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同胞兄弟三人,都是开国功臣,但他们的命运却无不以悲剧结束。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是多尔衮的猝死。兄弟三人生前地位尊显,死后却身败名裂,这成为清朝入关初期的一大遗案。
多尔衮死后遭清算多尔衮的死讯传入京城,如晴空霹雳,举国震惊。福临对皇父摄政王的死,表示悲痛,诏令天下臣民易服举丧。多尔衮的灵柩到京,福临亲率诸王、贝勒、文武百官易缟服,迎于东直门五里外,他亲自举爵祭奠,向多尔衮的灵柩行三跪大礼,扶棺痛哭失声。福临下诏称颂他:“平定中原,至德丰功,千古无两。”追尊他为“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多尔衮死后的尊荣,达到了顶峰。多尔衮生前无子,以其弟豫亲王多铎的儿子多尔博为过继子。
至此,多尔衮轰轰烈烈的一生应该说是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然而,历史的发展总是诡谲多变,出乎人们的意料。多尔衮尸骨未寒,他原来的亲信就出面检举他生前罪状,从而掀起了彻底清算他的大风波。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顺治八年(1651)二月,曾作为多尔衮贴身侍卫的苏克萨哈、詹岱两人首先揭发说,摄政王生前私备八补黄袍、大东珠、素珠、黑狐褂等禁物置于棺内;又计划率两白旗移驻永平,谋篡大位。接着,郑亲王济尔哈朗率诸王、贝勒、大臣共同上疏,列举多尔衮一系列重罪,主要有:一,太宗文皇帝(皇太极)宾天(逝世)时,诸王大臣同心扶立皇上(福临),并无拥戴多尔衮之议,惟独其弟多铎劝进;二,多尔衮独擅威权,不令郑亲王干预朝政,而以其弟多铎为辅政叔王;三,背弃誓言,妄自尊大,自称皇父摄政王;四,亲到皇宫内院,以太宗文皇帝之位原系夺立,挟制皇上;五,逼死肃亲王,纳娶其妃;六,批阅奏章,都用皇父摄政王名义;七,违背情理,把生母入于太庙。
墙倒众人推。多尔衮旧部群起附和。福临下诏追削多尔衮封爵,籍没家产入官。多尔衮虽死,难逃其殃。福临命平毁墓葬。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描述了令人心悸的鞭尸枭首场面:“他们把尸体挖出来,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他的雄伟壮丽的陵墓也化为尘土。”
两兄弟荣损与俱多尔衮有同母兄弟二个,一个是年长7岁的哥哥阿济格(1605—1651),一个是年幼2岁的弟弟多铎(1614—1649),兄弟三人都是清朝历史上功名显赫的王爷。
在清初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争夺中,以他们兄弟三人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势力较大的集团。多尔衮凭借自己的杰出才干,成为顺治朝的摄政王。自从多尔衮独掌朝政,阿济格和多铎在皇族中的地位就随之上升。
多尔衮对自己的亲兄弟多方照顾,委以重任,封爵晋级。
