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生平简介 施光南,为中国成立后我国自己培养的新一代作曲家,被称为“时代歌手”。曾任全国青联副主席、中国音协副主席、中共十三大代表。祖籍浙江金华县源东乡叶村,1940年8月22日在重庆市南岸出生,父亲施复亮是解放军少将,母亲是重庆江津人。施光南1948年回源东叶村老家上小学,1949年在金华城内小学毕业。解放后随父母移居北京,在父亲影响下开始学习作曲,1957年中学毕业后被中央音乐学院破格录取,1959年转入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先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补习两年,再转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1964年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1964年毕业后分配到天津歌舞剧院任创作员。1970年前后创作了《最美的赞歌献给党》、《赶着马儿走山乡》、《打起手鼓唱起歌》等清新优美的抒情歌曲,流畅上口、具有浓厚民族风味,受到广大群众欢迎,但也因这些作品,他在文革中被扣上了“修正主义”、“靡靡之音”、“黑色回潮”等帽子。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后,施光南与亿万人民群众的心一道沸腾起来,他把民众的扬眉高歌的心情和自己的一腔喜悦化成了一曲《祝酒歌》,这首歌传遍了华夏大地,陶醉了亿万中国人民,成为一代颂歌。怀着对周恩来总理的深切爱戴,施光南用泪水谱写了《周总理,你在那里》,以独特、优美的旋律,表达了千千万万人积聚已久的悲痛和思念,牵动着所有人的心。1978年7月,施光南调入中央乐团,此后,他的创作灵感尽情喷发,先后创作了《生活是多么美丽》、《月光下的凤尾竹》、《假如你要认识我》等上百首带有浓厚理想主义色彩的抒情歌曲。1979年入中国音乐家协会并当选为理事,后任副主席。同年又被选为全国青联委员,后任副主席;并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他的歌唱出了中国人民走向未来的心声,唤起了亿万人民的强烈共鸣,成为经久不衰的时代之歌。除了创作歌曲外,他还创作了多部歌剧、芭蕾舞剧、京剧等多种类型的作品,如大型歌剧《伤逝》、《屈原》,芭蕾舞剧《百蛇传》等。 1990年5月2日因病逝世。去世后被文化部命名为“人民音乐家”,重庆南山公园内建有施光南广场以示纪念。施光南档案文献遗产中的作品,包括了《祝酒歌》、《假如你要认识我》、《屈原》、《周总理,你在哪里》、《高举亚运会的火炬》等著名歌谱11篇,施光南生平的工作和生活照片86张、信封7份,关于音乐创作的文章和讲话稿7篇,报刊介绍评论19篇,相关书刊19册,磁带、CD、节目单、奖杯、奖状、日常生活用品和遗物若干,这些捐赠物品,系统地反映了施光南同志作为一名人民音乐家历经磨难、投身音乐事业的光辉一生,非常珍贵。 施光南曾多次作为团长率青联文艺慰问团深入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传播祖国的优秀文化。又多次率全国青联代表团出国访问,增进中国青年与世界青年的友谊。曾获天津市海河建闸工程劳动模范、天津音乐学院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 ◆ 往事略集 “音盲”家庭1940年,施光南诞生在山城重庆。4岁的时候,在小学当校长的妈妈不忍心把最小的宠几独自锁在家中,便把施光南带到了自己任职的小学里读书。 翌年,重庆市准备举办小学生音乐比赛。学校举荐颇宫天资、锋芒初露的施光南去登台竞技。赛前,音乐老师煞费苦心,为他精选演唱曲目。施光南却不以为然,另辟蹊径,哼哼唧唧,自编了一首歌:“春天到了,桃花开开,小鸟飞飞,黄鸳在树上叫。它们快活,我也快活,我们大家都快活。”赛场角逐,施光南一鸣惊人,居然荣获小学乙组第二名,抱着大木马奖品,凯旋而归。这支被他母亲记录下歌词的歌曲,就是施光南的处女作《春天到了》。那年,他刚刚五岁。 家庭熏陶,耳懦目染,子承父业,似乎应是造就,‘神童”的天赐良机。说来难以相信,酷爱音乐的施光南却名副其实地生长在一个“音盲”的家庭:姐姐习文,哥哥学工,妈妈办教育,爸爸搞经济,全都与音乐绝缘。