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荆、岳相持之际,东西两个战场清军与叛军正在进行激烈地交战中。
在耿精忠、王辅臣先后发动叛变后,吴三桂曾试图应援,打通与耿、王的联络,使叛乱地区连成一片,迅速压缩对清军的包围圈。圣祖已看透三桂的战略意图,毫不迟缓地派出大军,分别在江西、浙江、陕西、甘肃等地阻击吴军,围剿耿、王叛军,最终使他们无法互相靠近,把他们孤立在各自的战场,各个击破。
就东西战场而言,西部战场——陕甘地区,为西北边防重地,又近京师,关系最大,因此,对清朝构成严重威胁的是王辅臣的叛军。在一定时间,圣祖把注意力放在西部战场,以恩威并用、剿抚结合的手段,力图尽快扑灭王辅臣的叛乱。这对剪除三桂的羽翼、消除近在京师门户的威胁,都有重要意义。
康熙十四年底,宁夏兵变,提督陈福被害后,陕甘的形势更趋严重。圣祖认为,陕西不能平定,都是因为叛军占据的平凉未破,辅臣未被消灭的缘故。目前,最为紧要的是,攻取平凉,“断贼饷道”《清圣祖实录》,卷59,4页。。早在七月间,圣祖已明确指出,“底定全陕,惟在速取平凉,逆贼王辅臣一日不灭,则奏省百姓一日不安”《清圣祖实录》,卷56,22页。。王辅臣是陕甘事变的关键人物,实为“乱首”。圣祖之计,“擒贼先擒王,射人先射马”。只要把辅臣剿灭,余皆迎刃而解。因此,陕甘叛乱一发生,圣祖就把剿抚的重点放在平凉一地和王辅臣身上,的确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圣祖在第一次招抚失败之后,下决心以武力解决问题。他从陕甘全局出发,抓住几个战略地区,次第展开用兵。圣祖认为,“欲平陕西诸寇,必先取秦州”从而确定以秦州为第一个战略攻击点。《清圣祖实录》,卷55,9页。秦州(甘肃天水)位于兰州、巩昌(甘肃陇西)、平凉、汉中等重要战略要地之间,界近陕西。夺取秦州,从叛军中间突破,切断叛军的声息,在军事进攻上可以左右逢源,进退有据,使清军操有主动权。
秦州城池坚固,欲破此城,非威力强大的红衣炮不可。圣祖命都统海尔图等率兵护送红衣炮至秦州。康熙十四年三月四日,“定西大将军”多罗贝勒董鄂率大军抵秦州城下,并将城包围。城内叛军在一万人以上,清军多少,没有记载。但从包围全城和其后的战斗规模来看,清军当不少于两万人。围城半月后,即四月二十日,从四川、平凉来救援的叛军万余人,从外向清军展开攻击,城内叛军八千余人蜂拥冲出,企图里应外合,夹击围城的清军。而清军分道迎战,将叛军击败。稍后,双方又屡次激战,叛军始终未能得逞。清总兵官孙思克率部奉命从巩昌来援,清军实力大增,本来已被打得惊惶不安的叛军,便陷入绝望而无心再战的混乱之中。城内叛军总兵陈万策只好率兵民出降,叛将巴三纲等逃走。增援秦州的四川和平凉的叛军也逃走了。迟至闰五月三十日,收复了秦州。董鄂即遣“振武将军”佛尼勒、内大臣坤巴图鲁、总兵孙思克追剿叛军,追到礼县(甘肃,今仍名)、西和(礼县东,今仍名)等处,几经交战,都将叛军击败,一举收复了秦州附近的礼县、清水(今仍名)、伏羌(甘谷)、西和等县城。《清圣祖实录》,卷56,4页。
收复秦州,实现了圣祖平定王辅臣之变的第一个战略目标,然后,派一部军队开赴栈道,增援汉中;一部开赴平凉南的陇州(陕西陇县)守卫;都统海尔图等护卫红衣炮,向平凉运送。
