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谦卦


孔子《宣圣讲义》

谦卦上坤下艮。以卦象言。五阴一阳。与师比复剥各卦似。其往来为豫。其反为剥。其对为履。其取义同于泰。盖坤在上而其下为阳。其初动也为复。其次则师。其次则谦。谦为内卦之变。即坤卦之三爻变乾也。凡阳皆出于乾。故谦有似于泰。泰为坤乾合。谦为坤艮合。艮为少男。亦乾之体。故其象亦为天道下行。地道上升。阴阳交合之卦。而所异者。阳少阴众。阴阳错行。以阳为贵。而阴能顺之。阴柔从顺。而阳刚在下。不屈不挠。卑以自牧。不诡不随。静以自止。乃见道之象。成德之器。其德用至纯。和利于天下而毋违。孚感于鬼神而毋戾。通于性命而不害。发乎情义而不执。大而能化。虚而能容。生成之而无功。位育之而无为。盖本乎天道。而能用其始。本乎地道。而能用其终。是能全覆载之德。齐始终

之道者也。地道代天。无成有终。山道象地。知止有定。返本复始。以溯诸无始。全体达用。以至于大用。则谦卦之所以成象也。按诸古易。艮为连山之首。以立人道之极。夏后氏仿之。以治天下。坤为归藏之首。以立地道之极。殷人仿之。以治天下。而谦兼之。是合二易之用。而成人道之本。人道在艮。人生有性。其德至静,艮止以静。乃孚天性。与乾之天道。坤之地道。列为三才三极。以尽天下之道。而生成万物。以建天下之极。而变化一切。故道始于虚。发于静。行者先止。动者先定。乃本末之事也。艮为人道之本。万物之始。于五行为上。德合于坤。土为生化之母。其象着于河图洛书。无土无物。而人类亦无所生养存在。则世间之所赖者。厥唯土。坤司其体。艮主其用。或先或后。以化成万类。坤化坎以为水。艮因乾以为山。山水相连。以尽其力。而人物生养繁息。以至无穷。此皆坤艮之德。而谦兼之。故能通天地之道。化阴阳之界。而立人道之本也。

谦卦本乾阳下屈之义。而明静止制动。柔伏制强之道。此多谓为道家言。实则天地自然之理也。阴贵阳用。阳贵阴用。凡易卦合此例者为当。反之则凶。故地天为泰。而天地成否。此圣人上察天时。下察地理。发扬微妙。制立中极。而以卦着为至教。悬为定则也。观谦之用。尤可证明。谦以艮少男从坤母。艮犹婴孩。和而英发。生育之始。纯乎天真。无物欲之侵濡。保性情之正轨。故能顺从母意。委宛安详。如孩提之爱其母。与天泽履之乾兑相孚。老父少女。亲爱之情。同出天性。无丝亳做作。其卑顺不屈于势。其和乐不邻于诈。故在下而能大。居卑而仍尊。和易光明。醇善绵密。中无隔阂。以底于终。为人道最美最令之德。行诸远近。无不同化也。传曰:谦轻而豫泰。轻者易也。和易能近。道德自然。不假人为故曰轻。即所谓轻而易举之意。非不重也。以轻则无所容心。而出于至真。

以轻则无须用力。而成于自然。故谦非让也。非退葸也。非为名也。非弋利也。性也。道也。顺之至也。此谦为圣人之教。君子之行。而取法于坤艮之合者也。道通天地。德洽鬼神。功达中和。用成位育。而约之以诚。纳之以性。即老氏所谓冲也。冲虚而全其德。故用之不穷。诚之至也。

谦卦为易道最精。易教最明之卦。取象于坤艮。坤为地。艮为山。山在地面。而反居地下。坤为顺。艮为止。山止于内。坤顺于外。故名谦。则本于静止与卑牧之义也。夫阳主动而性刚。以屈于静顺。而得其位。以自守不失。则卑而不辱。止而能进。则君子之志也。顺天之道。而下育万物。本地之利。而中藏乾元。应天之高明而上济。成地之博厚而上升。合为人之悠久、以至诚不息。盖已尽三才之道。孚神形之用矣。故谦本地道。以昭天道。而建人道。人道立。而谦道行。人德明。而天地之德着。在天为道。在人为性。在卦为谦。在人为诚。谦而能诚。人道之极也。故其用见于中爻。中爻者人爻也。九三六四。一阴一阳。而人道备矣。与谦比者曰豫。豫之异乎谦者。亦唯中爻。九四六三。阴阳相错。乃成德之象。成功之日。与谦之有所建立者不同。谦进而豫退。谦勤而豫怠。谦立而豫行。

谦轻而豫泰。谦为乾惕以成始终。豫则堂皇以治功业。谦返躬以致其道。豫推己以布其德。故谦内而豫外。谦谦而豫豫也。其系在三四两爻之阴阳。谦内阳而外阴。故成道自内。豫外阳而内阴。故立功于外。斯背人之行也。而君子法谦。以谦之无待于外也。无待于外。故无入而不自得。可行可止。能大能小。治乱咸宜。德业并茂。称天地之道而与之齐。孚刚柔之德而归于一。此谦之所以继大有而克承其绪也。