既无渊厚家学,又无名师点拨,幼年的施光南音乐天赋之高、创作灵感之强,叫人赞叹不已。 打起了“哑谜”1956年盛夏的一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年合唱团音乐会在人民剧场举行。谈笑风生的人们熙熙攘攘,鱼贯涌入明亮的大厅。此刻,一位少年缓缓地踱着步子,徘徊在路灯的阴影下。他真想喊一声:“谁有多余的票子?”但是不敢。他在急切中默默地等待着。有位好心的大叔看出了少年的心思,免费赠送给他一张晚会票。他如获至宝,欣喜地连连道谢。“下一个节目:《懒惰的杜尼亚》……”优美动听、明丽欢快的旋律,博得了真诚的掌声。等票的少年笑了……还是这一年的夏天。在青岛高干疗养区俱乐部,舞厅乐池中竖立着一排排的乐谱架。一位少年好奇地翻动着乐谱。突然,他惊愕地瞪大了眼睛……晚上,少年悄悄地坐在舞厅的一隅,静静地期待着。终于,乐队开始演奏一首《圆舞曲》。少年又笑了……1957年夏天,北京10音乐刊物《圆明园歌声》给他们带来过多少欢乐和愉快呀!对!精选成册,捐款誊印。当辑录了三十多首中外民歌的册于出版后,学生当中的一个——那位等晚会票和被拒之舞厅门外的少年,再一次笑了……他为什么笑?原来,那连行家也没提出过疑问的《懒惰的杜尼亚》和不胫而走,流传到青岛的佚名的《圆舞曲》及装订成册的三十多首中外民歌,根本不是有着“阿查都力亚”、“方耀”、“阿热布森”等古怪名字的作曲家的作品,而统统出自施光南之手。 施光南为什么要跟社会打哑谜?其一,当时他十分腼腆,怕羞,不喜张扬;其二,他觉得好玩,‘哑谜”使他感受到某种心灵上的快乐,其三,他认为只有如此,才能得到不偏不倚的公允评价。基于此,他接办《圆明园歇声》以后,在刊载当时流行歌曲的同时;也把自己的“私货”——那些标着不同国家、民族、作者而实则都是他自己创作的作品塞进了这个刊物。施光甫十二岁时创作的《懒惰的杜尼亚》和《圆舞曲》,就是通过这个刊物以讹传讹,流传到了社会。 落第,从头开始初中毕业,施光南执意要考音乐学院附中,而父母希望他按部就班学完中学课程,就这样他被劝阻住了。父母的疏忽给儿子的心灵蒙上了浓浓的阴影。“报考音乐学院!”上音院附中的希望破灭后,施光南只有背水一战,直接报考音乐学院了。音乐学院作曲系的招生简章上白纸黑字:考生要具有相当水平的乐理、和声知识和一定的钢琴水平。乐理知之甚少;和声,一窍不通;钢琴,没有摸过,连五线谱还不太熟悉呢,能行吗?“考!一定要考!”妈妈知道儿子未偿的宏愿后,深深地感动了:“我们实在不知道你是这样热爱音乐你现在需要什么?”“一切从头开始。学习钢琴。”这时,离考期仅剩半年时间了。 施光南临阵磨枪,买来一本《拜尔钢琴初级教程》。母亲四处托人,寻找钢琴教师。费尽周折,终于打听到一位家住东单的私人钢琴教师林太太。带上学费和礼品,施光南随着母亲匆匆赶到了林太太家。 林太太正在教一个很小的女孩子弹琴,看到“不速之客”上门,问:“找谁?”“我们是来学钢琴的。”“谁学?”“他!”母亲连忙把身材高大的施光南推上前去。17岁的施光南恰好跟学琴的小女孩站到了一起。“他?我从来不教这么大的人。喏,手指早僵了。”母亲一再解释,林太太无动于衷,母亲只得无可奈何地拉着施光南从原路返了回去。 一晃半年,施光南忐忑不安地走进了考场。第一关是笔试。由于不懂音乐术语,答得风马牛不相及。第二关是面试。坐在当中的音乐学院副院长江定仙说:“先弹一首奏鸣曲吧。”“我只能弹莫扎特的《G大调小奏鸣曲》。”考场一阵骚动。 这样简单的曲子,只配去考音乐小学!纵是这样简单的小曲,施光南还是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死抠出来的。施光南有些心虚,手指颤栗,不断出错,整个乱了套,只弹了四分之一就再也弹不下去了。 ……企望金榜题名,偏偏名落孙山,施光南看榜后,拖着沉重的步伐回家了。正当他处于山穷水尽之时,突然接到了江定仙教授的一封书信:“施光南同学,你的基础知识较差,但考虑到你有良好的音乐感觉和作曲才能,建议你去附中插班学习,打好基础。” 东去的列车,把施光南带到了海河之宾的天津。他将在当时还设在这里的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开始新的生活。攀登音乐殿堂的道路,还刚刚开始。 