叛军失去秦州,军心惶惶,王辅臣深感恐惧,急率精锐和秦州溃败之军收缩至平凉固守。除此,叛军尚占据庆阳、定边、固原、延安、兰州等几个孤立据点。
在清军围困秦州的同时,已向兰州、巩昌叛军进攻。西宁总兵王进宝等率部已于康熙十四年五月包围了兰州。《清圣祖实录》,卷55,17页。兰州为“河西五郡咽喉”,叛军拼命死守。一个月来,清军连营环攻,屡次将冲围的叛军打回城内,清军也遭受重大损失。粮道已被切断,叛军造木筏百余只,企图渡黄河逃跑。王进宝沿城外黄河岸设置伏兵,击退逃兵。叛军已无力反击。王进宝与布政按察使伊图乘机差官到城下,宣谕朝廷的招抚政策,许诺如投降即赦免一切过犯,叛军走投无路,被迫放弃抵抗。六月二十七日,叛军总兵赵士升及原任布政使成额率城中文武各官和兵士五千余人献城投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三藩档案》,案字716号。参见《清圣祖实录》,卷56,14~15页。
张勇自率一部清军包围了巩昌。王辅臣以其地关系重要,急派副将任国治等率部3000人,由巩昌东门潜入城内援守。守城的叛军总兵陈科、郑元经等得到增援,即率军6000,分四门而出,直冲清营。清军迎头痛击,城上城下炮声隆隆,双方死伤颇重。叛军被俘近500人。清军游击张大选追至城下,中炮而死。《清圣祖实录》,卷56,9页。六月二十五日,“安西将军”穆占、总兵官孙思克抵巩昌增援。清兵云集城下,施以招抚之策,派遣已投降的陈万策、谢辉等人入城宣谕圣祖的赦免诏。叛军总兵陈科等接受招抚,率众出降,计马步兵4900余人、民兵5600余人,安插居民135000余人。巩昌收复。《清圣祖实录》,卷56,16页;参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三藩档案》,案字716号。
继收复秦州、兰州、巩昌,清军的捷报频传:六月二十九日,“平逆将军”都统毕力克图进入延安,叛军溃逃。接着,恢复延安府属肤施、保安、安塞、宜川、延长、安定等县。陕甘边界重镇定边也于六月初收复。《清圣祖实录》,卷56,16~17页。
圣祖一再严令西北各将军加紧对叛军的军事进攻,仍不放弃对王辅臣的招抚。他抓住辅臣畏罪不敢降的心理,于七月又给辅臣发去一道敕谕:
吴三桂为逆,人心惊扰,怀疑瞻顾者多。惟尔知守臣节,出首逆书,遣子王继贞入奏,朕甚嘉之。是用锡尔世职,官尔子卿职,以励忠悃。后经略莫洛率师进蜀,调遣失宜,变生仓猝,尔被逼胁,陷于叛乱。朕闻之,未忍加诛,即遣尔子往谕。盖谓尔封疆旧臣,屡受国恩,自当悔祸来归。不意尔反生疑畏,窃踞如故,殊负朕圣诚恻怛之怀。近大将军率诸将已破秦州,蜀寇相率败遁。“平逆将军”又取延安、兰州、巩昌,依次底定。大兵云集,平凉灭在旦夕。但平凉兵民,皆朕赤子,克城之日,必多杀戮。以尔之故,而驱百姓于锋镝,朕甚不忍。今复敕尔自新。若果输诚而来,岂惟洗涤前非,兼可勉图后效。尔标下官兵,及地方文武吏民,诸当坐者,概行赦免,并赦拘留祝表正之罪。
朕为百姓主,务期保全,以靖民生,慎勿惛瞀,自干天讨,负此殊恩,虽悔曷及!尔其钦哉。《清圣祖实录》,卷56,11~12页。
