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卦上兌下坤。二陽包四陰中。分上下言。為澤在地上。澤水所聚處。而必憑于土。坤為地。五行為土。故有萃聚之象。言如水之集也。兌上爻為柔。坤則純柔。柔以承剛。如地之厚載。亦聚之義也。物遇而後聚。姤之後繼以萃。此周易序卦之義。萃與升往來。而與小畜對。與臨為同體。臨為坤上兌下。兩陽長于下。象剛之漸長。故臨為大。而當十二月卦。萃則易其上下。陽反在外。陽升陰降。以上有一陰。乃能成聚。遂與觀異其用。觀兩陽在巔。陽日升而無阻。萃則兌上缺成澤之象。是萃之用。以坤為體。而兌成之。萃為兌宮二世卦。言其為兌之二變也。兌少女也。坤為大母。母無不愛憐少女者。由人道言。亦自成聚居之情。聚猶集也。合也。陰陽相得有合。其義見于噬嗑。取始終皆陽也。萃以始終皆陰。故為聚。而不為合。合本于性。聚本于情。合言其和。聚言其集。此二者之異也。萃中互風山漸。自二至四為艮。自三至五為巽。漸以女侍男為喻。亦有聚居之意。而萃六二本坤正位。外九五則乾正位。二五相應。剛柔得中。亦孚于諧調之義。以中爻言。六三九四。與未濟同。反于既濟。是雖諧而難協。調而難同。則聚亦有所礙。不得謂之合也。然由夬姤五陽一陰。變為二陽四陰。陽道奇。陰道偶。以爻言之。頗相益而有利于用。此彖辭四德備其三。而卦名萃。可見能集結其類。亨達其情。外利于行。中貞所守。是以萃之大用。為吉卦也。剛中而柔應之。陽外而陰內之。兩相依倚。互成其用。此萃之取義。而字從草從卒。言如草之叢集也。物生而易茂者。以草為最。蔓延廣野。而成聚集。如有範之者。是其性之聚也。人之割草。束而積之。亦相聚也。故取以喻卦用焉。
萃與升反。傳曰萃聚而升不來也。聚者散之反。來者往之反。故萃為聚。升為散。萃為來。升為不來。以其行之異也。情志之殊也。萃至也。如物之集。人之至。由遠而近。由外而內也。兌悅而坤順。上悅而下順。兩陰之合。而行相從。兩情之依。而志相聚。此萃之得名。以陰與陽之相引也。性之異類者相引。如電是也。而地與水原相制。反成其相依之情。水無土。無以蓄其類。澤無地。無以積其用。此兌澤恆依坤地而成相需。湖沼池塘其小者。海洋其大者。皆必依陸地以成名。故萃之用。以坤為體也。人之聚處。亦如水之與澤。其整而不亂。序而不漫。有坊以約之者。猶水之有隄也。聖人由隄之義。而制民之坊。則禮也。禮先以祭祀。祭先以祖廟。示不忘本也。故易于萃。曰王假有廟。即以禮坊民之旨。而明聚眾之有道也。聚之而教以禮。教之而引于廟。以孝慈之義。導民孚于正。則天下不治而治矣。此萃之占亨。而兼利貞之德也。民聚則國保。民至則上安。是萃之繼姤。有鑒于有魚無魚之辭。特首揭廟祭之禮。以達其聚眾之道也。此易教精微。人或未解。特揭出之。告後之讀易者。
萃與升往來。由夬姤而萃升。係自五陽一陰變為二陽四陰。萃為兌宮卦。升則震宮卦。以坤為主。坤下兌上為萃。坤上巽下為升。皆取坤合巽兌。巽兌亦陰卦也。而以兩陽一陰之象。成長女少女之名。兌陰在上。為少女。巽陰在初。為長女。此以坤之合乾有先後也。萃卦兌居坤上。四陰中包二陽。陽少為貴。而得中。故曰剛中。凡卦得中位之陽。而有陰與應者。皆曰剛中而應。如萃九五與六二應。或以人爻。一陰一陽相應是也。剛以柔應。則其用必亨。此後天生化之德然也。萃與姤異。為陽退而成陰之用。姤遇也。萃聚也。物相遇必成聚。故繼姤者萃。萃之為聚。猶草之叢積。物以類聚。非其類者不得聚焉。人以同人為類聚。亦以其同也。聚猶集也。如市村之有集。物皆至焉。故萃亦含有至義。群之所趨也。與升相反。萃為至。升為去。萃為聚。升則散也。故傳曰。萃聚而升不來也。來與往對。升為不來。即往也。去也。遠也。而萃則為來也。至也。近也。以在姤遇之後。而成來近之情。是其命名之由來也。萃以陰包陽。有如咸恆之象。初上皆陰。陰即物也。物之聚者必有道。陰之歸也必以陽。兩陽居中。四陰環繞。此萃之象。而以坤在內。陽在外。陰克載陽也。反之則升。陽在內坤在外。物乃隨散。陽與陰相翕。則成聚。相離則為散。此大小畜。皆以陽能吸陰而相畜也。物聚散如是。人聚散亦然。二者情志克諧。乃為佳侶。情志各戾。乃若怨仇。如睽之二女同居。而志不相得。則愈行愈遠。猶物之散漫也。澤者水之聚。風者氣之散。故萃從兌。而升從巽。他如風水渙。亦散也。陽與陰不協。欲其久聚。難矣哉。
又曰萃卦與臨同體。而其用大異。以上下易位。陽反在外也。坤厚載物。宜在于下。臨反居兌上。是本陽長陰消之義也。萃則兌在坤上。水居地面。孚于實用。如湖沼海洋之在地上。其功用無窮。而水與土同居。以聚其類成其象。是萃之義所本也。有類于水地比。水同而坎兌異。坎為水。乃汎指一切之水。兌為澤。則專指蓄積之水。坎中一陽。為水中之精。兌則兩陽。兼及水之功用。以有土以防之。
方名澤。若無隄岸。則坎也。非兌也。故萃與比。大同而小異。比為比。萃為聚。比若相並。聚則相集。是有多寡之分。久暫之別也。萃聚而不散。來而不去。陽在陰中。依依不捨。雖本澤地之聚處為喻。實則凡眾物集居。群類來同。可推象之。大如邦國。小如族里。為群眾所集者。皆萃也。而以時言。則如祭祀。如會同。如大事召集。軍戎聚合。及凡燕享之禮。期遇之儀。聯其感情。達其心志。而為眾所集結者。亦萃也。村鎮之廟會。鄉族之社祭。商工之期至交易。巿集之行旅遇合。亦萃之用所見也。故萃備三德。以其通于一切。為人生不可或闕者也。無論為國為家。為禮為教。為軍戎田獵。為商工貿遷。皆依萃以聚之。其道無不適。利無不宜者。順乎水澤之聚于地。而全其自然之性。達其亨利之功。故彖辭首言其亨也。亨通也。而兼包享與烹二義。即損卦已釋及之。萃之亨亦如是。以其亨于事物。必享其神祖。而必有烹獻之禮也。故曰假廟。曰大牲。即可證明享與烹之用原在亨字中矣。
