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挽狂澜》05.“小米加步枪”将战胜“飞机加大炮”


作为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主席的毛泽东,作为人民解放军统帅的毛泽东,仅口头上讲我们一定要打败蒋介石,能够打败蒋介石是远远不够的。这里还有一个如何打败,特别是如何歼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如何处理既歼灭国民党军又保存解放区根据地的关系?

这些问题1946年6 月26日以后都提出来了,而且是必须立即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这虽然是一个纯军事或作战方针问题,但却是关系到中国革命战争胜败的全局性问题。因为只有不断地消灭敌人,保证战役战斗上的胜利,才能确保战争中相对弱小的己方最终战胜对手。

这个问题可以说从抗战胜利以后,毛泽东就开始思考了。他提出了“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并根据初战经验,迅速确立了解放军打败蒋介石的战略方针和战略战术。

1946年9 月16日、毛泽东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名义起草并签发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电报。电报的收文单位是:各中央局、各野战军领导人。这虽然发的是一个党内指示,实际上是毛泽东与他的前线各员战将的一次战略对话,一次图上作业。

这个图是真实的,并不是纸上的,而是中国的大地版图。

这里不由得想到了1946年6 月下旬蒋介石在南京部署内战的那一场景。当时蒋介石洋洋得意地炫耀美国人给他造成的空中优势。他说只要一声呼唤,他手下各战略区的将军在数小时内就可从千里之外的前线赶到南京大本营。而蒋介石为了完成他的一个战术安排还可以在战役发起后直飞前线,进行空中指挥。而毛泽东要想开一个这样的会议,他的前线指挥员只能靠步行和骑马,往往要走几个月才能到达会议场所。

所以,毛泽东在进行战略部署的时候,靠的是分布在大版图上中国的几架已经老掉牙的电台。

我们注意到,毛泽东在电报里讲道:“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不但必须应用于战役的部署方面,而且必须应用于战术的部署方面。”

在战役上如何集中兵力呢?电报上是这样讲的:“在战役部署方面,当着敌人使用许多个旅(或团)分几路向我军前进的时候,我军必须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即集中六倍、五倍、或四倍于敌的兵力、至少也要有三倍的兵力,于适当的时机,首先包围歼灭敌军的一个旅(或)团。这个旅(或团)应当是敌军诸旅中较弱的,或者较少援助的,或者是其驻地的地形和民情对我最为有利而对敌不利的。……在战役部署上,必须反对那种轻视敌人。因而平分兵力对付诸路之敌、以致一路也不能消灭、使自己陷入被动地位的错误的作战方法。”

接着毛泽东又讲了在具体战斗上如何集中兵力:“在战术部署方面,当着我军已经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包围敌军诸路中的一路(一个旅或一个团)的时候,我军担任攻击的各兵团(或各部队),不应企图一下子同时全部地歼灭这个被包围之敌,因而平分兵力,处处攻击,处处不得力,拖延时间,难于奏效。而应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即集中六倍、五倍。四倍于敌,至少也是三倍于敌的兵力,并集中全部或大部的炮兵,从敌军诸阵地中,选择较弱的一点(不是两点),猛烈地攻击之,务期必克。得手后,迅速扩张战果,各个歼灭该敌。”

毛泽东虽然讲得很细,但又是非常原则的,是充分理性的。为了让他的各位前线战将明白他的思想,毛泽东进行了耐心地解释:“这种战法的效果是:一能全歼;二能速决。全歼,方能最有效地打击敌军,使敌军被歼一团少一团,被歼一旅少一旅。对于缺乏第二线兵力的敌人,这种战法最为有用。全歼,方能最充分地补充自己。这不但是我军目前武器弹药的主要来源,而且是兵员的重要来源。全歼,在敌则士气沮丧,人心不振;而我则士气高涨,人心振奋。速决,则使我军有可能各个歼灭敌军的增援部队,也使我军有可能避开敌军的增援部队。在战术和战役上的速决,是战略上持久的必要条件。”

蒋介石一方是强者,要的是战略上的速战速决。毛泽东一方是弱者,则强调战略上的持久。但是,在战术和战役上,毛泽东同样要求速决,否则。就会陷于被动,无法在战略上持久作战。

因此,毛泽东讲道:“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原则,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凡在敌我力量对比上能够保守或夺取的地方和在战役战术上有意义的地方,则必须保守或夺取之,否则就是犯错误。”

毛泽东用不到两千字,就把解放军的战略和作战原则讲清了,既省时又省力。全然没有像蒋介石那样故弄玄虚。

毛泽东反复强调的上述思想,成了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打败国民党军的作战方针。

正是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解放区军民团结奋战,仅用了半年时间就遏制住了蒋介石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的企图;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完全扭转了解放战争的局势,使中国革命战争发生了重大转折。

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毛泽东并不是第一次提出这些战略原则和作战方法的。早在十年内战期间,毛泽东率领红军与国民党军队作战时,就用这样的战略战术,成功地粉碎了蒋介石的第一、二。三次“围剿”。

在抗战时期,毛泽东的这一思想得到了全面发展,成为指导中国人民进行抗战的基本战略、战术。对此连蒋介石也不得不折服专门向周恩来请教(论持久战)。

在抗战胜利后,面对蒋介石这个老对手,尽管在作法上又有了新的发展,但基本的东西没变,毛泽东不过是在重演自己的拿手好戏。

如果进一步思考下去,会发现这个方针与诞生于1947年12月的“十大军事原则”,内容基本上是相同的,可以说“十大军事原则”就是从这里发展而来的。

战争的实践表明,毛泽东的战略、战术远比蒋介石的高明得多。

毛泽东之所以敢于与蒋介石打,并决心消灭蒋介石,主要得益于他手下有一大批掌握中国革命战争规律的良将奇才。如果每个战场上独当一面的主要将领是无所作为的人物,即使毛泽东的战略再高明,要打胜仗也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打败蒋介石了。

由此可见,解放军之所以能打败国民党军,毛泽东之所以能打败蒋介石,既要靠天才的统帅,更要靠智勇双全的将军和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