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家族全传》1.养鸡新泽西,悠然读《易经》


美国新泽西州的湖林镇,一个美丽的地方。

这里群山环绕,原野开阔,环境幽静,风景宜人。

1950年8月4日,陈立夫离台后,飞到了这个美丽的小镇。

不久,陈立夫在离镇不远的地方买了一块地皮,定居下来。

随后,在这块地皮上出现了一个小型农场。

湖林镇人每天早晨可见一老翁,‘驾着一辆破旧的老式汽车,悠然自得地穿来往去,从早到晚,都不得闲暇。

又过了不多日子,在镇中的街道旁,出现了一个卖鸡蛋的老农,地道的中山装打扮,却说一口溜利的英语,对顾客热情而不多言,谦恭而不拘谨,诚实而又大方,很快,这个卖鸡蛋的老头,引起了湖林镇人的注意和兴趣。

但是谁会知道,这位老农,竟是当年国民党的要人,CC派的领袖陈立夫?

一般而言,长期从事政治的人,现在一下子静下来从事实业,心理上一时会感到难以承受。昔日的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今日的平民百姓,自食其力,其落差之大,实在难以适应。

刚到美国,陈立夫还是“人在美国,心在台湾”,时刻想着暂取守势,待情况有所好转,再返回台湾政界。

但是从台湾传来的消息却跟他想的相悖。

蒋介石指定的“中央改造委员会”正式掌管“中央党部”的大权,国民党的改造运动正大张旗鼓地进行,陈立夫逍遥政坛之后,蒋经国的三青团和军方领导人陈诚两次“组阁”,奠定了强大的政治基础。CC派残余力量在失去二陈的不利形势下,节节败退,无力回天,逐渐分化瓦解。

看来,台湾是不能回了,陈立夫想。

陈立夫只有随遇而安。

既然随遇而安,就要安居乐业,首先要维持生活。

陈立夫买来了6500只鸡,雇佣了几名工人,精心喂养。

他开始看养鸡类的书,学会给鸡打针、吃药、喂食、捡蛋等活计,干得很投入,很开心。

起初,由于没有任何基础,等于白手起家,给鸡买饲料,上街卖鸡蛋,全由陈立夫肩挑背扛,可想而知,一个从学校门口直接进入政坛的陈立夫,怎么受过这种洋罪,体力上哪能吃得消。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经营,渐渐有了点家底,陈立夫便先买了辆破车,他很快学会了驾驶,于是,他就每天开着它到镇上买饲料、卖鸡蛋,可谓不亦乐乎。

在陈立夫的苦心经营下,农场竟顺利运转起来,第一年的收入,除去工人的工资以外还有所盈利。

想到从事经济竟比搞政治更得心应手,见效也快,陈立夫十分开心,精神也为此振奋,开始从“郁郁苦不展,羽融困低昂”的苦闷情绪中解脱出来。

闲下来的时候,陈捧着一本《易经》啃读,记得当时离开台湾时,宋美龄曾送他一本《圣经》,他没有收下,还冲了宋美龄几句.当时觉得很解气。他知道宋美龄的用心是好的,但他却接受不了这种好意,他在政坛上一落千丈,蒋介石一脚把他踢得老远,不是耶稣能安慰的

然而,时到如今,清心寡欲的百姓生活,却使陈立夫格外喜欢起《易经》来,这部马成于殷周之际的书,对陈立夫此时此地的心境产生了很大影响。

陈立夫一边读,一边琢磨一边记笔记。

易系辞云: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天数五:一、三、五、七、九;

地数五:二、四、六。八。十。

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天数二十有五。

地数三十。

几天地之数,五十有五。

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陈立夫点点头,格外心领神会起来。

接着他又认真研究《易经》变挂法:

第一类:六爻皆为可变之,爻或皆为不可变之交者。

第二类:有可变也有不可变之爻。”

《易经》中观物取象的观念,万物交替的意识,发展变化的观点,似乎与他的经历有息息相通之处。

特别书中所强调的“无平不破,无往不复”这种对立统一的原则,正巧印证了他在国民党执政中从泰到否由兴到衰,从登峰造极到一落千丈的必然归宿。

陈立夫孜孜不倦地读《易经》,并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反复研究,终于写成了《四书道贯》。

美国出版商对《四书道贯》颇感兴趣,买去了出版权,出版后,竟十分畅销,在美国一版再版,共销了3万册。

这使陈立夫感到万般高兴,他总算寻找到了一种精神寄托。

陈立夫经过大起大落的宦海沉浮,心境慢慢有所变化,读书写作成了他的主要业余爱好,再也不为政坛上的失意而耿耿于怀了。

在美国果久了,一些新闻界的记者们便趋之若骛,对他这位政坛上的活跃分子突然过起隐居生活,颇感兴趣,都想得到有价值的新闻。

一些作家还找陈立夫采访,觉得他的人生经历很有文学价值,要给他写一部传记。

失意中的陈立夫对文人墨客的来访当然十分欢迎,而谈起来却十分谨慎,他最不愿意有人问他关于台湾和中国大陆的情况。

他不用“无可奉告”的成语打发来访者,而是换了一个稍客气的词“一言蔽之”。

有时被问得没办法了,他就简单地回答说:“过去国民党是我一手搞的,过去的党打败了,打败了就打败了,败军之将不可言勇,有什么好谈的?”

