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重臣:张之洞评传》1.2节 科举得志


通过科举之途,学优登仕,是千余年间中国士子的必由之路,历来被视作“正途”。世宦之后张之洞当然也不例外。如果说有什么特殊之处的话,那便是他的科举之途,较之其先辈及同时代的多数学子更为顺利、畅达。

按照科举制规定,考秀才、举人,必须于原籍应试。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十二岁的之洞与兄长同行,取道湘、鄂,回故乡直隶南皮应童子试,中生员,翌年入县学,成为秀才。咸丰二年(1852年)之洞参加顺天府乡试,中式第一名举人,“一时才名噪都”。乡试头名称“解元”,是科场上难得的荣耀。喜讯传至兴义,张锳心花怒放,自不待言;之洞的业师胡林翼,亦兴奋至极,他致书张锳称:“得令郎领解之书,与南溪开口而笑者累日。”。之洞得知此事,更感激恩师的栽培之情。三十多年后,之洞于湖广总督任内,特地前往武昌胡林翼祠,凭吊恩师:

二老当年开口笑,九原今日百身悲,
敢云驽钝能为役,差幸心源早得师。

张之洞中举后,寓居京师外祖父蒋家。咸丰三年(1853年)春,太平军攻克金陵(今南京),改称天京。五月,洪秀全令林凤祥、李开芳率师北伐,“师行间道,疾趋燕都”,京师震动,畿辅戒严。一片风声鹤唳中,之洞于七月离京,顺运河而下。时值霖雨兼旬,孤身舟中,四顾茫茫,之洞赋诗感怀:

绮绣周原变水乡,误看秫稻作菰蒋。
泽鸿休怨无安所,且限南来丑虏狂。

十六岁的新科解元,忧愤交加地诅咒农民战争可能会葬送自己的前程。

更现实的危险接踵而至。咸丰四年(1854年)春,之洞回到兴义父亲身边。此时的张锳,顾不上抚慰旅途劳顿的游子,他正全力对付此伏彼起,兵临城下的各支农民军。这几年,借助太平军的声威,贵州各地,义军纷起。独山杨元保、安南涂令恒、铜仁梅济鼎等先后发难。咸丰四年(1854年)秋,遵义府桐梓县杨凤,举太平军旗号,聚千余众起事,屡败进剿清军,连克仁怀、龙泉、绥阳等城,队伍发展至万人,于十一月包围兴义府城。张锳率部及家人婴城固守,之洞兄弟皆登陴苦战,三昼夜不息。情况最危急时,张锳令堆积柴草于城楼,一旦城破,即举家自焚。后张锳“阴缒死士下城绕出贼后”,里外夹攻,击退义军,方转危为安。之洞在《铜鼓歌》中,曾记载了这一血火之役:

咸丰四年黔始乱,播州首祸连群苗。
列郡扰攘自战守,盘江尺水生波涛。
我先慷慨仗忠信,青衿白屋皆同袍。

这一年冬,之洞成婚。新娘是嘉庆癸酉(1813年)拔贡、贵州都匀知府石煦之女。石夫人给之洞留下一子(权)、一女(檀)。婚后,之洞仍留父亲军中。张锳剿灭杨凤农民军,又击退苗民起义。之洞于戎马倥偬之中,温习功课,准备于科举之阶更上层楼。咸丰五年(1855年)秋,之洞携夫人辞别父亲,取道川、陕赴京就试。也许是经历了更多的人生磨难,此次北行,之洞未见褪减的功名之心,又平添了几分家国忧思。他由黔入川,渡江迤逦北行,经潼川、剑阁、宁羌,入陕南。他在《宿宁羌州》诗中称:

岁晏单车独北征,风催槁叶下边城。
一家骨肉同萍梗,四海亲朋半死生。
抒柚山中犹急税,旌旗江上未休兵。
忧来无寐披衣起,霜月横天枥马鸣。

咸丰六年(1856年)四月,之洞参加礼部试,被录取为觉罗官学教习。觉罗,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之父显祖叔伯兄弟和各支子孙的称谓。觉罗官学,是专为觉罗子弟设立的学校。觉罗官学教习,由礼部从京省举、贡、生员中选录,于会试正科之后举行考试。被选录者依次补用,三年期满后可补放知县,故不失为仕途终南之径。

之洞在京候补,于秋天接到父亲病故的噩耗。张锳与农民军周旋数年,积劳成疾,屡乞解甲未果,终因沉疴不起。离开营伍仅二十余日,于咸丰六年七月廿五日(1856年8月25日)辞世。七天以后,贵州都匀府城被起义军攻陷,知府石均被杀,前知府鹿丕宗自焚。石均是之洞的妻兄,而鹿丕宗之子传麟,又是之洞的姐夫。农民军沉重打击了清王朝,也给青年张之洞以深深的震撼。

依循传统礼教,咸丰七、八年(1857、1858年),之洞在籍守制。咸丰九年(1859年),守制期满,之洞拟赴京参加会试,因族兄张之万(18ll—1897)为同考官,循例回避,未能应试。次年,因同一原因,继续回避。这一年,英法联军攻陷京师,火烧圆明园,咸丰皇帝逃避热河。之洞感愤时事,作《海水》诗以纪之:

海水群飞舞蜃螭,甘泉烽火接令支。
牟驼一旅犹言战,河上诸侯定出师。
地孽竟符苍鸟怪,天心肯使白龙危。
春秋王道宏无外,狭量迂儒那得知。

仕途停顿,国势衰微,百无聊赖中,之洞于此年秋至济南,入山东巡抚文煜幕府,碌碌度日。就在之洞倘徉于大明湖、趵突泉的湖光水色之中消磨岁月之时,晚清政治史上的一大事变发生了。咸丰十一年(1861 年)八月,咸丰帝奕詝(1831—1861)死于热河避暑山庄。不满五岁的载淳(1856—1875)继位,初号祺祥,明年改元同治。同治帝生母那拉氏(1835—1908)联络恭亲王奕訢,发动“祺祥政变”,处死赞襄政务王大臣载垣(?—1861)、肃顺(1816—1861),“垂帘听政”,把持朝政。她便是晚清声名昭著的慈禧太后。济南府中二十四岁的幕客张之洞不会想到.紫禁城里这个权谋老辣的女人,日后竟然成为高照自己仕宦之途的“福星”。

同治元年(1862 年)三月,之洞入京会试。三场试毕,各生试卷循例分送各同考官品评,再呈主考取舍。之洞试卷送至内阁中书范鹤生处,范颇称其才,亟荐于主考郑小山,终未获隽。范鹤生惜才心切,为之“竟夕永叹”。会试不中,但之洞仍被挑取为誊录第三名。按清制,誊录为书吏之职,朱笔誊写乡试、会试之试卷,再呈考官评阅,以防舞弊。另外,在方略馆等处任缮写者,亦名誉录。之洞当然不屑于此,遂怏怏离京赴豫,入左副都御史、内阁学士毛昶煦(?—1882)幕府,襄助督办团练、围剿捻军。不久,族兄之万由礼部侍郎外放河南,署河南巡抚。之万不忘屡次为己所累的族弟,迎之洞入署。之洞为之代草奏章,每获朝廷赏识。如《请厘定折漕疏》,两宫皇太后嘉其“直陈漕弊,不避嫌怨,饬部施行”。在代草奏章中,之洞往往借以抒发己见,评议国是,间有迕时之论,之万便笑而置之,曰:“稿甚佳,留待老弟任封疆入告未晚”。

人文煜、毛昶煦、张之万幕府的这一段经历,为时虽短,但使之洞增长了宦场必须的见识和经验,也锻炼了行政能力,可以说是他青年时代的“出仕实习”。

同治二年(1863 年)三月,之洞赴京再次参加会试。无巧不成书,之洞的试卷这次居然又送至考官范鹤生案头。范再次力荐,得中,榜列第一百四十一名贡士。范鹤生欣喜不已,赋诗四首以记之。其一曰:

一谪蓬莱迹已陈,龙门何处认边津。
适来已自惊非分,再到居然为此人。
歧呼剧愁前度误,好花翻放隔年春。
群公浪说怜寸甚,铁石相投故有神。

之洞十分感激房师范鹤生的提携之恩,作诗唱和:

十载栖蓬累,轮囷气不磨。
殿中今负扆,江介尚称戈。
一个虽微末,平生耻媕娿。
心衔甄拔意,不唱感恩多。

四月复试,之洞得心应手,榜列一等一名。接下来是最后一关殿试对策,之洞洋洋洒洒,两千余言一挥而就。求才、纳言,本是士人的“常规”话题,之洞自然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但他意犹未尽,笔锋一转,指陈时弊:“今日人材之乏,资格太拘,科口太隘致之也”。“今世士大夫习为柔懦”,“殚精毕世但攻时文,一旦释褐从政,律令且不晓,何论致治勘乱之略哉!”“今天下大患在于贫,吏贫则黩,民贫则为盗。军贫则无以战,而其原自不俭始”。甚至当朝皇上,也受到批评:“陛下慎重名器之深心,而臣窃以为过计”。难得有这样直抒胸臆的机会,之洞又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任人者治,任法者乱,”“夫杀一贼不如使氏少增一贼之为功多也;求一良将不如选一良吏之为力易也,二者固宜深思而蚤计也。”这样一份“不袭故套,指陈时政,直言无隐”的殿试对策,在读卷官中引起争议,多数人议置于三甲之末,独大学士宝鋆十分赏识,以为奇才,置二甲第一。试卷进呈两宫,西太后将之洞拔置一甲第三,中“探花”,赐进士及第。慈禧信用之洞,此肇其端。四月二十八日,从新进土中选拔庶吉士的朝考于保和殿举行。之洞是一甲第三,已取得翰林资格,不过循例陪考,因此毫不紧张,又考得一等第二。五月初八,引见两宫皇太后,授翰林院编修。同冶四年(1865 年)四月,之洞参加庶吉士散馆考试,又列一等一名。五月,结发夫人石氏病卒于京师寓所。之洞回想十年来的患难恩爱,如今自己即将步入宦途,正待一展抱负,封妻荫子,夫人竟撒手而去,不禁潸然泪下:

酒失常遭执友嗔,韬精岂效闭关人。
今朝又共荆高醉,枕上何人谏伯伦。
龙具凄凄惯忍寒,箧中敝布剩衣单,
留教儿女知家训,莫作遗簪故镜看。

次年四月,之洞参加翰林大考,竟发生卷面脱字之误,这在他多年科考经历中是从未有过的。卷面脱字,乃科考大忌,之洞因此仅列二等第三十二名。尽管如此,他还是被选派出任浙江乡试副考官。十余年的科场奋斗,至此终结,从而开始了漫长的宦海生涯。综观之洞的科举之途,虽经坎坷,终成大器。十三岁成秀才,十五岁荣登解元,二十六岁题名探花,这是一份颇令士子歆羡的履历。相对于万千皓首穷经,亟亟科场功名而终生不可得者,之洞无疑是幸运者,可谓少年得志,因而荣膺对誉:“近日科名之早者,盛推南皮张香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