谦以五阴一阳。阳为主、而居三爻。亦阳位。有同于乾九三之朝乾夕惕。而辞曰劳谦。劳即乾惕励也。乾以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谦以劳。而君子有终。是艮之一阳。即乾之一爻。故彖曰天道下济。艮为少男而象山。取义为止。止则有守。山则大生。皆阳德而阴用。刚体而柔外也。故乾道本之。天地之覆载生成。莫不如是。阳内阴外。以成其大用此泰之象也。而谦亦然。谦之六五。与泰之六四。皆曰不富以其邻。以其取义同也。阳贵阴贱。阳寡阴众。道之正也。事之顺也。故谦虽卑而犹光明。虽屈而能伸。止而能行。此天下之至顺者也。在卦之象。与师比复剥均相似。而以爻位殊其用。故谦之与豫。为往复卦。其道亦往复也。反谦成豫。则大人之事。盖谦不以位贵。不以时胜。不以物为用。不以人为才。悠然自得。以同于天地。此人道之极也。故无不利。为其行止无碍。用舍自如。则虽富贵不能加。贫贱不能少。而无所动于中。无所役于外。宜其有终也。是能体乾之光明。行坤之静顺。而如艮之不移不易。则其自立也固。自知也明。则其待己不越于道。驭物不违于情。此立诚之行。而止至善、明明德之旨也。故谦字首言。言为行之彰。言而信者、行必诚。诚者必谦。谦者虚也。虚则能容,虚以静。道之所寄。虚以容。德之所大。故圣人致虚静以成其谦。人之行也。易始难终。唯谦有终。德之至。道之凝也。至德不名。凝道无物。成行者超物。达德者通神。谦之有终。岂独人事哉。修之至也。而必细求于象。方知致力之要。莫外于一阴一阳之道也。则中爻之九三六四。盖人道在是。天地在其上下。交错往来。以成既济之象。固不独成德也。既济三四二爻。亦本此象。熟读之当明其趣矣。

谦:亨。君子有终

孔子《宣圣讲义》

此谦卦彖辞。言谦卦全体大用也。谦以阳屈于下。阴伸于上。而交契无碍。得中和之义。忠恕之情。其得亨。能通一切也。谦本以一阳贯通六爻。故字从兼。兼则能通。亨而通。则谦之道。无往不宜。而以坤合艮。艮主终始。坤为代终。故曰有终。事之为始易。为终难。得于先者。多失于后。行于暂者。多阻于久。利于此者。滞于彼。达于外者。困于中。唯谦则无不宜。故克有终。有终则始不必言矣。故唯谦克全始终。艮以止而不移其志。坤以顺而不滞于物。故亨且有终。斯君子之道也。称君子者。为谦以德为基。卑而不屈。尊而不傲。处常变咸宜。遇治乱不易。故比之君子。君子以成德为行。谦者德之最弘。而用之最利。故称亨。而君子以之始终也。夫谦道无求于物。而不忤物。无待于外。而能行外。为其道之全。而中之固也。道全则能尽物之性。中固则能包外之情。故行止自如。远近同顺。揆之卦象。中互师比。则有众也。交往豫泰。则自愉也。有泉则天下归之。自愉则性道浑然。无忧无虑。天道之玄。可则可象。人道之大。故谦兼内行外功。天道人事。无不利也。无不吉也。

《宗主附注》

谦卦六爻皆吉。人皆知之。而何以吉。则未能尽解。不独取其谦让也。乃谦之卦象所召。卦以五阴一阳。阳居三爻。为人位之正。而上下皆阴。但就三四两爻言。九三六四。恰孚一阴一阳之道。阳内阴外。刚中柔表。本未兼赅。体用俱备。斯人道正轨。人之德性所见也。故有守有为。能进能止。克刚克柔。可伸可屈。合于时中之圣。而无可无不可也。人之言行。各有过不及。皆不合于用。故强弱异宜。智愚殊道。而谦则无此弊,时有治乱,有宜不宜。乱世为材者。治世为贼。治世为贤者。乱世为昏。出处不同也。而谦则兼其长。持己有方。接物无忤。事上有度。待下成德。故无地不吉,无时不吉。乃道出于中和。德成于至诚。而修养止于至善者也。君子师之。以为成人成物之行。而达乎天地鬼神之德也。盖三代之治。成于三易。而谦备焉。道之教主于性道。而谦者焉。此谦之所以为贵也。

捆求卦爻之象。当自得之。

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下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终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彖辞。明君子有终之义。而见谦道之大也。谦之下卦艮。乃乾一体。乾主阳。九三一爻。即乾九三在坤之下。与泰相类。故曰天道下济。光明者、以艮之止。而象山之崇。艮为少男。阳初长。如稚子婴儿。得天之全。嗜欲不加。中心诚坦。故曰光明。而九三阳居阳位。不为群阴所蔽。而能乾惕自贞。亦光明之象。坤升于上。故曰地道卑而上行。阴卑阳尊。坤道自卑也。天道在下。而能上洽。地道在上。而能下交。交相和协。以成谦卦。亏者不令满也。益者补不足也。天道下济以益坤。故曰亏盈益谦。益为巽震合。以巽阴震阳。震阳之复。巽阴之长。故名益。亦取补益之义。传曰损上益下为益。谦之乾屈坤下。即损上以益下也。变者、易也。改换也。流者、留也。傅与也。坤本静顺。而代乾、则为健动。地本卑下。而上行。则为流变。谦以地之上升。而艮之下、亦为阴爻。犹山之入地中也。地道既升。以变易原用。阴爻仍在下。以博益于艮之阳爻。是变易其盈而流与谦也。害者恶之也。福者喜之也。鬼神无质。以阳为德。福善祸淫。即贵阳贱阴也。人道亦然。人之性也、与神通。恶盈好谦。亦以阳贵阴贱。

