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讲了“仁义”的最初思想,在现实中一个人既可能是上级,到另一地方可能变成下级,例如周公在周是臣,在鲁是君。有时儿子可能是父亲的上级,年小的是年长的长辈等等,也就是上下级别、年龄长幼困难等导致狭义的“仁义”思想发展成广义的思想,“仁”者仁爱、博爱,“义”者正义、正直之意,不再用于上下级关系。在这儿小雅要抱怨孔子,为什么不象老子一样写一本系统性的书,明确定义一下仁义礼呢,后人为此浪费多少口舌!
其实,孔子也是在不断学习总结之中,孔子一身好学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见孔子一直到70岁才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孔子的弟子也五花八门,有年长于孔子的,有官大于孔子的,有善于经商的、善于打仗的、善于外交的、也有强盗小偷等,孔子教学也因人而异,同样问仁而回答各异。
孔子非常注重礼仪,所作所为决不违反礼仪,这其中的原因可能许多人不知。礼仪非孔子首创,这是古已有之,夏朝商朝就已经有很多礼仪,周朝初期成王幼年继位,武庚串通管叔、蔡叔发动叛乱,被周公为首的人平息之后,周公便审时度势,及时修订了周朝一整套完整的礼仪,这套礼仪在其后数百年发挥了巨大作用。孔子的思想体系是效法三王之道,尤其是周公,所以孔子认为当前乱世之根源在于礼仪遭破坏,必须要恢复古礼。
小雅认为,法无常法,礼无常礼,孔子的思想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不根据当前形势适时制定当时的礼制,则必然导致失败。因为周公之礼,到孔子时已经历时500年左右,无论是生活方式、物质的丰富程序、思想行为与500年前相比已是大大不同。当孔子见季氏身为大臣却用君主的排场时非常生气,以至于“是可忍孰不可忍”。孔子大可不必如此生气,物质生活大大发展,礼仪必须随之变化。
孔子为什么要从政?推行仁义如果只限于老百姓,那是不成功的。仁义必定要上仁下义,如果国家政府对百姓没有仁爱之心,百姓必然民不聊生,最后官逼民反,社会动荡。当今社会也是一样,政府让百姓交许多税,而官员几乎是无官不贪,百姓必然痛恨政府,政府必然动用军队来镇压,千百年来无不如此。孔子当然看到这一现象,所以孔子周游列国,遍谒七十二君,目的是想从上层推行自己的仁政理想。
孔子是春秋末期人物,孔子死后很快就进入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宣传推广自然由孔门弟子担当。孔子弟子众多,贤者也有70多人,有的修身、有的入仕、有的经商,而从事教育的主要有八家(不是八个人):子张、子思、颜氏、孟氏、漆雕氏、仲良氏、孙氏(荀子)、乐正氏,这其中已经有部分派别无从考据,也有的属于从属关系,例如子思和孟子实为同一学派。孔子是因人施教,有的学问只传授个别人(例周易只传子夏),所以派别众多。
孔子虽然没有著书,却整理了大量文献,主要有六经:《诗经》、《书经》、《礼记》、《周易》、《春秋》、《乐经》,因焚书坑儒造成《乐经》已失,所以六经变成了五经。这六经是孔子教育学生的教科书,孔子死后弟子们以孔子的言行为材料,集体编写了《论语》巨作,作为儒家经典核心教程,至今仍是儒家学说最权威的著作。之后孟子及其弟子异军突起,将日已式微的孔门之道推向了一个高潮,著有《孟子》一书。
后人(指朱熹)将五经连同《论语》、《孟子》,再从《礼记》里选出2章分别命名为《大学》、《中庸》合起来称为《四书五经》,小雅至今也不明白,这个《大学》、《中庸》有什么必要专门单列,完全是舍本求末呀,而真正集大成的儒家巨著《荀子》却不列入其中,实在是莫名其妙。荀子是孟子死后多年才出道讲学,是战国末期的思想家,虽师法于宋研学派,却苦心钻研儒学,参合了百家思想,首创“性恶论”,圆满地解释了社会上辩论不清的理论难题,是儒家思想的最高结晶。
《礼记》既然是孔子整理,为什么又说曾子作《大学》、子思作《中庸》呢?从师承关系来看,曾子传子思,子思传孟子,《大学》、《中庸》的内容是这一师徒之间传授的重点或心法,就其内容来说,《大学》就只有426字,其余全是曾子的解释,所以说曾子作《大学》。子思作《中庸》是许多学者不承认的,唯一有说服力的就是《史记》中有这么一句话。
小雅当初学习时用的是朱子整理的繁体《集注》,当中大字小字混杂,各家注释罗列,让人头昏眼花,学习不是享受而是受罪,看了几遍仍然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更没有一人来指导,当时没有互联网,更不可能百度一下。后来我便采取一策略,所有注释一概不看,这样阅读速度明显加快,虽有部分不明白,但几遍看过来便也明白大意。这使我想起《侠客行》里面的碑文中的注释,不仅无益反而扰乱人的思维。学四书五经最大困难还在于所涉及的人物大都不熟悉,再加上一些文言似懂非懂,小雅之所以能通读这些,一个重要原因是原本有扎实的在古文功底,同时也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没有这两点却能够兴致勃勃地读下去,小雅认为应该很难。
关于内容,小雅有以下几点建议:
1. 《大学》只看426字的经文,其余解释一概不看;
2. 《中庸》只看朱子的序中的解释,其余经文一概不看;
3. 《论语》是重点内容,应反复通读,不理解也没有关系;
4. 《书经》是关于尧舜禹汤周的史书,结合白话文明白意思;
5. 《诗经》有兴趣则多读,无兴趣少读可;
6. 《周易》中的《系辞》必读,其余根据兴趣;
7. 《礼记》大可不读,因为古礼除反应一下当时的思想,实无现实意义;
8. 《春秋》劝学网上将《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而为一,是最方便的阅读。
9. 《孟子》可不读。除体现孟子伟大人格,及一些警句名言外,剩下就是为政的失败经验。
10. 《荀子》可通读,因为“劝学网”的朋友不读荀子的“劝学”篇有点说不过去(玩笑)。
对于初学者,尤其是没有太多历史知识的人来说,多看一些历史小说、哲学评论等有助于快速理解,劝学网已经整理了许多历史小说和传记,以后还将不断增加。对于真心想学儒家思想的朋友,建议要反复阅读,思考是关键,这和看普通小说完全是两回事。