萃。亨。王假有廟。利見大人。亨。利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
此萃卦彖辭也。萃以澤在地上。如水之聚。而成灌概運轉之用。是以占亨。言其通一切也。利之大曰亨。乾坤四德之一。乾卦曰乾元始而亨者也。萃不及乾。故無元。而因地之利。故稱亨。亨之為用。首著于禮。
乾卦曰。嘉會足以合禮。亨以禮成嘉會。所以建王國而安民志。行禮教而定天下也。故萃之亨。即見于王假有廟。假。至也。又憑藉也。家人卦。王假有家。亦此義。詩所謂祖考來假。假哉皇考。皆指降臨式憑之義。言先天因禮而來臨式憑。以享以燕。與眾共之也。古者王之初政。必先率諸候卿大夫士祭于祖廟。示不忘本始。以教孝慈。禮曰禮行于廟。而孝慈服焉。詩周頌各什。皆嗣王引眾祭廟之作。此萃卦以王假有廟。明聚眾以禮。而引于祖廟。以教孝慈。斯禮也。通于天下。故曰亨。亨兼享與烹義。祭必以享。享必以烹。此亨之用。首著于嘉會。告成于廟祀也。在渙卦。亦云王假有廟。義大同。以廟祭分春秋。時祀分四季。各有所示也。萃內眾以時聚。天下以時來朝。遂率之見于廟。以定長幼之序。以分尊卑之情。而尤在不忘本也。其旨詳于禮。祭法祭義各篇。夫侯國之至。朝覲之會。天王親御以臨大眾。故曰利見大人。大人兼位與德。言因王之祭廟。而得朝覲之。此在卦言。九五正位。下連九四。上下相隨。君臣之象。而上有一陰。則相率假廟之義。兌澤水之聚處。水源木本。如人之有祖。故利見者。不僅時王。且包先聖列祖也。
以孝慈之道通于天下。故重曰亨。而及利貞。則言乾坤。亨以下三德。皆備于萃也。有亨以合禮。則利以成物。貞以成己。中庸所謂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內外之道也。惟萃之用。足以當之。為其首本于禮。明于祭祀之義。敦于孝慈之思。而率天下以反本始也。用大牲吉。則以祭必備禮。享必豐美。而烹宰以孚于亨享之用也。卦以象坎。其變為離。坤離皆為牛。兌為羊。大牲指牛羊也。因其當于禮。故不為泰。而占吉。以其行通于天下。無所往而不宜。故曰利有攸往。言其行之至順也。
萃之亨利。亦由時用。以姤卦一陰初長。至萃則四陰包兩陽。陰以承陽。順以協悅。此萃之時用。仍本于剛柔之互濟。為九五剛中。而六二應之也。時之當即物之利。物之豐即行之利。利者和義。義以明禮。此亨與利貞。皆見于萃也。亨于時。利于物。貞于行。而坤厚載之德以成。物之生育。必依水澤。水澤之利。物生以盛。水澤之溷。物亦隨盡。此萃之利。實水澤之功也。水澤之用。固為生物之源。亦為交運之便。舟楫所至。交通以利。民眾所集。物力以豐。此皆水澤之利及于一切也。古者交通。惟水道最便。陸道次之。故眾庶之區。必江河貫通之處。萃之利有攸往。以人事言。亦甚明也。況在上教之以孝慈。示之以祭祀。先淑其思。復正其行。則所謂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矧在中國乎。故以萃之亨。而成利有攸往。天時地利王政。三者俱至。宜其無往不宜。全卦大用。已具于彖辭。讀者細繹之。則可見易教之精微。而知先王聚眾之有道矣。
萃彖辭。首稱王假有廟。以祭先致孝享之誠。孚敦本之義。與豫卦象辭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正相證明。皆以坤厚載之德在下。而陽自地出。為生生之本源。豫為上震下坤。萃則上兌下坤。震為一陽。兌則兩陽。故豫為奮。而萃為聚。
奮以陽氣之逕上。聚則以同類之集結。兩卦皆陽在外。而所應于時少殊。豫稱薦于上帝。配以祖考。是追遠返始。溯生生之源。實自天與祖也。萃則但言假廟。不及上帝。則為親親報本之義。以崇其先祖也。萃不獨指人之集聚。兼及物之輻輳。故陽與陰相引而同至。彖辭稱用大牲吉。即明物之豐厚也。物聚必依于人。而成用必因于時。如天之春生而秋熟。是物之成必在秋。而報本之祭。亦惟
秋冬為盛且備。所謂春祈秋報。禮之常也。先王布政。首重孝慈。而兼重民物之生育。木本水源。以崇先德。宗廟之制。禘禴之禮。皆不外此旨。萃以兌在坤上。水澤依于土。因之以興祭先之思。行假廟之典。與豫之用大同。而豫則含有豫先之義。則其祭猶春之祈。萃則以物之成聚。則其祭。孚秋之報。是其少異也。祈不必豐備。報則須豐盈。此萃有用大牲之句也。大牲指牛羊。在卦象。坤為牛。兌為羊。而大象坎為豕。錯為離。亦象牛。此由象以明其物也。物聚則利用大。物豐盈則人生亦安榮。此萃備三德。而彖辭首揭其亨也。亨而及享。亦崇報之義。所謂喜會合禮者也。故祭廟非徒孝享。將藉以蒞眾。使皆習于禮。而達其治。其功用豐淺尠哉。
彖曰。萃。聚也。順以說。剛中而應。故聚也。王假有廟。致孝亨也。利見大人。亨。聚以正也。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順天命也。觀其所聚。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此申釋彖辭之義也。萃。聚也。言以水之聚于澤為象也。上兌下坤。兌說而坤順。由下而上。由內而外。故曰順以說。九五剛中。而六二與之應。是為剛中而應。以上下卦德。內外正位。皆相應而同情志。故為聚。
物以生之宜而聚。人以情之適而聚。所謂方以類聚。以其近也。王假有廟。乃率所聚之眾。以祭其先。致其孝享也。王者政令自出。教化自敷。以禮率眾。以祭先敦本返始。此為王者成治之基也。利見大人亨。