数日后,王辅臣回奏圣祖,仍然口称“皇上”,表现很恭谨。内中云:“皇上念及兵民,概从赦宥,但如何安抚,天语未及。在事兵将,未免瞻顾。”这已说明他原则上愿意招抚,但心情又很矛盾,即担心朝廷事后变卦,心怀疑惧,迟疑不敢降。他托辞说众将“瞻顾”,其实是他疑惧过深,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圣祖读了他的回奏,以为是他“借端推诿,希冀缓兵”。他督令张勇、董鄂诸将,速行攻取平凉。同时,尽快破固原,以便夹攻平凉。《清圣祖实录》,卷56,17~18页。
清军短期内,已在西线取得重大进展,攻取平凉,灭王辅臣亦是指日可待之事。不料,情况又突起变化;兴安游击王可成等复叛,总兵官党塞与道臣兴永朝奔赴西安,将军席卜臣率部离汉中,不知去向。《清圣祖实录》,卷56,18页,卷57,2页。不久,得席卜臣报告:因军粮告匮,被迫离汉中,于八月六日至西安。《清圣祖实录》,卷57,11页。而且兴安叛军已与四川叛军会合,攻陷旧县关,将逼西安,南山“群盗”又分出各口。形势又逆转直下。
形势突变,给进军平凉带来了不利影响,圣祖很生气,下诏严厉责备陕西总督哈占及诸将领,说:辅臣初叛时,朕以兰州要地,关系“三边”,令哈占发兵镇守。哈占称:西安要地,不便分兵,致使兰州诸地沦陷,“三边”摇动。哈占又以西安重要,屡次请援兵,因而把荆州大军陆续调至西安,致使荆州、彝陵兵力单薄。朕以延安为诸路要冲,曾令鄂善、四川巡抚周有德等驻守,哈占又撒谎说鄂善等兵少,留之西安,致使延安陷落。哈占为封疆大臣,每当议事,不从全局一体筹划,但只顾自己所在之地,常欲置之重兵以自卫,不求速定地方,贻误非小。今又称叛军与川寇联合,欲分诸将率部都开赴西安。哈占但知有西安,竟置他处于度外!
圣祖在严厉地批驳了哈占后,命令“诸将当益急攻平凉,勿得稍缓。”为保证攻取平凉,他令驻守榆林的土默特、鄂尔多斯兵“速赴西安”。《清圣祖实录》,卷57,3~4页。
在圣祖的严督下,董鄂、毕力克图、阿密达等部已于八月十五日抵达平凉。兵力不足,围城不严。这时,辅臣给董鄂一封信,称:他曾派官员王起凤赴西安,谈判受降,已过两月,不见回来,因此士卒都很疑惧不敢降。董鄂为辅臣请命,请求圣祖再颁赦免诏书,遣还王起凤,他就会倾心来降。圣祖批评董鄂不速率兵围攻平凉,专主招降,替辅臣求情。他指出,辅臣目的是“诱我缓师”,诸将不要中其奸计。他要求各将“速行围城,务期剿灭。”至于王起凤,可以遣还平凉。《清圣祖实录》,卷57,17~18页。
董鄂等率大军至平凉,既未围城,也未进攻,而是离城远驻,静观形势而已。辅臣见状,并未过于惊慌,相反,还派出部分军队分别增援固原、庆阳等城叛军。这两处叛军兵力颇强,如固原多达万余人。辅臣的增援,无疑又进一步加强了它的实力。特别是庆阳叛军已受招抚,却又被辅臣派遣的周养民率部包围,重新夺回来。
清军向平凉地区集结的消息,使三桂颇急,先后遣云贵少数民族士兵“猓猓数万到平凉助王辅臣”《清圣祖实录》,卷265,10页。,命令四川叛军应援平凉。于是,王屏藩亲率大军进犯秦州,吴之茂率部出川,进屯单家和等处,谭弘以所部向平凉增援。还有兴安的叛军进犯商州大峪口……《清圣祖实录》,卷57,28页。
