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5.4节 中法战争大清不败而败?


中法战争是由于法国侵略越南引起的。越南本是中国的藩属国。可是由于法国殖民统治的扩张,越南军民虽曾英勇反抗侵略者,但大片国土已逐渐沦亡。全境 30 个省中,法国通过 1862年的法越《西贡条约》,割去南圻三省及康道尔群岛;1867 年又强占了南圻的另外三省,南圻大部归其所有,法国并设总督于西贡治之。此后,法国侵略者处心积虑攫取整个越南。越南阮氏王朝在刘永福的黑旗军支援下同法国交锋,互有胜败。

1880 年以后,法国开始计划夺取越南的北部,这直接影响着中国西南边疆的局势。总理衙门和李鸿章商讨之后,李鸿章认为应该先派遣兵船到越南红江以壮声威,然后派出外交使者做议和的准备。清廷决定要做好备战、议和两手准备。

1882 年 4 月,李威利率领法军攻陷河内。越南局势紧张。不久,李鸿章因为母亲去世,回家料理丧事。此时,由曾纪泽处理中法交涉事宜。曾纪泽的态度很强硬,强调中国和越南的藩属国关系,强烈向法国提出抗议。而法国报以冷漠的态度,不予理睬。按照传统的惯例,李鸿章应该为母亲丁忧三年。可是清廷鉴于局势紧迫,特“夺情”要求李鸿章守满百日即回。李鸿章奉命于 9 月回到天津,署理北洋大臣。11 月,李鸿章开始与法国驻华公使宝海谈判。年底,双方基本上达成协议。在协议中,李鸿章妥协让步,即在红河中间划界,南部和北部由法国和中国分别保护。这个协议得到了两国政府的基本肯定。可是,到了第二年的 2 月,法国发生了政变,新任内阁总理茹费理全面否定了上述和谈,并撤销宝海的驻华公使职务。法国加强对越南的进攻,并扣留中国商船蓄意向中国挑衅。李鸿章上书主张避战求和。李鸿章认为:虽然越南是中国的藩属,涉及到中国边疆的安定,但是中国海军不是法国的对手,根本无力保护越南。而以张之洞为代表的主战派表示,中国现在的危机状况就是一味求和引起的。如果中国坚持和法国打持久战,中国一定会胜利。

李鸿章和曾纪泽分别与法国方面进行了持久的谈判,由于法国的诸多要求无法让中方接受,谈判破裂。1883 年 12 月,法军进攻越南山西的清军,中法战争正式爆发,清军溃不成军。于是,朝廷内部又爆发了一场主战和主和的大争论。主战派表示,目前的局势都由一味求和酿成,必须给法国以严厉的打击;主和派则表示,现在中国战败就说明了万万不能和法国开战,开战必败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经验和事实。

李鸿章一直以“求和”的态度主事,始终受到主战派的抨击和责骂,主战派最后说服了李鸿章。当李鸿章也表示主战之后,主战派占据了上风。在这场大争论中,还蕴含着一场清廷内部的政治斗争。精明的李鸿章早已看出事态背后的危机,所以一直和主战派人士走得很近。他在奏折上说:“每举一事,动关全家,是以谋画之始,断不可轻于言战,而挫败之后,断不可轻于言和”。“伏愿朝廷决计坚持,增军缮备,内外上下,力肩危局,以济艰难”。

李鸿章从烟台到旅顺,对北洋直辖地区水陆两军均作了周密部署。在给滇桂两省增派兵力的同时,调拨一批枪炮弹药给桂军。整个战争期间又一再筹划增购和调拨军火。时逢台湾被困,日用军饷无以为继,他也尽力设法接济。李鸿章建议统一领导,前线作战由云贵总督岑毓英负责,军械则责成两广总督张树声转运分拨。他自己则眼观各方,联络上下左右,为协助朝廷驾御全局处理有关军事和外交问题尽心尽力。

1884 年 4 月,慈禧太后对军机处和总理衙门进行了大改组。以奕環集团取代奕?集团,并给主战派以严重的打击,李鸿章很快又回到了主和的立场。李鸿章开始和法国代表福禄诺谈判。福禄诺只是法国的一名海军舰长,本来是没有资格和李鸿章谈判的,但是他在起草北洋水师章程时做过一些工作,与李鸿章相识。福禄诺在香港遇见时任粤海关税务司的德璀琳,表示自己和李鸿章有交情,希望能去和李鸿章谈判,德璀琳答应了他的要求。由于曾纪泽在法国交涉中的强硬态度引起法国人的不满,福禄诺要求把曾纪泽调离法国作为议和的先决条件之一。李鸿章只得照办,撤销了曾纪泽驻法国公使的职务。

1884 年 5 月,李鸿章和福禄诺签订《李福协定》,规定:中国承认法国和越南订立的条约,法国不索赔款,中国同意在中越边境开埠通商,中国军队自北越撤回边境。条约签订之后,清朝大臣们纷纷反对,认为此条约过于辱国。李鸿章遭到主战派的联名奏劾,御史与翰林也联名上书弹劾。清廷不得已下令让左宗棠重新回到军机处。6 月 23 日,发生了“北黎事件”。法军向谅山前进,谅山清军表示没有接到撤防的命令而加以阻止。法军在北黎打死清军代表,炮击清军阵地,清军打退法军。法国政府故意用“北黎事件”向中国方面挑衅,诬蔑中国破坏《李福条约》,借以索要军费 2 亿 5 千万法郎,并派出军舰前往福建和基隆。

清廷内部慌乱不已,大臣们一时间都没有了主意。左宗棠说中国不能总是示弱,不如拿赔款作为战费。李鸿章则还是主张议和。8 月 23 日,法国舰队突袭福建水师,清政府不得已下了宣战书。10 月,法军对台湾和北越发动进攻,中国又开始新一轮的议和。  1885 年 3 月,清军在老将冯子材的带领下,收复镇南关,使中国占据了战争的主动权。于是,中国和法国于 4 月 4 日在巴黎签订《中法停战条件》。 中国在胜利的情况下,竟在条约里作出妥协和让步,这让法国当局都感到十分惊讶。而前线清军将士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一个个忍不住仰天长叹。6 月 9 日,李鸿章和法国代表签订《中法新约》。条约的主要内容是:法国保证不侵犯中国边界,中国不过问法国和越南之间的条约,越南与中国的通商章程,法军退出台湾和澎湖。

《中法新约》是晚清政府有史以来在对外战争中惟一一个没有割地和赔款的条约。李鸿章采取的是见好就收的策略。在他看来,冯子材等在越北的局部性胜利没有改变敌强我弱的全局。中国海军刚刚建立,实力很薄弱,如果继续打下去,后果还是难免打输了就赔款的结局。此外,台湾一直被困,澎湖已被法军侵占,如果派军到台湾,法国必会增派军力封锁台湾,中国水师无法解救。当时,日本正着手侵略朝鲜。李鸿章认为朝鲜的地理位置比越南重要,应弃越南而保朝鲜。李鸿章把原定增援台湾的军舰调去保护朝鲜,以对付日本。如果一味的和法国作战,不仅胜负难料,日本人还会借机侵略朝鲜,那就更不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