聚以正也。言聚眾以正道。即孝慈也。而以象言。九五正位。眾之所歸。率之歸王。亦聚以正。位賅德言。位正則德明。王率眾以祭于廟。是又行之正也。位正則有守。行正則有功。率眾以正。而見其先王之廟貌。
遵其德。奏其樂。行其禮。以仰其功。大其業。是以曰利見大人。言見之以為利也。利孚于天下。利及于後世。斯利之至也。此祭祀之禮。未有與比者也。禮之隆重。則儀物之必豐備。故用大牲吉。明報本之義。通于天下。所謂慎終追遠。民德歸厚者也。以下卦坤厚載之德。人道鑒之。以厚民之德。此其為吉可知矣。因坤之行地無疆。無往不宜。則人道師之。亦利有攸往。而坤以順為行。順承乾行之謂也。故法坤者。法其順承乾行。師地之厚載。師其順天命也。惟坤能順乾。惟人道師地。
能順天命。此利有攸往非他。天之命而人順之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此乾卦象辭。今萃亦因乾之順承。而順天之命。利有攸往。猶是坤之德也。利貞。人所本也。以萃備三德焉。利貞者。坤也。亨則已順天矣。是萃聚之義。宜通天地。旁括萬物。聚本于義。集結以其情。非苟合者。亦非強合者。是以觀其所聚。而天地萬物之情。皆可見矣。全文要在聚以正三字。正者中也。中正則合乎道。備乎治矣。惟正乃貞。惟貞乃利。惟利貞乃亨。貞為四德之本。人道之基。能貞而正。則無不亨利。而首著于祭廟之禮。則以生必有本始也。本始不渝。枝葉自茂。此萃之貞正。自孝享為之基。如木之有根。水之有源也。卦象以九五正位。六二應之。即為正以聚之之道。設無其位。猶不得謂之正。不正之聚。則烏合之眾。何足以順天命。而見天地萬物之情哉。
萃卦以九五正位。下連九四。四五同剛。而後成聚。與豫之僅九四一陽。而失正位者不同。卦爻九四屬人爻而在外。以近九五。有如大臣輔弼之象。是以彖辭利見大人。亦指九四言。以九四為近王之諸侯卿士夫。而其四陰。則大眾也。故釋文聚以正。亦以諸侯公卿能率眾歸服于王。即九四率群陰以從九五也。豫無九五正位。故曰利建侯行師。即以九四非正位。有富于侯國之主。師旅之師。而萃則因九四上從九五。始有王與大人並稱。用大牲吉。與利有攸往。宜分釋之。以一屬祭祀。一屬人事。而釋文曰順天命。係指利有攸往。雖用牲。亦時之宜。有如天命。究非關本旨。原文頗有脫句。意則用牲之吉。禮尚豐盛也。禮有以豐為貴。有以殺為貴。卒以時祭。崇德報功之義。故必豐盛。非為奢侈。天地以時成熟萬物。而成積聚。則禮亦遵時。而薦其豐備之品。此本于全卦之時用也。孝而曰享。足見重在儀物。享兼上下言。享先祖之餘。即以享眾。是亦酬功之意。公侯卿士。有勞于國。因與于祭。而受賜享。亦禮也。此萃之大用。在聚眾以明禮而已。非祇吉凶之占也。聚眾明禮。將有為也。所為雖何。則象辭除戎器戒不虞之謂也。保國以保王。是必有賴于眾之聚矣。
萃卦以陰陽交集。如物之聚。釋彖所謂觀其所聚。則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與恆卦辭曰。觀其所恆。則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語句皆同。是萃與恆。均為天地萬物之情所寄。恆以久為義。萃以聚為義。久而聚。乃天地不易之道。人物永和之情。能恆乃久而不變。能萃乃聚而益生。天地之道。久而不變。天地之德。聚而益生。往復不停。乃見其恆。生息不已。乃見其聚。是以兩卦皆有天地萬物之情可見之語。亦即言天地萬物。皆依恆以存。依萃以育。恆以震巽之合。成三陰三陽平勻之象。萃以兌坤之合。成兩陽四陰交孚之情。
平均則見其能恆。交孚則見其能聚。未有不平勻。而恆久不改者。亦未有不交孚。而生聚不失者。生之聚之。萬物斯富。平之勻之。萬物斯安。安富乃和。安和乃利。富和乃大。是天地之德。于此兩卦見之。而萃則尤要。萃以物為主。物之聚者生之本。故卦合兌坤。以水土之和。成其用。與其對卦。山天大畜為應。萃其體也。大畜則用也。名曰大畜。亦以物之豐多為義。此萃之彖用大牲。即取大畜之一證。物之聚。必先畜。畜與聚原相通。聚由體言。畜由用言。坤以乾為用。兌以艮為賓。是兩卦原相應也。八宮卦序。萃為兌宮二世。大畜為艮宮二世。正如表與裏。內與外。不可離也。一則兩陽四陰。一則兩陰四陽。剛柔相當。主賓相得。此其為義。可相證也。兌澤艮山。合而為咸。則相感至速。乾天坤地。合而成泰。則交孚至平。此萃與大畜有通聯之道。其爻亦相孚合也。惟讀者細推繹之耳。
象曰。澤上于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此申釋萃卦全卦象辭也。萃以聚為義。聚必有眾。聚眾必有為。卦象兌在坤上。為澤上于地。水澤在地面成聚。亦將以有用也。灌溉運輸利及一切是也。人之聚也。亦將以為國之防。禦外侮。靖內亂。以安民而保邦家。遂其生。樂其業。俾無憂無慮。斯則君子聚眾之旨也。古者之聚眾。恆于祭祀或田獵見之。祭祀崇禮。以致其教。田獵明德。以效其功。而最重大者。則軍戎之事。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田獵固為祭祀之謀。亦關軍旅之事。謂習于射御。齊其步伐。嫻于戰陣之令。教以有勇知方。以練其技能。強其體力。發其忠上愛國之思。激其保邦
禦侮之氣。而要在導以合群之義。敵愾之心。在平時雖為農工。而戰時即成師旅。故田獵非為禽荒。而射御乃躋藝事。可見古人保民保國。必有道也。萃既聚其眾矣。既率之于廟。以崇德報本矣。則推而致之于軍旅之備。除暴安良之需。亦自有其政令也。萃與大畜為錯卦。