本来对清军很有利的形势,又陷入被动的局面,这正如圣祖所分析,因为王辅臣未灭,大军集于平凉,故诸叛军乘隙发动进攻,欲分清兵力,以援辅臣。从主观上看,他认为,董鄂到平凉日久,兵力不少,却“高坐不即攻取”,致使王辅臣敢于分兵援助其他处叛军;由于清军集结平凉,又招致四川叛军前来会战。如果及早攻取了平凉,那么叛军应援之念绝,窥伺商州之计也不得施展,“陕西可无虑矣”!他质问董鄂:你们拥大军于平凉,“所司何事”?现在不攻取,“更待何日?”他又下了一道命令:赶快策划,“速取平凉,剿除逆贼”!《清圣祖实录》,卷57,28页。都统海尔图又节外生枝,声称:运炮的屯夫都逃跑了,请求从京师调发熟悉火炮的满汉军前来平凉。圣祖不胜恼怒,下旨斥责;董鄂对此事不置可否,只知照转他人请求,拖延时日,他下令解除海尔图参赞的军职,令董鄂仍遵前旨,速攻平凉。《清圣祖实录》,卷58,3~4页。
据报:清军仅与平凉叛军发生一次战斗,即九月二十三日,辅臣令叛军出战,双方刚一接战,不意清副将贾从哲、游击张太经忽然退缩,清军惊扰,战斗失利,提督陈福等于二十八日退至灵州(甘肃灵武)。圣祖阅战报,提笔批示将贾、张两人就地斩首处死,并指示清军或攻取固原、或会合大军取平凉,视具体情况而定。《清圣祖实录》,卷57,26页。十二月,清军再攻平凉,克取第一关厢,离城三里许,在南山屯营,欲前进攻城,因沟深地险,难以下营,城未能速下。圣祖指示,叛军长据平凉,皆因有粮有恃无恐,如断其粮道,叛军自困。城西北通固原要路,你们要速断粮道以困之。《清圣祖实录》,卷58,15页。
尽管圣祖屡下命令,董鄂迟迟不动,夺取平凉仍然看不到希望。而且四川叛军正向平凉方向进发,有与辅臣会兵之势,将给平定陕西带来很大困难。如果旷日持久地拖下去,势必影响到进剿湖南乃至整个战局。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圣祖决定派遣都统、大学士图海为“抚远大将军”,授以全权,总辖陕西满汉大军,前赴平凉,剿灭王辅臣。离京时,率每佐领护军二名,组成一支数千人的部队,增援围攻平凉的清军。《清圣祖实录》,卷59,20页。在此之前,新授宁夏提督的赵良栋至京陛见,圣祖命他兼程赴宁夏。《清圣祖实录》,卷59,18~19页。同时,又授都统毕力克图为“平逆将军”,负责统辖现驻宁夏的满洲与蒙古兵,镇守地方。《清圣祖实录》,卷59,21页。
图海,姓马佳氏;满洲正黄旗人,初任笔帖式加员外郎衔。顺治二年,改授国史院侍读。后被世祖赏识,授秘书院学士,累升至宏文院学士、列议政大臣、加太子太保,管刑部尚书事。后因犯律被去职。至圣祖即位,再次起用,授满洲都统,康熙二年,剿灭李自成余部郝摇旗、李来亨有功,职位屡次上升。至吴三桂、耿精忠先后叛变,圣祖以其才能优异,命管户部尚书,专管筹饷。不久,察哈尔蒙古首颁布尔尼叛变,他被任命为“副将军”,同“抚远大将军”信郡王鄂札率师征讨。他大智大勇,迅速平定布尔尼叛乱,为朝廷解除了北顾之忧。圣祖非常赏识他的文武全才,叙功一等男爵。在陕西问题迟迟不得解决,叛乱又进一步扩大之时,特命他全权总管陕西军政事务,尽快平定辅臣之乱。《清朝先正事略·图海传》,卷2,5~6页。
圣祖就任命图海一事,向董鄂等陕西诸将作出说明,指出,我国家自创业以来,克敌攻城,必主帅奋勇先登,军士效死苦战,方能建树大功。而你们凡遇敌,大都观望不前,只叫士卒前驱冲阵,其督抚也多坐失机宜,故劳师匮饷,不见成效,因此特命大学士图海为“抚远大将军”前往平凉,统率诸军。你们要痛改前非,殚心图效,若仍蹈前辙,一经图海指示参劾,必置重典!为鼓舞清军士气,圣祖特别颁给诸军一道敕谕:你们年来各处征剿,为国效力,朕已悉知。今闻你们围平凉,屡次冲锋陷阵,奋勇杀敌,严冬掘壕,远道采木为柴,备尝艰苦,朕甚为同情。虽然目前国用繁多,经济困难,但惦念你们勤劳已久,特发帑金五万两,由大学士图海带到军中,普加恩赐,以表朕优恤关怀之意。你们同心协力,益励忠义,速灭贼寇,朕不吝再加优赏。你们勉之!《清圣祖实录》,卷59,30页。
