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西凉兵来了


古今英主对功臣悍将的处理不外乎以下几种:

一、使用得当,唯才用之。

二、削其兵权,礼遇养之。

三、一劳永逸,狠心诛。

四、亲疏有别,拉之削之。

五、时刻警惕,用之防之?

不过这些方法都是革命成功之后的事,现在天下纷乱,民心不稳,黄巾军余火不断 复燃,那些经验当然借鉴不上。难道中央就真对董卓这个“西北王”无奈不成?

东汉朝廷对董卓还是使过绝招的,其方法就是:先掺沙子后升官。掺的可不是一般 的沙子,把剿灭黄巾军的大功臣皇甫嵩调到了凉州,你董卓那点战功与皇甫嵩比比看?

论资格比地位你只是小菜一碟。

这一杆子打在了董卓的七寸上,他品到了哑巴吃黄连的滋味。幸喜祖宗有句老话: 打生不如混熟。这皇甫嵩新来乍到,强龙一时还得依靠我老董这条地头蛇,凉州这一亩 八分地上,暂时还是我老董说了算。

很快第二纸诏书又到了,这次是任命董卓出任并州牧,把一州的军政大权交给他, 并且并州亦属边地,董卓曾经做过并州刺史,看来朝廷的此次任命较之前次是动了脑筋 的。

面对诱惑,董卓有些心动了。但他依旧清醒地认识到凉州对他的重要。在凉州的土 地上,他要将有将要兵有兵。一旦脱离了故土,董卓虽为州牧,想有作为,恐怕还要从 头做起。显然,他又不希望失去这次机会,怎么办才会鱼和熊掌兼而得之呢?

他对就任并州牧开出了自己的价码:就任并州牧可以,但我要带上我的亲兵。这对 朝廷来说是闻所未闻之事,为臣子的竟然敢明目张胆地同皇帝谈起了交易。凭此举,就 可以拿董卓问罪。可是,皇帝又能有什么办法呢?国家疲弱,实在无力对这样的强臣做 出处置。只要他能交出兵权,他有什么要求,就尽量满足吧。

董卓便得意洋洋地率领着三千亲兵前往并州赴任了。这三千亲兵可是他从十几万骄 兵悍将中优中选优挑出来的特种部队。

现在这支国军把枪口瞄准了朝廷政府,开到了渑池,朝廷政府害怕了,能不害怕吗?

政府连这支王牌中有多少兵员都不知道,谁知道他董卓从凉州带出来了多少人马?

况且,这次董卓是奉诏进京,名正言顺。

现在种劭送来了天子明诏:停止前进。再往前走名又不顺了,怎么找个赖理由?

董卓决非一些品三国的大师们所说的那样:是个只知蛮干的莽撞之“枭雄”,比曹 操还曹操的“奸雄”,点子他也多得很。

董卓在进军洛阳途中有两次上书,一次是在渑池,一次是在新安(今河南省渑池县 东)。《资治通鉴》和清人严可均所辑《全后汉文》则把它们混为了一次。

《三国志。董卓传》注引《典略》中就记载了董桌的第二次上书,即新安上书。上 书中是这样写的:臣认为天下之所以会出现大逆不道的人,原因就在于黄门常待张让等 人侮慢天常,篡夺王命,他们父子兄弟霸据州郡,凭借一纸文字就可以获得千金的利益, 京师附近数百万的肥沃良田都被他们霸占去了。这一切使得怨气充塞,动乱不绝。我前 一次奉诏讨伐于扶罗——(董卓就任并州牧的使命之一就是讨伐于扶罗。于扶罗,南匈 奴单于,活动在河内、河东一带)——的时候,将士们又饥又乏,不愿意渡河作战,都 要求先进京杀阉宦,为民除害,向朝廷讨要军饷。臣加以安抚,军队已经行进到新安。

常言道: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养肉;及溺呼船,悔之无及。

注意:董卓在这里虽然仍旧把阉宦作为讨伐的对象,但他却只字未提朝廷诏令,而 是把手下将士摆在最为显要的位置。也就是说,是因为将士的请求,我董卓才进京的。

这其中不乏恐吓意味。

董卓两次上书拒命,却对停止进兵洛阳的天子诏书置若罔闻,渑池上书,直至新安 上书,再加上这之前的拒绝升迁及讨价还价,皇权、圣旨在董卓眼里不过是几则安全套 的广告,听不听你的,那要看本前将军高不高兴了,朝廷?哪是干嘛事儿的?乱世英雄 起四方,有枪便是草头王!您啊,一边凉快去吧!

董卓现在需要的只是一个时机,要不,大军早就开到洛阳城下了。在中央也有董卓 的无间道高手——董卓的亲弟弟董旻时任奉车都尉,在洛阳政变中也是一个活跃的人物, 他伙同何进的家将,杀掉了何苗——无间道高手弟弟给哥哥发来了“鸡毛信”:何进已 壮烈牺牲,小皇帝逃到了北芒,朝廷已群龙无首,洛阳城中大乱,现在已处于无政府状 态!

眼下这种形势,正是董卓进军的最佳时机!走!众将官!随俺北芒救驾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