用恆相應。大畜九三曰。良馬逐。利艱貞。日閑輿衛。即可證其關于戎事。必先嫻習。而後克成其安民保國之功也。故萃聚之于人道。亦以除戎器。戒不虞為先。除猶治也。刷新之也。戎器。兵戎所用之器物。凡軍旅所需者。皆屬焉。戒。警戒也。不虞。意外危害。不虞而至也。此非專指師旅之事。其用包禦外安內二者。即合軍警之職。而同示其為急務也。古稱武備。言可不用。不可不備。固思患豫防之道也。萃與豫有相類。前已言之。豫稱利建侯行師。而象辭則舉祭祀為重。萃稱王假有廟用大牲吉。而象辭則舉除戎器戒不虞。足可互相證明者也。
言戎器。而不及軍師將士。則以萃為物之聚。故先器物。然既有物。必有物之主人。猶彖辭既有大牲。必有主祭之眾。此易辭言外之意。不必備也。除有改其舊。易其新之義。亦包有刪除之情。戒則警戒。亦戒備也。皆關于乘時防備。而期無敝。雖不貪功。卻求免過。則萃聚之人道也。不以武功為尚。而以保安為先。足見有民必先安之。有眾必先綏之。所謂保民而王者。萃之所貴也。地能保澤以成其用。王能保眾以致其功。則好于亨利貞三德。而可以守。可以為矣。惜乎時君之未達耳。
萃為人物薈萃之象。而易教舉其關人類聚集之大者。即祀與戎。祀為崇本始。以厚民德。戎為保良善。以安民生。斯政治之最先務也。他則次于此焉。然萃之祀。亦僅于廟。而不及郊。戎事僅指除器戒備。而不及戰爭。則所重在內。而務自反。仍本坤之道也。坤以利貞為本。貞以為守。利以為行。不務于外而志于安。安貞之吉。坤德所著。順承之義。坤道所基。萃以坤在下。故全卦大用。不違坤順也。
順者順天命。順時用。時用亦天命也。釋彖辭已言及之。故祀廟而王假。與豫同。除戎器而患亡。與大畜類。皆本思患豫。防有備無患之義耳。君子不尚武。而不廢兵。為以保民守土而已。非將以拓疆侵鄰也。故但云戒不虞。不以戰必勝。攻必克為志。此萃之聚眾。有其義矣。以兌悅而坤順。其道首柔。柔以御剛。則無伐功黷武之爭。旨在自保。而無害于人。用在久安而不忘于危。此君子有終身之憂。而無一朝之患也。卦由豫之進。而取大畜為應。故與兩卦爻辭相通。凡事豫則立。凡物畜則足。矧有國天下者。不先務于此哉。而萃則合二卦之利。以求其孚于安貞之德。收其厚載之功。此萃之所志也。
初六有孚。不終。乃亂乃萃。若號。一握為笑。勿卹。往無咎。
此萃初六爻辭也。初六全卦之始。坤之初爻。而與上九四應。一剛一柔。內外相匹。故有孚言。外說內順。雖若過柔。而以爻為剛。與柔應也。爻之應。如表與裏。情志有孚也。然以兌說一陰在上。陽剛無終。故曰不終。且坤以用六永貞為大終。今坤在內。有其始。而不及終也。六為坤。而九為乾。坤在內。乾在外。是坤主初而乾主終。亦有不終之義。合上句言。則有孚而不久也。孚以久為利。不久。則孚亦不可恃。是猶亂合也。譬之男女。合于不正。則好而不終。故曰乃亂乃萃。言以亂成聚。
雖聚亦亂。如散沙。如棼絲。聚則聚矣。而不免于亂。是猶眾而烏合也。以先亂而後聚。故曰乃亂乃萃。實則聚亦亂集。此合之必以正也。萃固以聚為義。而初六在下。不得承正命。故以亂聚。聚亦不和。情志各殊。聲音亦著。以初之驚懼。則若號。以後之狎習。則一握為笑。觀于啼笑不定。可見其聚之以亂。雖初號而終笑。若始疑而後信。以非正而苟同。則遽信仍將疑。疑信相參。號笑皆偽。故曰勿卹。譏其不由衷也。
亂以聚之。孚而不久。啼笑以遇之。疑信之莫辨。此勿卹。意猶不必顧慮。以其情志猶戾。行止皆乖。則雖有聚眾之憂。而實無持久之力。此初六之聚。為不可訓也。而以內外得應。剛柔可交。故曰往無咎。以其宜于行也。利有攸往。全卦所占。初六發軔之始。亦往無咎。謂既當疑似之際。固有得咎之虞。而以握手成歡。則可勿恤。此稱往無咎也。或曰初六。利于往。故無咎。若止而不行。則有咎。此亦一解。惟柔以近剛為志。初六之往。爻之志也。非強為之。即不命之亦將自往。是以不問咎之有無。而已決其往之必至。合全爻言。則以在疑信相半。亂聚難終。啼笑既殊。相守難久。此以往而無咎也。本爻與同人先號咷而後笑。甚相似。皆以始疑而後解。初仇視而繼成友好也。若儼若也。言儼然欲號。而以一握。遽易以笑。可見情志之變。在斯須間。亦有孚不終之象。以其握手非素交。而笑亦未盡中心悅服。不過有可孚之勢。成亂萃之情。故曰勿恤。言其啼笑皆難憑信也。坤順兌悅。本有相悅近之勢。而重柔在下。則易啟憂疑之心。此坤上六有陰疑于陽之語。謂重陰之志。不免多疑。故在小畜群疑之亡。必待陽德沛雨之後也。
象曰。乃亂乃萃。其志亂也。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初六以陰在下。陰道降。既無可降。必轉而上。上有九四。恰與剛柔相匹。乃成萃聚之象。而以在下非正位。不得承順九五天命。是其聚也。成于亂。悖于正道。其行為亂。不必以犯上作亂也。而初六在下。意圖接近九五。是亦有犯上作亂之嫌。以其出于非律耳。師卦以師出以律。否臧。凶。即言眾聚必以正也。萃之聚眾。以六二應九五正位。故上而假廟。致其孝享。下而戒備。保其民人。且利于行。有其守。亨于一切。初六則以一爻在下。非全卦可比。雖九四為應。而乖于正。故有亂聚之語。既以亂聚。則始亂者。終亦亂。是以爻辭有不終之句。勿恤之占。謂其疑信相違。笑啼相悖。是行之亂。實由于志之亂。故曰其志亂也。蓋指初六柔近于剛。而不得其正。行亦將亂。初六之聚以亂。亦緣于勢也。降而不降。升而匪升。順承之間。疑似之際。合而不久。孚而不終。此所以稱為亂聚。而實以成其志之亂耳。
萃卦因兌卦有兩陽在外卦。陽與陰匹。九五與六二。為正應。所謂剛中而應也。九四與初六。亦相應而非正。則以初在下。而非中位。故應而失正。所謂乃亂乃萃也。萃雖同。而亂與正則大異。如禮節之典。紀律之師。方為正聚。若烏合之眾。呼嘯之聚。猶小兒之群集。
