民需要民主主义,军队也需要民主主义。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制度,将是破坏封建雇佣军队的一个重要的武器。”
原来毛泽东早在二十年代就鼓吹实行“民主”了。当然,他绝不是今日“民运分子”的祖师爷。他对“民主”的解释和今日的“民运分子”也是绝不相同的。
毛泽东尤其善于在俘虏兵身上做功夫。他非常坦率地说:“对敌军的宣传,最有效的方法是释放俘虏和医治伤兵。敌军的士兵和营、连、排长被我们俘虏过来,即对他们进行宣传工作,分为愿留愿去两种,愿去的即发路费释放。这样就把敌人所谓‘共匪见人就杀’的欺骗,立即打破。”
看官,毛泽东这一套,当年使得国民党官员杨池生惊叹:“毒矣哉!”毛泽东知道后,更是沾沾自喜。毛泽东对井冈山,一往情深,除了一九二八年秋写了首《西江月·井冈山》之外,他晚年——一九六五年五月还写了两首有关井冈山的词。一首是《念奴娇·井冈山》: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
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
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
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
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
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
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