孙禄卿接过来说:“我觉得立夫未必总为此事自怨自艾,远离政坛,也可能是我们后半生的一大福分。”

记者对孙禄卿的话很感兴趣:“夫人感觉现在的日子比以前如何?”

孙禄卿说:“别看我们现在这么忙,我倒觉得是人的生活,过去在南京,哪里是人的生活呢?”

陈立夫接过来说:“中国有句老话,叫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易经》上也讲万事万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我们当今落此光景,也是自然规律。”

记者问陈立夫:“那你现在的心境如何?”

陈立夫笑笑说:“自得其乐,乐此不疲。”

记者又问:“假如有一天,台湾政府又邀请你,你会不会重返政坛?”

陈立夫不假思索地道:“我会婉言谢绝。”

在美国住留不久,因为他原来的地位和名气,便有人请他到大学讲讲课,且答应报酬颇为丰厚。

对此陈立夫犹豫了半天,还是拒绝了。

从经济条件来看,他确实需要增加额外收入,除了实业上的需要以外,还要供养孙子上学,还要维持全家人的生活,但是他不想什么样的钱都去挣。

陈立夫当年自己是留学美国学矿冶工程的,如今年代已久,早已忘却,至于中国文化可以讲,但这是在美国的大学,讲得必须十分慎重,而且还要长时间备课,想想还是不去讲为好。君子谋财,取之有道吧。他还是集中精力办自己的养鸡场。

陈立夫发现养鸡也很有学问,比研究政治更容易发生兴趣。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福祸。

正在陈立夫一心扑在养鸡事业的时候,1961年,他的父亲陈其业在台中病危。

陈其业乃陈其美长兄,蒋介石对他十分尊重,这次不得不亲自向远在美国的陈立夫发了电报:

“尊翁病危,盼即返国。”

陈立夫接到电报以后,百感交集,可以说是既难过又难受,半晌没有说话。

10年前,因为政治原因,他离开80高龄的父亲,远走异国他乡,当时,果夫卧病在床,病人膏盲,但他还是义无返顾地走了。

他离开台湾的第二年,陈果夫去世,台湾拍来电报,让他回去参加葬礼,同胞兄弟在政坛上风雨同舟几十载,何不想回去见兄长一面,但当时刚刚离开台湾,蒋介石正集中精力整肃CC派,他不敢回去。

不敢回去,又为失去情同手足的兄长万分哀痛,于是,他伏在案头整整哭了一天。

他想起了离台前跟陈果夫告别的情景,想起了陈果夫那张痛苦的脸和那些令人伤感的话,谁知道,那匆匆的一面竟是诀别。

失去果夫兄,确实让他柔肠寸断,肝胆欲裂,痛不欲生,因为他们不仅是同胞兄弟,还有共同的使命把他们连在一起。

国民党“改造”以后,封赠陈立大“国策顾问”、“总统府资政”等虚衔,陈立夫不敢回去。

国民党“八大”时,又把陈立夫增选为“中央评议委员会委员”,陈立夫仍未回去。

1958年以后,蒋介石曾几次托人捎话,让陈立夫回台湾看看,他也谢绝了。

现在,年逾九旬的老父亲就要去世了,回不回去呢?

陈立夫陷入痛苦的思考之中。

要说不想回去看一眼病危中的父亲,对于倡导中国文化,提倡重整道德的陈立夫那是不可能的。当年离台出走,对父亲便是一个打击,10年了,生未能尽孝,死了还不为老人送终吗?这简直是天理难容。

可是,回去又怎么样?

家里的摊子谁来经管?还有,台湾政界是什么样的态度,蒋介石对自己是什么态度,回到台湾,会见到一张张什么样的面孔?

孙禄卿很理解丈夫的心境,安慰他道:“不管怎么说,老人病危了,我们也应该回去,不然于天于地于良心都说不过去。我们回去是看望父亲的,不问政治就是了吗?有什么值得为难的?”

陈立夫觉得夫人的话很有道理,于是,便下了回台湾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