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尼克松在1972》第11章 苏联的神经被触痛了


一九七O年元月二十一日,也就是中美大使级的第一百三十五次会谈举行以后的第二天,基辛格刚刚跟尼克松总统碰过头,很为昨天的华沙会谈而鼓舞。尼克松觉得,这次该由他本人发出信号了。尼克松决定将在二月份向国会提出的外交政策特别报告中,发出新的信号。他已经嘱咐这个报告的有关中国的部分,由基辛格来起草,要讲几句中听的、让中国人获得好感的话,要透露美国“尽力采取同北京改善实际关系的步骤”。基辛格的头脑中已经涌现出诸如“伟大而生气勃勃的人民”、“勤劳、勇敢而有天赋有教养的人民”之类的形容词,用之以形容大洋彼岸的中国。

基辛格刚刚回到自己的办公室不久,苏联驻美国大使阿纳托利·多勃雷宁就出现了。这位身材高大、器宇轩昂的苏联大使跟基辛格保持着一系列的机密往来,这一往来后来被称为“后门渠道”,又被称为“多勃雷宁——基辛格渠道”。它是处理莫斯科与华盛顿之间极为敏感的问题的一种手段。

多勃雷宁刚刚坐下寒喧了两句,就坦率地向基辛格提出:请给他介绍昨天中美华沙会谈的情况。多勃雷宁凝视着基辛格,说:“我特别注意到了你们国务院发言人宣布这次会谈时,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字眼。这可是从未有过的事。”

基辛格感觉到他眼镜射出的睿智、关切的目光包含着忐忑不安。尽管基辛格极为自信,却也还十分钦佩多勃雷宁,认为他是苏联第一流的美国问题专家,他富于想象力,温文尔雅,具有开展高级外交所必不可少的品格,即不管到什么地方,在什么社交场合,都能控制感情,反应敏锐,谈笑自若,应酬自如。基辛格觉得他是一个能以炉火纯青的技巧活跃在华盛顿上层社会的能人。他具有侃侃而谈,以其超人的智慧去说服人的魅力。基辛格了解过他的履历,他在大学里学的是历史,又获得过航空工程师的职称,战时在造飞机的工厂干过,年轻时在莫斯科就有“美国通”的雅号。基辛格利用他与苏联高层首脑的关系向克里姆林宫转达美方的观点,而依靠自己驻莫斯科的外交官的时候却不多。

现在,基辛格听着多勃雷宁的要求,产生了一种下棋获胜者的优越感。基辛格想起多勃雷宁善于利用美国人的弱点去巧妙地耍弄美国人。有一次,多勃雷宁在一次社交场合引用了威尔·罗杰斯的话:“美国在战争中从来没有失败过,而在会议上从来没有得胜过。”他在众多的各国外交官面前博得了笑声。

昨天华沙会谈的成果使基辛格有了机会,以半开玩笑的方式回答多勃雷宁:“大使先生,难道你不认为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么?”

多勃雷宁老练地用笑声来掩盖了自己的尴尬。笑罢,便说:“我希望美国不是在考虑利用中国作为一种军事威胁。”

基辛格笑着提醒他:“大使先生,我记得去年尼克松总统当面向你表明过,美国在中国问题上已经采取或者正在采取的任何行动都不想使苏联为难。另一方面,中国和美国双方都不能容忍互相为敌的形势发展下去,就象美国不想永久与苏联为敌一样。我也再次说明,中美两国的接触,并最后在外交方面采取行动,这不是针对苏联的。”

基辛格望着多勃雷宁仍然不太放心的神态,本来想告诉他,昨天会谈的情况很简单,无非是每个大使念了一篇预先写好的发言稿;但又一想,他倒并末因为莫斯科在任何问题上从未开恩向美国介绍过情况而犹豫不决,竟然理所当然地来打听中美会谈情况。基辛格笑了笑,把话题换了:

“大使,你夫人伊利娜主持的晚会给人很深刻的印象……”

看着多勃雷宁心不在焉地应酬着答话的样子,基辛格不无幸灾乐祸地想,北京已经成为触发苏联人“神经痛”的地方。

基辛格接着马上联想起最近流传的一个典型的笑话——

勃列日涅夫给尼克松打热线电话说:“听说你有一台新式的超级电脑,能预言二OOO年将要发生的事情。”

尼克松当然自豪地回答:“是呵,总书记阁下,我们美国有这种玩艺儿。”

“嗯。总统先生,你能不能告诉我那时的苏共政治局委员的姓名呢?”

沉默了颇长一段时间。

“呵哈!”勃列日涅夫讥笑地叫了起来,“你的电脑不怎么先进嘛!”

“不。不对。总书记阁下,”尼克松认真地回答说,“电脑已经回答了你的问题,但是我不认得。这些姓名都是中文的。”

基辛格想,对于苏联人来说,这并非笑话。中美接近必定会触发一场地缘政治革命。要是昨天华沙会谈的成果得以实现,一个美国使节访问北京所造成的冲击力,将不亚于一颗百万吨级的原子弹爆炸,将使克里姆林宫够苦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