婦人老叟之閒居。眾聚之勢固同。所聚之名不正。則不足以孚于本卦之道。萃之初六亂萃。亦以位之不當。而戾于全卦大義。遂號笑不定。咎否兼見。可見卦必以正位為重也。位正則時宜。而所行亦大。所守亦固。所謂利貞之德也。利以為行。貞以為守。則進退咸善。動定咸臧。此坤之以六二為主位也。初六在坤。猶有履霜之懼。
況萃上有兩陽。非純柔之道者乎。故以萃初六志與剛應。而不免于亂萃。遂成乖戾之情。而羼于憂喜之志。惟以悅近剛為志。則仍利于有行。此爻辭占往無咎也。蓋行本乎利。守本乎貞。今初六志在應上九四之陽。已失其守貞之德。則情乘勢以往。或免于咎。此釋文以志亂二字明。其心已紛擾不寧。難強其獨守于下。斯即乃亂乃萃之義也。如女子已動標梅之情。更不克全其投梭之節。不免于犯苟合之嫌。秉簡贈芍之事。則不如促其往以就夫家。尚可免失貞之咎也。不獨女子懷春者。有此亂萃之慮。惟之士不甘守貪。急求出仕。亦復類萃之初六。以其聚不由正。則失其固守之貞。而不能處于淡泊自安之時。曷若但任其往。就所樂事之主。此則所謂順其志也。坤以順為本。初六為順其在下或內之行。故辭如此。
六二。引吉。無咎。孚。乃利用禴。
此萃六二爻辭也。六二中位。坤之正位。萃以上卦兌九五為剛。剛柔相應。中正不失。此爻辭占其吉也。引占者。引猶姤*卦之牽。亦以陰陽相牽引。而不離散之意。即萃之所成也。引而後萃。若主與賓。男與女。必有為介紹者以相見。如繩索之牽挽維縶也。但引有異于牽者。牽必以力。引則以情。故引有誘導之義。剛與柔。正如男與女。異性相吸。
若磁與鍼。此即引也。而字從弓。如曳弓發矢。必張其弦。而後致其力已。引雖以情而亦有力以致之。則互吸之勢。因于兩情相悅也。萃上兌為悅。坤順之而成引就之象。所引者六二九五之相諧而已。諧則和。和則安。安吉。此引吉之義也。然引者有過不及。則乘乎和安之道。是亦有咎。以在中正之位。足免于過不及之虞。故無咎而能孚。孚亦言剛柔之和。以大其生成之功。而全其和安之福耳。凡卦正位之應者。例能孚而吉。而萃則以孚為要。以其聚必先孚。不孚則聚難久。如夫婦之道。必本于和。家庭之間。必先求安。孚而後生育盛。安而後事業昌。推之于社于國亦然。此萃之大用。在能孚。而在孚于正也。六二孚而正。故有引吉之占。既孚而吉。其福不回。則宜報本崇德。更求其永和久安。此爻辭以乃利用禴。示其義也。禴乃時祭之一。祭則受福。
古者教民敦本尚善。必先祭祀。孝弟之行。仁義之風。皆自此出。有德必報。有恩必酬。有善必勸。有功必賞。祭祀首著其道焉。萃以聚眾為本。故彖辭以假廟。始昭其旨。六二用禴。仍斯志也。六二在內正位。雖異九五。而與之應。則亦體主之政令。而重于祭祀焉。此亦孚也。
象曰。引吉無咎。中未變也。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以六二在內中位。秉坤安貞之德而不渝。故占吉而無咎也。六二本以柔順承乾為志。上與九五應而不失其貞固之德。故無咎。若急求就上。而自變其節。則有咎而非吉矣。故釋文以中未變。明爻辭之由來。中未變句。固指六二守中不渝為義。亦含有以柔永貞不隨剛變之意。蓋卦爻動則變。六二變則為九二。若上下皆剛。則變為澤水困。困則非吉矣。且六二坤之正位。有安貞之德。主靜順之道。不易變。亦不可變。變則萃戾之大用。而反吉為凶。無咎為
咎。此爻辭明指其能守貞不渝。敬順不二。故引而吉。雖孚而無咎也。禴者夏祭。其時非豐祭而爻辭稱利用者。正以六二非九五。不同于彖之用大牲時。亦因時制宜之義。由全卦言。則以豐備為利。由六二言。則以薄祭為利。以六二在下。非主祭之位。亦非王假有廟之時。然祭之豐殺雖殊。而禮之誠信不二。可見物之豐否。視時而定。萃以物為重。物薄則薄。物豐則豐。夏禴之時。有異于秋嘗冬烝。正如六二之用。有異于九四九五也。讀者勿以此。而致疑彖辭用大牲之語。
六三。萃如嗟如。無攸利往無咎。小吝。
此萃六三爻辭也。六三坤卦終爻。而在中。與九四同為人爻。以柔履剛位。而應上六。則為重柔。以與九四匹。則成一剛一柔。是爻用有異于六二也。剛柔交則為萃。重柔則多憂。故曰萃如嗟如。萃如者。言其聚而難定。嗟如者。言其憂亦非長。則以六三果合九四。同致其用。則萃。而以柔之相擾。故若萃而未果。果應上六而持于內。則為憂。而中介四五兩陽。得其解緩。故如嗟而未然。此兩如字。明其有推移。而非定勢耳。萃本全卦之用。嗟則上兌之情。兌為說言。為口舌。凡口所出。
聲音所發。皆兌也。在初六。有號笑之狀。在上六有涕洟之形。皆與嗟字相類。以其在聲為志之見于外也。而聲則依憂樂驚喜之時以異。萃而不萃。嗟而非嗟。始與終違。動與靜異。則六三之本在坤。而應在兌也。坤以靜順之德。兌為憂樂之情。故聚也。亦如初之戾于正。而見于情也。亦如上之涕洟。此以六三介于上下之間。兼具剛柔之性。而失其不易之貞。以隨于多變之物。故占無攸利。言其用之艱。行之澀。
有如巽之進且退。而介于艮之行且止也。進退不決。行止相爭。則將奚利。此無攸利。實六三之用所致也。但卦在內者。以向外為志。為柔者。以近剛為情。則六三雖無利于行。而仍不自泥其往。此爻辭稱往。明其必進行也。以往則近于陽。而得孚于正。則無利。亦無咎。為其有萃于正之心也。全卦稱利有攸往。則往縱不得利。仍可免咎。六三與初六皆然。以其成剛。而應其中正之道。厚載而達其順承之功。仍本坤之德也。惟以爻用之狹。行動之滯。柔之本質。陰之素行。故雖免咎。而占小吝。吝嗇也。與亨反。全卦稱亨。六三以爻之用。乃有小吝之占。非與全卦大戾也。不過略見其吝耳。觀其萃而嗟。無攸利。即可見其有吝矣。吝指其用。亦兼行止。柔德固多滯泥。陰謀恆欠光明。何況六三處多凶之位。失正應之時乎。然以其德九四之提攜。接九五之中心。雖吝仍小。故無咎也。
