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楹联名句趣事》31章 “黄埔”与“红埔”


这是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的来历。1931年10月,朱德、毛泽东在宁都县小布方面军总部,专门与红八军军长何长工和红五军军长邓萍等谈了创办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的事情。

毛泽东说:北伐时期,国民党有个“黄埔”,我们现在要办一个“红埔”,你们看怎么样?

他接着说:新旧军阀很懂得有权必有军,有军必治校这个道理。我们是人民的军队,虽有人民的支持和参加,但为战胜敌人,也需要办校、治军,学习战略、战术,培养自己的建军人才。你们看我这个想法怎么样。

他的话得到了大家一致赞同。

根据毛泽东等领导人的倡议,11月,中央决定,除了各地区、各部队继续办好教导队、随营学校以外,在瑞金创办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由闽粤赣边彭杨红军学校第三分校、红一方面军教导队合编组成,全校共1235人。

1932年春天,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学校。下设3个军事营、1个政治营,另有3个独立单位,即上级干部队、炮兵队和工兵连,有学员1000余人。历任校长都是红军的高级领导人。学校领导机关与学员队的领导干部,也都是从各部队抽调的优秀领导干部。同时制定了从战争实际出发、从部队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方针,使课堂与战场、学校与部队紧密相连;根据部队实际需要和情况变化,不断调整和充实教学计划与训练内容,以培养学员为无产阶级事业奋斗的精神、会组织指挥部队的进攻和防御作战为目的;训练方法灵活多样、政治教育废除灌输式,采取讨论式,教学相长,能者为师;军事训练采取精讲多练,实兵对抗演习。

从1931年秋----1933年秋,共办了6期,培训了10000多名军政干部,极大地增强了红一方面军干部队伍的建设。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红军的扩大,为便于教学的组织实施和分层次有重点的培训各级干部与各类专门人才,1933年10月,中革军委下达了分编扩大红校的命令,以红校高级班(学员为有两年以上实际经验的团以上干部)和上级干部队(学员为有两年以上的连以上干部)为基础,改变为红军大学(简称“红大”)。以红校第五期学员编成的团队改编为红军第一步兵学校。以红军第六期学员编成的团队改编为第二步兵学校。以红校工兵营、炮兵连、重机枪连、防空连和装甲连为基础,改编为特科学校,主要训练工兵、炮兵和骑兵任务。

中国工农红军大学设训练部、政治部、和校务部,教职员不超过20人(亦说只有16人)。至长征前只办了3期,开设高级指挥科(学员主要是师以上领导干部)、上级政治科和上级指挥科(学员主要是营职领导干部和少数团职干部)、上级参谋科(来自各部队的各级参谋)。1934年秋,准备招收第四期学员时军委下达了长征行动的命令。为了继续有效地保存和培养干部,军委决定将红军大学、特科学校及两个步兵学校合并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学校,陈庚为校长、宋任穷为政治委员。在长征中,该校命名为干部团,下设一个上级干部队(培养营、团军政干部及地方干部)、一个政治营(培养连级政工干部)、一个特科营(培养特种兵干部)和两个步兵营(培养连排级军事干部)。上级干部队分为军事指挥科、政治科和地方工作科。

“黄埔” ----

“红埔”,这诙谐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既鲜明又通俗易懂,既说明了两个阵营的不同之处,又说出了办学校的重要性。创办红军大学这个后来事关中国革命胜利的重大决策,就是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下产生的、作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