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宴: 浮华背后的五代十国》人称无赖的南平高氏


南平是十国中最小的政权,为高季昌所创。高季昌,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东南)人,避后唐庄宗祖父李国昌之讳,改名高季兴。他幼年在汴州商人李七郎家为奴,朱温收李七郎为养子,改名朱友让,又喜爱高季兴,命朱友让收为养子,也改姓朱。高季兴最初在军中为亲兵,逐渐提升为牙将,因为立有军功,后来当上了颍州防御使。

高季兴割据的荆南地区,原辖有七个州,唐朝末年为成汭所据,经过多年的战乱,非常残破,成汭任荆南节度使后,大力恢复经济,招纳流亡,通商劝农,获得了成功,使这一带成为较为富庶之地。但成汭急于扩张地盘,先后与朗州雷氏、长沙马殷、江淮杨行密交战,在君山一战兵败而死。朱温不愿荆南为他人所有,派军攻伐。公元906年,汴军攻取了荆南,遂任命高季兴为荆南节度留后,公元907年正式任命为节度使。这时的荆南仅有一州,后来辖有三州之地,即荆、归、峡等州,治所在荆州(今湖北江陵)。高季兴在朱温在世时,还不敢跋扈,后梁末帝在位期间,国势日衰,高季兴便不那么驯服了。梁末帝封他为渤海郡王,他仍不满足,袭取襄州不成,索性断绝了对后梁的贡赋。后唐建立后,他畏其强大,亲至洛阳朝见庄宗,险遭囚禁。返回时行至许州,他对左右说:“此行有二失,来洛阳朝见,一失;主上纵我而去,二失。”于是倍道兼行,甚至连行李都丢弃不顾了,等他过了襄州之境,唐庄宗果然后悔纵其归去,命襄州节度使刘训拦阻,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不久,后唐封他为南平王,这便是人称其国为南平的原因。荆南地处四战之地,国小力弱,所以他曾向中原王朝、吴、蜀称臣,一方面又伺机而动,抢夺地盘财物。比如后唐灭前蜀,获得珍宝金帛四十万,顺长江而下,行至峡口,被高季兴派军截杀,尽夺其珍宝。后唐明宗派使责问,高季兴回答说:“船行三峡,水道险阻,长途运送,也许是船覆人亡,欲想得知详情,只好去问水神了。”再比如楚国派使向中原王朝进贡归来,唐明宗回赐骏马十匹、美女两名,路过江陵时又被高季兴抢夺。担心中原王朝或楚国讨伐,于是他便向吴国称臣,希望能得到援救。高季兴纵横捭阖,谁给他好处,便向谁称臣,至其子孙时甚至向南汉、闽、后蜀、南唐等皆称过臣,其目的就在于获得赏赐。

在五代十国前期,除了吴国、前蜀称帝外,其馀诸国皆奉中原王朝为正朔,岁时贡奉。由于吴国与中原为敌,诸国北上,走陆路只能经过荆南地界,无论是高季兴还是其子高从诲,都干过阻拦使者、抢夺贡物的勾当。如果各国以书信责问,或者发兵讨伐,荆南便发还其人与财物,从无愧色;如果由于种种原因,而一时不能顾及此事,高氏便坦然自若,受之无愧了。当时各国之人称抢夺苟得、而从不知愧者为赖子,“犹言无赖也,故诸国皆目为‘高赖子’”。

南平虽然国小力弱,仍能割据一方,传之四世,主要原因是因为荆南地区狭小,且为四战之地,处在南北陆路交通的中枢位置,得之则不足扩充财赋,反而招致诸方攻夺,保留下来可以作为各国之间的缓冲之地。比如楚国在马殷统治时,曾大败荆南军,并进逼江陵,高季兴急忙派人求和,楚军答应了其请求,罢兵退去。马殷谴责统兵主将为何不取荆南?回答说:“荆南在中原、吴、蜀之间,四战之地也,应该让它保存下来,以为楚之捍蔽。”马殷点头称是。这就是中原王朝、吴、南唐、楚与两蜀等国,皆有吞并南平的实力而不愿吞并的根本原因。后来北宋统一全国时,对南平兵不血刃,顺利地攻占,表明一旦形势发生了变化,它便无法生存下去了。当然南平能够生存数十年之久,也与其能注意发展生产,推行保境息兵的政策密切相关。

高季兴死后,其长子高从诲继位;高从诲死后,其第三子高保融继位;高保融死后,其弟高保勖继立;高保勖死后,命其兄高保融之子高继冲继位。北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北宋借道荆南进攻湖南张文表,高继冲见北宋大军毕集,惶恐出迎,归顺了宋朝。南平高氏自高季兴公元907年任荆南节度使始,至此而亡,历时五十七年。

以上均为与南唐相邻的政权,除此之外,还有前后蜀、北汉等疆界不相接的政权,其兴亡情况亦有必要作一简要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