象曰。往無咎。上巽也。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六三爻辭。既云嗟如無攸利。是非吉占。而下曰往無咎。人或疑之。謂其辭意牴牾也。釋文申明往無咎之由來。以見爻辭自有深義。上巽者。言六三得上之巽順。而可以往耳。巽與坤。皆以順為用。而萃卦上為兌。何以巽稱。此可證易象之重中互也。由三至五。一陰兩陽。互成巽卦。六三為其初。故曰上巽。言已上于巽也。上于巽。上字上聲。卦爻皆自下上。六三則以內卦而連外之四五。猶上梯以達于九五。可見六三之往。將以萃于九五之正耳。又上巽亦含有與上順行之意。陽升陰降。六三若往。則進與陽同升于王。而不復降。故曰順。原為逆。今易以往則順矣。故在本爻不得言順。必上始為順。且以上之四五兩陽。亦樂其往近。而俯以就之。亦有巽順之情。謂陽剛自遜。以與三接。是陽之巽。亦上之巽也。易辭包各義。均可通釋。
萃六三與九四皆人爻。一剛一柔。而同于未濟。是情志原難協也。爻辭稱其往無咎。而有小吝。亦可見其進仍有礙。凡中爻皆以九三六四與既濟同。最利于行。因陽下而陰上。交孚之象。如地天交泰也。萃既違此例。則行亦無利。而仍言往。且無咎者。則以上有九五為其所仰望。而足以翕群眾。共歸王也。天無二日。民無二王。則九五正位。君臨天下。凡臣民莫不奉之。此六三雖吝。而終往。雖無利。亦無咎也。因天下之萃于上。群眾之萃于正。乃萃卦之旨。亦各爻所同志。六三得九四之介。更易與九五萃。故爻辭言其往無咎。
而釋文稱為上巽也。上巽者。巽于上。而與下親。猶乾九四躍淵之義。本在高地而躍入于深淵。是即俯以就之之道。上下貴能和而不離。親而不貳。故上者下之。下者上之。以躋于平。萃之九四九五。亦本是道。使下之來萃。如論語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而後天下定于一。此上巽微義。實在上者之自巽耳。巽猶遜也。中互巽卦。而亦互艮。艮合坤為謙。亦卑以就下之義。陽本升。今在上。如不自下。則行易窮。此上巽。原孚于大道之行。剛以柔用。尊以卑成。愈柔則愈成其剛。愈卑則愈保其尊。則上巽實自崇也。上既巽以就下。下有不誠悅者哉。故六三以是而占無咎也。
九四。大吉。無咎。
此萃九四爻辭也。九四外卦之始。為兌之初。而與下六三。同屬人爻。此陽履陰。而剛柔失位。在卦以萃為用。九四近于九五正位。如大臣之在君側。亦人民所仰重也。故雖非正位。而有大吉之占。各爻皆本萃之道。以萃于九五之正。而獨九四不言萃。且稱大吉者何也。蓋萃必因于位。而所以萃。必待于剛。故在下三陰。皆以上兩陽為所萃之地。且以九五為正萃也。九四雖陽而非正位。則非所萃。此地已別于大眾。又非來萃之人。故不言萃。而以既近九五。代君宣撫有眾。率之以萃于王。是眾之所賴以成其萃者。眾之所歸。乃孚大吉。
王雖有位。而與民遠。臣雖無位。而與民親。此輔弼之臣。公卿之象。政令所由布。恩德所由施。如王之股肱。國之柱石。權重而名高。遇隆而勢厚。此所以大吉之占。不屬于九五。而在九四也。夫代王行政。秉國之鈞。如詩云赫赫師尹。民具爾瞻。則其所負之重。所處之艱。將如何而能免于咎哉。爻辭稱其無咎。即隱示其原易于咎也。而卒無咎者。以其剛耳。剛則無欲。無欲則善其身。而慎其行。則對君無欺罔之情。對下無驕淫之志。勤勤懇懇。以率其眾。而忠于上。宜君之德。以撫綏其民。盡民之情。以陳達于上。則庶乎孚大吉之占。而獲無咎之果矣。且萃之所萃。原在兩陽。與比之比于一陽正同。惟比則以陽孤。而成朋比之勢。而萃則以陽與陰匹。易收薈萃之功。故九四不獨無礙于九五。且足以弭朋比之害。此其功績亦可稱大吉之占矣。而全卦去初上。以六二六三匹九四九五。恰當其數。以孚于中和。此九四之德也。九四所行。雖不言萃。實則介于萃上下。猶人之咽喉。室之門戶。出入之要道。呼吸之專司。其重要不言可知。爻辭特以大吉歸之。可見其用之利于一切。而為萃之樞機也。吉由利見。吉不及利者。利指行。而吉指功。利指為用。而吉指成業。由字言。吉從士口。多士之口所讚歎所悅服者為吉。以卦為兌之始。兌主口舌說言也。此兼見之義。亦可知爻辭微旨。
象曰。大吉無咎。位不當也。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爻辭既稱大吉。又曰無咎。恐後人生疑。故指出有咎之由來。在位不當。若位當。則大吉。更無咎可言。何有無咎之占無咎者。以九四原有咎而能免耳。所能免咎者。一則以九四之剛。而近九五。得君之信。二則以剛。能自克欲。不為利動。故占大吉。而藉以免于不當位之咎。不當位。原未必有咎。而以九四言。則有咎。以其得君。而在其左右。負望而集其權勢。斯大吉所由來。而咎亦隨之至。故大吉與咎。非聯而聯。而無咎亦與大吉。不因而因。易辭簡括。故祇四字。示其得失利害。由辭言之。總係得而未失。利而非害。然能本其剛健之德。守于乾惕之訓。則誠無咎。果不克守其臣節。而欲利民眾之歸心。以希非分之榮。而徇物欲之好。是將大吉變為大凶。而咎果不免矣。故釋文以不當位特警之。既不當位。自非正萃之人。而一時權勢。不過為代君宜德。為民達情之便。慎勿認為自有之也。
後世權奸。窺竊神器。禍國殃民。假天子以令諸侯。蹈篡逆而犯不韙者。是皆昧于位不當之義。而不明無咎之占也。故讀是爻辭。宜深思大吉無咎之並稱耳。位者德之見于外。有位固需德。無位而德不至。將何以孚其吉。而免于咎耶。此易教垂戒。至深切矣。
九五。萃有位。無咎。匪孚。元永貞。悔亡。
此萃九五爻辭也。九五外卦中爻。全卦正位。即乾之九五也。而萃異乾。則以上有一陰。與下坤卦。包束兩陽。九四九五。以陽在中。原為群陰所包。故四陰爻皆萃焉。而九四非正位。不得為萃之主。必依九五以萃群眾。是以九四爻辭無萃字。九五則首揭之。明為全卦所萃也。