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二十六日,圣祖接见图海,赏赐珍贵的御用之物。然后,又为他举行隆重仪式,郑重地送他率师离京出征。《清圣祖实录》,卷59,31页。
图海离京前后,陕甘形势又加深了危机。四川叛军正向巩昌、秦州逼近。其中,吴之茂所率川军已临秦州城,屯兵于北山,阻断临巩之路。二月二十五日,陕西提督王进宝会同“振武将军”佛尼勒等向北山川军发动进攻。吴之茂率部迎战,竟被清军击败,他的总兵徐大仁被俘,四名总兵在交战中被杀,还有二百余名参将、游击也都死于激战之中。《清圣祖实录》,卷60,2页。
三月初,王辅臣命总兵陈甲率步骑一万五千余人,进犯灵州;《清圣祖实录》,卷60,10页。命总兵李国良率叛军八千由靖宁来援秦州。《清圣祖实录》,卷60,11页。四月十六日,叛军万余人直犯通渭县,城守将弃城逃。《清圣祖实录》,卷60,20页。自宁夏提督陈福被害,叛军进攻宁夏,堡镇多陷。《清圣祖实录》,卷61,4页。虽然各处叛军进攻屡次得逞,又屡被清军击退,双方相持不下。而叛军的顽抗,每每把清军置于困难的境地。局势仍然是严重的。
三月十七日,图海率部抵达平凉。图海至平凉时间,按《清圣祖实录》卷61载,于康熙十五年五月乙已(二十四)日条下记图海流报:“本月十七日,臣至平凉。”按上下文义,应理解为“本月”即五月十七日至平凉。误。图海于二月二十六日离京,兼程前往,如说五月十七日至,何至行军近三个月?殊不合实情。惟《碑传记·图海传》、《清朝先正事略·图海传》明载三月至平凉。故《实录》所载“本月十七日”,应为三月十七日。他首先向广大士兵宣布圣祖奖励的旨意,颁发赏银,明军令,申约束,军威大振。圣祖前后增调清军会攻平凉,已达十万人马,围平凉兵数,《庭闻录》称十万,他书不载。考之实况,各路清兵会师围攻平凉,当不少于十万之数。全部环绕城外围困。
王辅臣自叛后,始终不离平凉。他明知清军源源不断而来,他及其部属所占的地盘也难以持久地坚守下去。他本来可以突围出去,或去四川,与王屏藩部会合;或南下,向吴三桂部靠拢,这都是一步“活棋”,至少在目前如此,仍能避免被围歼。可是,他没有这样做。究竟出于何种动机,不得而知。从他本人的情况分析,他并非是决意叛清到底,与吴三桂、耿精忠等人还有所不同。叛后,他仍与朝廷维持臣属关系。他迟迟不投降,主要出于畏罪的心理,以为朝廷不会轻易放过他。圣祖对他实行的特殊政策,也牵制着他叛清不会走得过远。他不去四川或湖南,明显地表示出他与吴三桂保持着一定距离,不愿与之合流。他坚持留在平凉,不过是留有同清妥协或归降的余地。他等待朝廷对他的政策做出绝对保证,给予赦免。当然,清军攻他,他不能束手待毙,要较量个高下。
王辅臣以骁勇善战闻名,清将都惧怕他,不敢轻于进兵。他也不把清兵放在眼里,对十万大军的围困毫无惧色。有一次,他登城巡视防务,停在一处,举起一只脚,加一马鬣,斜着眼睛,望着城外密集的清军营垒,轻蔑地说:“这是什么能耐?姑缓其死,稍迟些日子,叫他一切都尽了!”目空一切一至于此。
