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历史导读》31章 蔡元培,陶行知,黄炎培,陈鹤琴


蔡元培

蔡元培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浙江绍兴山阴县(今绍兴县)人,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蔡元培是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23年后他本人便不在北大,只是名义上的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北伐时期,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蔡元培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导国家的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贯彻他对学术研究的主张。

蔡元培为人宽厚、恻隐为怀,对中国社会及陋俗有透彻观察,又两度游学欧洲、亲炙文艺复兴后的科学精神及法国大革命后的思想潮流。蔡元培提倡民权与女权,鼓吹自由思想,致力革除“读书为官”的旧俗,开科学研究风气,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及附带的世界观、人生观、美学教育。

蔡元培一生凡三娶。1889年3月与元配王昭(仲明)结婚。1900年,王氏病逝,翌年续娶黄世振(仲玉)。1921年1月,黄氏病逝。1923年7月,续娶周峻(养浩)。周氏于1975年8月病逝。他们共有五子:阿根、无忌、柏龄、怀新、英多;二女:威廉、睟盎。

生平

清同治六年丁卯年十二月十七日(1868年1月11日)出生于浙江绍兴。17岁考取秀才,18岁设馆教书。1890年中进士,1894年授翰林院编修。留心新学,同情维新派。戊戌变法失败后,清政府杀害了他所崇拜的谭嗣同,令他深感清廷政治改革“无可希望”,断然离开翰林院南下,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提倡新学。

赴任前,蔡元培的众多友人认为北大校方腐败,如赴任有碍名望。孙中山认为,“北方当有革命思想的传播,像蔡元培这样的老同志,应当去那历代帝王和官僚气氛笼罩下的北京,主持全国教育。”蔡元培慨然领命。

由于延聘和支持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等人任教讲学,使北大不仅成为全国学术研究中心,而且成为新文化运动摇篮。五四运动中同情学生爱国斗争。1923年1月被迫辞职出走欧洲。

任校长时实行的办北京大学的方针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蔡元培的教育理念

教育模式新颖,不拘一格,认为教育是国家兴旺之根本,是国家富强之根基。教育思想灵活,兼容并包,不因学术争议而排斥,广泛吸收各家所长。“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他主张教育应注重学生,反对呆板僵化。他还提倡美育、健康教育、人格教育等新的教育观念。

陶行知

梁实秋 陶行知(1891年-1946年),教育家。

生平

教育思想

言论

历史地位

黄炎培

黄炎培 黄炎培( 1878-1965 ),上海人,清末举人。辛亥革命后任江苏都督府教育司长。

生平

  • 1915年参与发起成立全国教育会联合会,任江苏省教育会会长。
  • 1917年赴美考察,回国后在上海创办中华职业教育社,倡导职业教育。
  • 1919年在上海创办中华职业教育社,任理事长,并任《新教育》月刊社主持人。
  • 1939年与沈钧儒等起成立“统一建国同志会”。
  • 1941年“统一建国同志会”演变成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被推选为常委会主席。
  • 1945年领导创建中国民主建国会,任常务理事。
  • 1946年代表民盟参加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后参加调停国共两党关系。
  • 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
  • 1954年至 1965 年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民建中央第一、二届主任委员。著有《中国商战失败史》、《中国教育史要》等。

主要著作

《中国商战失败史》、《中国教育史要》

陈鹤琴

陈鹤琴 陈鹤琴(1892年3月5日,浙江上虞--1982年12月30日,江苏南京),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

1892年3月5日生于浙江省上虞县百官镇。1906年入杭州美北浸礼会所办的蕙兰中学读书。1911年春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同年秋转入北京清华学堂(1928年改名清华大学)。1914年赴美国留学,先在霍普金斯大学学习,获文学学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求学,获教育硕士学位。1919年8月回国,执教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1年改为国立东南大学,今南京大学)教育科,讲授心理学、儿童教育学,曾任教务部主任。1927年任晓庄师范学校指导员及第二院院长。同年任南京特别市教育局学校教育科科长。1928年至1939年任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华人教育处处长。1940年至1945年在江西泰和创办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后改为国立。1945年,在上海创办市立幼稚师范学校。1949年,由原东南大学为基础在1927年组建的中央大学改名南京大学,任南京大学师范学院院长。1952年,以南京大学师范学院为基础,并入原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等有关系科组建南京师范学院(1984年改名南京师范大学),任南京师范学院首任院长,兼幼教系主任。曾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政协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和江苏省心理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1982年12月30日在南京病逝。

事略

  • 1919年后在南京高师教育科期间,建立教育实验区,为推广小学教育作实验。与陶行知、廖世承、陆志韦、郑晓沧、俞子夷、涂羽卿等人共同倡导新教育,大力提倡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自治精神。1920年春,任新教育共进社英文书记。1921年12月与陶行知等人组成中华教育改进社。
  • 1921年7月与廖世承合著的《比奈西蒙智力测验法》和《比奈西蒙智力测验材料》,由南高教育科出版,列为南高师丛书之一。同时编制中小学各项科目的各种测验,推动教育测验运动的开展。
  • 1921年8月中华心理学会在南京成立,任学会总务股主任。
  • 1922年出版《语体文应用字汇》,为第一本汉字查频资料,开创了中国汉字字量的科学研究。对编写小学课本和普及教育起了推动作用,也为陶行知、朱经农编写《平民千字课》课本提供了用字依据。
  • 1923年在南京鼓楼自家客厅创建第一所中国人自办的幼稚园,1924年获东大教育科主任徐养秋支持,扩建为“国立东南大学教育科实验幼稚园”——“南京鼓楼幼稚园”,邀请东大教育科美籍讲师洛林斯为顾问,陈鹤琴任园长,张宗麟协助研究工作,和东大教授陆志韦、张子高、涂羽卿、董任坚和附中音乐教师甘梦丹组成董事会。鼓楼幼稚园成为中国最早的幼稚教育实验中心,在教具、教材、教法等方面的试验结果成为国民政府教育部1932年颁布的《幼稚园课程标准》的基础。
  • 1928年后,在南京创办了5个实验学校和幼稚园,后在上海创办了7所小学和附设幼稚园。
  • 1929年,与陶行知合作,以南京五区实验学校为基础,发起建立中华儿童教育社,发展成为中国研究和推动儿童教育的中心。
  • 1940年,在江西创办中国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江西省实验幼稚师范学校,1943年,江西幼师改为国立,并增设幼稚师范专修科。
  • 1949年5月曾先后两次遭国民政府当局逮捕,经上海五位大学校长联合营救获释。1958年后开始受到中国政府当局批判,文革中受迫害。
  • 陈鹤琴为中国幼儿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创立了中国化的幼儿教育和幼儿师范教育的完整体系:从托儿所、婴儿院开始手,到幼儿园和小学;在师资培养方面创办中等幼师和高等幼师专科学校。为配合幼儿教育与儿童教育的需要,创办了儿童玩具、教具厂,根据儿童心理的发展程序,制作了多种型式的玩具与教具。为丰富儿童的知识,编辑出版了不少儿童课外读物,如《中国历史故事丛书》、《小学自然故事丛书》等。并为幼教、小教界主编了多种辅导性刊物,如《幼稚教育》、《儿童教育》、《小学教师》、《活教育》与《新儿童教育》等。为推广与普及关于幼儿教育和儿童教育,创办与领导了中国幼稚教育社、中华儿童教育社,通过学术团体的活动,对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和教育研究者进行了辅导。

主要著作

  • 《儿童心理之研究》(1925)
  • 《家庭教育》(1925)
  • 《家庭教育怎样教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