全卦以九五六二。孚于乾坤主位。而成正應。此萃之本在于位。位正則萃。不正則亂。是以初六為亂萃。以其不得萃于九五正位也。九四雖陽爻且近于九五。而以位不當。亦不得孚眾萃。眾所萃。必有位。位必以正。惟九五得之。故以有位稱之。位即稱其德也。位崇者必先德。
德不明。而有位。是害之也。故有咎。而以有位得免。亦即以明德保其位之意。此占無咎。乃從有位來。然九五固有位。而非如乾九五。則非飛龍在天之象。以四陰包束。如群小之環伺。其勢易張。則位尊易危。此有位不可恃也。而眾所萃。亦非果孚。故曰匪孚。孚指與六二應。在六二于九五言為孚。以其左右同志。無為貳心者。若以九五于六二言。則匪孚。則以上有一陰逼近君側。易為所蔽。如日月之光。為雲所障也。故不克孚于下。非位之過。乃其左右之有小人。使孚而不孚也。
孚者位也。匪孚者人也。人之未孚。位亦徒正。是九五之象。由全卦言為正。由本爻言為偏。則以上六在其上耳。然九五終以有位。兼秉乾坤之德。而占元永貞。元者乾元。九五之本德。永貞者坤也。四陰爻之所以萃。而著于六二。卻晦于上六也。且元字與匪孚。亦可聯讀。則以其非乾九五。遂非孚于乾元。亦有不足之意。故彖辭僅稱三德。而不及元。明其不克孚乾元之道也。乾元者始而亨。全卦初為陰。已失其始。介于四陰。而上蔽于柔。已乖于天行健之德。是雖由九五言。可稱元。而由全卦言。則與元不孚。故匪孚元可為一句。而永貞接下悔亡為一句。以易辭向賅多義。不可執一以為詁。但以九五一爻言。仍有稱元之道。以其本出于乾也。凡陽爻皆出于乾。亦即含有乾元。故乾卦稱乾元用九。乃見天則。此九五之元。亦可與永貞為一句。謂九五體乾用坤。兼始及終。外達乎元。內協永貞。上下所萃。其德斯亨。位正而中。其利以明。此元永貞。已括四德。而揭其終始。著其大用。而示其為中正也。因其中正。則所行咸宜。因兼始終。則悔吝斯亡。此悔亡之占。由于九五之有位。而備元永貞之德也。外悔內貞。卦之大例。外而能貞。斯無悔矣。
象曰。萃有位。志未光也。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以九五既有位。而為眾所萃。應無咎可言。既與六二應。應非不孚而何悔。爻辭乃稱無咎。匪孚。悔亡。是予盾也。有位而有咎。共萃而不孚。元永貞而悔亡。意義皆戾。人自不解。特釋之曰志未光也。蓋九五位正。而志未光明。亦即行不光大。德不昭明之意。以咎反因位而見。不孚反因萃而知。有悔反因元永貞而生。是利害相倚。邪正相羼。皆由其志之未光。而僅見萃有位。元永貞之功。卻亦因之而幸免于咎。終孚其萃。以亡其悔耳。悔亡。有兼自悔其失之意。皆責在上位者。當自反耳。自反則有利而無害。有得而無失。此釋文志未光。言其有戒懼于左右之言。自免為小人所蔽。所謂未光。正如日月為雲蔽。而失其光明。非九五之過。乃上六在其上為所累耳。故位正而志不從。眾所歸而德不布。此志之未光。即行之未善。亦有戾于乾九五之道也。
萃卦上兌下坤。兌有兩陽一陰。陰在上。陰降陽升。升極于五。故全卦所萃。亦以九五為中極之位。如天之北辰。眾星所拱也。在比卦以坎合坤。僅九五一陽之正位。而全卦皆比以歸于正。其義同萃。故比彖辭有原筮。元永貞。而萃九五亦有匪孚元永貞。可見兩卦之用相類也。元為乾坤首德。在萃彖辭本無元。而九五卻見之。但九五一爻見之。是元德由于九五。本乾正位也。比之稱元。亦如九五為乾之道。自九五一爻著明。餘皆本坤之德。故以永貞稱。亦即坤卦用六。利永貞之義也。坤用六。乾用九。凡爻陽者。皆孚乾元之道。凡爻陰者。皆孚永貞之德。以乾主始。而坤主終。故曰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又曰用六永貞。以大終也。傳曰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分明乾元為始。坤貞以終。包括全易始終。亦即天地萬物之始終也。
而傳又稱艮為終始。及成言乎艮。是艮亦孚于坤之大終。而可以乃于乾元。則以艮為人道之象。天高地下。人在其中。天始地終。人兼備焉。故乾坤之德。後天惟艮足以兼之。此艮為人道之本。而人道止于至善。即自艮出。明止也。知止以固其本。故曰成言乎艮。以成一切必先立本也。坤成物而艮代之。此後天坤艮皆為土。而洛書二八易位也。二八即坤艮。互易其位。即代成其德。雖周易方位。以坎居坤地。此就位言之。離南坎北。水火為生化之原也。若以用言。則萬物莫不生于土。存于土。此土為後天五行之中。而萬物之母。坤為之體。艮為之用。故艮始終四德。而包乾元與永貞之道。元亨利貞。四德周流。春夏秋冬。四時代謝。終而復始。往而復來。貞後啟元。循環不已。此元永貞者。終且始也。以比與萃。皆中互艮。而九五乾位。六二坤位。兩卦皆備。此所以有元永貞之稱。而其略異者。
比以九五一陽。孑然獨存。故稱原筮。以在後天。有關先天也。原筮先天之占。非如全易之多變也。萃以匪孚二字。明元永貞。孚而非孚。則以九五之下有九四也。九四可與初六應。而比于六二。以爭九五之功。故曰匪孚。蓋由九五與六二言。則孚。若連九四。則非孚也。且孚本中孚。既非中和。即戾于中孚。此九五稱元。而彖辭無之。亦可見全卦之用。不孚元德。不似比之以九五為主也。九四九五。合而成萃之用。而乖于元始之道。此則位之未當為之厲也。故九匹釋文。以位不當。明其大吉。而無咎之義。其旨至深遠矣。
上六。齎咨涕洟。無咎。
此萃上六爻辭也。上六全卦終位。兌卦上爻。以兌為口舌。主憂樂笑啼。情志見于外者。有關口舌聲音。皆兌之象。萃以兌在外。故卦中號笑嗟歎。凡三見焉。上六既達終極之地。尤為情志變易之時。非號笑嗟歎已也。其心悲懼。其情憂愁。故爻辭稱其齎咨涕洟。即嗟咨涕泣之意。古字音近者多借用。言上六在九五之外。無復如以下各陰爻。