天道下济。以成其善。地道上行。以易其恶。故鬼神福谦。人道好谦。皆以谦之孚于道。合于性也。谦之为德。上有静顺之坤。以化其刚暴。则遇物同和。下有止健之阳。以固其守。则持己不忒。在卦象言。为盈虚适中。刚柔合道。而在卦德言。虽卑而居上。则不踰越。虽尊而自下。则为光明自在。故曰谦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以之终成其德。故曰君子之终也。尊而光。指艮之一阳、贵而居下。尊也。而独持其德光明也。卑不可鳜。指上卦之坤。本地道之卑也。而上行以代乾有终。则不可踰矣。就卦用言。谦以虚用。德以止成。道以顺行。故谦之为谦。本天地之道。兼健顺之德。而为人道之基。天道所益。地道所流。鬼神所福。人道所好。德之至也。道之至也。又谦卦以象得名。以名明用。前半所释、象也。而明名之所由来。后半所释、名也。而推用之所及。至天道云云。为象言。亦为名言。为名言。即为德用言也。盈者谦之反。有谦必有盈。举盈以祝谦。实明谦之妙也。谦之异乎盈者。在能舍己从人。而不失其己。正以一阳之在下也。

阳贵而止于一。不以多为胜。阳高而止于下。不以上为荣。而反协于象阴。以有余补不及。以适于中和之道。忠恕之行。为道则道凝。为德则德至。宜乎其能终也。终字亦含深意。必达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方为道之终。必至于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方为德之终。故称曰君子。明其道德之成也。

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孔子《宣圣讲义》

此全卦象辞。明人道之谦。而申卦象之旨也。谦之为义。人多末得其解。恒以退让为谦之训。实末知卦象者也。卦象以山在地中。乃谦之本旨。夫山本居地上者。今乃在地中。岂非戾于情乎。然其为谦者正在此。不独不戾于情。且能超情以适性。盖山地、象也。由象生义。则易之道也。地中有山。以居高者、自卑而就下。在下者、因势而上升。于是谦旨乃明。谦道始大。谦之用有二大义。一。居高者谦而下于卑也。若非高而下者。非谦也。二。在下者因上之谦而能高。若非由此自高者。非谦也。故谦义归于平。去其泰而于益也。捐其丰。而成于咸也。加其损而登于升也。极其剥而复于中孚也。故谦为平。平则无不平、地之有山。末平也。山下于地。平矣。人中有上位。末平也。上谦以就下。平矣。物有富盈。末平也。富以益贫。平矣。是谦志在平。而其道用之无穷。故君子以谦而裒多益寡。

称物平施。裒者节其有余。益者补其不足。称者量之使当。平者均之使合于中道。其为用与履相对。履以天泽合。五阳一阴。君子以之辨上下。定民志。为求平也。谦以山地合。五阴一阳。君子以之裒多益少。称物平施。亦为平也。二者道同而用殊。以位异也。故谦为人道。履为治道。谦行于人类无不宜。履行于天下无治。无他。得其平而已。

称物平施。有为也。以谦之德。非自利而已。必利物以成用。盖谦继大有之后。大有为物之丰盈。乃人类和平与战争之枢纽。聚之于一。则战争起。散之于众。则和平见。谦也者。散而求其平也。平则和矣。裒多以益寡。则寡者亦不患贫。称物而平施。则物力皆得其用。此成物也。利物也。物之为用。已详大有卦。而如何成用。则赖有物者之能谦。故称字最要。称者。如其量而遂其才也。唯称则无弃物。无废才。无伤于腐朽。而供一人之嗜欲。无败于争夺。而启天下之干戈。故物得其平。而天下亦平。后世论者以唯物之说。倡共产之议。而反促人类之争。盖末明谦之道也。失道则为害。得道则成利。是以君子先求物之平而必本于道。施者既与也。施报之施同义。非以为恩惠也。而必使之有利。所谓惠而不费。则在因民之利利之。盖本于谦之天道下济。其德必光明。以下济而能升地道之卑也。故用在利人。而非利己。然人利矣。物利矣。己安往而不受其利哉。世无经济之争。国无贫富之怨。以其早为之计也。继谦之后为豫。豫于事先。则有备无患。豫于事后。则安居乐业。故谦卦之反、即豫也。裒多八字。皆为豫谋。而实施其成物之道。且本大有万物丰盈。而昭示其处物之法则。立人道之纲维也。履为礼教治平之源。谦为物我兼利之本。二者相须成用。天下永治。人类永安。岂独一时之利。一人之便已哉。

