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着到来的,便是第二次冲击波——一九七一年十月二十五日晚间,联合国大会以七十六票赞成、三十五票反对、十七票弃权的压倒性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二十三个国家提出的提案,即“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和立即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台湾的“外交部长”周书楷,悄然地退出了联合国。
差不多在一夜之间,二十多个国家和蒋介石的“中华民国”断交!
这外交之战的势头,有点像当年国共之间的三大战役。毛泽东在外交方面大胜蒋介石。
台湾,一下子成了太平洋上的孤舟,处于外交“大地震”之中!
蒋介石蒙此沉重打击,于被逐出联合国的翌日,发表《告全国同胞书》。蒋介石大骂联合国“向暴力屈服”、“向邪恶低头”。不过,蒋介石也承认,如今他不能不在“风云变幻莫测的海洋中操舟前进”。
蒋介石宣告:“古人常言,天下之事,在乎人为……只要大家能够庄敬自强,处变不惊,慎谋能断,坚持国家及国民独立不挠之精神,那就没有经不起的考验。”然而,蒋介石尚未从这两次冲击中站稳脚跟,第三次冲击波又接踵而来。
这第三次冲击波,便是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一九七二年二月二十一日至二十八日,访问中国一周。虽说这一回不像基辛格访问北京那样突如其来,是在公告中早已宣布了的,但毕竟美国总统前去拜见毛泽东,这不能不对蒋介石构成极大的压力。
须知,在一九四九年以前,还没有一位美国总统访问中国。在蒋介石败退台湾之后,只有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一九六○年六月来台湾作了短暂的一天多的访问。
这一回,尼克松访问北京,阵营颇为强大,除了基辛格之外,还有国务卿罗杰斯。
毛泽东正在病中。然而,毛泽东在病榻上关注着尼克松到达北京的时间。尼克松一行到达北京才四小时,毛泽东就会晤了他。
新华社的报道写道:“毛泽东主席在他的住所会见了美国总统尼克松一行,并同他们进行了一个小时的会谈。”
这一报道中,没有出现“文革”中毛泽东的“专用”形容词“神采奕奕”、“红光满面”之类。台湾作家梁实秋还敏锐地从发自北京的照片中,发觉毛泽东和尼克松之间,地上放着一只痰盂。他由此写了一篇散文《痰盂》。
这些细节,无意之中透露了毛泽东正在病中——虽说在当时是极端保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