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楹联名句趣事》02章 毛氏宗祠


凡到过韶山的人都会发现毛氏宗祠里的那副充满自信、气吞山河的楹联。文字行间透露出的那气势、那自信、那力量、那唯物主义思想,使人读了感到折服,难以忘怀。

1959年6月25日,阔别家乡30年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阔别32年的韶山冲。

下午,他不顾一路的劳累,在处理完诸多的事情以后,在工作人员和乡亲们的陪同下,走进了他自己家的毛氏宗祠。

毛氏宗祠,曾经是毛泽东和他的夫人杨开慧于1925年初春创办“农民夜校”的旧址。杨开慧曾经在这里亲自为农民兄弟上过课、教过歌。

毛氏宗祠,是韶山毛姓的总祠。位于韶山村十八罗汉山麓,为砖木结构,清乾隆年间的建筑。祠堂牌坊门正中上书“毛氏宗祠”四个大字,上面有“独占鳌头、八仙飘海”等浮雕和彩绘,大门两侧对联为

“注经世业,捧檄家声”。

大门上绘有门神尉迟恭和秦琼(唐太宗的两员大将)。

毛泽东来到宗祠后,他面对着自己的祖宗灵位----毛氏家庭一派祖毛太华,二派祖毛清一、毛清四的牌位,站立在那里,和手抱拳,很坚定而又极其幽默地说:

“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作个揖再说!”

而且,边作揖,边向一旁的陪同人员说:

“人啊,不能忘了‘老祖宗’。”

在那个时候,他,也只有他才敢说出这样的话,才能说出这样的话!

当他转过身来的时候,对着他的就是他的祖宗们留下一副气势磅礴、撼动人心的楹联。

对于这副楹联,他是否看过?或者看过以后有什么样的感想?至今没有文字记载。也没有看到过有人写过此事。同时,又由于年岁久,这些事情也没有办法采访和询问当时的知情人了,就是问了一些现在的知情人,问出来的东西,也是根据什么资料编出来的。然而,这副楹联是客观存在的,至今依稀可辩,而且,是那么的清楚,那么的振聋发聩。这副对联是镶嵌在戏楼柱的两侧,与“戏”联系的是那么紧密、那么恰如其分。其内容是:

不大地方可家可国可天下;寻常人物能文能武能胜神。

对于此联的来历,此联的作者,我们不得而知,也无法考证。但它依然清楚地镶嵌在毛家宗祠戏楼的两个柱子上。这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一种历史遗留。

对于这副对联,人们不清楚毛泽东他老人家是否以前看过,也没有办法证实他是否已经记住,也没有办法证明此联曾经对他是否产生过影响,或者有多大的影响。

但是,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毛泽东他老人家一定会知道这个镶嵌自己祠堂里面的这副气壮山河、反映着唯物主义思想的对联。

虽然,这副对联是为戏楼两侧而写的应景之作,但其思想内涵则远远超出了它本身的原意。因为,这对联反映出来的气势和信心,以及由此而产生出来的胆魄,谁人看了都会产生一种遐想,产生一种敬畏,都会感到毛氏家族的先人们,一定是一些有文化、有思想的人。

同时,这副对联反映出毛泽东的先人们的唯物主义的思想。字里行间折射出这些先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对待事物的生活态度以及精神状态。当人们品味这副气势恢弘的对联时,会自然而然感觉到一种冲击、一种启示:

其一:人和神,谁最厉害?谁能胜谁?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特别是在封建主义影响极深的旧中国,人们的思想观念已经被神统治了几千年。一般说,人是战胜不了神的。因为,神,无所不能,有无可比拟的力量,或者说,神是法力无边。它是永远也不可战胜的,也是没有办法战胜的。

然而,无神论者必然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们不信神,不怕神。即便是有神存在,也是无所畏惧的,也是可以战胜的。

人,到底能不能战胜神呢?

这副楹联作出了肯定的回答。回答了人们所关心的问题-----人能够胜神这样一个别人不敢涉及的大课题。这说明毛氏家族先人们的胸怀和胆魄、勇气。

试想,一个连神都能够胜的人,一个连神都能战胜的氏族,还有什么不能战胜的呢?还有什么不能办到的吗?老祖宗,已经给毛氏的后人们奠定了一个天也不怕、地也不怕的精神基础。这种历史的积淀,不能不说会极大地影响着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他们的后裔们。

其二:神是什么?神是谁创造的?需要人们作出回答。也就是说,神是什么产生的呢?与什么相关呢?神是一种图腾,神与人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凡神都是一种与人的形状、面貌、性格、处世的原则,又大有相仿之处。从一定意义说,神又是人造出来的。尽管人们不愿意让人去战胜它,但神毕竟是人创造的,而不是神创造了人。这是一个历史的现实问题。对此,辩证唯物主义早已经作出了回答。然而,就是这个极其简单的问题,人们在实际的运行中,又往往冒出来一些不符合实际的想法和行为,总认为在人世间还有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神,并且还冠于“信则灵,不信则无”的信条,神经兮兮的。有时还说,这是一种精神的寄托。

事实上,世界上从来没有救世主,从来就没有什么万能的神。神,是一种人们的信仰。即便就是作为宗教的一种信仰,也只是人们为了对某种事情的期盼,自己做不到了、达不到了,来求助神来解决罢了。其实,凡是神都与人有关,大部分的神,都来自于人们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