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逐鹿》23.刘伯承兵法:狭路相逢勇者胜


党中央和毛泽东在“前有黄河,后有追兵”的险恶和困难的环境中,一面巧妙与敌人周旋,一面时时在关心着、注视着全国各战场敌我形势的变化。

在把陕北和山东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并给以严重打击之后,毛泽东就在思考和部署如何使刘邓大军早日向蒋介石的“胸膛”中原进军了,并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伟大战略部署。

总结第一年战争敌我力量对比的迅速变化,使得毛泽东对于战争的结果更加胸有成竹。

经过一年的较量,国共两军兵力对比的悬殊情况虽然有了很大变化,但强弱形势还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国民党虽然已在几个战场上转入守势,但在陕北和山东这两个主要战场上仍然保持着比较强劲的攻势。尽管形势还不是非常有利,尽管中共中央机关和毛泽东还处于被围困的险境,毛泽东还是捉住战机,做出这一重大决策,并形成了新的战略部署,决心不待蒋介石的重点进攻全部被粉碎,不等蒋介石结束其进攻作战,不待总兵力超过蒋介石国民党军,立即组织主力转入战略进攻,不失时机地从内线作战转为外线出击,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以敌人兵力薄弱的中原地区为主要突击方向,实施“中央突破”。而且担任战略进攻任务的人民解放军主力,采取了不要后方,不是正面稳步推进,而是千里跃进的方式。从而使革命战争尽快地发生伟大的转折。

中原,自古以来一直是逐鹿场,许多英雄豪杰在此拼杀。毛泽东和他的将帅们的心中都装有许多个血战故事。此时的中原地区,乃是长江、黄河东部地区之间广阔的战略要冲,它从东到西,横穿江苏、安徽、河南、湖北、陕西五省,北枕黄河,南临长江,东起南北大运河,西至伏牛山和汉水。它的正面就是蒋介石统治的中心城市南京、武汉,再往前走一步,就会进入江南腹地。

这就是说,短短一年内,毛泽东的战略经营已进至南中国。逐鹿中原,胜者,少则可得半壁江山,多则便可直接威慑江南乃至全中国。在中国历史上,谁要得到中国,谁就要夺取中原,即所谓“中原逐鹿”。

如今,鹿死谁手,决定着战争的命运。

在毛泽东的脑海里,始终索绕着的一个问题,就是创造时机,以主力打到外线,从根本上改变双方的战略态势。

从内线转向外线,进军中原,是毛泽东战略部署的中心一环。

1946年6 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以30万大军团团包围我中原6 万大军。郑位三、李先念率中原军区突围后,毛泽东曾致电他们,提出中原我军之任务,第一阶段是“在外线牵制反动派大量军队,帮助我内线作战部队取得胜利”;第二阶段是“我内线部队渡淮向南,与中原军会合,取夺信阳、大别山、安庆之线。”

1946年11月21日,在延安的枣园,毛泽东同刘少奇、周恩来谈话时就提出:“蒋介石的攻势是可以战胜的,经过半年到一年,消灭他七八十个旅,停止他的进攻,开始反攻,把他在美国援助下七八年积蓄一年内打破,达到两党平衡。达到了平衡就很容易超过。那时我们就可以打出去,首先是安徽、河南、湖北、甘肃,然后就可以再向长江以南。”

1947年1 月18日,在华东人民解放军举行的鲁南战役即将胜利结束,而中原突围进到陕南、豫西和鄂西北的李先念部处境十分困难的时候,毛泽东在延安为中央军委起草了致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电,要他们在三、四这两个月内,在陇海路南北广大地区灵活作战,将这一个地区创造为机动战场,以便吸引国民党邱清泉军及薛岳、顾祝同主力来北面歼灭之,“缩短内线作战时间至四月底止,准备五月开始向中原出动变为外线作战”。同时也电令陈毅争取“五一”前在内线解决蒋军主力,准备配合刘邓到外线作战,2 月下旬至3 月下旬,华东野战军莱芜战役胜利结束,一举歼灭国民党7 个旅,主力正集结在胶济铁路一带进行休整。同时,李先念部主力已脱离险境,安全渡过黄河,进入太岳解放区。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改变了要华东野战军提早转入外线援助李先念部的计划,指示陈毅、粟裕“大约本年内全部时间均可用于内线作战”。但规定晋冀鲁豫野战军5 月挺进中原的任务仍没有变化。

三四月间,南线的战场形势又出现新的变化,国民党军队把进攻重点改置于南线两翼的陕北和山东。进攻陕北的胡宗南军很快就陷入困境。

刘邓部队在南线中部经过几个月内线作战,消灭了敌人大量有生力量之后,转入局部反攻,在豫北和晋南收复了大部失地。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于4 月27日电询陈毅、粟裕:“你们对刘邓下一步行动意见如何?是出鲁西南及豫东较近地区协同你们作战?还是出中原较远一点配合你们作战,由你们出一部至鲁西南,互相联系?以上两项何者最为有利,盼告。”

