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又名《道德经》,分上下两部,上部又称之为《道经》,下部又称之为《德经》,全面深入地剖析“道”和“德”及其应用。
本章开宗明义,先抛出了“道”的概念,而“道”这个名词,涉及到万物之本源,因此是最难说清楚的,即使说清楚了,听者也未必就能明白。“道”与佛家所说的“空”,与物理学所说的最小粒子,与易经所说的“易”,三者名称虽然不同,其内涵却是同一东西的不同侧面,是属于“玄而又玄”的东西。从物理学来说,这个基本粒子已经具备了波粒二象性,其静态质量为零,也就是说,如果一定要来追根溯源研究这个基本粒子的话,它是介于“无”与“有”之间的东西,静态来看是“无”,动态来看却又是“有”。
初学者往往很难在一开始就搞明白“道”之深义,只能通过阅读全文之后,慢慢地体会理解,切不可读完这一章就一定要理解“道”之意思。在学习后面的80章时,要时刻思考这个“道”究竟是什么?它与“德”的关系是什么?与万物的关系是什么?
第一个“道、名”,是指宇宙本源的这个“道”以及赋给它这个名字。第二个“道、名”,是动词,怎样翻译都不是很恰当,因为这是在讲宇宙本源的事。如同英语“water”,作动词时就是“浇水”等意思。所以,这个“道、名”是要根据你所正确理解第一个“道、名”后才能体会。第三个“道、名”,是指我们日常所能理解的“道”和“名”,也就是说,你所理解的“道”或“名”,其实距离真实的“道”有很大差距。
这儿开始谈及宇宙本源,天地宇宙由质点大爆炸后,至今仍在膨胀,“无”和“有”的关系,不一定要从宇宙本源去理解,也可以从一个人是怎么出生的来理解,也可以从一个企业是怎么诞生的来理解。
上面解释了宇宙或事物的产生,这一句就讲述如何来认识宇宙或事物。认识事物有二个方面可以去了解,一是向宏观方面,二是向微观方面。宏观方面逐渐引向抽象思维,微观方面逐渐引向科学研究。这二者之间各有特点和缺点。抽象思维可以将诸多事物的共性发掘出来,而科学研究,也就是儒家说的“格物致知”,可以将诸多事物的不同点发掘出来。这就是“常有”(抽象、宏观)和“常无”(细化、微观)之区别。
无论是抽象还是科学研究,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都是在研究宇宙的本源,也就是《老子》的核心“道”,最后都有许多不明之处,因为这已经达到了人所能明白的极限,也就是“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