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谦初六爻辞。明初爻之用也。谦之初爻。即艮之初六。艮本山也。山为止象。为静义。为少阳之动。为有限也。而上合于坤以成谦。则异艮矣。盖艮为土。坤亦土。两土合则变。艮主静。坤亦静。两静会、则亦变。且艮为阳加阴。其体静而气升。其德土。而名山。其用止、而志崇。是其变也。先见于艮。故爻辞喻之涉川。谦谦者、以谦之君子而能谦也。愈谦愈退。而德愈进。故谦谦有所行也。且远将至于无疆。则应坤之牝马行地之义矣。体止而用行。道静而德动。心近而志远。身退而泽流无垠。此以艮而涉大川。且为吉也。世之物事。或体用不同。本末异致者。皆如此例。而谦以艮为体。以坤为用。艮始于下。坤成于上。故艮之德比坤。而类于牝马之行也。古无大舟。为行之阻者。莫如大川。果大川可涉。则何往而不达哉。曰用涉者。明其象之非。而本末之异也。若象有涉水。而体用同。则曰利涉。谦固熟于山道矣。而反以求于下。则涉水亦吉。此即天道下济之所为也。天一生水。天道下济。水乃不为险。观于卦象。二至四互坎。即水也。而三至五互震。即木也。合则雷水解之象也。木行水则为舟。解则无阻。故宜于涉川。此皆爻之变。而属体用之差。本末之殊者。乃比之君子能渡大难。越大险。而无不吉也。

象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君子无不谦。而尤能卑以自牧。是谦之又谦也。牧如牧羊之牧。自牧者不待人之责。不因外力之迫。即克己也。克己以从众。取卦象九三一爻。下济以从五阴也。艮之三爻。二阴一阳。阳本居三。今谦之九三。反居坤之阴爻下。故有克己之义。而初六一爻。处位最下。是谦之又谦之象也。初与四应。两爻皆阴。亦谦谦之象。且下卦主升。而阴爻主降。初位为刚。而六主柔。宜升而降。可刚而柔。是其卑以自牧。尤为明着。此全卦皆以谦名。而初六则称谦谦也。然谦之主在九三。君子之位也。九三下交于初六。以成其谦。虽卑不辱。虽下不贱。仍不失为君子。而能用以行于天下也。释辞虽不及涉川。其义已寓卑牧中。为卑能近水。牧能行险也。故谦谦君子。卒能致其德于无疆矣。

《宗主附注》

谦卦辞旨最含蓄。乃周文王当被囚之时。以测君王之怒不测。而臣节之全不易。既次序连山归藏二易之旧。求于天遵人道中。得一至宜至善之途。则莫如谦。谦本于艮坤之合。而坤在艮上。则止于下、而不希崇高。静于上、而不失柔顺。以道自固。以德自全。则虽乱邦可居。危邦可入。故名曰谦。明其恬退之志。而能以人胜天。以邀吉利于神人。不逢灾害于时位。故六爻辞皆吉。示其无可无不可。随遇皆安也。既况之君子。而曰谦谦。卑以自牧重言之。使人知所重也。夫谦之于人道。顺乎天。得乎人。不以时为言。不以地为论。而无不吉。则其所持者至矣。而不外一谦。唯谦乃能兼人。唯卑乃能胜人。此老氏主柔静之旨。古之圣人。皆用之以淑身济世。不独避一时之灾。一地之害己也。故先自下。以礼自待。礼自卑而遵人,则取谦意也。谦履相对。其功同也。礼可以卫身。可以保国。可以安天下。而莫非谦之道。履之行。故礼先敬人。而谦先克己。二者其旨归一也。履言时位。以礼乐必自天子出。谦不拘时位。则尽人能行之。谦以阳行阴。以刚行柔。虽极崇高。而仍自卑。极贵富。而仍自屈。故守贞如一。而能亨于天下也。于此可见圣人爱人类。重天下之利。虽危乱之世。仍不忘于行道。谦为行也。故初爻即曰用涉大川。此谦之所以为亨也。学者于此。当悟其辞趣。而明其用、不独拘拘于自保也。

六二:鸣谦贞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谦六二爻辞。明本爻之用。而见其所以吉也。鸣者有所告也。积于内。而宣诸外也。六二居内卦之中。近于九三。而蓄德待用。修道待时者也。位中而心志益谦。交近而发扬可期。故曰鸣谦。以谦自鸣。而外闻其声矣。在谦爻六二上六。皆曰鸣谦。而二为最吉。则位正而爻当也。正则有守。不失其节。当则可大。不失其功。故六二之鸣。乃不鸣自鸣。愈见其声之远也。夫鸣鸟之声也。鸟以飞腾为志。以求友而鸣。鸣则志已得。其为哀鸣者。必失志也。上六失志而呜。鸣之哀也。六二得志而鸣。鸣之乐也。盖得近九三、有唱和之友耳。然六二位居中。而德主静。乃不失其贞。贞者正也。谦之本也。以贞自守。固吉。况有良友之相契哉。故鸣谦贞吉。亦君子之志也。

象曰:鸣谦贞吉。中心得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明六二之得志也。中心有得。不虚此行。则贞吉之占。分所宜也。上六之鸣。则为末得。恰与此异。盖时位之殊也。虽无他害。有比于危乱时君子。究非治平之可拟也。然以其能谦。终无不利。足见谦之皆吉矣。中心二字。合为忠。忠恕之道也。能忠恕、则尽己矣。推之为忠信。能忠信则行乎蛮貊可也。是六二之吉。不独为一人占也。