经过几天的酝酿和讨论,5 月4 日,毛泽东在靖边县王家湾为中共中央起草了致刘伯承、邓小平,陈赓、谢富治,陈毅、粟裕并告彭德怀、习仲勋的电报,对南线战略进攻的部署作了进一步调整:电报说:现在可以确定下列诸点:(一)刘邓、陈粟两军任务是协力击破顾祝同;(二)晋南(陈谢)、陕北两军任务是协力击破胡宗南系统;(三)刘邓十万大军立即开始休整,6 月10日后,独力经冀鲁豫出中原,以豫皖苏边区及冀豫边区为根据地,以长江以北,黄河以南,潼关、南阳之线以东,津浦路以西,为机动地区,或打郑州、汉口,或打汴、徐,或打伏牛山,或打大别山,均可因时制宜,往来机动,并与陈粟密切配合行动。陈赓、谢富治兵团四个旅,在现地待命,随时准备从下流或从上流渡河,受彭德怀、习仲勋指挥,歼灭胡宗南及其他杂顽,收复延安,保卫陕甘宁,夺取大西北。

5 月8 日,毛泽东再次电令刘邓争取6 月1 日前休整完毕,6 月10日渡河作战,并电令陈粟集结全力27个旅寻求与创造歼敌机会,准备于6 月10日以后配合刘邓军大举出击,经略中原。

5 月22日,毛泽东起草了中央军委关于山东战场作战方针问题致陈毅、粟裕等人的电报,指出:山东方面,应集中全部主力于济南、临沂、海州之线以北地区,准备用六七个月时间(5 月起)六七万人伤亡,各个歼灭该线之敌。该线击破之日,即是全局大胜之时,尔后一切作战均将较为顺利。

这样,就初步形成了晋冀鲁豫野战军独力先出中原,华东野战军在完成内线作战任务后再越陇海铁路东段进入苏皖边区作战,两军夹津浦路密切配合作战,以及陈赓、谢富治部西北陕北,直接配合西北人民解放军作战的部署。

而第一步就是刘邓独力经冀鲁豫出中原。

6 月16日,毛泽东同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共中央机关由开赐湾返回河村后,毛泽东即电询刘伯承、邓小平准备情况如何,可否按原计划行动。

刘邓作了肯定的答复,并于6 月22日正式下达强渡黄河实施鲁西南战役的命令。

毛泽东随即电告华东野战军陈毅、粟裕:刘邓月底出击不变;山东战事仍为全局关键,你们的作战方针仍以确有胜利把握然后出击为宜。

此后,我军逐渐形成了中国战争史上著名的气势磅礴的“品”字形阵势,有了“三军配合、两翼牵制”中原大合唱。

按照这一构想,毛泽东从他的土窑洞里向斗志旺盛的各野战军发布作战命令:刘邓大军,中央突破直趋大别山,到长江以北的鄂豫皖地区实施战略展开;陈(毅)粟(裕)大军挺进豫皖苏,实施战略展开;陈(赓)谢(富治)大军挺进豫西,自晋南强渡黄河,在豫陕鄂边地区实施战略展开。

这三支大军在江淮河间广大的中原地区,成“品”字形阵势,互为犄角,摆战场于中原,机动歼敌。

又以陕北解放军出击榆林,调动胡宗南北上。

小河会议后,彭德怀即挥师北上攻打榆林,把胡宗南进攻陕北的全部机动兵力12个旅吸引北调,以便陈赓兵团从晋南过河挺进豫西,配合刘邓向大别山进军。

山东解放军于内线把顽敌顾祝同拖向胶东,外线牵制邱清泉于陇海路北。

这两支大军作两翼牵制,以确保刘邓大军突人敌人战略纵深。

中共中央扩大会议结束的当天,毛泽东立即将上述战略部署电告刘邓,以加紧行动准备。

同时,毛泽东对北线的东北战场和晋察冀战场也多次作了规划。

毛泽东一直认为,华北、东北是一个整体,两区军队的基本任务,就是夺取长春、北宁两铁路和长春、沈阳、北平、天津四城(即两路四城)。1947年5 月20日,当东北民主联军正在发动夏季攻势之际,毛泽东在靖边县王家湾致电东北民主联军领导人林彪、高岗并告中央工委的朱德、刘少奇。指出:“夺取两路四城必须准备的条件有三:你们已在北满建立了强大的根据地,解决了第一个条件;现在正向南满作战,估计不要很久即可解决第二个条件,建立强大的南满根据地;第三步还要解决冀热辽地区的根据地问题。”

为了实现这一战略构想,6 月19日,毛泽东在小河村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朱德、刘少奇、聂荣臻并转杨得志、罗瑞卿、杨成武电,要求华北部队在为配合东北夏季攻势而发起的青(县)沧(县)战役结束后,主力应出击平津间和(北)平保(定)间,“往来机动,寻歼敌之正规部队”。

在东北夏季攻势胜利结束后,毛泽东又告诉东北部队准备在八九月间发动新攻势,以4 个月至6 个月时间占领中长、北宁两路之大部,相机夺取长春、四平、辽阳、锦州城,并准备在1948年春配合晋察冀、晋绥两区进攻平绥路。毛泽东还特别指出了解决北线之敌的任务,“应以东北我军为主力,五台。晋绥为辅”去完成。

毛泽东带着一支小小的部队在陕北的大山中与蒋介石的嫡系胡宗南大军周旋了近一个月。身处险境中的毛泽东与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开始进行开展战略反攻的运筹。

从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独特的形势中以独特的方式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