多铎,第一代豫亲王。生前以“十王”著称,努尔哈赤第十五子。他是努尔哈赤大妃乌拉那拉氏所生的三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因为母亲深受努尔哈赤的宠眷,他们兄弟三人也倍受父亲的喜爱。天命末年,他大概12岁左右,就得到了父亲作为遗产分给他的30个牛录,并成为正黄旗(后改正白旗)的和硕贝勒。15岁时,他与其兄多尔衮一起从征蒙古多罗特部,获“额尔克楚虎尔”美号。此后随诸兄长年东征西讨,地位日益显赫。
多铎连年从军作战,在出生入死的戎马生活中经受了锻炼。但相对他的几位兄长来说,毕竟年幼,没有太显赫的功业。但崇德元年(1636),清朝立国,仍受封王爵中的最高一级和硕亲王。册封敕谕中称:“考核功罪,虽无大功于国家,以父皇太祖之少子,封为和硕豫亲王。”多铎当时不过23岁,他的受封,很大程度因为他是皇帝的幼弟。
多铎自幼受到父母娇惯,父母亡故后又受到众多兄长、兄嫂的呵护,尽管成长于戎马倥偬的动荡岁月,生活奢靡,贪图享乐的习性已逐渐养成。
多铎的一个特点是好玩,尤其痴迷于听戏唱曲。崇德元年(1636),睿亲王多尔衮统率大军攻明,诸王公大臣随皇太极齐集欢送,惟独他假托避痘(天花),不去送行,却私携妓女,弦管欢歌。他不顾王爷的尊严,身披戏子之衣,乔扮傅粉之态,以为戏乐。为此,受到了罚银一万两的处分。多铎不仅喜欢看戏还亲自演戏,不惜耽误正事。所以说他是清朝王爷中第一位戏迷。从这里,也可看出多铎为人率意、我行我素的一面,他并不把繁琐的公务、森严的等级、盛大的场面看得那么重要,及时行乐,快乐人生,至少在他的心里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多铎的另一特点是好色。他看上了大学士范文程的妻子,便阴谋强夺过来,作为自己的福晋。范文程在清初汉臣中地位最高,连皇太极对他都执礼甚恭,尊称“老先生”。多铎却“初生牛犊不怕虎”,敢于虎嘴拔毛,丝毫不顾及后果。事情败露后,朝廷上下反响强烈。但多铎受惩后仍不思悔改,又擅自带人闯入户部衙门,按户口簿召集验看八旗女子,实际上是为自己选美。此事传出,朝廷上下又是一片哗然。
皇太极曾召诸贝勒大臣,对他临阵败走、行猎不能约束部属、酗酒妄行、私携妓女取乐等劣迹一一列举,严厉斥责。为此,他的亲王爵被降为贝勒。后来他在修城、屯田及作战方面虽有立功表现,但迄皇太极逝世,也只恢复为郡王。
随着年龄的增长,曾为纨绔子弟的多铎逐渐走向了成熟。皇太极死后,他曾力主多尔衮继承帝位,但因为豪格一派极力反对未能成功。但是,多尔衮还是以“摄政王”的身份掌握了清初朝政的实权,多铎依仗兄长的势力,地位不断上升。顺治元年(1644),豫郡王多铎与其兄阿济格同时晋封亲王。
清朝入关,多铎统率过两次大征伐,为清朝征服中原做出了重要贡献,从而奠定了他在清王朝中的重要地位。
第一次大征伐,顺治元年受命为定国大将军,经河南入陕西,连败李自成军,并在潼关取得决定性胜利。随即率师南征,克扬州,突破南明的扬子江防线,占领南京,进而击破江南和浙江抗清势力的抵抗。
多铎征南,为清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使他的功业达到了顶点。但这次野蛮的军事征服,也使江南广大汉民经受了一次血与火的炼狱。凡在清军兵锋面前顽强抵抗的,无不玉石俱焚。顺治二年四月,多铎率清军围攻扬州,明臣史可法固守城池。城破日,多铎劝史可法降,史可法厉声回答:“吾意早决,城亡与亡。”表示了必死的决心,同时请求他网开一面,勿杀扬州人民。多铎不允,杀可法,下令屠城,至四月底封刀。江阴、嘉定等城军民也受此荼毒。豫亲王多铎平江南卓有功绩,屠戮无辜百姓却极其残忍,使这些地区的一些繁华市镇几乎成为废墟。后人因有“江南虽著绩,最忍是屠城”的评语。