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谦九三爻辞。言本爻之占。并明全卦之大用也。谦卦以一阳居五阴之间。实即一乾爻参入坤卦。此乾爻、九三是也。故九三一爻。为全卦主爻。谦之大用所寄也。九三者。即乾九三。在乾之辞。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而谦之辞。则曰劳谦。君子有终吉。二者辞异而义一也。劳谦者。乾恫若厉也。有终吉者。无咎也。而义尤进一层矣。盖谦九三虽同于乾。而其邻六四。则坤也。九三六四。合孚其德。不独无咎。且占终吉。若乾九三则承九四。二爻皆刚阳。重刚失中。本有咎也。以君子朝乾夕惕。仅乃免耳。是谦九三、既无重刚之嫌。加以劳动之德。其获于天者。固不止于免咎。故曰君子有终吉。此句与彖辞同。则以此爻主全卦也。其义已见前。唯九三之有终。兼人事言。则以劳谦也。劳谦正如乾惕若厉。乾惕为劳中谦。若厉为谦中劳。朝夕者始终也。君子朝夕不懈。自始至终。乾惕若厉。则为谦者至矣。故曰劳谦人事也。就天道言之。则劳为慰劳。

如劳来之义。天以君子之谦而劳之。俾有终吉也。故乾称天道以勖人事。谦则重人事以明天道。二者虽同。而致力殊也。夫劳谦因自劳。而得天之劳。因自谦。而受人之谦。则劳者不倦。谦者不卑。其有终吉可知矣。

象曰:劳谦君子。万民服也

此申释爻辞之义。明终吉之实。而证劳谦之大用不虚也。天劳之。民服之。正由六劳谦。劳则与天之行健。同有不息之诚。谦则尽人之性德。合孚仁智之道。故得天者得福。成人者成己。此其所以有终也。有终含成功之意。天生地成。道生德成。言有终、已包生成矣。故爻辞曰有终吉。而释文指明为万民服也。夫谦者自下于人。非欲服人也。而其终则人咸服焉。是谦之成用。为自尊也。而曰谦者。正以谦之用。在人己同成。谦者我之谦。服者万民之谦。人己同谦。此所以为成也。为终也。为吉也。大哉劳谦。直与天同道矣。

《宏教附注》

谦通天人之道。赅内外之行。所取义。即在三四两爻。而尤在九三一爻。九三皆阳。而居群阴中,得位为守。顺时以行。故可行可止。可大可细。无不自得。而能吐纳天地。交错阴鸥。取既济之中心。争交泰之德用。故在道为成性存存。在德为位育无疆。不独以谦退为处世之要也。

又曰世人以谦为私德。为消极之行。徒避祸患于一时。忘情于国天下者。实末明谦用之傅大也。夫子详为讲解。使读者知圣人之心。早巳防经济之争。共产之害。而求物之平。大众之利。于谦卦寥寥数语中矣。果细悟之。当得解决今后纠纷之正道。

六四:无不利,撝谦。

孔子《宣圣讲义》

此谦六四爻辞。言本爻之用也。六四为上卦之始。即坤卦之初。下与艮交。而成一阴一阳之象。盖艮之上爻。当乾九三。而此爻当坤六四。二爻恰相偶。以孚一阴一阳之道也。且六四本坤柔之德。升而居上。柔道外着。为地道大行。以协于牝马之义。行地无疆。以成其厚载之功。其德用最纯。功效足称。与九三相得。为人道之全。以合于仁义体用之性。是谦卦之大用。当取则于三四中爻也。三为阳。主进。主有为。故名劳谦。为体于行健不息之道也。四为阴。主退,主自反。故名撝谦。为体于顺承代成之道也。撝者犹挥也。发挥之也。犹为也。作为之也。撝以为退。则如使之下。撝以有为。则如致之成。皆取顺守之义。率循之诫。不自主待而更张之。不因位势而擅专之。故曰撝。撝古挥字。亦同伪。盖明其听指挥。而为人也。指挥者。令之则从。命之则承。以六四下与九三应也。柔道也。为人者。无出入其度。常始终其职。以六四接九三之后。而代之昭垂于外。

阴道也。阴代阳、以施之于物也。柔秉刚。以推之于道也。不自主持。更何患乎害。不失轨度。更何往而不利。此六四撝谦。而占无不利也。各爻占辞多在下。而此在上者。实寓深意。盖全卦之妙用。全在一阴一阳之交互。阳在上而居下。阴在内而出外。而九三六四、又阳与阴之代表也。九三以顺上而交阴。六四以倒承而应阳。此象之自然。而辞亦如之。故九三终吉在下。而六四无不利在前也。夫六四之无不利撝谦。明其所在皆利。而致之也则为撝谦。盖谦之用。至六四正当发挥之时。光大之际。尤在能循守旧叶。推展前猷也。

象曰:无不利撝谦。不违则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言不违于九三之度。而常遵坤之顺承代终之道也。在九三之时。以劳谦之功。得万民归服。是天下已定。大业已成。此后所需。守成也。率度也。不愆不忘。克绳前烈而已。故重在撝谦。谦而撝。则不违其则。不戾其道矣。况六四居外卦之始。为推行之初。而章阴以比爻率之。有如大众领柚。一爻之顺。全卦咸从。一人之和。全体咸睦。故六四撝谦。其照应全卦各爻者也。而其无不利者。正不以谦而以撝。撝则谦之用尤大。谦之德尤纯。故曰三四两爻。人道之本也。