主要作品 主要作品有:C小调钢琴协奏曲,弦乐四重奏《青春》,管弦乐小合奏《打酥油茶的小姑娘》,小提琴独奏《瑞丽江边》,歌剧音乐《伤逝》,电影音乐《幽灵》,京剧音乐《红云岗》,河北梆子音乐《红灯记》,声乐套曲《革命烈士诗抄》、《海的恋歌》,歌曲《最美的赞歌献给党》,《洁白的羽毛寄深情》、《立功喜报寄回家》、《台湾当归歌》、《摇篮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漓江谣》、《火车司机之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歌剧《屈原》等。其中《祝酒歌》获庆祝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一等创作奖及1980年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评选第一名,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亚洲文化中心选为在亚洲青少年中推荐的歌曲;《洁白的羽毛寄深情》在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评选中获奖;《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1980年文化部及中国音协主办的优秀群众歌曲评选中获奖;《立功喜报寄回家》在全军第三届文艺会演中获优秀创作奖;《瑞丽江边》、《打起手鼓唱起歌》等已流传国外。 在他的作品中,流传最广的有《打起手鼓唱起歌》、《周总理,您在哪里》、《祝酒歌》、《洁白的羽毛寄深情》、《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台湾当归谣》等。在1980年中央电台和《歌曲》编辑部举办的“听众喜受的广播歌曲”评选活动中,他有三首作品获奖。其他如声乐套曲《革命烈士诗抄》、小提琴独奏曲《瑞丽江边》、电影《幽灵》的配音等也有一定影响。除此,还创作了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歌剧《伤逝》的音乐。出版有《施光南歌曲选》等。被誉为“时代的歌手”。 音乐人生 施光南是新中国乐坛上一位成就卓然的作曲家。其创作涉及多个领域,且达到了相当的艺术水准;而最能体现其艺术成就的当首推其歌曲创作。他的歌曲旋律既有浓郁的民族风味,又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既有较高的艺术性,又具有通俗性,可谓“雅俗共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其“立足于民族传统,融汇各民族、各地方民族民间音乐之神韵,化为自己的音乐语言,创造性地运用于创作实践”的创作思想,对当代及今后的歌曲创作都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施光南既掌握了西洋作曲知识,又熟悉我国丰富多采的民族、民间音乐,且善于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风格。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和体裁多种多样,音乐语言新鲜活泼,风格热情瑰丽,富有民族特点和生活气息。1980年中国音协创作委员会等联合举办他的声乐新作品音乐会,在京、津演出,反映强烈。 施光南对党、对人民、对祖国充满热烈的爱。他说:“爱国是我创作永恒的主题。”有一次他出国访问回来,大家请他吹吹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他的第一句话是:“看来看去还是我们的祖国好。”这几年,音乐界的大批才子流往国外,光南夫人洪如丁从小在新加坡长大,有人劝他们也“出洋去过过”,光南听了很生气:“我的根在中国,”他说,这里的生活虽然艰苦一点,但我能为11亿人写歌,新加坡才一千万人,有几个人听我的歌。” 《在希望的田野上》才得了30元稿费,有人不平,光南自己也诙谐地说:“才够买一张流行音乐会的入场票。”他在1989年底全国青联常委会的一次夜谈时说:“不论社会上有多少让人不满意的事,我总是对我们的国家充满希望,要是我们的社会没有充满希望的人,我们的民族还有什么前途呢?”他不是空谈家,他用他的歌表现了他的爱国之心。王立平说:“他干起活就像头牛,可以一整天坐在钢琴上不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