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雅说 [27]无断无灭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
“何以故?”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译】[佛又说]:“须菩提,你如果有这样的想法:‘由于如来佛不以完整的相状去认识事物,所以才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的智慧。’须菩提,你千万要放弃这种想法。须菩提,你如果有这样的想法:‘凡是发誓愿心,要修习无上正等正觉智慧的人,必须把一切一切事物及相状都舍弃不用。’须菩提,你千万要放弃这样的想法。”

【译】[须菩提问]:“为什么呢?”

【译】[佛回答说]:“发誓愿心,要修习无上正等正觉智慧的人,对于一切事物及其相状,都不能舍弃不用。”

断灭

断灭是指人死后,生命就完全断灭、空无,通常又称之为断见,与常见相对应。本章中指的是认为所有的相都是断灭、空无、虚幻不实,因此,什么事情也不需要做,讲经说法都是空。甚至还可以推导出,行善不必要,作恶也可以,什么都是空相。

唯识学认为人的根本烦恼有六个:贪、嗔、痴、慢、疑、不正见。前五个为思惑,不正见又称见惑,又分为五种: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

身见:不以本心自性为我,而以色身为我之存在。

边见:常见(世界及自我恒常、有为法恒常)与断见(偏执世间及我终归断灭)。

邪见:否定事物变化之因果。

见取见:认为身见、边见、邪见为最高见识,以此修行可达殊胜境界。

戒取见:执取苦行、执取仪式、以禅定为解脱。

本章要点

第20品中,佛让须菩提“不应以具足诸相得无上菩提”,而这一品中却又提出“不以具足相得无上菩提”也是错误的,那么,发心求得无上菩提,究竟是需要具足相,还是不需要具足相?为什么双方观点都不正确?

这个原因很简单,普通百姓一般都是迷茫中人,将相当作事物的本体,因此以现象来判断是否善恶,所以佛陀要让大家扫除四相乃至一切相。就如同一根木头弯曲了,我们就要矫正。

但矫正的目的是让它成正直,一直不停地矫正,就会矫枉过正。一旦过正了,又走向了另一面的弯曲。同样,一个人喜欢偷东西,我们就要教育并改正他,于是劝他多做好事。但好事做得太多,成天去做好事,必然耽误自己的工作和收入,成了坏事了。

我们学佛修行,知道名誉、财富这些都是名相,是不应该留恋执着,更不能贪求。这是纠正我们的私心,但如果认为这些名义、金钱一概不要,这就又走向了另一极端。

那么,我们的本心究竟应该住于何处呢?王阳明帮我们总结了4点: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禅宗有三句话描述修行的三种境界: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是讲还没有修行之人,以相取物。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是讲修行到一定的境界,已经不以相取物。

“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这是彻底悟道后,无善无恶的一种境界,这才是最高境界,既不以相取物,更不因物而废相。

版权声明:此稿件为本站站长小雅原创,若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劝学网”,否则视为侵权,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