《宗主附注》

谦以第三爻为主爻,乃众阴中一阳。阳少则贵。而居刚地。所谓重刚也,重刚虽不中。而在群阴中。则不害其德。且得六四之配。六四重柔。刚柔相合。故用宜于时。道着于位。此谦之所以为盛德也。乾九三与坤六四。两者俱佣。以立人道。其为完善。可以见矣。坤之在上。则柔而不辱。乾反居下。则刚而不亢。二德皆兼。而当三四人爻之位。人本居天地之中。内守乾刚。外行坤柔。内外交济。以成其道。故谦之为人道。实本于此。而三四在数为七。在运为金与木。当东西之会。得天心之复。于气为和。于形为平。平和得中。以保持元阳。

永古不敝。而日升月恒。以进其德。是人类之福。天地之常序也。无过不及。故无灾害。以久远达无尽。故无夭折。此天时之和。地利之中。人道仁义之备也。犹一岁之春秋。四方之东西。无极寒极暑。偏旱偏潦。故为平为直。而无患于变也。其致此者。全在九三六四两爻之得当。乾刚坤柔之合孚。而兼内外仁智之同化也。读者于此。当细味之。

又曰、谦与泰类。故爻辞亦有相同处。然泰为坤乾。谦为坤艮。其气数不同。德用亦异。谦六爻皆吉。而九三六四最为吉利。以居中爻。为人道之基也。九三以阳领阴。六四以阴从阳。凡卦皆以阳为主。阴为从。为顺。反之为逆。谦之三四爻。顺之至也。顺则利矣。六四以无不利三字冠全爻。明其为至顺至利也。撝有如臂之使肘。手之使指。指挥自如。意不违拗。亦顺利之词。撝从手从为。言如手自为之。事之易者。多以指掌反手为喻。以其动则有成。举则有功。不劳不困。而能措置如意。故曰撝。恰与九三劳字相对。九三以阳动而求进。故宜劳。六四以阴静而志顺。故利撝。劳为撝之先。撝为劳之果。此始终初成之事。人道实如是也。君子先难后获。先勤后裕。先自劳苦。以进其德。而后指挥顺利。以成其业也。故九三为则、六四为不违则。九三为忧勤致力。以开其先。六四为和易顺承。以守其成也。故谦道见于此二爻。而人己内外。同定于此二义也。旧注多专于字训。而忘其大。或拘于文意。而失其通。使谦卦之用莫明。易教之奥不着。故此次特指出之。读者勿囫囵吞视之耳。

《宏教附注》

六四爻辞最要。既无不利在前。撝谦在后。盖无不利者、天道也。撝谦者、人事也。因天道而及人事。以见人之所以应天者之为重也。易之立教。全系此旨。而谦六四特着其例。则以谦为人道之本。而人道尤以六四为先也。盖创始固难。守成尢不易、得天固难。应天尤不易。此义实圣人昭垂万古。特谆谆于文字间也。

六五:不富以其邻。利用受伐。无不利。

孔子《宣圣讲义》

此谦六五爻辞。言本爻之用、及其所宜也。在泰之六四爻曰。翩翩不富以其邻。而谦六五亦曰不富以其邻。以谦泰相类也。泰上坤下乾。阴升于上。谦上坤下艮。阴亦上升。其象同也。而泰三阴三阳。二气均平。谦则五阴一阳。阳寡阴众。是其异也。其同者。阳下济以引阴上。阴得阳而居高位。阳自卑而为谦。谦者平也。平则均。均则同富贫。盖即裒多益寡。称物平施之义。故曰不富。泰之不富。阴阳自平。无多寡之殊也。谦之不富。以阳济阴。裒多益寡。成其平也。故泰为天道。谦为人道。又谦卦承大有之余。本富有也。天道忌盈乃受之以谦。谦则兼也。富以济贫。贫以均富。而富者不自富。天下亦无贫矣。夫不富者。非贫也。乃不独富也。何以不独富。以其邻也。邻者近也。人各有近。推之至于人类。皆邻也。皆均济而得其益。则一人不富。天下无贫矣。此称物平施之效也。物称是也。施则不同。施于一人为富。施于众邻则不富。施于一方为富施于天下则不富。是物成用而人类同利矣。然不富以其邻。正由邻之望其富也。谦以利人为先。则凡末富者。皆宜先益之。使与同富。则不富者。正以其邻不富故。而不肯独富也。曷言邻而不及众。以由近及远。君子之施也。若徒言兼爱。而厚薄不分。或厚者反薄。薄者反厚。是墨也。非君子之志。顾邻虽近。而居不得无邻。推之天下皆邻。则天下皆莫能外。君子之施。固无垠也。取义于牝马行地之象也。其行无疆。其始足下。是以其邻者。近犹远也。且邻字含怜惜意。近者目睹。则怜恤之心易生。故举邻为言。此义已见泰矣。唯泰阴阳两均。不待裒益。故曰不戒以孚。而谦阴多于阳。必赖平施。故爻辞异也。称物为致物于用也。平施为求人之成也。则宜有所褒贬。有所赏罚。有所予夺。以剂之于平。则强者抑之。弱者扶之。善者护之。恶者膺之。则利用侵伐、以期于太平。亦裒益之义也。物之所积。盗贼瞰之。富之所储。淫佚滋焉。在我不独享以济人。在人或专敛以剥众。则为上者、不得不有所惩制也。故侵伐之不可以已。非为己也。六五居上卦之中。当上位之任。诛有菲。讨不戢。乃其职也。本谦之道。致谦之用。先能不富以示天下。而后责人独私者。虽用侵伐。无害于谦。故无不利也。

