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楹联名句趣事》37章 我们可以“骂娘”


毛泽东与彭德怀的关系是世人都知道的。

特别是他们在庐山会议上的那一场争论,更是让人难以忘怀。

同时,也经常有人因为那一场争论----利用毛泽东给彭德怀所写书信加了按语的“彭德怀意见书”事件,而不时地编撰和演绎出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和种种猜测。

其实,毛泽东与彭德怀的关系,早就非常清楚。毛泽东是湘潭人,彭德怀也是湘潭人,两人是同乡。彭德怀比毛泽东小五岁,与毛泽东基本是同时参加革命的。在多年的征战生涯中,两个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毛泽东也多次赞扬过彭德怀。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到达陕北吴起镇时,宁夏“地头蛇”马鸿逵、马鸿宾的骑兵跟了上来。毛泽东给彭德怀写了一封电报,主张给马家的骑兵一个有力的打击,以防把敌人带进根据地。电文中“山高路远沟深”之句。彭德怀随即率军对马家骑兵进行了有力的打击。毛泽东闻讯后,随即写了一首六言诗以赠彭德怀。其中,首句将电文中的“沟深”改为“坑深”: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弛奔。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据《彭德怀自述》中说:彭德怀收到毛泽东的赞扬诗后,把“唯我彭大将军”改为“唯我英勇红军”,把原诗送给了毛泽东。这说明了彭德怀的心胸,表明了他不居功自傲的品德。同时,也表明了彭德怀与毛泽东的关系。

彭德怀心地坦荡,刚正不阿,敢于直言无忌,也是众人所知的。

抗日战争期间,在延安的一次会议上,有的同志对彭德怀具体组织的“百团大战”提出了不公正的批评。对此,彭德怀十分恼火,越想越气。要周恩来做中间人,与毛泽东交换一下意见。毛泽东欣然同意了。

毛泽东说:“咱们定下君子协定:第一,把话讲透。第二,可以骂娘。第三,各自检讨,不准记仇,不得影响工作。

“我先给你作检讨。造成这样子的后果,责任全在我,事先没有向你通气,事后又没有向你解释。”

“‘百团大战’是无可非议的,从组织手续上讲,你战前对军委有报告,当时军委和我个人也是同意了的。如果讲到缺点的话,那就是军委回电未到,你就提前动作了。但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嘛。若说有错,首先错误在我,我不但同意了,给你发了电报,还向你提出这样的大战役是否可以多搞几次。”

毛泽东说得真切,说得诚心,说得击中要害。

彭德怀听了毛泽东这些话,积在心里的不解和埋怨顿时烟消云散。因为,他觉得既然毛泽东这样高姿态,他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因为,他毕竟是自己敬仰的领袖,是自己一直信赖的统帅,是自己一直拥戴的领导核心。

彭德怀愉快地表态:

“同志间的了解、信任胜过最高的奖赏,有主席今晚的这些话,就是现在叫我去死,也是死而无撼了。”

“主席,你是了解我的,我是个直性子,倒是我对主席有误会,甚至有些埋怨情绪,还是请你原谅我这个大老粗呀!”

毛泽东听了以后,欣慰地点一点头,开心地笑了。

其实,毛泽东与彭德怀两个人的相互友谊和了解,是别人难以明白的。

有一次重要的会议上,彭德怀对那些自称有学问的人,郑重地说:“我敢说,在党内真正懂得中国历史的,只有毛泽东一人。”在遵义会议召开的前夕,彭德怀还埋怨毛泽东说:“仗都打成这个样子,老毛你为什么不管呢?”

听了彭德怀的话,毛泽东只是苦涩地摇了摇头。因为,毛泽东这时在党内还没有决定权,说了不算数。

1947年6月,转移中的中央纵队在天赐湾宿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人坐在火堆前谈古论今。毛泽东说:“小时侯,我喜欢看《三国演义》,读起来就放不下,有一天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怎么书里的人物都是武将、文官、书生,从来就没有一个农民的主人公?我纳闷了两年,种田人为什么就没有人去赞赏呢?后来我想通了。写书的人都不是种田的人!《三国演义》是我读得第一部军事教科书吧!可也受了一点骗。许楮(魏将)好象就不得了,现在发觉算不得什么,我们警卫排的战士都是种田的农民,我看那个都比许楮厉害,关云长就不如我们彭老总。”

再加上“唯我彭大将军”的赞句,毛泽东对彭德怀的信任和赞扬,是从心里出的,是真诚的,一点掩饰都没有!

然而,遗憾的是庐山的那一场斗争,使得这两位领导人真挚关系留下了终身遗憾。

庐山。江西现在的一种代称。世人说,相传在很久以前的时候,有匡氏两兄弟不知为了何种目的来到了这个山上,或许是为了生存,或许为了寻宝,或许为了逃匿……。不管他们为了什么,他们两兄弟在这个山上搭起了一个茅草棚,过起了生活,而且过得很自在。后来,人们就把这里叫作“匡芦”了。现在,人们约定俗成称地把“匡庐”当作江西了。

1959年毛泽东回韶山时,曾对周小舟说过:“小舟啊,等我老了,你就给我搭一个茅棚,以后我回来住住。”毛泽东当时说的茅棚,也就是从“匡庐”引伸而来的。

庐山,一个值得中国人思考的山,一个风景秀丽的山,一个历史文化遗产的山。

到目前,在庐山的纪念馆里,还留下了当时毛泽东1959年上山的时一个录像片。录像片是那样的真切。毛泽东当时是那样的从容和悠闲。他从武汉登上了轮船,上船时的情形是那样的真切,他迈着他那独有的悠闲步伐,很洒脱地走向轮船。随后上船的有来庐山一起开会的刘少奇夫妇和周恩来夫妇。

估计,他在上山时,是坐了汽车,而且车子开的很慢,会使人感觉到是走了一道弯又一道弯。上山后,他住在了蒋介石夫妇住的“美庐”,挥毫写下了著名的诗篇《登庐山》:

一山飞峙大江边,
跃上葱笼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
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
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
桃花园里可耕田。

从这首诗里,可以理解到诗人当时的心情也是洒脱的,同时又充满了一定的矛盾。“陶令不知何处去?”估计毛泽东心里是有一定的思考的。否则他为什么不知道“何处去”呢?

而在这个时候,彭德怀又给他写了一封为民请命的书信。但是彭德怀为什么不去找他谈谈呢?这又是一个迷。

回想起他们在延安、在井冈山等地的革命友谊,他们之间的关系,不应该也不会还不可能发展到这种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