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46年1 月国共双方停战协议生效后,蒋介石就抓紧时机在美国的帮助下,将其主力部队一个个调往东北,以“接收”为名,行独占东北之实。他原计划在上半年调运0 个军的兵力,但由于交通运力的限制和关内作战的需要,一些部队未能到达。尽管如此,到了1946年3 月,由海路运送到秦皇岛登陆的国民党军计有孙立人的新1 军、陈明仁的力军、曾泽生的60军、卢浚泉的93军,加之先进入东北的新6 军、13军、52军,国民党军在东北的总兵力上升到24万以上。这些军队全部参加过抗战,其中新1 军、新6 军在印度接受过美军专门训练,参加过远征缅印作战,13军也是第一批接受美式装备的部队。此时的东北,国民党在军事上已占绝对优势。
国民党方面进行着两个方面的行动。一方面,其军队的行动计划是:以沈阳为中心,向东南北三个方面发展所谓“扇形攻势”。首先攻占沈阳及外围各城市,巩固沈阳战略基点;其次则重点攻击南满,占领本溪、鞍山、营口等南满工业资源地区,形成后方基地;最后集中全力沿中长路北进。蒋介石也深知四平的重要地位,为此,他曾说过“没有四平就没有东北”这类的话,由此可见四平在其心目中的地位。
另一方面,国民党政府仍在继续与中共进行着和平谈判。
3 月9 日,马歇尔到重庆曾家岩拜会蒋介石,向蒋提出必须向东北派出军调部执行小组。蒋介石表示“原则上的认可”,同时提出五项条件作为派遣执行小组的前提。这五项条件是:(一)小组之任务仅限于军事问题;(二)小组应伴随政府部队,避免出人苏军占领地;(三)小组前往冲突地点或国共军队密接地点,使其停止冲突并作调处。小组应访问中共部队的指挥官和司令官;(四)国民党军队受权在东北重建主权。在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两侧30公里的狭长地带,实行单独管辖。
(五)中共军队撤离国民党为重建主权而必须占领的地区,包括煤矿。中共军队不准开进苏军撤离地区,实行占领。
关于这“五项条件”连马歇尔都一眼看穿了,其实质,蒋介石同意派遣执行小组只是幌子,主要是想借谈判来谋取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蒋介石太贪心了。
对于蒋介石的“五项条件”,周恩来只表示能够接受三条,而后两条则反对。
然而此时,中共中央也在进行着两个方面的准备。一方面,在东北问题上依然照顾到和谈全局的需要,对沈阳等一些特别敏感的大城市的处置始终持让步态度。比如,3 月13日,中共中央电告东北和林彪,指出:东北问题有和平解决之可能……苏军退出沈阳后,我军不要去进攻沈阳城。我军进去在军事上必会陷于被动,在政治上亦将处于极不利。不仅沈阳不必去占,即沈阳到哈尔滨沿线在苏军撤退时我们都不要去占领。让国军去接收。……只有在国军向我进攻时,我们应在防御的姿态下组织有力的回击。
就在同日,苏军最后一批撤离沈阳,驻扎在郊区的国民党军立即向市区开进。林彪得悉后十分着急,即于3 月15日向中共中央提出破坏南满工业区的建议。刘少奇接报后,立即复电林彪告知:关于南满工业区无论和战,我均不应有任何破坏。因为这将影响数百万人的生活,并将在全国、全世界留下长期极坏的影响。务望不要作此打算,并向有此思想的同志做坚定明确的解释。
这恰恰证明了中共中央为谋求和平在军事上已作了许多让步。
另一方面,则积极准备夺占四平等战略要地。苏联红军的撤退,给东北民主联军的发展创造了机会。为了使东北局尽早准备接管苏军走后的“真空”,苏军还事先通报了其撤退的具体日期,以利于民主联军夺占之。
东北局抓住这一机会,从西满调黄克诚3 师主力紧急北上,由法库赶往四平。
3 月13日,驻四平苏军全部撤离。东北民主联军根据中共中共关于苏军撤退后,必须打几个胜仗,使国“民党军在我们所能接受的条件下和我妥协的指示,决心首先夺取战略要地四平。
参加夺取四平战斗的有辽西军区保1 旅第1 团、万毅纵队第56团、辽西二分区第16团、西满第3 师第10旅第28团及梨东县大队等共6000余人。战斗总指挥为3 师第10旅旅长钟伟,副总指挥为保1 旅旅长马仁兴、辽西M 分区司令员邓中仁和东满第7 纵队第19旅副旅长杨尚儒。参与指挥的还有中共辽西省委书记陶铸和辽西军区司令员邓华等。四平守军为国民党辽北省政府主席刘翰东临时收编的伪铁石部队残余及外地逃至四平的土匪武装共3000余人。
东北民主联军于3 月15日攻占四平西郊机场,16日晚开始围城。战斗于17日4 时打响。保1 团、第56团、第16团分别从城西、东、北三面攻城,其他部队积极配合。当日15时解决战斗。除200 多名守军逃跑外,其余全部被歼,俘国民党辽北省政府主席刘翰东、省保安司令张凯及匪首王大化、王耀东等以下3000余人。缴获大小炮32门,轻重机枪69挺,步枪2000余支,汽车20辆,军马7ho 匹及大批军用物资。四平获得解放。四平的解放,为后来组织大规模防御作战打下了基础。
国民党辽北省政府主席刘翰东作梦也没想到“共军”来得这样快,糊里糊涂当了俘虏。民主联军也没有那么多粮食养活他们,只关了几天,就打发他们乘车去了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