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明爻辞之义。而见侵伐非好用兵也。盖六五以阴居正位。有如在上者柔谦以下人。而先自卑抑也。然柔者必济以刚。谦者必守其节。六五虽柔而位当也。虽谦而行正也。居正位者。法之所寄。司政令者威之所存。六五与九三相应。得阳刚之辅。所谓三五同功也。故有侵伐之象。然侵伐必为征诛有罪。必以不服教命、而后用兵。以六五先能自谦。以公平示人。天下咸服其德。则无须于侵伐。苟有不服者。不克奉谦公之教。随平施之化。则不得已而用之。其所向亦无不利也。诚以侵伐非为私也。将以成其平。非为暴也。将以成其谦。以平以谦。则何往而不利哉。谦卦至五上两爻。皆有用兵征伐之辞。不外成其谦。而剂之平也。谦之终也。则天下同谦。有一末谦。谦末至也。平之成也。则人类同平。有一末平。平末至也。盖征伐有所要焉。天道以生杀相成。人道以赏罚相济。无他。一阴一阳之道也。刚柔相调。宽猛相得。则道自成。而德益大。谦者柔道也。五上二爻。柔之极也。物极必变。用极必反。柔极必以刚济之。谦极必以威成之。故谦卦有师之象。前亦言之矣。征伐之事。师卦之义也。师以坎合坤。亦五阴一阳之卦。而谦卦内亦互师象。此用兵之合于象也。师与比反。谦倒互比。比之匪人。为盗寇之象。亦不服也。故用师以征伐之。为纠之于正也。正则定矣。天下正定。而人类安和。则侵伐之功。与谦卑同其用矣。

上六:撝谦。利用行师。征邑国。

孔子《宣圣讲义》

此谦上六爻辞。言上爻之用。及谦卦之至极、其道且变也。上六当谦卦之终。居最末之位。乃全卦之极也。而由内外言之。乃推至无尽之域。犹地之极。以行之且穷也。谦以坤道行地无疆。至上六为坤之终。亦行之极。极则变。变则反。故上六之变。为豫之初也。谦豫为往复卦。谦反为豫。豫复为谦。谦之终。即豫之始。鸣谦之义。已见六二爻。皆以谦鸣示众也。谦而鸣。韭德至矣。六二之鸣。以居内卦之中。当谦之正位。谦以自卑为德。内正其贞。恰孚其德。是成德之始也。故在内鸣。上六在外卦之未。谦德既大。天下望之。是成德之终也。故鸣于外。内鸣者。求己已尽。尚末徵信于人。鸣之以诏人也。是为忠。上六之外鸣。则推已之义。近者已悦。远者且来。而犹或有末洽者。则鸣以广其谦。是为恕。又上六乘六五之余。当高位之地。宜以谦推之天下。无所不应。若末应者。求之己而已尽。是当本六五行师侵伐之义。而讨其不服。责其不谦。盖谦之极。其用反柔为刚也。已见六五爻讲义矣。而上六之鸣谦。正如鸣鼓而攻之。鸣则声罪致讨之意。又较六五之侵伐有殊。侵伐或明师。或潜袭。当视所宜、以征诛之。若上六则不服者、罪已着。害谦者、众所怒。唯有声明其故。而出师征讨也。故曰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邑国者属国也。非所直治之国。在今日言。则远鄙之国。盖其居远。不得亲受政教之化耳。如昔诸侯国下之邑也。非天子自封。不直隶于王。故恒梗王化。而害于教令之普行。谦之不克及于天下。是谦之用末尽。谦之志末得。则居上者。以谦行谦。不得不用师以成谦。即所谓用柔成刚。用阴成阳也。谦之对师为互象。师用于外。谦用于内。谦之末达于远者。必利用于行师。而申征讨也。邑国之象本于坤。坤为土。凡率土者、莫非国。苟有国名。即当率王教。虽非直治。而德用犹天之覆。地之载。无不被也。况国异而人同。谦者人道之本也。有不率人道者。人类之贼。必有天诛。则征讨者、犹申天诛也。故谦之行师。为成谦之志也。志末得而后用师。用之而谦用愈大。故利用师以大谦。则谦道无不包被。无不率循。而天下人类。无不知谦之美且善。则鸣谦。实谦自鸣矣。