能萃于九五。雖位在九五上。而情勢已非。時地易變。欲留不能。所希已無。含怨不已。此聲為嗟咨。而貌為涕泣。乃情不自禁之象。不問其為吉為凶也。上六雖為兌之主爻。而卦之窮盡。雖當悅言之情。而乖于所期。是與初恰反也。初爻。甫亂聚。故號于前。而笑于後。上六則以無有希冀得萃于正也。蓋上六已在群眾之外。心欲與聚。而勢不許。
行欲反歸。而時不待。此所以一腔悲憤。見于聲貌也。全卦以得萃為吉。上六不得萃。故非吉。而不得萃。關乎時位。非人所為。故亦無咎。言無可咎責也。而以上六居高。自遠于眾。近君。自離其群。是亦咎也。因其感慨。自怨自艾。而悔其行。則亦可免耳。故在九五正位。能守其貞。而悔亡。上六無可守。則何以免于悔。斯悔恨之情。不能已也。上六窮且變。變則情勢將易。介于離合之際。易生哀傷之情。如人之將遠去其群。遽別其地。亦有不勝歎惋者。是則上六所象也。陰無陽無以自安。況陽已與下萃。而獨處于窮位者乎。故爻辭不著其用。但示其情。
情見則其行可知。既不能為初之笑。則更甚于三之嗟。此觀其應。亦得其志矣。三與上皆為陰。應而不諧。故不得維縶以自慰解。況原在窮位者乎。則悲傷哭泣。實由于心之不安。情志之不適也。
象曰。齎咨涕洟。未安上也。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言上六爻。在上位而未能自安。故不能止其嗟歎之聲。涕泣之貌。是人之情。由時位之所關。而感傷不自已。亦以失群離眾。諸近己者漸少。而將孤獨無以自存。凡生物不能無群。不能無聚萃之為用。即在聚于群眾。共安其生。故彖辭首揭祭祀。以明敦本崇德。俾大眾增其情感。互相親愛。而保其所居。大其所為。此即萃之用。為人道所必重者。故象辭以除戎器。戒不虞為言。示其安生樂業。必先群力自衛也。上六與下各爻離遠。不得敬業樂群之趣。故戾安生遠害之思。此所以悲感也。又未安上句。包有與在上位者未相安之意。以九五在下也。由九五視上六。有如蔽障。由上六視九五。則如乖離。此兩情不同。而成不安之象也。或以齎義訓持。咨義同諮。言事有不達。行有難明。情既多疑。志必以詢。故持以諮詢于下。而仍不免涕洟隨之。則具見其求之切。心之憂。皇皇焉如不及。悠悠焉以懷傷。亦由其不自安也。此義亦可通。以外象兌。為說言。則諮詢亦關兌之用。然以原義釋之。則合嗟歎涕泣。為較易解。不過易辭包多義。亦當知有此詁。或于當時情事孚也。至上六已外于九五。則孤獨之情已著。其感傷實不克免。為其戾乎全卦大用。不能萃于正耳。故爻無萃字。可見與初之得亂萃者。又有不及。其不安之情。固不止啼笑皆非也。讀者識之。
萃卦各爻。均以聚為用。而所聚有不同。則以位為辨。聚眾必有主。此九五為正萃也。應之者六二。佐之者九四。餘則皆不得逕與九五萃。是以有亂萃。有號笑。有咨嗟。情各不同。可見其聚雖同。其所以聚不同也。至九五雖以正位為萃之主。負眾之望。而以位崇。近為九四所迫。上有上六之障。高而難明。中而難和。以其易失權衡。如比之一陽孤立。不能阻朋比之害。眾陰相比。以蔽其主。如小人朋比以欺其君。是以謂之比。萃與比略異。則以有九四。足為九五之弼相。惟其位過逼近。憂在擅專。故九五不得展其大用。而有所擬。以擬于群小之蒙蔽。又擬于近從之跋扈。此九五之所不足。實由下連九四。上近上六。二者互爭。貽戚于君。如朝有君子小人。各持一見。以成黨爭。而君主不能辨其邪正。明其是非。遂易偏于所私。或釀成亂亡之害。如東漢及宋明黨禍。皆實證也。雖時有君子。不免為群小所害。則以勢有莫敵。隙有可乘。正如九四位未當。雖大吉而有咎也。然全卦所萃。實在四五兩爻。故四五爻。由全卦言。
為正用。由本爻言。則反易偏*。此則兩陽不能勝四陰。而陰且在上也。然陰柔之道。以漸漬浸潤其君。故其害難見。而亦難除。惟其積之已久。決之亦大。此上六爻。不免有悲傷涕泣之情也。萃之用固已盡。除柔之道亦且窮。則悲哀何裨于時。哭泣何益于事哉。此亦小人失志之常情耳。烏足以損君子哉。故仍占無咎。言若自貽伊戚。更誰咎哉。全卦六爻皆云無咎。則可見陰之不可勝陽。而陽德中正。終免于咎戾。此義宜謹識之。
又曰萃之中互巽艮兩卦。合為風山漸。而兌之錯亦艮。坤之德。又同于巽。坤順。巽亦為順。以巽風之行。以順也。故萃與巽艮之用相通。自二至五。為卦中人道重要之爻。凡卦皆然。萃則以六二與九五恰相應。而六三與九四又相匹。合成一剛一柔。一內一外。如表與裏。如來與去。莫不相當。此即萃聚之義也。聚必以情志之協。惟平勻是尚。不平不勻。雖聚難和。此全卦大用。在二五之得中正也。
而六二釋文。更以中未變。明引吉之由來。未變者。未變其操守也。亦爻柔未變為剛之意。以其未變剛。故與九五成相引之勢。若已變。則相引反相拒矣。物理之定例。異類相引。同類相拒。如電與磁石。皆以一陰一陽相吸。萃之為聚。亦本此旨。卦截去初上。以中四爻為準。果配匹得宜。情志必協。如中孚其明證也。中孚上巽下兌。
兩陰在中。原難與四陽協。若去其初上。則恰合于一陰一陽之道。此九二九五。六三六四。皆互協也。以其屬中爻之協。故名中孚。言中能和也。反之則為大過。則以四陽在中。無可協也。故大過中孚卦體同。而德用大異。即由剛柔之協否為辨。萃之中爻。亦類中孚。
而正位得配。已寓乾坤合德之象。故天地萬物之情于此見焉。卦之初上。非萃之正用。故有亂萃之語。號笑之情。涕洟之狀。以示其聚非好聚。會非佳會也。全卦皆以聚為先。而二三四五四爻為正聚。且以六二九五。為最孚于中和之行。此彖辭三德。皆于二爻之匹配得宜見之。讀者當于此推繹其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