第二次大征伐,顺治三年多铎受命为扬威大将军,率师讨伐背叛清廷并投靠喀尔喀蒙古的苏尼特部。多铎连败苏尼特部,追至克鲁伦河和土拉河。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派二万人援助苏尼特部,也被击败。数年后,苏尼特部、土谢图汗部均臣服清朝。这次远征,扬威边陲,为清王朝把外蒙古全部纳入版图,起到了重要作用。
多铎凯旋回京后,晋封辅政叔德豫亲王,随即取代了郑亲王济尔哈朗的辅政王位置。多尔衮把亲弟弟提到如此高位,还向诸大臣振振有辞地解释说:豫亲王平定中原,功勋卓著,早应晋封。我虽有这个想法,但考虑豫亲王是我弟弟,所以犹豫不决。然而,我代管朝政,应进贤退不肖(小人),举贤不避亲,有国家的大法在,怎么可以瞻前顾后呢?多尔衮把提拔亲弟说成是执政为公,他授意诸王大臣迅速拿出个决议来,结果自然是异口同声地说应该晋封。
多尔衮对弟弟多铎委以重任,寄予厚望,希望巩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然而,多铎却没有这个福分。一年后,因患天花突然病逝,年仅36岁。多尔衮死后,多铎因为是其胞弟也受到株连,降为郡王。
最后再说阿济格。阿济格幼年被封为台吉。母亲的悲剧结局并未妨碍他似锦的前程。他多次参加皇太极对外征战,骁勇善战,逐渐升任统帅。顺治元年(1644),居留北京的日本人对阿济格有如下描述:“他是一个性格粗暴的人,遇事不加考虑,所以不管政务。他年约五十几岁,脸上有麻子,身材魁梧,眼神令人望而生畏。为人勇猛,攻城陷阵,无往不胜。与明朝交战,屡建军功。”这段话对阿济格的年龄、相貌特征、秉性、对国家的贡献都有准确的把握。日本人还记述了他在南征时的残暴:“有一次,攻城的时候,城内请求投降,皇帝也答应了,可是巴图鲁王子(意为勇敢之王,指阿济格)不同意,进城后还杀了很多人。”
由于上述记载,阿济格给历史留下了鲜明的个性。他勇敢、卤莽、残暴,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在政治方面却鲜有建树。尽管他在天命末年已跻身议政贝勒之列,但每遇集议国事,阿济格只知道“夸诩鹰犬良马,旁及戏言”。加之平素作风粗鲁,性情暴躁,贪财好货,热衷杀掠,以至引起皇太极和众兄弟的不满。崇德元年,阿济格仅封多罗武英郡王,位在多尔衮、多铎、豪格、岳讬等弟侄以下。
多尔衮摄政期间,阿济格恃功自傲,多尔衮病故,他欲承袭摄政,私下遣人往召其子亲王劳亲,令多率兵来,企图胁迫多尔衮所领两白旗大臣归附自己。两白旗大臣对性情狂躁的阿济格心存疑惧,为防止被阿济格强行吞并,决定投靠顺治帝福临一方。多尔衮灵车至京时,福临亲迎,阿济格父子左右居首而坐,济尔哈朗等以阿济格身带佩刀、“举动叵测”等罪名,将阿济格削爵幽禁,没收所属13佐领归福临;以前取自多铎的7佐领拨给亲王多尼(多铎子);家产人口牲畜入官。阿济格人财两空,身系牢狱。他一惯特立独行,不是那种可以在禁锢与屈辱中苟活的性格。入狱后性情益发狂暴,他先是在牢中私藏刀具,与仆人密谋挖地道潜逃;接着堆集衣物,欲烧监房;他还拆房摔瓦,表示抗议。诸王群起上奏,称阿济格悖乱已极,不可再留。福临于顺治八年(1651)十月赐阿济格自尽。
阿济格死后,葬在北京左安门外韦公祠。数年后著名学者谈迁过访此地,有感于这位名王生前叱咤风云,享尽奢华,死后墓地一派萧杀的变化,写下《英王墓》一诗,其中有:
这不单是阿济格,同时也是舒尔哈齐、褚英、阿敏、莽古尔泰、豪格、多尔衮等开国王爷人生命运大起大落的写照。