象曰:鸣谦。志未得也。可用行师。征邑国也。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坤之上六。曰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师之上六。曰大君有命闭国承家。小人勿用。谦取坤而用师。故曰利用行师。任邑国。皆本刚柔相济。内外相成之义也。上六与九三应。九三为刚。且为全卦主爻。上六应之。故有行师征讨之辞。上六以柔极反刚。而所居地位极高。征讨之住不得辞。与六五之侵伐一义。而九三在卦之中。将全卦五阴隔绝。阴阳租从。而升降有别。阴在内者易从。在外者难服。以处地殊也。故六二鸣谦。为顺以往外之时。其志相得。上六呜谦。为逆以推行之际。其志不得。以上六居极地。若不反。则将穷也。故释文曰。呜谦。志末得也。此与六二之中心得也一语。恰相照。同一鸣谦。而六二为得。上六为末得。盖上六之志在外。不得于外。由外之不服也。六二在内。内已从矣。故无用师征之语。且谦之互师。在三爻。即二三四爻互坎。五上初爻互坤。合成地水师也。则三爻为内卦之中。上爻为外卦之正。是已反初为终矣。故用师为反行。为逆推。以上六变居外中爻。内与九三应。成外柔内刚之象。恰孚师卦。故曰可用行师征邑国也。凡用互卦皆如此例。或从上互。或从下互。谦从下互。则为水地比以四三二为上卦。而初上五为下卦矣。又互剥与复。剥则反艮居上。复则反震居下。皆一阳五阴卦相互之象也。一卦六爻。其互亦同。睢质卦不变。如乾坤之类。无论如何移易。仍乾坤也。故谦卦可互师比剥复。而与豫反。豫亦与谦之互同。谦变则成豫矣。谦以五阴从阳。而阳自卑。故曰谦。言其本高而自下也。以艮之一阳。反在九三故也。豫则以雷地合。而九四为阳。以震之一阳本在下。今居上卦九四。是复于上。其倒卦即地雷复。亦取阳复之义。而地位有高下。则其所行有远近。所达有难易。复远豫近。复难豫易也。若与谦比。则谦远而难。豫近而易。皆以阳言。阳主升。以至于上爻为志也。故谦为不足。豫为有余。谦为贞。豫为利。即以谦之内外言。亦为内贞外利。而由卦德言。则内为贞。外为悔。以利则易悔也。有余亦易悔。有余即过。过则悔也。故在六二曰贞吉。在上六曰利用。虽不及悔。悔自伏焉。盖以谦之德能无过也。故必曰鸣谦。若离谦则有悔矣。虽用刚而利犹在。能始终于谦也。谦之为用大矣哉。

《宗主附注》

谦卦至上六。己为谦道之终。而与豫相接。启豫之用。即在此上六一爻。谦豫相反相成。一往一来。一逆一顺。谦往豫来。谦逆豫顺。谦以阳下济。为往为逆。豫以阳复升。为来为顺。往而逆者艰难。故必谦。来而顺者便易。故名豫。谦以己从人。而自守不屈。乃能承大有之业以不渝。豫以人从己。而自裕不危。乃能全谦之德以交孚于天下。然谦为己。亦为人也。成败利害。皆齐之于一。故有吉无凶。豫则成人以成己也。得失荣枯。各有所判。故忧乐恒视其德。吉凶亦半焉。此则用之有殊。而持之有别也。则由阳爻之在上与在下。所生成者不同也。在下则道长而常虚。在上则途近而易满。虚以自警。则有备无患。满以临人。则多欲害德。豫之名豫者。圣人恐其过于逸豫。而忘其害。欲其时自惕励。而有所豫也。豫则立。不豫则害。大哉豫乎。岂徒优游暇豫之谓乎。故君子因豫而知戒。戒则复于谦矣。

又曰谦为坤艮合。卦皆主静。而说卦称谦轻。入多末解其羲。轻者轻视一切物也。以性主静。而气常止。静则寡欲。止则克己。故能轻诸利害。独往独来。不为物役也。又轻者。譬之轻车减从。无所牵累。行止自如。不求人重。而先自卑。不以名重。而豫自抑。虽浮游于天地。如一羽之莫沉。虽吐纳于洪而无一毫之被捐。此即所谓轻也。轻则清。清则升。天之上浮而虚者、轻也。道之无往不入者、轻也。唯能磨砺至于纯精。而后能超然高举。不滞于俗。唯能剔洗至于极细。而后能修然直往。不拘于形。故曰化。中庸称至诚能化。孟子称圣人大化。皆必先有谦之德用。轻之道力。非一蹴可几者也。大道若虚。大德无名。谦从地道之纯静。以习于虚。自山道之知止。以进予大定。与佛教止观定慧。同一法门,又兼连山归藏二易之妙用。以发为道儒两家之至教。故字从言兼。兼指兼二易。通二教。连山易。原名兼山。言指致诚。孟子所谓知言。诚必始于言。故谦德非独退让也。乃人道根本。合天地之道。而得其中和。明性命之理。而通其妙窍者也。谦岂易言哉。试读夫子讲义。当知其精蕴矣。

《宏教附注》

谦为人道根本。而所取义由于易之谦卦。关于卦象卦辞者。皆至精要。并非徒释卦也。乃指示谦德得名与成用之道。此本于连山归藏二易原羲。而复经文王推衍为辞。其卦合坤艮。即连归二易之首。故包举三易之全。定人生道德之本。无论为道为儒举不能外此为自修及安人之备。故称谦为吉卦。言其克孚天地人三才之德用。而能谐性情之正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