图海一到平凉,诸将勇气顿增,请命攻城。他不同意,说:“仁义之师,先招怀后攻伐。吾奉天威讨兹凶竖,无虑不克,顾念城中数十万生灵,无非朝廷赤子,遭贼劫持至此,覆剿之下,杀贼必多。俟其向化归诚,以体圣主好生之德,不更美乎!”放弃攻城,仅围困不战,攻心诱降。《碑传集·图海传》第3册,卷4之6。
平凉城北,有一座山冈,叫虎山墩,登临其上,可俯视全城。此处关系紧要,是平凉通往西北饷道的咽喉。辅臣部署万余精兵护守此冈,用以保障平凉的安全。
图海严格执行圣祖的作战方针,决定先夺虎山墩。他说:“此平凉咽喉,得此则饷道绝,城不攻自下矣。”《清朝先正事略·图海传》,卷2,6页。参见《清史稿·图海传》,卷251,9713页。随即率大队人马进攻虎山墩。叛军前为步兵,后为骑兵,布列火器挨牌迎战,向清军冲来。战斗逐渐向墩上发展,叛军利用地势,居高临下,清军被迫往上仰攻。死伤累累。战斗相当激烈,清军不顾死伤,步步进逼,从上午一直激战到午时,阵杀叛军总兵二人,其兵士被杀的,跳崖死的,不计其数。图海令军士更替轮番进攻,终以重大代价夺取了虎山墩。俯视城中,一切都在掌握之中。《清圣祖实录》,卷61,8页。清军把夺取的大炮和自带的重炮运到冈上,向城内发射,城内兵民一片惊慌,图海趁城内兵民惶惶之际,特派幕客周昌进城劝降。周昌,字培公,荆门儒生,善计谋。他曾佐助“振武将军”吴丹有功,授以七品官录用。图海至潼关,他上取平凉策,被召为幕僚。辅臣手下参将黄九畴、布政使龚荣遇是周昌的同乡人,曾屡劝辅臣投降。他将内部情况写成文字,用蜡丸封闭,密送周昌,转告图海。周昌自告奋勇冒死进城劝降,只有一个要求:母亲孙氏以父死殉节,他愿以身许国,为母请旌。图海感其壮烈,当即同意,特授以参议道名义前去执行任务。辅臣迫于势穷粮尽,听从了周昌的劝告,便派手下一副将随周昌出城,面见图海,表示投降。图海派人驰报北京请示,圣祖批准,颁发大赦令。六月六日,图海命周昌携带圣祖赦诏,再进城抚慰。次日即七日,辅臣派龚荣遇率士民代表出城,向图海献平凉军民册,其子继贞及总兵蔡元等上缴三桂的扎付二纸、“平远大将军印”、“陕西东路总管将军印”各一颗及各札文件。《清圣祖实录》,卷61,17页。参见《清史稿·图海传》,卷251,9713页;《清朝先正事略·图海传》,卷2,6页。
辅臣虽已投降,仍然疑惧,不肯出面见图海。六月十三日,图海再次派周昌与他的侄儿前锋侍卫保定一起进城,极力安慰辅臣,百般劝说,消除他的疑惧。辅臣为图海的诚意所感动,便于十五日出平凉城,亲至图海营帐,“叩头谢恩”,图海与辅臣“钻刀设誓,保其无它”。辅臣心悦诚服。《广阳杂记》,卷4,187页。他回城就剃了发,表示彻底归降。图海命副都统吴丹入城抚定,秋毫无犯。平凉困围日久,城中食尽,死亡累累,图海请命赈济。云南土司总兵陆道清等率所部士兵相继来降。《清圣祖实录》,卷61,17页。
平凉降归的捷音飞报北京,圣祖非常满意,对图海以旬月解决平凉,消除西北乱局,倍加称赞。他对辅臣父子仍采取了宽宏大量的态度,履行已许下的诺言,恢复辅臣原官,加太子太保,提升为“靖寇将军”,命其“立功赎罪”,他的部下将吏一律予以赦免。《清圣祖实录》,卷61,17~18页。吴三桂遣发来助战的苗兵也同时投降,圣祖令其皆回原籍,给予赏钱,与家人团聚,官员各加一级,从优升赏土司总兵陆道清为左都督兼太子太保,投诚的黄九畴、临时委任的参议道周昌升为布政使,“发往湖南招抚”。周昌之母也得到旌表,遣官至祭,给银建场。《清圣祖实录》,卷61,18~19页。
