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八怪传》后 记


产生和活跃在清代康、雍、乾时期画坛的“扬州八怪”,随着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已越来越引起广泛的兴趣。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扬州八怪”的了解仍是模糊的。我们编写的这本小册子,就是想通过对“八怪”人物出身行状的较明晰的勾勒,给大家一个较为完整的印象。

“扬州八怪”的研究,前人和时贤已取得了不少的成果。需要深入的课题当然也还有不少。记得有一次和一位海外学者谈起“扬州八怪”为什么只能产生于扬州,而不能产生于他处的问题。共同的看法是,这个问题泛泛而谈比较容易,要说得透澈,说得颠扑不破,就不简单了。大概要进行微观和宏观的、现实和历史的、单一和综合的研究,才能把话说清楚些。举个小例说,戏剧《桃花扇》,小说《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的出现,和“八怪”同时,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扬州的社会生活,而且它们的作者都与扬州有密切的关系,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现象?有何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不是很值得探讨一番么!

再如,“八怪”大多生活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扬州,和商人(特别是盐商)接触较多,他们有很强的商品意识,从不讳言艺术品的商品性。但他们从未因迎合时俗而降低艺术标准,把艺术作品变为劣质商品,败坏人们的胃口。恰恰相反,他们以富有个性和独特风格的作品征服了观众,改变和提高了观众的习惯和审美水平,从而提高了作品的商品价值。岁月的流逝,并没有使这种价值降低,反而随着历史的前进而增高了。他们是如何懂得并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的?仔细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应该是有趣而又有益的吧!

限于水平,我们未能一一填补研究中的空白,对“八怪”中的某些人或某些人的某些片段,因材料的不足,也只有浮光掠影地带过,这是深感不安的。这里得借用郑板桥的一句话,几篇小传,“原算不得文章,有些好处,大家看看;如无好处,糊窗糊壁,覆瓿覆盎而已。”

若抛砖而能引玉,则幸甚!

朱福烓

辛未岁末于扬州瘦西湖畔之杨柳楼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