多尔衮兄弟生前死后遭到清算,成为清初的一大历史遗案。一直到一百多年以后,他们的冤案才得以平反,名誉得以恢复。
多尔衮执政7年,决策攻打北京,定鼎中原,实际上奠定了清朝基业。这样一位元勋死后蒙垢受辱,自然令皇室嫡裔面上无光。乾隆四十三年(1778),福临的曾孙弘历下诏为多尔衮昭雪。诏书盛赞他“定国开基,以成一统之业”,功劳最大。睿亲王爵被恢复,并得到了“忠”的谥号。这时距多尔衮获罪,已有127年。
清朝亲王中荣受“忠”字谥号的有三人,一为睿亲王多尔衮,一为恭亲王奕訢,一为末代肃亲王善耆。但善耆受此谥号已入民国,是溥仪小朝廷赐的。所以,严格讲,清朝亲王中真正获此谥号的只有多尔衮、奕訢二人。
在清朝王爷中,多尔衮获取的称号最多:16岁赐号墨尔根代青,后称九王、九贝勒;崇德元年封和硕睿亲王,又称墨尔根王;崇德八年,称辅政和硕睿亲王;顺治元年,称摄政和硕睿亲王,又称叔父摄政王;第二年,改称皇叔父摄政王;顺治五年称皇父摄政王;顺治七年追尊为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简称义皇帝),庙号成宗。“成”的意思,是得到了天下。此外,当时的朝鲜人、日本人和西洋传教士对多尔衮称“摄政王”、“九王”、墨尔根王(智慧的亲王)、阿玛王(Ama Van,见于耶稣会士的记述,就是“皇父”的意思)。
多尔衮的众多称号,实际浓缩了他39岁短暂人生的多姿多彩、轰轰烈烈、荣耀与辉煌。
多尔衮的睿王府位于北京皇城东南,原来是明朝太子居住的地方。他在这里一直住了7年。清初诗人吴梅村有诗云:“七载金滕归掌握,百僚车马会南城。”写的就是睿王府的盛况。当时,福临年幼,由多尔衮摄政,独揽军政大权,顺便把应贮大内的“信符”置于自己府中,王府成为百官汇集的政治中心。多尔衮被削夺爵位后,王府遂废。康熙三十三年(1694)改建为吗哈噶喇庙,乾隆二十年(1755)重新修葺扩建,乾隆帝赐名普度寺。乾隆四十三年(1778)恢复睿亲王爵,由多尔衮五世孙淳颖世袭封爵。因旧府已改佛寺,就把石大人胡同原来的饶余亲王府,作为睿亲王新府(今外交部街24中所在地)。
普度寺近年已修葺一新。它的建筑风格独特:主殿建在高台上,窗棂低矮,大殿檐柱上的梁头都是木雕龙头,这在北京众多王府中可说独一无二。据说,在这座庙中,曾保存过多尔衮的一副铠甲,但早已无影无踪。
豫亲王多铎也是在乾隆四十三年得到彻底平反的。乾隆帝重新评价开国诸王功过,命当时袭信郡王爵位的修龄重新承袭和硕豫亲王爵,世袭罔替。其后,多铎子孙成为皇族中最著名的八大铁帽子王之一。豫亲王爵前后一共世袭了12次。豫亲王府位于东城东单三条胡同路北,现在的北京协和医院即其旧址。
阿济格被“赐”自尽后,诸子都被黜除宗籍。直到康熙朝,他的部分子孙才被重新恢复了宗室身份。有趣的是,阿济格一生卤莽,专恃武力扬名天下,而他的后代子孙却很快成了终日游艺山水之间,吟诗作赋的文雅之士。
阿济格的四世孙辅国公恒仁,雍正年间以故失爵。失爵后,恒仁闭户读书,专意吟咏,闲居以终其身,年仅35岁。恒仁诗中对自己和家族的境遇,多有悲伤和感叹,但又以世事荣枯犹如过眼烟云自慰:
一杯相属君听取,浮云富贵焉足娱。我亦不愿衮衣九命朝中趋,我亦不愿金钗十二房中居。但愿年年此夜闲无事,奉侍慈闱百岁余。
表白中流露几分无奈。他刻意追求一种超凡脱俗的生活,使他的诗作带有一种冷寂的特色。诗作风格以清新、淳朴见长,曾得到汉族名士的赞许。沈德潜中肯地评价他说:“吐属皆山水清音,北方之清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