平凉归降,王辅臣接受招抚,陕甘局势急转直下,所有叛乱迎刃而解。奉命前来与辅臣会合的吴之茂闻讯平凉已破,便于六月二十六日夜,率部从秦州退却。“振武将军”佛尼勒、张勇、王进宝统满汉大军随后追剿,至牡丹园大败叛军,再败叛军于西和县北山,给叛军以毁灭性的一击,吴之茂仅以十余骑越山而逃。《清圣祖实录》,卷62,9页。将军穆占也于六月二十七日进兵乐门,三桂将王屏藩逃遁,追至红崖,将其击败,恢复礼县。辅臣任命的原固原巡抚陈彭、庆阳总兵周养民、嘉峪关总兵王好问、关山副将孔萌雄等共率文武伪官九百余员,兵丁四万八千二百余人相继投诚。《碑传集·图海传》,卷4之6,17页。参见《清圣祖实录》,卷62,10页。八月三日,张勇等攻取了阶州,叛军总兵陈友功等献城投降。《贰臣传·张勇传》甲中,82页。关陇平定,四川叛军被逐出省境,陕西只有汉中与兴安两处仍被叛军占据。西北威胁基本解除。圣祖最关注的是湖南吴三桂,陕西剩下汉中、兴安不足为忧。他顾虑攻汉中、兴安转饷困难,因此命令暂停进攻,由图海率部赴湖南征吴三桂。图海上疏,建议说,平凉等地,还刚刚底定.而人心未必都很安宁无事,若带精锐赴湖南,陕西空虚,惟恐人心再变。圣祖表示同意,将图海与王辅臣留镇陕西,严守各要隘,以前锋统领穆占佩带“征南将军印”,率陕西和河南满汉各军前往荆州,助剿吴三桂。《清圣祖实录》,卷63,9页。
平定王辅臣陕甘之乱,可以说,全赖张勇、王进宝、赵良栋三汉将和广大汉兵之力。他们在西北战场上发挥了关键作用。王辅臣及其部将大都是勇敢善战的悍将,其兵卒也多敢死敢斗之士。剿灭他们,并不是件轻而易举之事。圣祖起初依靠皇族王贝勒挂帅,连连失利,很快认识到必须使用汉将汉兵,多方鼓励和奖赏,激励了他们的战斗意志,特别是给予张勇等人以完全信任,委以重权,使他们忠心耿耿地为朝廷效力。圣祖在康熙十八年曾说过:“自古汉人逆乱,亦惟以汉兵剿平,彼时岂有满兵助战哉?”《平定三逆方略》,卷47,14页。康熙二十一年,已平三桂之乱,他还追述说:“王进宝、赵良栋当逆贼窃据汉中、四川等处地方,悉力固守,在外领兵诸将,咸以恢复为难,用特遣学士希福驰往传谕,从来汉人地方有变,即以汉兵戡定。尔等封疆大臣,久在戎行,应各率所隶部曲将士,相机进取。时赵良栋即首倡议,应行恢复,遂允良栋议,刻期进剿。于是二人协力克取汉中。其兰州失陷时,王进宝遂乘筏渡河,恢复兰州、巩昌等处,剿御贼寇,所向奏功。”《康熙起居注》康熙二十一年九月初一日。圣祖对张勇的评价尤为恳切,说他“剿御守复城邑”,“绥定边疆,厥功甚大”。剿御四川叛军,“屡奏捷音,纾朕西顾之忧,功尤懋著”《贰臣传·张勇传》甲中,83页。。故对其赏赐与晋爵独高。圣祖重用汉兵汉将,是取得西北战场胜利的关键因素。当然,图海坚决执行圣祖的作战方略,从实际情况出发,灵活地运用策略,迅速地招降了王辅臣,促成了胜利的迅速到来。图海是满族将帅中难得的人才,他跟汉将紧密配合,保证了各战役的顺利进行。
清军在西北战场取得完全胜利,不仅解除了朝廷的重大威胁,而且更有战略意义的是,它剪除了三桂在西北的羽翼,使他失去一助,气势大挫。圣祖很快从西北战场脱身,调出西北劲旅开赴湖南战场,进一步加强了清军在湖南的军事进攻能力,从而加速了三桂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