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从虎穴暂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四句诗说的是当年刘备羽翼未丰,屈居曹营的故事。刘备确是个聪明人,他深知自己身虎穴,决不能让疑心很重的曹操识破他的雄心壮志。而当他的心机突然被曹操道破,一下子使他露出惊恐神色时,他又巧借闻雷来加以掩饰,从而避免了一场眼看就要发生的杀身之祸。
毛泽东遇险不惊,随机应变的本领一点也不亚于刘备。
红军长征到达四川懋功,毛泽东率领的一方面军和张国焘部的四方面军会合。从此毛张之间发生了北上还是西进的分歧。经过毛泽东的努力,在毛儿盖勉强达成共同北上的协议,同时将两个方面军分编成左路军和右路军。张统左路,毛泽东率右路,但这样做并没有消除分歧。张国焘的左路军中有支持毛的朱德和刘伯承,毛泽东的右路军中则有张的心腹陈昌浩。毛泽东到班佑时,张国焘分裂的迹象重新出现。张国焘借白河涨水左路军无法渡河,重提他的西进计划。毛泽东则以中央委员会的名义要求张继续北上。张仗着人多枪多,拒不服从,并向右路军指挥部里的陈昌浩发来一份密电,企图用“彻底开展党内斗争”的方法来挟持毛泽东和右路红军随他西进。由于叶剑英的机警,毛泽东先于陈昌浩知道了电报的内容,形势非常紧张,因为毛泽东的部队早已分散,第一军团距班佑有两天的路程,而附近却有张的两个军。彭德怀着急,如果四方面军要缴三军团的械,我们该怎么办呢?他敦促毛:抓住一些人质,以防止出现红军部队自相残杀的不幸局面。
毛泽东没有采纳彭德怀的建议。他知道张国焘电文中“彻底开展党内斗争”是什么意思,但毕竟没有公开威胁要“武力解决”中央。如果先自采取抓人质的办法,那一场自相残杀倒真是不可避免,他装做什么也不知道,去会见陈昌浩。陈向毛转告了张国焘的命令。毛泽东竭力设法争取陈昌浩赞同他的主张,他很相信自己的说服能力。但是,陈对张唯命是从,根本听不进毛的劝告。
最后的争取工作已无济于事,毛心里有底,事情到了千钧一发的时刻,后来他说,那是“我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他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可能在这短短的一刻丧失殆尽。长征可能中途而废,天亮之前红军也许就要自相残杀了。
怎么办?毛泽东知道劝说无效,于是对陈说,假如部队要改变路线,他必须和政治局的其他人商量一下。他说,周恩来和王稼祥正在三军团司令部养病,让我和洛甫、博古去他们那儿开个会。陈昌浩同意了。开会嘛,是应该的,反正不同意也得同意。
其实这是毛泽东的脱身之计。分歧不可挽回,力量对比又相差悬殊,唯一的办法就是金蝉脱壳。你走你的,我走我的,至于谁对谁错,只有走着瞧。
毛泽东火速赶到三军团驻地,和常委们作出紧急决定:第三军团凌晨二时出发。以什么名义离开呢?毛派叶剑英去告诉陈昌浩:部队要回头南下,要过草地,需要准备更多的粮食,所以动员整个部队天一亮就去地里割青棵。陈没有表示反对,他一点也不担心,他认为毛只有那么多人,不敢自行离去。
等陈昌浩发觉一方面军开拔后,毛泽东的人马已经离开了陈的“势力范围”。陈派了红军大学的一个学生营和四方面军的一部分人,举着“反对毛泽东逃跑”的标语追上来。毛对他们说:想南下的,请便;愿北上的,也请便,绝不强迫。南下是没有出路的。至于不愿意和党中央一起北上的人,可以等一等。我们可以作为先头部队先走一步。我们先走,去开辟根据地,完成我们的任务。我们欢迎你们来参加我们的队伍。我相信,一年之后,你们会来的。
毛泽东说得一点不错。四方军经过一番挫折,最后还是回了头,于1936年10 月10 日到达陕北。整整一年,一天不差。红军三大主力在毛泽东的坚持下,终于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在陕北胜利会师,开始新的战斗历程。
杨尚昆说:长征中,毛泽东率领一、三军团单独北上,是极为关键的一步。没有这一步,也就没有一年以后三大主力红军在西北大会师。如果没有北上这一着,一、二、四方面军统统集中在藏民区的贫瘠地区,慢慢地就会波消灭了。因为那里既没有条件壮大军队,更没有条件搞生产,那里是草原和不毛之地,敌人把几个小山口一封,你就没有办法了。①
①《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第7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