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李泌那边,由于建宁知道张良娣和李辅国两人都恨李泌,很想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就对他说:“先生在陛下面前举荐了我,使我得以有机会去施展臣子之效用,我无以为报,就请让我替先生除掉大害吧。”李泌说:“啊,什么大害?”李倓就说到张良娣和李辅国他们。李泌听后说:“这种话不是臣子所应该说的,希望你暂时把这件事放下,不要这样做。”但建宁没有听从李泌的话。李辅国和张良娣都是在后宫中生活,所以容易走到一起,结成同盟。建宁是皇子,当然对后宫的事也很清楚。原本张良娣在恨李泌的时候,就稍带着把李倓也恨了一回,而他们的立场存在很大分歧,为敌也是迟早的事。开始看似无事,但内中却潜伏着巨大的波浪,只是此时大家心照不宣罢了。
至德二年初,肃宗有一次对李泌讲:“广平当元帅已经过了一个年头,现在我想让建宁专管征讨叛军的事,但一想到你先前所说的话,又怕大权会分散,对广平不利。现在立广平王为太子,这怎么样?”李泌回答说:“我早就说过,现在战事急迫,形势紧急,必须马上处理。至于立太子这一类的家事,都该等太上皇的命令。不然,后世的人会怎么看待陛下在灵武即位的用意呢?这肯定是有人想要挑拨我和广平王的关系,我请求把这些事情都告诉广平,他也一定不敢接受太子之位。”肃宗同意,李泌出宫后,就把此些话告诉了李俶。广平说:“此先生深知其心,欲曲成其美也。”于是他也入宫,向肃宗表示坚持不敢做太子,他说:“陛下即位后无法向太上皇晨昏定省,我又怎么敢当太子呢。希望能够等待太上皇还宫,此臣之幸也。”肃宗听后,赏赐并慰勉了广平王。李泌猜测是有人在皇帝面前挑拨他和广平王的关系,可见他是保持着很高的警惕的。有挑拨动机的人,想来多半应该是张良娣、李辅国二人,如果把建宁想成是一个阴谋家,倒也可以把他算在嫌疑人当中,但也仅是嫌疑而已,不久便发生了祸事……
建宁不听李泌的话,很率性、也很不理智的在肃宗面前多次揭发张良娣和李辅国做的坏事,所以张、李二人的目标重心由李泌转向了建宁。他们在肃宗面前进谗言陷害建宁,说:“建宁王因为没被任命为元帅,一直怀恨在心,所以想要谋害广平王。”肃宗听后大怒,立刻下令将建宁王李倓赐死。
事情来的太突然,也太简单,几乎没有任何曲折,肃宗便杀了建宁。不禁有些冒冷汗,肃宗真是一个狠心的父亲啊。建宁向肃宗揭发张、李二人,确实很不明智。李辅国此时专权还没到最严重的时候,从他身为皇帝亲信宦官的身份来说,他的职权是皇帝所予,其行事只要没有超出范围太多,只要不干涉皇帝,肃宗对他不会产生不满;而张良娣又正在受宠,她贪图的无非是富贵,而且这是在肃宗有条件给她富贵的时候,在肃宗来看这么贪一下也根本不成问题,至于卖弄权力,以后张良娣会干涉到朝政,现在这个问题还不明显。所以肃宗怎么看这两个人都不是罪大恶及。当你认为一个人挺不错的时候,有另一个人跟你说他不好,开始你可能半信半疑,如果经过自己的验证,发现所谓不好也不过如此,那么自然反会对说“闲话”的人产生反感。建宁说的多了,而肃宗又没有发现更大的问题,难免会认为建宁太是非,而且不能容物,久而久之,不说厌倦,也至少有些不喜欢。但张、李二人抓住的地方可谓得其要领。对皇帝而言,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皇储,很多皇帝在这上问题上闹得焦头烂额,肃宗也正是因为嗣位问题才决定了元帅的人选。二人诬陷建宁的谗言,让肃宗觉得建宁有夺嫡之心,这正是他最忌讳的事情。他之前提出让建宁为元帅,正是在认为建宁没有野心的基础上,而今一听说他有异心,当然很生气。肃宗听到、看到的争位的例子一抓有一大把,他本人也是从惊涛骇浪中过来的,以至后来回想一下都觉得害怕,否则也不会那么恨李林甫了。所以,他必然不允许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先不必比较什么证据,这件事已经比张、李二人的事情要严重的多,大大的提高了肃宗神经的敏感度。至于证据,张、李二人既然要致建宁于死地,必然会捏造出来一些事情。后来李泌和肃宗提到此事的时候,肃宗说“渠尝夜扪广平,意欲加害”,李泌当即指出这是小人的诬陷,可见张良娣和李辅国确实举出来一些不曾发生过的“事例”。而让人叹息的是,肃宗没有核实这些事情是否属实,就下令赐死建宁王,从侧面也反应出他实在不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哪怕只是有可能会发生,也都要扼杀在摇篮里,不准它成事实。
而建宁这边,父皇为什么要杀自己,他真的清楚吗?他也许只以为肃宗是听了别人的谗言才会这么做,至于说了什么,他大概也并不知道,否则这明显冤枉的事情,为什么不为自己辩白呢?记得在哪本书里好像有人说建宁是个傲气的人,让死就死。如果是这样,那建宁自杀就有赌气成分了,这么重要的事情居然还会赌气,不是过于刚强傲气,就是太孩子气。若是后者,那这不像是在马嵬那个建宁能做出来的;而刚烈傲气,李世民算得上了吧,而当他看到李渊交给他傅奕的奏章时——那奏章里面说“太白见于秦分,秦王当有天下”,这个东西由李渊拿给他,就说明李世民的末日到了——仍然吓的够戗,所以建宁就算再刚烈一筹,也断然不会那么容易自杀。那会不会是建宁用死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呢?他并没有做那些事情,已经很清白了,诬陷他的那些话一查便可以搞清楚,只要找来当事人广平王一对质,还怕不能说清么?用得着这么来证明?当然,要是抱着“君教臣死臣不得不死,父教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想法,那就没辙了,若是这样,建宁的死和扶苏差不多,都属于愚忠愚孝型。不过,我觉得是肃宗没有给他辩白的机会,诏书一经下达,收回的可能性很低。另外,建宁根本没有什么挣扎行动,这也说明他的确没有什么阴谋,否则岂肯这么轻易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